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理論與技術 | 齣版社: 國防工業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6-05-01 |
| 作者:郭齊勝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8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118105520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需求論證是武器裝備發展的首要環節,其質量是裝備建設發展的重要保證。武器裝備信息化、體係化發展對需求論證提齣瞭科學、高效的更高要求,進而對需求論證工作提齣瞭新的挑戰。當前,陸軍裝備需求論證學術成果與工程應用嚴重脫節,工具手段落後、配套資源缺乏,仍采用定性為主的傳統方法,導緻需求方案難以客觀體現裝備的作戰需求,嚴重影響瞭裝備需求論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為瞭推進裝備需求論證科學發展,作者提齣瞭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的概念,建立瞭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理論,構建瞭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技術體係,開發瞭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支持係統,為科學、高效地生成裝備需求提供瞭一種新的途徑。郭齊勝、董誌明、樊延平、穆歌著的《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理論與技術》是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研究成果(包括2篇博士後齣站報告、6篇博士學位論文、3篇碩士學位論文、6項科研成果和36篇學術論文)的係統總結。
第1章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基本理論
1.1 裝備需求論證基礎
1.1.1 相關概念
1.1.2 論證類型
1.1.3 主要特點
1.1.4 基本模式
1.2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的提齣
1.2.1 美國裝備需求生成的經驗與啓示
1.2.2 我國裝備需求論證的需求與現狀
1.2.3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的作用與可行性
1.3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的概念
1.3.1 基本內涵
1.3.2 主要特徵
1.3.3 與裝備需求工程的異同點
1.4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的主要內容
1.4.1 規範化
1.4.2 模型化
1.4.3 工具化
1.4.4 資源化
1.4.5 相互關係
1.5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的作用和意義
1.6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的復雜係統理論基礎
1.6.1 復雜係統與裝備體係
1.6.2 裝備需求論證的復雜性
1.6.3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中的復雜係統思想
1.6.4 體係工程基本理論
1.6.5 從定性到定量的綜閤集成方法
1.6.6 體係結構框架方法
參考文獻
第2章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基礎——規範化
2.1 裝備需求論證流程結構化
2.1.1 工作結構分解
2.1.2 基於WBS的裝備需求論證流程分解
2.1.3 裝備需求論證流程模型
2.2 裝備需求論證基本環節規範化
2.2.1 基於IDEFD的環節規範化描述方法
2.2.2 使命任務分析規範化描述
2.2.3 能力需求分析規範化描述
2.2.4 裝備體係需求分析規範化描述
2.2.5 裝備型號需求分析規範化描述
參考文獻
第3章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關鍵——模型化
3.1 裝備需求論證模型體係框架
3.1.1 模型體係設計原則和標準
3.1.2 模型體係結構
3.1.3 裝備需求論證模型的特點
3.2 裝備需求論證模型規範
3.2.1 模型規範化需求分析
3.2.2 概念模型規範
3.2.3 數學/邏輯模型規範
3.2.4 計算機模型規範
3.3 裝備需求論證模型構建策略
3.3.1 模型現狀
3.3.2 基本策略
3.4 裝備需求論證模型設計與驗證
3.4.1 模型設計模式
3.4.2 模型組閤設計
3.4.3 模型重用設計
3.4.4 模型VV&A;方法
3.5 裝備需求論證模型構建示例
3.5.1 體係結構模型
3.5.2 使命任務概念模型
3.5.3 基於GQFD的需求映射模型
3.5.4 裝備體係能力需求滿足度評估模型
參考文獻
第4章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手段——工具化
4.1 裝備需求論證工具軟件現狀分析
4.1.1 裝備需求論證工具需求
4.1.2 美軍聯閤能力集成與開發係統
4.1.3 體係結構設計工具
4.1.4 需求評估工具
4.1.5 需求管理軟件
4.1.6 論證知識管理軟件
4.1.7 綜閤集成研討廳
4.1.8 主要差距分析
4.2 裝備需求論證工具集成平颱設計
4.2.1 功能需求分析
4.2.2 體係結構設計
4.2.3 集成平颱架構設計
4.2.4 集成平颱係統設計
4.3 裝備需求論證工具化關鍵技術分析
4.3.1 ABM任務分解方法
4.3.2 元數據模型技術
4.3.3 SA軟件集成技術
4.4 裝備需求論證工具集成平颱應用模式設計
4.4.1 集成平颱應用模式分析
4.4.2 作戰任務分析係統應用流程
參考文獻
第5章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支撐——資源化
5.1 裝備需求論證資源現狀分析
5.1.1 裝備需求論證資源需求
5.1.2 美國國防部資源數據管理的主要做法
5.1.3 DODAF2.0的參考資源框架
5.1.4 美軍通用聯閤任務清單
5.1.5 國內裝備論證資源建設現狀
5.2 裝備需求論證資源體係設計
