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
| 作者: | 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 | 开本: | |
| 定价: | 49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 书号: | 9787010144528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学习小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号,荣获“2014年度zui受中国企业关注的自媒体账号”奖项,被誉为“离zui高领导人zui近的微信公号”。据报道,这个致力于解读、传播XJP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稿的公号,吸引了六十余万各级公务员和关心时局的网民。 精彩导读 修身篇
在中国人的哲学观中,“修齐治平 ”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径。这在《礼记·大学》中有非常完整的论述: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这一切的起点都在于小小个体的修身工夫。
一是个体层面。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步入仕途1先要扪心自问的便是 “我为什么要D官 ”。志向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你今后的人生高度。而志向一定,更须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的勇力执著前进,“无远弗届 ”,“无坚不入 ”。《中庸》中提到的慎D工夫,便是要人在D处的时候,也似在人前一般,时时念及心中的道德律。不要以为人不知,便可胡作非为。
二是群体层面。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守信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领导干部的基本为政素养。群众可不需要只会用嘴巴 “开空头支票 ”的领导干部。 “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 ”,领导干部带队伍,要容忍不同个性和脾气,知人善用。同时对不同意见甚至尖锐批评,都要有个良好心态,宽容异见。
三是态度层面。
审慎是基本素养。人不要怕犯错,但要知道哪里犯错。所以要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所以要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
而积J的方面就更多了。要学会与时俱进,日新其德。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为我学习。要能痛下猛火工夫,对自己身上的不足及时改正,等等。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不过,“慧者心辨而不繁说 ”,修身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聪明的人少说多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典出】《周易·乾》〔1〕
〔1〕《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亦称《易经》,简称《易》。后人视为《周易》之一部分的《易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易”有变易(变、化)、简易(执简驭繁)和不易(相对永恒不变)三义。传说周文王演易,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周易》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文】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 ”,阳在下也。“见在田 ”,德施普也。“终日乾乾 ”,反复道也。“或跃在渊 ”,进无咎也。“飞龙在天 ”,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 ”,天德不可为1也。【释义】天的运行刚劲有力,君子应该像它一样,发愤图强,奋斗不已。
天的运动刚劲强健,君子也应D如天一般自强勉励,无有止息。《周易》六十四卦,DI一卦为“乾”,即“天”——在古人朴素的自然哲学里,没有什么比天地更重要。在唐代大儒孔颖达看来,所谓“天行健”,就是“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自古以来讲言“天人合一”的儒家,以“君子”自居的士人,就应D“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相对,则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一方面要学习“天”的刚健强劲,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地”的宽厚能容;一方面要“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是“顺应规律”。 事实上,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为官之人,无论年纪老少,都应从天地自然的规律中悟出此道,并遵此而行自强不息的人生。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典出】《诗经·小雅·小旻》〔1〕
〔1〕《诗经》是中国DI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典籍中称《诗》,汉以后被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它包括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作品三百 ○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都是贵族作品,《小雅》中,有贵族作品,也有民歌。《毛诗序》说:“《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郑笺订正说:“D为刺厉王。”朱熹《诗集传》不明言讽刺何王,只说 “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综观全诗,作者应该是西周王朝末期的一位官吏,用诗歌来表达对朝政腐败的愤恨和其本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旻音 mín,天空或者秋天的意思。【原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释义】(君子修身讲究谨慎)犹如脚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或站在悬崖边上一样,时时唯恐失坠。
《诗经 ·小雅》里的这句话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审慎的品格。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组织给予的信任,应该时刻在内心保存一份敬畏心,在用权上,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懈怠。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典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1〕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间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zui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于《春秋》记事文字简略,后人对其进行的诠释成为 “传”,到西汉就先后出现了《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和《夹氏传》等五种解释。其中左丘明《左氏传》、公羊高《公羊传》、榖梁赤《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被列入儒家经典。《榖梁传》一般认为是战国时鲁人榖梁赤所作,据《汉书 ·艺文志》曰:“榖梁传十一卷。”和《左传》讲故事的风格不同,《榖梁传》的内容主要是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
