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图说中国节 | ||
| 作者: | 大乔 | 开本: | |
| 定价: | 3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 书号: | 9787500473817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春节
在我国历史上,新年开始的**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国以来,我国实行公元纪年,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不过,两千多年的传统印痕毕竟难以遽然抹去,我们这里的叙述中,提到的更多是元旦;何况,在我国,还有一个与“春”之节令关系更为紧密的节日——立春。
一 元旦绎释
元旦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本来指太阳刚刚出来,这里可以解释为“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一天。梁代萧子云诗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旦还称作“三元”,唐徐坚《初学记》引隋杜台卿《王烛宝典》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旦,……亦云三元”,三元的解释为“岁之元,时(季)之元,月之元”。当然,“三元”一语意义颇多,如岁时称谓中除指元旦外,还指正、七、十月十五上、中、下三元。
同样从年、季、月三个方面考虑,元旦还称为“三始”、“三朝”,《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注释引用如淳的话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始,犹朝也。”
此外,元旦还有端日、岁朝、正日、正旦等别称。又有“新正”之称,既指元旦,如唐代僧皎然《送邬参之洪州觐兄弟》诗云:“外别经离乱,新正忆弟兄”;也指正月,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云:“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
从元旦的所有这些别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元旦的认识。
二鸡日贴画鸡
元旦的一些节俗是从除夕延续下来的,但更多的是有着D立寓意的新的习俗,诸如贴画鸡、饮椒酒、拜年等等。元旦也叫“鸡日”,这也可以说是古人对新正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古人以阴阳观念来解释事物,认为鸡是阳物,元旦也属阳,有着同样的属性。基于这样的认识,鸡也便在元旦的礼俗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先是用鸡辟邪,方法是杀鸡著门上或贴画鸡于门,《太平御览》引裴玄《新言》说:“正朝县官杀羊悬其头于门,又斫鸡以副之,俗说以厌厉。”《风俗通》也说:“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宗懔《荆楚岁时记》还说:“贴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元旦用鸡辟邪,显然是源自鸡的特性,如《花镜》所言:“雄能角胜,目能辟邪。”
正像我国的许多信仰活动都经历了由消J禳解到积J祈祝的过程一样,元旦以鸡辟邪,后来也发展为以鸡祈福。清人周亮工《书影》说:“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1,中州画以悬堂,中州贵人尤好画大鸡于石,元旦张之。盖北地类呼吉为鸡,俗云室上大吉也。”这里所谈鸡的吉祥意义,是由于“鸡”和“吉”的谐音而来的。此外,这种吉祥意义的产生也还在于鸡的德行。古人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花镜》将它具体化说:“五德:11;CY=CY冠,文也;足博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
三椒酒颂新
元旦别称鸡日以及贴画鸡之俗,都有民俗信仰为其基础,其他的节物和节俗也是如此。这里主要谈谈元旦的D特饮食。
元旦的D特饮食,主要是饮品,诸如桃汤、柏酒、屠苏、椒酒等。它们有的意在驱辟不吉,更多的则是祈春祝颂。
屠苏是古代诗人多曾吟咏过的一种元旦饮品。相传屠苏是村外草庵之名,有人曾住在其中,每到除夕就送村里人一种药剂,让人们把它装在布囊里,浸入井水中,元旦取井水放在酒樽里饮用,说是这样就不会得瘟疫(《岁华纪丽》注)。这种屠苏酒,也写作酴酥、屠酥。
桃汤。这是一种用桃煮的汤。原本是借桃驱鬼辟邪的功能煮汤挥洒的,《汉书?王莽传》说:“又感叹高庙神灵,遣虎贲武士高庙……桃汤赭鞭,鞭洒屋壁。”后来,用于挥洒的桃汤变成了饮料,在元旦时饮用,以辟邪祈福。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柏为长青之树,叶后凋而耐久,被古人取作长寿的象征;其中柏叶又可以服食,故有柏叶酒,其用意也是祝福长寿。《汉官仪》说:“正旦饮柏叶酒上寿”;《荆楚岁时记》也记载有这种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又指出辟邪的作用:“柏特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及多寿之木,所以可?敕?场5兰乙灾?闾莱R???┤找越?票苄埃?匀∮诖恕!?