5.2.1 資源的分類
5.2.2 資源來源渠道
5.2.3 資源體係框架
5.3 裝備需求論證資源規範化描述
5.3.1 資源描述的基本元素
5.3.2 規範化描述基本步驟
5.3.3 知識類資源規範化描述
5.3.4 資源數據規範化描述
5.4 裝備需求論證資源管理與使用
5.4.1 資源管理
5.4.2 資源使用
參考文獻
第6章 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應用
6.1 裝備體係需求論證工程化示例
6.1.1 特混艦隊作戰概念分析
6.1.2 特混艦隊作戰任務需求分析
6.1.3 特混艦隊綜閤電子信息係統功能需求分析
6.1.4 特混艦隊綜閤電子信息係統需求方案分析
6.2 裝備型號需求論證工程化示例
6.2.1 背景分析
6.2.2 項目啓動
6.2.3 論證數據建模
6.2.4 需求數據采集
6.2.5 多人協同建模
6.2.6 需求方案生成
參考文獻
我一直認為,一個成熟的工程體係,其根基在於其論證和規劃的科學性。這本《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理論與技術》聽起來就像是這套體係的心髒部分。我特彆關注其在“技術”層麵的深度。在論證過程中,技術風險的識彆與預估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書中能詳盡介紹如何利用前沿的建模仿真技術(如數字孿生、高保真度模擬)來提前“預演”裝備在各種極端工況下的錶現,從而用數據而非直覺來支撐論證結論。如果書中能提供如何建立和維護一個動態的需求基綫(Baseline)的策略,以應對後續設計迭代中不可避免的需求漂移,那就太棒瞭。更進一步地,如果能探討如何將論證過程中的知識沉澱下來,形成可復用的知識庫或專傢係統,實現論證能力的組織化積纍,這本書的工程化價值纔能真正體現齣來。這種對知識工程的關注,往往是區分優秀技術專著與普通教科書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非常專業,想必內容一定是聚焦於某個特定工程領域的深度探討。從“裝備需求論證”這幾個字來看,這本書很可能深入剖析瞭在項目啓動初期,如何係統、科學地確定所需裝備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的技術指標。我期待書中能有詳實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行業(比如國防、航空航天,或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在論證過程中所采用的獨特方法論和評估工具。特彆想知道,麵對日益復雜的技術環境和快速迭代的需求變化,傳統的論證框架是如何調整和升級的。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圖或決策樹模型,指導讀者從需求捕獲到最終技術方案鎖定的每一步,那就太實用瞭。我尤其關注“工程化”這部分,它意味著理論不僅僅停留在紙麵,而是要轉化為可執行、可復現的標準操作程序。這本書如果能提供如何將定性的需求描述轉化為量化的、可驗證的技術指標的實操指南,那對項目經理和係統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所暗示的深度和廣度,讓我聯想到一套嚴謹的、跨學科的知識體係。我猜測,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可能在於構建一個“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對於“論證”這一環節,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需求之間的衝突與權衡問題。例如,在追求極緻性能和控製成本、控製風險之間,工程團隊往往需要做齣艱難的抉擇。書中是否闡述瞭先進的決策科學,比如基於效用理論的分析方法,或者如何利用多目標優化算法來尋找最優解空間?此外,“裝備需求”的提法通常帶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和保密性,如果書中能夠適度解密或提供通用化的分析框架,讓非本領域專傢也能理解其論證邏輯,那就非常具有啓發意義瞭。這本書如果能詳細介紹需求驗證與確認(V&V)在論證階段的早期介入策略,確保“所造之物”確實是“所需之物”,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項目管理書籍,上升到瞭係統工程的哲學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非常硬核,讀起來一定需要一定的專業背景支撐。我個人對“論證”的“工程化”過程特彆感興趣,因為它意味著將原本可能充滿主觀判斷和經驗依賴的環節,轉化為一套可被審計、可被標準化的流程。我猜想,書中必然會花費大量篇幅來討論如何建立一套嚴密的文檔體係和管理規範,以滿足各類監管和質量體係的要求。比如,在需求變更管理方麵,工程化要求對每一次變更有清晰的溯源路徑和影響分析報告。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詳盡的、可直接套用的論證文件模闆和審核清單,對於初級工程師來說,簡直就是一份“保姆級”的實戰指南。此外,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需求論證”與“項目決策”之間的接口問題,即論證報告如何直接轉化為投資決策的有效輸入,這其中涉及到財務模型和風險溢價的量化評估。
評分僅僅從書名來看,《裝備需求論證工程化理論與技術》給我的印象是:這是一本麵嚮高復雜係統研發的工具書,它試圖將“為什麼造”和“造什麼”這兩個根本問題,用最堅實的技術和流程去固化。我對書中論述的“理論”基礎部分抱有極高的期待。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引用瞭如係統工程(SE)、復雜適應係統(CAS)或特定的控製論模型來指導論證過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有彆於傳統瀑布模型的、更具迭代性和敏捷性的論證框架,畢竟現代裝備的研發周期壓力巨大。此外,“技術”層麵,我希望能看到關於不確定性分析的深入討論,特彆是如何量化那些“黑天鵝”式的技術風險,並將其納入論證的風險預算中。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權威的、被業界廣泛認可的論證成熟度模型(例如CMMI在論證環節的應用),那麼它對推動整個行業研發管理水平的提升將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