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法兰西 湖北新华书店 正版保证

追寻法兰西 湖北新华书店 正版保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 著,刘文玲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湖北
  • 新华书店
  • 正版
  • 文学
  • 散文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3329
商品编码:135142880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16号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购买方为企业的,索取增值税普通发票时,应向销售方提供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销售方为其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时,应在“购买方纳税人识别号”栏填写购买方的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收凭证。


      请需要发票的企业单位注意!!!!! 
    下单时勾选需要发票  填上发票抬头 另外备注 纳税人识别号 
    这样发票才能报销噢!

    如果您的订单不需要报销 请取消要发票 这样节省开票环节 发货会快一些噢~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追寻法兰西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 著;刘文玲 译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03329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汇总了作者关于法国身份特征和记忆的主要论述,展现了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形象,即成熟时期的民族国家形象。本书的主题是由民族、共和国及革命相互交错构成的,阐述了从普遍民族到集团民族,从战争共和国到遗产共和国,从武力征服的革命到革命思想的衰竭这一系列过程。本书是作者以个人的方式书写的法国历史。在看似零散的历史片断当中,作者对每一段辉煌耀眼的历史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反映了法国整段历史那神秘的独特性。


   作者简介
       [法]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1931年11月17日出生于巴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1965年开始在巴黎政治研究院任助教。因为极为关注“评论工作”和对“现实的调查工作”,所以他决定“出版历史学家的原始档案材料,并让广大群众得以了解”。此项计划得到朱利亚出版社大力支持,并于1964年成功推出《档案》新系列丛书。20世纪80年代初他与法国著名思想家郭舍共同创建了杂志《争鸣》。主要著作有《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1961年)、《现在、国家、记忆》(2011年)、《公共历史学家》(2011年)。
       刘文玲,女,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副教授,从事社会语言学、传播与社会、城市文化、中法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发表过多篇论文和多部著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招牌》(法文),译著有《媒介学引论》等。

   目录
绪 论/1
第 章 革命的牢固性/5
  一 国家的降临/5
  二 共和政体的起源/17
  三 马克思与1848年革命/32
第二章 共和国的表现/40
  一 儒勒·米什莱:身份特征的癔症/40
  二 拉维斯:国家教员/49
  三 皮埃尔·拉鲁斯的名人集/88
  四 费迪南·比松的《教育法和初级教育词典》/95
第三章 国家、共和政体与革命/119
  一 共和派的综合:厄尔内斯特·拉维斯的《法国史》/119
  二 “法国行动”或者共和的反面/171
  三 戴高乐-共产主义时期/186
第四章 反美国模式/234
  一 革命/234
  二 宪法/239
  三 知识分子/245
  四 记忆/260
第五章 身份认同之路/287
  一 “代”的概念/287
  二 国家回忆录的王道/326
  三 法国和犹太人——相互交织的命运/373
  四 从继承到变化/390
索 引/409
历史丛书/431
  一 已出版著作/431
  二 插图历史丛书/435
皮埃尔·诺拉著作目录/437

   编辑推荐
       《追寻法兰西》汇总了作者皮埃尔·诺拉关于法国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有关法国身份特征和记忆的论述。这部合集自然有序,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民族**的统一形象。**民族、共和国及革命的相互交错构成了本书的主题:本书就是对从普遍**到集团**,从战争共和国到遗产共和国,从武力征服的革命到革命思想的衰竭这一系列过程加以阐述的。 书中不仅包括作者自己的研究分析,也包括历史学家、学者、政治家、艺术家、作家以及法国人自己在集体事件、场所、社会习俗、风景、文化等方面所体现的探索。这本著作通过细腻的分析,清晰阐明了法国的复合多样性,为远去的法国做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肖像描述。

