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力-知日(18)(特集)(完全保存本)

设计力-知日(18)(特集)(完全保存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写组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
  • 日本
  • 建筑
  • 文化
  • 艺术
  • 室内设计
  • 城市规划
  • 视觉传达
  • 设计史
  • 知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9602
商品编码:1274132096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设计力-知日(18)(特集)(完全保存本)
作者: 本书编写组 开本:
定价: 45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5
书号: 9787508659602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撰稿人

毛丹青

外号“阿毛”,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D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年弃商从文,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国文化讲座。

吴东龙

从事设计观察的作家、讲师、设计师,也是课程与书籍的规划者。在多面向的设计工作里,长期关注日本的设计场域,著有《设计东京》系列书籍,作品见于两岸三地。现在是“东喜设计工作室”、创意聚落“地下连云企业社”负责人。

原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京艺术大学访问学者。以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日本战后平面设计史为研究方向,著有《企业形象整合》《和谐之美——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研究》等。

受访人

永井一正 设计师

1929年生,日本平面设计协会特别顾问、日本设计中心zui高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前会长。曾为日本宣传美术会会员,参与创立日本设计中心。设计有东京电力标志、日清食品标志、札幌冬季奥运会标志等。曾获紫绶勋章、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等多数表彰。

原研哉 设计师

1958年生,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代表设计有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手册,爱知世博会官方海报,梅田医院标识系统,无印良品广告等。曾策划“RE-DESIGN”“HAPTIC ”“TOKYO FIBER”“JAPAN CAR”等展览。著有《设计中的设计》《白》等。

色部义昭 设计师

1974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03年设立色部设计研究室。2008年获SDAzui优秀奖,2009年获JAGDA奖、JAGDA新人奖及ADC奖。

大黑大悟 设计师

1979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金泽美术工艺大学视觉设计科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11年设立大黑设计研究室。曾获JAGDA新人奖、东京ADC原弘奖、D&AD;金奖等。

服部一成 设计师

1964年生,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2003年以《流行通信》的编辑设计获得第6届龟仓雄策奖,2011年获每日设计奖。

山中俊治 设计师

1957年生,LEADING EDGE DESIGN创立者、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代表设计有JR东日本的Suica检票机、OXO厨房用具系列等,并参与多数机器人、假肢等高科技产品的设计。曾获2004年每日设计奖、2006年GOOD DESIGN金奖等。

松崎顺一

家电收藏家、Design Underground工作室总经理,主要收集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家电。

赤鹿麻耶 摄影师

1985年生,毕业于关西大学中国语中文学科东亚映像文化论专业,2011年凭借“Eating Wind”系列作品获得写真新世纪2011大奖,并在东京、大阪等各地参展。

西村俊之

学研社杂志《大人的科学》主编。

撰稿人

毛丹青

外号“阿毛”,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D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年弃商从文,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国文化讲座。

吴东龙

从事设计观察的作家、讲师、设计师,也是课程与书籍的规划者。在多面向的设计工作里,长期关注日本的设计场域,著有《设计东京》系列书籍,作品见于两岸三地。现在是“东喜设计工作室”、创意聚落“地下连云企业社”负责人。

原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京艺术大学访问学者。以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日本战后平面设计史为研究方向,著有《企业形象整合》《和谐之美——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研究》等。

受访人

永井一正 设计师

1929年生,日本平面设计协会特别顾问、日本设计中心zui高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前会长。曾为日本宣传美术会会员,参与创立日本设计中心。设计有东京电力标志、日清食品标志、札幌冬季奥运会标志等。曾获紫绶勋章、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等多数表彰。

原研哉 设计师

1958年生,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代表设计有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手册,爱知世博会官方海报,梅田医院标识系统,无印良品广告等。曾策划“RE-DESIGN”“HAPTIC ”“TOKYO FIBER”“JAPAN CAR”等展览。著有《设计中的设计》《白》等。

