【中商原版】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九版 港台原版 社会科学 建國方略建國大綱 孙文 台湾三民書局

【中商原版】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九版 港台原版 社会科学 建國方略建國大綱 孙文 台湾三民書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文 著
图书标签:
  • 孙中山
  • 建国方略
  • 建国大纲
  • 三民主义
  • 台湾三民书局
  • 港台原版
  • 社会科学
  • 政治学
  • 历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民書局
ISBN:9789571462837
商品编码:14503431928

具体描述

《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九版)

作者:孫文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17/06/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62837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 政治> 概論

內容簡介

《建國方略》是孫文於1917年至1920年期間完成的3本著作的合訂本。它們分別是:一、心理建設《孫文學說》於1919年完稿;二、物質建設《實業計畫》原以英文發表,於1920年完稿,1921年出中文本並加序,英文本名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三、社會建設《民權初步》於1917年完稿,原名《會議通則》。

作者簡介

孫文

字載之,號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總理,第1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成具體的尊稱孫中山先生。其他著作包括《民權初步》、《實業計畫》、《倫敦蒙難記》等。

目錄

自序

第1章 以飲食為證 007

第2章 以用錢為證 016

第3章 以作文為證 026

第4章 以七事為證 031

第5章 知行總論 043

第6章 能知必能行 049

第7章 不知亦能行 067

第8章 有志竟成 073


【近代思想史丛刊·第三辑】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流变与转型 本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在面对内忧外患、传统崩塌与现代转型之际,所进行的一系列深刻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构。全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扎实的文献考据,系统梳理了从晚清维新思潮的萌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澎湃兴起,再至国民革命与初步建国实践中,各种主要思潮的发生背景、核心内容、传播路径及其相互间的激荡与融合。重点关注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早期形态,剖析了这些思想如何作用于政治实践、社会改革和文化重塑之中,并对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态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传统观念的瓦解与启蒙的序曲(约1890-1911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甲午战败和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士人阶层如何开始对传统儒家思想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反思与批判。我们首先考察了洋务运动后期,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代表的“中体西用”论在实践中的困境,分析了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积弱问题的症结所在。 随后,重点剖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士人的思想转型。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如何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为君主立宪的政治诉求披上合法外衣,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向现代转型中的独特路径。梁启超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引入了卢梭、孟德斯鸠等西方政治学家的理论,并通过《时务报》等媒介,大力倡导“开民智”、“维新变法”。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梁启超如何构建“新民”的概念,以及他如何从早期的激进倾向逐步转向对渐进改革的强调,并讨论了其“国家主义”思想的早期萌芽。 此外,本章还触及了早期革命派的思想准备。孙中山先生早期的著述,如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吸收,以及他如何将传统的“知难行易”观念转化为“知易行难”的革命实践哲学,并初步构思了民族、民权、民生的基本纲领,为后续的建国理念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石。 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与思想的激进转向(约1915-1925年)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袁世凯称帝事件后,中国知识界对旧有权威的彻底否定以及新文化的爆发性崛起。我们详述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如何将矛头指向“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并将批判的焦点从政治制度转向了国民性与文化根基。 胡适的实用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被系统梳理。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论,如何被应用于对中国文化弊端的诊断,以及他倡导的文学革命,如何彻底颠覆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思想的自由传播开辟了道路。 李大钊的地位在本章中得到凸显。我们分析了他在五四运动前后,如何从早期的自由主义立场,迅速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与接受。特别是他如何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解决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造问题的“新思潮”,并强调了其在东方国家的适用性。本书详细考察了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等核心文本,分析了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同时,本部分也对激进的个人主义思潮进行了辨析,例如对王国维“哲学的精神”的探寻,以及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的论述,展示了启蒙运动在文化层面的多元面向。 第三部分:国家建构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约1920年代) 进入建国实践的阶段,不同思潮围绕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现代化的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本部分聚焦于对“国家”概念的理论重塑。 首先,本书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内部对于国家形态的争论。我们详细考察了党内不同派系对“三民主义”的诠释差异,特别是早期侧重于“民族主义”的解放层面,以及后来在孙中山晚年对“五权宪法”和“建国大纲”的系统性阐发。这部分将侧重于对建国步骤的理论设计——军政、训政、宪政——这一历史性的制度规划,分析其理论逻辑与面对的现实挑战。 其次,本部分将对比分析当时主要的社会改造理论。