   文摘

   序言
绪  论

我曾出版过两本关于法国的书:一本是《公共历史学家》,这本书希望通过个人的活动途径来勾勒出时代的特征;另一本是 《现在、民族、记忆》,希望通过这三个词,体现出当代历史意识的各个极端。本书是我对法国研究工作的Z后一个层面,汇总了我关于法国、法国身份特征以及法国记忆的主要论文。
这部合集的组织结构自然有序,强烈反映了一个统一的形象:一个民族国家在其成熟时期的形象。
虽然这本书分五个章节展开,但在我看来,其中Z活跃、Z中心的是第三章。在这一章中,罗列了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几个主题:分析用27卷写成的20世纪初以来法国的历史;研究早已成为遥远记忆的极右派运动;同时唤起对戴高乐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记忆,而这两种主义30多年来都早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这些主题的对照恰恰表达了本书的真正议题,即:国家、共和政体和革命的相互交错。厄内斯特·拉维斯(Ernest Lavisse)的《法国历史》体现了共和主义者的综合分析,希望调解一个来自革命的法国和一个来自旧体制的法国。法兰西运动(Action fran?aise)表现的是共和主义相反的一面,是戴高乐主义和共产主义,持有不同政见,同时也表达了在 共和政体的同时实现共和政体的愿望。因此描绘出这个统一的法国各个时代的曲折道路,直到它的分裂:从1789年革命到戴高乐主义和共产主义末期,法国这两个Z终版本以不同的程度融合了民族和革命性。从一个全面的民族到一个共同体式的民族,从战斗的共和国到遗产式共和国,从征服性革命到革命思想的枯竭。这是一个混合性民族计划的完结。所有从一开始就已经确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或者自由主义、欧洲主义、独立主义或者生态主义)的突破口只是进一步动摇了这一传统历史身份特征。
马克思从法国看到古典历史的模式,因为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从资产阶级的革命政体到无产阶级的斗争,法国提供了一个从历史到纯粹国家政府Z清晰、Z明了的发展模式。我倒是很愿意在改变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的同时借用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法国是一个在纯粹的国家政府中汇集了大多数支配现代欧洲甚至世界的政治参数的国家。但是,它以独特的方式经历着这种普遍性的共同使命。我通过各种途径所要理解的,通过多次接触所要描述的正是这种 而又奇特的混合:曾经服务于一个即将来临的法国肖像。
在一本关于法国民族独特性的著作中,阅读到一系列关于美国的章节,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离法国Z近的国家当中,它们也是离法国Z远的国家,是真正反对美国模式的。法国和美国的两次基本革命是在同时代发生的,法国的革命借鉴了美国革命的经验。但是,在旧世界的革命创造了一个世界并围绕世界转了一圈的时候,美国的革命依然只限于美洲大陆。尽管美国内部发生过变化,但是它的宪法一直没变;而法国跌宕起伏的民族命运却强加给法国很多宪法,每次只是在为了更好地同美国相区别时才提起美国。正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所说的那样,美国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的国家,但是美国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意识形态”。关于这一点,尽管美国的知识分子生活十分紧张,但在美国,知识分子没有承担法国知识分子所承担的独特作用,也没有享受同法国知识分子一样的地位。美国因为成立的时间晚(1776年建立),所以依然生活在奠基人的承诺之下,没有承担我们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黑格尔语)。革命、宪政、知识分子、记忆,这四个词、四个方面,通过比较历史,来明确阐述法国模式的基本面貌。
《追寻法兰西》这个书名,在它朴素的外表下,同16世纪中叶法国历史学家埃蒂安·帕斯基耶(étienne Pasquier)的著作 《法国研究》(Les Recherches de la France)遥相呼应,可惜现在只有一些专家学者才会想起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对那些非内行的读者来说,Z令人吃惊的是,作者以自由的口吻,娓娓道来各种各样的主题,从政治机构到风俗特征,从教堂的历史到语言的起源。读者很快会发现,书的内容和形式统一与一致,方法的新颖性同内容的新颖性紧密结合。也就是通过各种渊博学识的探索,切断了法兰克人是特洛伊英雄后代的神话,确定了(或者说“创造”了)法国高卢人的历史事实,这就意味着在有国王以前,在它的教堂出现以前,在贵族甚至罗马以前就已经有法国了。
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比较,我们发现帕斯基耶的时代同我们的时代有某些相通的地方,在一个新的时期,即如同蒙田的《随笔集》(Essais)中所描述的新的时期(而且帕斯基耶也知道,我重新采用了他的书名来命名这本书。我们面临着建立线性叙事的同样障碍,本着调动遥远的学识,阐明现状的同样利益,有以历史客体建立法国,通过强有力的合法历史,维护和证明过去的高卢民族,现今的国家体制和共和国政体的必要性,有着同宗教战争时期一样重新定义国家政府身份(过去是君主制度,现在是民主制度)的紧迫性。
Z后,也许我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追寻法兰西》和《记忆场所》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在这本书中我引用了我自己在《记忆场所》中写的几篇文章。《记忆场所》是一项集体工作,它分好几卷出版。这项工作在于研究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关目前记忆的沉淀物。根据特征,穿越时间,摒弃所有时代的界限。而现在这本书是由我个人的许多文章构成,前后用了50年的时间。这些文章基本上是关于两个世纪以来的法国政治历史。只举两个相近的例子:在《记忆场所》中被视为封存的建筑,就像费迪南·比松(Ferdinand Buisson)的 《教育法词典》一样,或者寻找什么样的记忆能够表达“代”的范畴,现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甚至以非传递的方式使用“代”的范畴。在这本书中却并非如此,而是将比松那部令人惊奇的《教育法词典》同拉鲁斯词典、米什莱和拉维斯的《法国历史》放在一起,形成共和国化身的长廊,或者寻找法国各“代”接替的延续逻辑性。
不可掩饰地说,在《记忆场所》和《追寻法兰西》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密切联系,即表现在主题的交叉关联,笔法的相似性以及目的的相似性。在这两本书中,都不是法国的个人历史,而是以个人的方式书写这部历史。这是一部充满光辉的历史,深入分析它的每一道光芒,都会折射出整部历史的神秘特殊性。
总之,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法国。我曾经开始写一篇论文(可惜从来没有完成),是关于1914年战争中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的民族思想。在Z终统计政治言论中词语的出现频率时让我失去完成这篇论文的勇气。然而,谁能想到,在半个世纪以后,这篇论文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它的主题也稍微扩大了一些。它Z终也没有摆脱自己的命运。也许这就是命运的讽刺性,它通过各种巧妙的途径和意想不到的迂回辗转,Z后还是将我带回到出发点。