色部义昭 设计师

1974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03年设立色部设计研究室。2008年获SDAzui优秀奖,2009年获JAGDA奖、JAGDA新人奖及ADC奖。

大黑大悟 设计师

1979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金泽美术工艺大学视觉设计科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11年设立大黑设计研究室。曾获JAGDA新人奖、东京ADC原弘奖、D&AD;金奖等。

服部一成 设计师

1964年生,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2003年以《流行通信》的编辑设计获得第6届龟仓雄策奖,2011年获每日设计奖。

山中俊治 设计师

1957年生,LEADING EDGE DESIGN创立者、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代表设计有JR东日本的Suica检票机、OXO厨房用具系列等,并参与多数机器人、假肢等高科技产品的设计。曾获2004年每日设计奖、2006年GOOD DESIGN金奖等。

松崎顺一

家电收藏家、Design Underground工作室总经理,主要收集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家电。

赤鹿麻耶 摄影师

1985年生,毕业于关西大学中国语中文学科东亚映像文化论专业,2011年凭借“Eating Wind”系列作品获得写真新世纪2011大奖,并在东京、大阪等各地参展。

西村俊之

学研社杂志《大人的科学》主编。

精彩导读 目录

feature

日本经典设计50

日本设计力8人谈

日宣美:开启日本平面设计的黄金时代

永井一正谈日本平面设计史

interview永井一正

设计之力的聚合 日本设计中心

Interview原研哉

interview色部义昭×大黑大悟

服部一成:设计的瞬间

interview服部一成

包装纸下的二三事

民艺与现代设计 柳家的日常之美

达?芬奇式的山中设计

Interview山中俊治

拉近音乐与人距离 索尼Walkman三十年历程

日本制造的温故知新 家电收藏家松崎顺一

interview松崎顺一

日本设计的历史源流与未来之思 日本设计博物馆实现展

DESIGN TRAVEL AROUND JAPAN

Amazing in Motion 汽车设计的未来 2013雷克萨斯设计奖

设计的杂志,杂志的设计

从“图案”到“デザイン” 设计学科的演变

别册 日和手帖

 

