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长物01:食器之味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名称: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 黄磊
ISBN编号: 9787540479237
中国食器功用与审美的历史演进
日本陶艺作家与作品的寻访地图
北欧中古器、复刻品的采买指南
西洋古董瓷器的收藏和使用之道
1.美食博主的食器搭配奥秘
那些在微博和自媒体拥有众多拥趸的美食家们,烹饪技巧与摆盘心得缺一不可,美食要靠美器衬托,让餐桌变美的捷径并不神秘,书中呈现出的各种搭配技巧,可供读者参考学习,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家餐厅的独特美学和风格,让生活充满艺术感并非一桩难事。
2.生活达人的餐桌美物分享
悉心留意、收集器物的达人们分享各自为钟爱或有特别来历的食器单品,由器物引领,一窥不同生活方式的美妙之处,令读者忍不住也会开启属于自己的食器搜寻之旅,并有北欧中古食器和西洋古董食器的收藏攻略一并奉上!
3.备受追捧的手作艺人访谈
来自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深耕的手作艺人们于访谈中陈述各自对于器物的理解,为使读者对于食器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有更加直观的感知,深入了解手作的不同材质食器的特性和背后蕴含的技艺。
《长物01:食器之味》关注餐桌上的日常美学——美好的食器让食物有更好的呈现方式,更让饮食这一重要的生活事务更具美感。主要内容包括——识器:从三百万年前出发,追踪觅迹,寻找中国食器功用和审美的历史演进;藏器:食器收集达人打开自家橱柜,与你分享来自五洲四洋的私藏美器;日用:让食物看起来更美味的食器搭配宝典,让日常生活更有韵味;造物:专访中外手作艺人,探讨食器内凝聚的创造美学和生活哲学。
Prelude 前奏:生活的滋味
Clue线索
食器进化史
食器即礼仪(青铜时代)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唐)
满酌青瓷杯,醉卧白石枕(宋)
走向雍容的时代(元明清)
Daily 日用
再有名的食器,不断被使用才有意义
与器物一起成长
北欧的中古器之味
我只是想和器物们相处
中古厨房里的旧食光
皿之味 日本古窑之旅
在日本“淘器”
一只碟,一个碗,一口锅
餐桌上的的日用艺术
寻找随时间流逝依然历久弥新的食器
相看两不厌的食器
适合自己生活的器物
老物新用的古董食器
形而下为器
美物抵心的手作
器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
发现器物,发现自己
Creator造物
三谷龙二·生活的轮廓
老白、方圆夫妇·漆器的无限可能
史哲·创造,是高级的事
赤木明登·漆“涂物”丰富了生活
浦谷兵刚·做可以吃的筷子
黄强·器物的服务之心
刘其弈、陈知音·器物,等待被发现
Column专栏
赖声川:生活与艺术
吴湘云:物的审美生活
田沁鑫:美食如戏
张佳玮:北大路鲁山人—为料理而艺术的人
黄磊,当了很多年演员、很多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多年前也曾是歌手,唱过一些到了现在自己还是挺喜欢的歌,演过不少让一些人难忘的戏。至今还在演,还在讲,仍然精力无限,无限好奇,无限地热爱着工作,热爱着朋友和家人,还有美食,认为它们就是人生之中能让人感觉活得质地丰满、滋味美妙的一些存在。2015年将爱好变成创业,创立生活方式品牌“黄小厨”,“黄小厨”致力于发现有关美食、美器、美好厨房、美好生活的一切美意,用爱心订制幸福厨房的美好日常。
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导演 赖声川
中国人从古至今对器物的美契而不舍的追求,注满了生活的艺术性。
——画家、诗人 吴湘云
品尝美食,五味之中海纳百川,何尝不是一次游历?品鉴人生,至味收纳沧海桑田,怎么不是一场逍遥戏呢?
——导演 田沁鑫
生活的各个细节,都该合于风雅之道,合于自然,合于时令。
——作家 张佳玮
食器与食材配合季节,用心搭配出的美感,深深打动了我。
——美食博主 @河马食堂
食器,就是让餐桌上的一切变美的捷径。
——美食博主 @丹丹朱的青年厨房
购买、使用、搭配餐具,是一件只要留心,就会为生活增添美好的小事。
——美食博主 @田螺姑娘_hhhaze
日用- 一只碟,一个碗,一口锅
田螺姑娘
餐具,经过搭配使用,使得所盛装的食物在色香味之外,显示出美感,成为餐桌上的一道风景,饮食过程也变得可爱起来。购买、使用、搭配餐具,这是一件只要留心,就会为生活增添美好的小事。每个家庭,厨房的空间总是有限的,如何将每一只购买回家的盛装器皿做到物尽其用,经过合理搭配凸显出食物合适的美感呢?