皮埃尔·诺拉

追寻法兰西 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地图,一段融汇古今的艺术之旅 《追寻法兰西》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也非一本枯燥的史学著作。它是一张宏大的文化地图,一张以法兰西为画布,用艺术、历史、哲学、生活方式等斑斓色彩精心绘制的艺术品。它邀请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探寻那片孕育了无数辉璨文明的土地,体验其独有的韵味与魅力。 第一篇:法兰西的灵魂——从古典到浪漫的文化基因 蒙娜丽莎的微笑与卢浮宫的低语: 我们将从艺术的殿堂——卢浮宫开始,不仅仅是罗列展品,而是去解读那些不朽杰作背后蕴含的故事。《蒙娜丽莎》的神秘,《米洛的维纳斯》的残缺之美,它们如何诉说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我们将探寻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如何吸收意大利的艺术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具一格的古典主义风格。从凡尔赛宫的宏伟壮丽,到枫丹白露宫的静谧优雅,这些皇家宫殿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法兰西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那个时代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伏尔泰的笔尖与卢梭的呼唤: 思想的激荡,是塑造法兰西精神的另一股强大力量。我们将走进启蒙运动的思想殿堂,感受伏尔泰的理性批判,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如何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如何汇聚了时代的知识精华。这些思想家们,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辩论,不仅改变了法兰西,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我们将尝试去理解,为何这些思想在法兰西这片土地上能够生根发芽,并最终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 巴尔扎克笔下的世态人情与雨果笔下的悲悯情怀: 文学是民族情感与社会图景最生动的载体。《人间喜剧》描绘的法兰西社会百态,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欲望、挣扎、奋斗,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而雨果的《悲惨世界》,则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人道主义光辉,触及了社会最底层的苦难与人性的光辉。我们将穿越这些文学巨匠的笔触,去感受法兰西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对公平、正义、爱的执着追求。 印象派的光影与后印象派的色彩: 从莫奈笔下变幻无穷的睡莲,到梵高炽烈的情感表达,法兰西的绘画艺术在印象派之后迎来了更加多元的革新。我们将漫步在巴黎的画廊,感受光影如何在画布上跳跃,色彩如何在心灵中激荡。这些艺术家们,他们如何打破传统,用全新的视角去捕捉瞬间的感受,去表达内在的情感?我们将一同追寻印象派从自然光线的细腻捕捉,到后印象派对主观情感的强烈抒发,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对艺术边界的拓展。 第二篇:法兰西的韵味——生活美学与精致细节 香奈儿的优雅与迪奥的奢华: 法兰西的时尚,不仅仅是服装,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将探寻香奈儿如何将简洁与经典融为一体,打造出永恒的女性魅力;迪奥又如何用浪漫与奢华,重新定义了高级定制的辉煌。从巴黎的时尚周到街头巷尾的时装店,我们将领略法兰西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将服装视为一种艺术表达。 法式面包的香气与勃艮第美酒的醇厚: 美食,是法兰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究法式烘焙的精髓,从酥脆的羊角面包到浓郁的法式长棍,感受面粉与酵母的奇妙化学反应。然后,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勃艮第的葡萄园,品味那历经岁月沉淀的醇厚美酒,了解其背后的风土人情和酿造工艺。从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精致佳肴,到乡村小镇温暖人心的家常菜,法兰西的美食文化,是一种对食材的尊重,一种对烹饪的热情,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咖啡馆的午后与塞纳河的黄昏: 巴黎的咖啡馆,不仅仅是品尝咖啡的地方,更是观察生活、激发灵感的场所。