regulars

Photographer

赤鹿麻耶 吞噬无形的风

interview赤鹿麻耶

Books & Magazines

《大人的科学》科学原理就在模型里

interview西村俊之

Columns

吴东龙の设计疆界 遇见老建筑的新用途

虫眼蟲语 青葱色

告诉我吧!日语老师 插上想象的翅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设计力——知日·设计卷》 《设计力——知日·设计卷》是一本深入探索设计本质与实践的专题图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世界的窗户。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设计领域,而是以广阔的视野,汇集了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到生活方式设计等多个维度的精彩内容,力求呈现设计的多元魅力与深刻内涵。 本书的编撰,力图摆脱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访谈、以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设计的力量。我们相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愉悦,更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传递情感、乃至引发思考的强大媒介。因此,本书将重点关注设计背后的逻辑、创意产生的源泉、以及设计如何与时代精神、文化变迁、技术发展紧密相连。 在平面设计领域,我们将深入探讨海报、书籍装帧、品牌标识等视觉传达的艺术。从经典的排版原则到前沿的动态图形,本书将剖析成功的平面设计如何精准地传达信息,引发共鸣,并构建品牌的独特形象。你将了解到设计师如何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产品设计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板块。我们将带领读者审视我们身边那些触手可及的物品。从日常家居用品到科技前沿的智能设备,本书将揭示优秀产品设计是如何在功能性、美观性、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我们还将探讨可持续设计、人性化设计等理念,思考设计如何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宏大的空间艺术,在本书记中也将占据一席之地。本书将通过精选的建筑案例,展示建筑师如何将想象力转化为坚实的结构,如何利用空间、光影、材质来塑造我们居住、工作、乃至休闲的环境。你将看到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创新如何在建筑中交融,以及建筑如何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 此外,本书还将拓展至更广泛的生活方式设计。这包括我们如何通过空间布局、物品选择、甚至生活习惯的塑造,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从咖啡馆的氛围营造到个人空间的整理收纳,本书将启发读者思考,设计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工作,更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点亮生活灵感的艺术。 《设计力——知日·设计卷》并非一本简单的设计作品集,而是一次对“设计思维”的深度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培养观察世界的敏锐度,理解事物背后的逻辑,并激发自身解决问题和创造美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的设计师、艺术爱好者,还是对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发现设计在日常中的无处不在,并学会如何运用设计的力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亲切、流畅,避免过于专业术语的堆砌,让每一个对设计感兴趣的读者都能轻松阅读,并从中获益。我们相信,通过《设计力——知日·设计卷》,你将重新认识设计,发现它隐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并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觊觎很久了,断断续续地在网上搜集相关信息,终于前几天入手了实体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平时对艺术设计类的东西一直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本《设计力-知日(18)(特集)(完全保存本)》正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空白。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精致的排版和高质量的图片深深吸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种经典设计风格的溯源,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背景、社会思潮、技术革新以及代表人物巧妙地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在特定的时代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比如,里面有一段详细介绍了某种早期工业设计是如何影响了后续几十年的产品形态,并且还配有大量的历史照片和草图,简直就像在看一部设计史的纪录片。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设计不仅仅是美学,更是解决问题和时代精神的载体”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而且,这本书的视角也很独特,它没有拘泥于某个单一的设计领域,而是触及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甚至是服装设计等多个维度,让我看到了设计思维的普适性。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还是被它的“知日”这个标签吸引的。我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和文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在细节的处理上有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匠人精神。这本书里关于日本设计哲学的部分,简直让我如获至宝。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侘寂”、“留白”、“不对称”等概念在日本设计中的体现,并且用大量的案例来佐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日本传统手工艺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探讨印象深刻,例如,某个古老的陶瓷制作工艺是如何被引入到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神韵,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书中的图片质量也是没得说,很多都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绝美细节图,看得我心潮澎湃。我甚至尝试着模仿书里提到的某些构图和色彩搭配原则,在自己的一个小项目里进行实践,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更重要的是提供“道”,它教你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仿佛是作者带着读者一起踏上一场设计探索之旅。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设计思维”的部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实际案例,来阐释如何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书中讲述了一个团队如何通过观察用户的生活习惯,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需求,并最终设计出了一款颠覆性的产品。这个过程非常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设计思维的每一个步骤:洞察、构思、原型、测试。我之前一直觉得设计是很“灵感”驱动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强大的设计背后,其实是严谨的逻辑和系统的方法。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人”的体验,它强调设计是为了“人”,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对“设计”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表面的美观,而是真正能够触及生活、改变生活的强大力量。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美学有一定感知力的人,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呈现的“设计力”,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思维上的启迪。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所震撼,它不仅仅是极简主义的视觉呈现,更是一种对物质、对信息、对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的设计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克制和留白,反而能够放大主题,触动人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节,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包装设计,一种是极尽繁复,试图通过视觉信息轰炸来吸引眼球,另一种则是简洁纯粹,将产品的核心价值通过最精炼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结果显然,后者在情感连接和品牌识别上取得了更长远的成功。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去审视那些看似“多余”的设计元素,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和价值,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也需要做一些“减法”。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设计类书籍那样,只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设计力-知日(18)(特集)(完全保存本)》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层层递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跨界设计”的探讨,它打破了传统设计领域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设计理念和作品。例如,书中介绍了一个将生物学原理应用到建筑设计的案例,以及一个将音乐理论运用到平面设计中的项目。这些例子让我大开眼界,也激发了我对设计无限可能性的想象。我之前一直觉得设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领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设计的广阔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它鼓励我去跳出舒适区,去学习和借鉴不同领域的知识,去拥抱变化,去创造新的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给我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张开启未来设计探索的藏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