椒酒。这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俗元旦日子孙向家长进椒酒,意在祝吉祈寿。唐人徐坚《初学记》引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说:“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椒是一种香草,汉代宫廷取其温、香、多子特点,和泥涂抹宫室,后来则用于祈春祝颂。据说晋代刘臻的妻子陈氏曾在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因而后世通称新年祝词为“椒花颂”。
此外,元旦还有献五辛盘之俗,这显然与立春的节俗联系起来了。
四拜年贺节
饮食之外,元旦的节物当然还有许多。就节俗活动而言,zui主要的无疑是拜年贺节了。这项节俗从古至今盛行不衰,蔚为大观。其中有些尚有实际意义,有的则纯粹是礼节性的,徒具虚文。就历史的发展来看,大抵早期的拜年贺节实际一些,细民百姓的实际一些,官场里的拜贺多是虚文俗套,且越到晚近越是虚妄。
从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的宋代习俗看,那时拜年多还比较实在:“(正月)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而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的情形就不同了:
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受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zui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在京师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纳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父母。不知此何风俗,亦不知始自何年,闻顺天间尚无如此之滥也。
有清一代仍然是虚文浮风炽盛。《燕京杂记》说:
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门,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忽忽驰去,多不晤主人。司阍者记其姓名于外,多有不识者。倘无司阍者,客到嫌于启门,贴一纸囊于门外,外写“请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刺于中即去。浮文无当,一至于此。
诚如陆容所说,“士庶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旧时,百姓人家,小孩儿刚睁开夜,就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尊长拜年;无论大人小孩,在村街里相遇,老远就要高声道上一声:“过年好!”之后,是给住处较近的亲朋拜年;破五以后,则是出远门拜年。一个正月里,要拜的都要拜到,不能亲往,也要捎了话、带了礼去。
如今,无论亲朋还是同事,甚至是不相识的人,不出正月十五,见面或通话,也总要相互拜年,道声“过年好”。这里面,饱含着对对方的衷心祝福,也饱含着对民族、祖国的祝福。
一阳春歌娱欢
立春日
一幡胜迎春
二鞭春劝农
三咬春祈福
春节
一元旦绎释
二鸡日贴画鸡
三椒酒颂新
四拜年贺节
破五
一破五送穷
二祭神开业
人日
十不动
老鼠嫁女日
元宵节
一上元概说
二节俗原始
三食元宵
四闹元宵
五元宵俗信
灯节
一灯节由来
二花灯与灯市
三打灯谜
四旖旎元夕
冰灯节
燕九节
填仓节
天穿节
中和节
龙抬头日
社日
花朝节
一花朝与花神
二赏红、种花、扑蝶会
挑菜节
寒食节
清明节
一扫墓祭先
二插柳戴柳
三秋千风筝
上巳节
一上巳溯源
二临水祓禊
三曲水流觞
踏青节
三月三
二三夏劳作忙
立夏日
浴佛节
一佛祖诞辰
二浴佛行像
三结缘放生
竹醉日
浣花日
端午节
一端午名实
二端午由来
三百计避毒
四食粽寄情
龙舟节
一节俗缘起
二龙舟竞渡
三龙舟戏游
四射柳击毬
浴兰节
一兰汤沐浴
二呆药斗草
女儿节
夏至节
分龙节
雨节
半年节
六月六
一曝书晒衣
二洗象浴犬
天贶节
鲁班节
观莲节
三秋来佳禾登
立秋节
尝新节
七夕节
一七夕始原
二祭拜织女
三乞巧种种
中元节
盂兰盆节
地藏节
中秋节
一月节月圆
二拜月玩月
三月饼、兔儿爷
四中秋俗信
观潮节
一江畔观潮
二月下赏桂
天医节
孔子圣诞
重阳节
一重阳由来
二节俗概览
三重阳花糕
四持螯会
登高节
一登高原始
二登高会
三插茱萸
最近刚拜读了《图说中国节》,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图书。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虽然耳熟能详,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个大概,对其中的细节和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 它并非那种厚重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加亲民、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逐一展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清明节的章节。书里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到扫墓祭祖,而是通过精美的绘画,描绘了古代人们在清明时节踏青、插柳、荡秋千的场景,那些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春日。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清明节作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重要意义,将节日的庄重与春天的勃勃生机巧妙地结合起来。 而对于端午节,书中对屈原的故事进行了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配以江边的龙舟竞渡、家家户户包粽子的画面,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粽子馅料和包法进行的图解,这让我这个平时只知道吃粽子的人,对粽子的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在文字的选取上也相当讲究,语言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文化底蕴。每当读到某个节日,书中的插图和文字便会如同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将我带入节日的核心。比如,关于七夕节,书中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同时也了解到古代女子乞巧的风俗,那些精美的织绣图案和仕女图,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别样的风韵。 总的来说,《图说中国节》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用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些代代相传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评分刚翻完《图说中国节》,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陌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节日世界。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每一个节日背后的故事、传说、习俗娓娓道来。比如,在介绍七夕节时,书中不仅仅讲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描绘了古代女子在七夕夜乞巧的场景,那些精致的刺绣、灵巧的手艺,让我看到了这个节日背后蕴含的女性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特别触动的是,书中对一些节日的“情感连接”的挖掘。比如,关于春节,它不仅仅是团圆,更是关于乡愁,关于一年辛劳后的放松,关于对新一年的期盼。书中通过描绘不同地区人们在春节时的不同庆祝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对家庭、对亲情的珍视。 《图说中国节》在视觉呈现上也做得极其出色。书中的插画和照片,都极具艺术感和感染力,仿佛能将人瞬间带入节日的情境之中。读到关于元宵节的篇章,那些五彩斑斓的花灯,那些热闹的猜灯谜场面,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样的欢乐之中。 