我们将坐在靠窗的位置,感受阳光洒在桌面,聆听周围的低语,看人来人往,仿佛置身于一部流动的电影。塞纳河畔的黄昏,更是浪漫的代名词,当夕阳染红天际,古老的桥梁在光影中摇曳,历史的气息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与蔚蓝海岸的阳光: 法兰西的魅力,不止于巴黎。我们将飞往普罗旺斯,在无边的薰衣草田里感受那迷人的紫色香气,在古老的村落里体验悠闲的生活节奏。然后,我们将来到南法的蔚蓝海岸,沐浴在地中海温暖的阳光下,感受海风的轻抚,欣赏碧海蓝天的壮丽景色。这些地方,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着法兰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是一种远离喧嚣的治愈。 第三篇:法兰西的传承——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脉动 革命的回响与共和的骄傲: 从攻占巴士底狱的呐喊,到《人权宣言》的庄严宣告,法兰西大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深刻追求。我们将回顾那些决定法兰西命运的历史时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的执着与奋斗。同时,我们也将理解法兰西如何一步步走向共和,并在现代社会中维护其民主与自由的价值。 现代艺术的先锋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步入21世纪,法兰西依然是艺术创新的沃土。从蓬皮杜中心的现代建筑,到街头巷尾的涂鸦艺术,我们看到了艺术形式的不断突破与革新。同时,法兰西也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与法兰西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活力: 除了文化艺术,法兰西在科技领域也同样保持着活力。从航空航天到人工智能,我们看到了法兰西在创新领域所做的努力。这种创新精神,与他们深厚的历史底蕴相互映衬,构成了法兰西独特的发展模式。 《追寻法兰西》是一场感官的旅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将带您领略法兰西的古典优雅与现代活力,感受艺术的熏陶与生活的浪漫。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观光,而是一次深入的体验,一次与法兰西灵魂的对话。无论您是初次接触法兰西,还是早已对其情有独钟,这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您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 它讲述的,不仅仅是法兰西的过去,更是它生生不息的现在,以及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翻开《追寻法兰西》,让您的思绪跟随文字,一同踏上这场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追寻法兰西》时,我曾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旅行指南,或是某个历史学家的学术专著。然而,当书页在我指尖翻动,那些或细腻、或磅礴的文字跃然纸上,我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所描绘的法兰西,远不止地图上的地理标识,或是史书里的陈年旧事。它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法兰西的灵魂深处一点点揭示出来。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触,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与现实的街角,仿佛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充满好奇心的智者,带领我们一同体验法兰西的浪漫、坚韧与不屈。从巴黎街头咖啡馆里飘出的阵阵醇香,到普罗旺斯薰衣草田的紫色海洋,再到卢瓦尔河谷城堡群的巍峨壮丽,每一个场景都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我仿佛能听到塞纳河畔的低语,感受到里昂老城里弥漫的市井气息,甚至能闻到阿尔萨斯葡萄酒的芬芳。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将人文、历史、艺术、美食巧妙地融合,让我们不仅仅是“看”法兰西,更是“感受”法兰西。那些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激昂陈词,关于印象派画作的斑斓色彩,关于法国料理的精致考究,都跃然纸上,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对法兰西的理解,从表面的光鲜亮丽,深入到了其民族性格的深层肌理,那些隐藏在历史与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逐渐清晰可见。