激进左翼思潮如何将阶级分析引入中国社会,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独立与人民解放,他们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帝国主义特权的批判,构成了对温和改良主义的强大张力。 本书还探讨了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将西方的国家理论(如国家主权、法律至上)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如“天下”观念、地方自治的经验)进行嫁接和融合的尝试,力图避免照搬西方模式带来的文化冲突与政治动荡。 第四部分:思想资源的整合与本土化的初步实践 在总结部分,本书将讨论二十年代中期,不同思想资源如何在实际的政治运动中相互渗透、整合,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框架。 我们分析了不同流派对“人民主权”的理解差异:自由主义者侧重于个体权利的保障与程序正义;而革命主义者则强调集体意志的实现与效率优先。这种对主权来源与行使方式的根本分歧,深刻影响了随后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思想界的成果与局限:一方面,成功地将全球性的现代思想范式引入中国,完成了对传统思维的根本性颠覆;另一方面,面对军阀割据和外部干涉的严峻现实,如何将抽象的建国蓝图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政治纲领,仍然是横亘在所有思想家面前的巨大难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考察,帮助理解现代中国思想的复杂肌理和其对后续历史进程的深远奠基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蛮有意思的,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只是粗略翻了一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头,但感觉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厚重的历史感。我比较关注那个时期的一些社会思潮和政治理念是如何孕育和传播的,特别是孙中山先生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如何思考国家建设的蓝图的。这本书的出版方是台湾三民书局,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一些我们大陆读者不太容易接触到的视角和解读,这一点让我很期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立体地理解“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这些概念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对中国近代史进程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拥有一本来自港台原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重要文献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份量,不仅是实体书的重量,更是它所代表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如何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走向独立富强的历程充满好奇,而孙中山先生无疑是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这本书的书名“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直接点明了主题,我猜测它会深入探讨孙中山先生对于国家建设、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设想和规划。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那个充满动荡和分裂的时代,他的这些“方略”和“大纲”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又吸收了哪些外来的思想,又有哪些是中国本土的智慧?这本书的“九版”说明了它的流传度和影响力,能走到第九版,想必是经过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和修订,这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期待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脉络,以及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实际影响。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宏大的叙事感,很容易吸引那些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和建国初期那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孙文”这个名字及其相关的思想理论非常关注,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对中国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更是他系统性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这些方略和纲领的具体内容,它们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被实践的,又面临过哪些挑战和阻碍。这本书是“港台原版”,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不同地区的历史解读和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我期待从中能够看到一些更原汁原味的、或许在其他地方不那么容易看到的观点和分析。对于我来说,能够接触到如此重要的历史文献,并且是来自特定出版机构的版本,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上的拓展。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装帧就吸引了我。那种带有历史沧桑感的封面,让人觉得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的演进轨迹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奠定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想和理论。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无疑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思想遗产。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方略和纲领的内涵,它们是如何在那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时期被构思出来的,又包含了哪些具体的政策和制度设计。这本书的“九版”以及“港台原版”的标签,都暗示了其内容的可靠性和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历史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直接点明了主题:如何“建国”。我一直对近代中国从旧社会走向新中国的历程深感兴趣,而孙中山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听起来就像是那个时代最宏伟的蓝图,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两份重要的文件中,孙中山先生是如何描绘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他对政治体制、经济建设、社会改革等方面,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设想和规划?这本书是“港台原版”,这一点我非常看重,因为不同地区的学术视角和史料运用可能会有差异,我希望能够从这个版本中获得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一本好书,就应该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国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