而且,这本书在对传统节日进行解读时,也紧密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旧,更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进行了探讨。比如,对于一些节日,书中也提到了现代人在庆祝方式上的变化,以及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总而言之,《图说中国节》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智慧的文化读物,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图说中国节》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感兴趣,但总是觉得有些东西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一种直观的感受。翻开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图说”这两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插画、照片,甚至一些复原的场景图,把每一个节日的来龙去脉、民俗风情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关于春节的部分,那些红红火火的剪纸、年画,还有各种祭祀的场景,仿佛真的能听到鞭炮声,闻到年夜饭的香味。书里对“年兽”的传说也讲得绘声绘色,配上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图画,让我小时候听故事的感觉又回来了。 而且,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节日,更深入地讲解了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渊源。比如,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书里详细介绍了从古代祭月活动到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再到如今家庭团聚的意义,层层递进,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节日,比如重阳节,书中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了解了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的由来,以及它所蕴含的尊老敬老的美好寓意。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每个节日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从起源、习俗、传说到现代的庆祝方式,都有详细的介绍。图片的选择也特别用心,既有历史文物、古籍插图,也有现代的节庆活动照片,让历史与现实交织,显得格外生动。我常常会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感觉自己像是在亲身经历这些节日一样。 总而言之,《图说中国节》是一本非常棒的中国传统节日普及读物,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唤醒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图说中国节》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好奇,但往往是浅尝辄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节日背后深邃的历史长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节日“细节”的呈现。比如,在描述春节的“年夜饭”时,书中不仅仅是列出菜肴,而是通过精美的插画,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年夜饭上的独特之处,有北方的大饺子,有南方的年糕,甚至还提到了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节日充满了人情味。 而且,书中对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以端午节为例,除了划龙舟、吃粽子,书中还详细讲解了“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的由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驱邪避疫、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这些古老的习俗,在书中得到了全新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韧性。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古老节日的“现代化解读”。比如,对于中秋节,书中既展示了传统的赏月、吃月饼,也提及了现代人在中秋节的团聚方式,如家庭聚餐、朋友烧烤等,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让传统节日更贴近现代生活,也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受。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其“图文并茂”的排版。每一页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无论是历史文献的复原图,还是现代节庆活动的摄影作品,都精美绝伦,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欣赏一本精美的画册,同时又在聆听一场生动的故事。 总之,《图说中国节》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它不仅普及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评分读完《图说中国节》,我的感受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震撼。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定了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鲜活的中国节日世界。 最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每一个节日的“故事性”挖掘。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节日习俗,而是将每一个节日背后发生的传说、历史事件,甚至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都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对于元宵节,书中不仅仅是描述了灯会、猜灯谜,还详细讲述了“元宵”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古代皇帝如何观灯,那些古色古香的宫廷灯会描绘,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时代。 而对于一些我曾以为“老掉牙”的节日,如重阳节,书中却挖掘出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登高和赏菊,更是关于孝道、关于亲情的传承。书中对历代文人墨客在重阳节的感怀,那些诗句,配上金秋时节层林尽染的山峦,真的能引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共鸣。 而且,《图说中国节》在视觉呈现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传统节庆活动进行的细节描摹,比如舞龙舞狮时的每一个动作,锣鼓的节奏,人群的欢腾,都通过精细的插画和摄影照片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春节守岁的章节,书里对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的温馨画面,配上窗外零星的烟花,让我在阅读时也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 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日子,而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回溯过去,去感受先人的智慧,去传承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