采买餐具,应该从何开始?
确定你喜爱烹饪的菜系,菜系是决定餐具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会直接决定菜肴摆在碗盘里是否和谐。
有些餐具自带菜式的标记,如果你热爱吃意面,那么家里一定要准备一只“草帽碗”,这样意面能够稳妥地被安置在碗盘中央,而草帽碗向外伸展的碗沿,则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做一些喜欢的装饰,例如不经意撒上的现磨黑胡椒、帕玛森芝士碎,或者更复杂的盘饰,都能够在这宽广的空间上游刃有余地伸展。而如果这个时候是用一只中式汤碗来盛装意面,就会略显不足。
草帽碗还可以装炖饭、西式浓汤,但无论如何,它身上标志着西餐的一种丰盛和完满。
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木板也是非常有自我意识的餐具。很多人喜欢用木板来装面包或小点心,搭配简洁的家装风格尤其好看。你无法想象用木板来装一份蓑衣黄瓜或者小炒肉,它一定会盛放着比较整洁干净的、不需要经过太重料理的食材。
当然,你有可能也在美式餐厅看到过豪迈的牛排摆放在木板上,粗粗地垫着一片油纸,流出一些牛排的汁水。在装潢热闹的美式餐厅,或是七八个好友围坐的大餐桌上,这样的餐具和场景也是很搭的。而如果只是普通的住家场景,这样装盘就难免显得有点儿“过”。
还有一些餐具即使买来也会束之高阁,因为它不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详见知生的《日日之器》一书中,推荐大家在购买餐具的时候从小碟子入手,“碟子因为价格民,容易收集,因此在购买陌生创作者的作品时,碟子是很好的入门款。”这话虽然是不错,不过要知道作者指的“小碟子”,一般是直径在10cm以内的。甚至还有更小的,尺寸在6cm、4cm左右的所谓“豆皿”。日本人喜欢用豆皿来盛装一些渍菜、一小颗腌梅子,甚至是一小撮盐。而我能想到的中国人利用这种豆皿的场景,大概就是喝粥的时候装一小块儿腐乳吧。如果真搜集了一大堆豆皿,一定会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使用、也无法好好收纳的苦恼。
万事不离“百搭”二字
大概大部分人会觉得自己没有特别的菜式喜好,多数时候烹煮的都是一些家常菜。不过摆在面前的餐具选择琳琅满目,国内的骨瓷、日本作家的手作餐具、欧美各种高端品牌,会觉得无从下手。买其中一种,又会担心和之后再买入的餐具风格不搭。我的餐具购买建议第二条,就是从“百搭款”入手。
有些餐具色彩缤纷,例如wedgewood之类的品牌,但是使用这种花色的餐具,一定要摆上整套,否则,与其他品类、色彩的餐具结合使用,会显得过于杂乱。
还有一类餐具太有棱角,有鲜明个性,如果你无法保证同桌的其它菜肴甚至整体的家居环境能够“镇得住”它们,那就宁愿舍弃吧。所谓太有个性的餐具指的是什么呢?颜色太浓烈、造型太奇特、烧制的手法过于粗犷,都有可能会令人觉得这个餐具作为独立的存在大过用来盛装菜肴。
……
悉心找找看,你在生活中一定会发现许多这样百搭的餐具。一旦选中了心头好,它就能常常出现在餐桌上,完全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很好地衬托不同风格的食物。等百搭的款式完全驾驭之后,再购入一些更有特色的餐具也不迟。
“不用自己的钱体验成功或失败,便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
服饰有四季,菜肴有四季,餐桌也有四季。在餐桌上呈现季节的更迭变化,除了时令的食物之外,餐具也应该应景地使用。尤其是夏冬两季,一热一冷,人对餐具和菜肴的温度愈发敏感。我曾经试过在冬天的早餐桌上用一只玻璃杯装了几颗草莓,但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凉嗖嗖的,后来就乖乖地换成了普通的瓷器。玻璃的凉爽通透,更适合夏天。
我喜欢在冬天的时候用锅子盛装食物直接上桌,铸铁锅、日本土锅、中国砂锅、时髦的塔吉锅都很合适。我曾经在酒店用品市场淘到过一枚黑色的干锅,下面配上固体酒精,冬天摆上桌时就会很安心——吃饭不着急,菜不会凉掉。
一口保温性能不错的锅子,特别适合在冬天的时候装上主菜,“装上”这个词似乎不太准确,应该是用它烹饪菜肴之后直接“连锅端”上桌。这一大锅连汤带水的“紫苏鱼杂烧千页豆腐”,用土锅煮好了端上桌,比起盛入汤碗,感觉更加丰裕和温暖。
当了然了挑选餐具的基本准则后,涉及价格这个问题时,我从来不会劝别人要买或者不要买太过昂贵的餐具。借用我比较喜欢的一位日本作家堀井和子的话:“不用自己的钱体验成功或失败,便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买或者不买,买什么样的餐具,就好像小马过河,自己试试水才知道。
专栏-生活与艺术
赖声川
