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
作者:阿兰·R.米勒特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印刷时间:2015年10月
ISBN:9787506380065
字数:字
页码:页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00元
目录
译序
致谢
引言
第1章分裂年代(1919—1945)
1.1两大革命运动组织的诞生
1.2为解放朝鲜而战(1921—1937)
1.3亚太战争和朝鲜的命运(1937—1945)
第2章失败和分裂:边缘上的朝鲜(1945—1946)
2.1朝鲜,俄国人又回来了(1945)
2.2美国人返回朝鲜(1945—1946)
2.3托管危机
第3章再次撮合朝鲜:美国—苏联联合委员会的兴衰(1946—1947)
3.1两个朝鲜的治理
3.2秋季起义
第4章抛弃《莫斯科协定》(1947)
4.1学习和猜测:朝鲜的情报机构(1945—1948
4.2为南北朝鲜建立安全力量(1947—1948)
4.3走向分裂:华盛顿(1947)
4.4走向分裂:首尔和平壤(1947—1948)
第5章联合国卷入争斗(1947—1948)
5.1分裂边缘(1947—1948)
5.21948年选举:预赛
内容简介
在《朝鲜战争》上篇《一触即发:朝鲜战争1945—1950》中,阿兰·R.米勒特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朝鲜战争的起因、爆发日期和早期的军事行动。米勒特把战争的起源追溯到朝鲜解放后(1945年8月15日)两大革命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了朝鲜的南部和北部,南北双方在其盟国的支援下都宣称拥有统治整个朝鲜半岛的权利,这样直接导致游击战和恐怖活动的发生,冲突致使3万多朝鲜人死亡。米勒特证实这次内战的战场主要在南方,它标志着内战的真正开始,但是,将其作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原因则过于牵强……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穿越体验。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在档案深处的战火硝烟、指挥部的灯光、以及前线士兵的喘息声,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充满了对战略决策背后人性挣扎的深刻洞察。读到某些关键的转折点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决策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那种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下的抉择,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决定了无数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走向。特别是对后勤补给线那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运作细节的描绘,虽然在宏大叙事中常被忽略,但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近乎史诗的高度。它让你明白,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最先进的武器或最英勇的冲锋,更取决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卡车司机和调度员的辛勤付出。这种对“整体战争”概念的精妙把握,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扑面而来,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留下的深刻烙印。
评分从一个军事爱好者兼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资料整合能力和批判性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已被广为流传的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和证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军事行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细节考证精神,每一个师的调动、每一次空中支援的申请,似乎都有据可查,并且作者还勇于挑战那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观点”。这种挑战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对原始档案的重新审视和对复杂变量的细致梳理。它迫使你跳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框架,去理解那场冲突的内在逻辑、国际关系的微妙平衡,以及冷战初期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具体地在东亚这片土地上撕裂出一个伤口。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解开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谜团,每解开一个扣子,都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严肃的历史著作感到有些畏惧,因为它们常常晦涩难懂,充斥着难以消化的术语和人名。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叙述片段,仿佛将读者瞬间拉入了当时的场景之中。例如,对于某些关键战役的描写,既有高层指挥官在地图前运筹帷幄的运筹,也有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求生的绝望与坚韧。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位置和部队番号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戏剧张力。即便是对军事部署不太熟悉的新手读者,也能被其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牢牢抓住,不会感到阅读障碍。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完全可以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拓宽了历史作品的受众范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战争后果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近乎冷酷的剖析。它不仅仅记录了“如何打赢或打输”某场战斗,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这场冲突是如何重塑了战后几十年的地缘政治版图,以及对参战各方社会结构、民族心理留下了何种难以愈合的创伤。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场“局部冲突”的全球意义。尤其是对外交政策制定者在“有限战争”概念上的纠结与失误的分析,显得尤为犀利和透彻。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深远影响的结构布局,使得全书的论证体系极其扎实有力。它不是在悼念逝者,而是在警示未来,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重且不容遗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训练。作者对细节的偏执近乎于一种艺术,他对信息源的交叉验证和对不同派别观点的平衡处理,体现了一位顶尖历史学家应有的专业素养。我尤其喜欢他探讨不同军种之间、以及与文职政府机构之间权限与目标冲突时的那种冷静的解剖刀法。这些内部的摩擦和矛盾,往往才是决定战局走向的隐形因素。书中对技术代差、情报失误、以及政治干预军事决策的链式反应的描绘,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整个战争机器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漫长而充实的,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部关于某个特定冲突的记述,更像是一本关于“现代战争决策艺术与陷阱”的深度教材,值得反复翻阅和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层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