评分

读完《追寻法兰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并非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体验,而是一场与法兰西灵魂的深刻对话。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将法兰西的每一个侧面都打磨得棱角分明,却又饱含温度。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并非是枯燥的年代梳理,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比如,在描绘凡尔赛宫的辉煌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建筑的奢华,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权力斗争,让读者在惊叹之余,更能体悟到历史的复杂与深邃。而当笔锋一转,触及到法国文学和艺术的殿堂时,那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对自由平等的极致追求,更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我仿佛能看到雨果笔下的人物在街头穿梭,听到莫奈的画笔在画布上挥洒色彩时的低语。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法国美食文化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介绍,而是将美食与生活方式、与人情世故紧密相连,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致的追求,通过味蕾的体验,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法式生活哲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浪漫”这个词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柔情,更是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

评分

《追寻法兰西》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我一直对法国这个国家充满向往,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直到我捧起这本书,才仿佛身临其境。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每一个地方的描写都充满了画面感。我甚至能感受到南法普罗旺斯午后阳光的温度,听到马赛港口海鸥的叫声,闻到巴黎左岸咖啡馆里飘出的浓郁香气。他不仅仅是在介绍风景,更是在讲述故事。那些隐藏在古老街巷里的传说,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情感,都被作者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法国文化的反思,那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的执着追求,以及在现实中遇到的挑战与困境,都写得入木三分。读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我能感受到那种变革的力量,那种对新世界的渴望;读到关于法国文学艺术的部分,我能体会到那种浪漫的激情,那种对美的极致追求。甚至在描述法国的日常生活时,作者也能从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法式情怀,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化身为一个亲历者,去感受法兰西的呼吸,去品味法兰西的灵魂。

评分

对于《追寻法兰西》这本书,我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法国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法兰西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者,而是更像一个同行者,带着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从北部的诺曼底风光,到南部的蔚蓝海岸,再到历史悠久的卢瓦尔河谷,每一个地方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法国历史事件的解读,他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比如,他对拿破仑的评价,既看到了他的雄才大略,也看到了他的局限性,这种客观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化的认识。同时,书中对法国艺术、哲学、社会思潮的阐述,也同样精彩。我仿佛看到了波德莱尔在巴黎街头漫步,听到了萨特在咖啡馆里慷慨陈词。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描绘法国文化的同时,也触及到了法国人民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矛盾与挣扎,都被写得真实而动人。这本书,让我不再将法兰西视为一个遥远的国度,而是感觉它如此鲜活,如此贴近我的内心。

评分

《追寻法兰西》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尝一杯陈年的葡萄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作者并非是简单地罗列法兰西的风景名胜,而是将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他用极其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法兰西。我尤其欣赏他对历史细节的捕捉,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往事,那些被人们忽略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比如,在描写某个古老小镇时,作者会娓娓道来关于这个小镇的由来,关于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的故事,让我仿佛能看到百年前的景象,听到古老的钟声。而当他谈论到法国的文学艺术时,那种激情与浪漫,那种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更是让我感同身受。我仿佛能看到梵高在阿尔勒的阳光下创作,听到肖邦在巴黎的沙龙里弹奏。这本书,让我对法兰西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埃菲尔铁塔的浪漫,而是深入到了它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独特的民族精神。它让我看到,法兰西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财富,更在于它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