现在文明里有一个越来越鲜明的分界,把“艺术”与“生活”分开了,当作两件事情。“艺术”是属于一个固定时间、定点发生的事情,如在美术馆、剧场、音乐厅等空间举办的各种活动。在现代社会的约定俗成之下,人们穿着整齐,算好时间,买好票,来到这些场所观赏所谓的“艺术”。
这些活动本身其实没什么不好,因为任何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总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文明里,事情未必是这样的。举一个例子,在巴厘岛我们还能看到生活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感觉:舞蹈不是为了艺术,甚至都不是为了装饰或美感,它就是生活中为了庆典或习俗所需要的一件事情。巴厘岛人人能歌能舞,几乎所有人手工巧,并不是为了做出可以在市场上贩卖的工艺品,而是制造生活中生、老、病、死时所需要的一切祭祀道具。在巴厘岛,艺术与生活没有界线,也没有对立。生活就是艺术,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于是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人人是艺术家,所以就没有必要有“艺术家”的称呼,甚至都没有“艺术”这种概念。老百姓在生活中自然地做着我们称为“艺术”的事情,但他们并不认为那有什么特别,也不需要有特别的名称来称呼它。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是一个离艺术很近的社会,离自然很近的社会,是人离自己很近的社会。的我们,离这一切都似乎很遥远,于是我们会创造各种不同的领域,发明各种不同的名称,分别许多或许本来不该被分别的事情。
我们会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渴望游欧洲,到各大教堂朝圣,学习其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等的种种风格与美学。事实上,这些教堂在当时生活中并不是品,也不是旅游者的观光景点,它们并不是与生活分隔开的场所,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属于生活的必需品。因为必需,于是有那样的建筑设计,有那样的都市规划,有那样的广场,那样的艺术品存在于教堂的四周及内部。当时教堂不是一个需要买票进去参观的景点,也不需要带着耳机聆听专家的介绍,它就是生活中人们自然会来到的地方,属于生活的核心。
如果艺术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生活中什么样的题材才是艺术所能采用的?当然,就是生活中的一切。什么是美?这也要重新检视。记得1983年的12月,我刚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已经开始在新成立的艺术学院任教。有中午,我开车到台北东区的“顶好”附近,停了车,在顶好广场吃了一碗路边的面。坐在面摊边,突然之间,不知道是阳光的角度,或是面摊的位置,还是面锅里的蒸气,一切感官上的气味,让我顿时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我很难解释那个状态,但是,抬头一看面摊老板,再转头看到忠孝东路上为数不多的车子,感觉那一刹那的画面完美无缺,一切都在它行进的轨道上。再转头一看,附近经过的人们都在完美的节奏中经过我面前,连角落里的一只野狗,也是在一种完美的节奏中划过我的视线。头再回,向下看我面前的那一碗面,更是感觉到一切的圆满。吃完,上车,开进台北的车阵,很奇妙,我还在那个状态里,甩不掉,也不想甩掉。看到路上的交通状态,心中不似平日的烦躁、焦急,而是感受到一种原始的完美的韵律,一切都是那么圆满地在我面前飘过。
后来我听说,在各种不同的心灵修行和神秘学体系中,对这种状态有不同的称呼与说明。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让我安然地活在宇宙之中,无所谓美丑、好坏、善恶,那一切都属于相对的世界,分别的世界。在那个状态里,甚至时间都不存在。那不是艺术,那是生活。那个状态持续了一两天,然后就消退了。虽然我后来很少有机会回到那个地方,但是至少我去过,我了解到它的一种神圣性,又是平凡性,可以说是平凡中的神圣,让我对艺术与生活有一种重要的新体认。之后,我不需要再进美术馆,也可以看到圆满的美感,甚至都不需要进剧场,就能看到好看的戏,展现在我的四周。
一切就在自然之中展现。生活、艺术,没有分别,也不需要分别。
......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