【原文】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释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言语。如果不能言语,何以称为人?言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能表达承诺。如果言而无信,言语再多也没有意义。
“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是社会的动物,以言语沟通,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言语能传达信息,我们也在不断交流中了解彼此,表达信任。所以说,“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现实中,我们碰到不少人,好为浮言高论,却不能取信于人,不能落到实处,这些漂亮话越多,越是透支信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典出】《论语·为政》〔1〕〔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书中不但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还记录了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细节。书中记有比孔子年少四十六岁的孔门学生曾参临死的遗言,因此一般认为此书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纂,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期。孔子(前 551—前 47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被称为 “圣人”“至圣先师 ”。孔子自称 “述而不作 ”,真正由他亲手编写的著作恐怕没有,但中国zui古老的典籍所谓 “六经 ”可能都曾经是他讲学传授的材料。〔2〕輗:音 ní,古代大车辕端用来连接横木或车轭的部件。如明朝方孝孺《越车》: “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 軏:音 yuè,古代大车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关键。如《楚辞 ·九思》:“车軏折兮马虺颓,惆怅立兮涕滂沱。”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释义】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是不可行的。
“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有信是君子的基本道德。孔子将“信”比作大车的輗和小车的軏。輗和軏都是车子上重要部件衔接处的销钉,如果没有輗和軏,车子会散架。人如果说话不算话,那基本的德行便立不起来。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好空谈,乱许诺,到头来只是“口惠而实不至”,丢的是个人面子,损害的却是干部的整体形象。
吾日三省吾身。
【典出】《论语·学而》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释义】曾子(曾参,孔子弟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出谋划策而不忠诚吗?和朋友交往不够诚信吗?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复习吗? ”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有效方法。D前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我批评,它是zui及时、zui管用的思想武器。我们常讲,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四自”要求,就是对自我批评的要求。要经常警示自己,不断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及时检查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同时也要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三军可夺帅也,匹夫〔1〕不可夺志也。〔1〕匹夫一词,在古文中有两种常见的意思。一是指D夫,常指代有勇无谋的人,如《汉书 ·韩信传》:“项王(项羽)意乌猝嗟(怒声突发),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也。”二是指平民百姓。如《吕氏春秋·本生》: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又如现在人们常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典出】《论语子罕》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释义】军队的主帅可以使其丧失,但平民百姓的意志却不可强迫他放弃。
这里的“志”是“意志”“志气”。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没有一点“志气”充盈胸中,是万不能支撑过去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改革攻坚时期,面对质疑、退缩、观望等消J情绪,领导干部胸中也要有一点“志气”,要有自己坚强的意志,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否则如何担D得起历史的重责?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典出】《墨子修身》〔1〕
〔1〕《墨子》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汉书 ·艺文志》著录 “《墨子》七十一篇 ”,现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墨子(约前 468—前 376),名翟,班固说墨子 “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墨子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 “显学 ”,墨子在D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后人视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原文】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墨子是现实主义者,也是实干家。他说,言不在多,在于有无智慧,话不在漂亮,在于能否洞悉本质。言语如果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等于零。现实中,有些人只有半瓶水的储量,却喜欢到处显摆;有些人一有成绩,便急于争功邀赏。相比那些实干者,品格高下,公道自在人心。所谓“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少说多做的实干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典出】《国语周语下》〔1〕
〔1〕《国语》是我国DI一部国别史,纪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但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国语》全书二十一卷,《晋语》占九卷。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认为《国语》为左丘所写,后人对此多有异议。
【原文】卫彪傒适周,闻之,见单穆公曰:“苌、刘其不殁乎?《周诗》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为饫歌,名之曰 ‘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典与焉。是以为之日惕,其欲教民戒也。然则夫‘支’之所道者,必尽知天地之为也。不然,不足以遗后之人。今苌、刘欲支天之所坏,不亦难乎?自幽王而天夺之明,使迷乱弃德,而即.淫,以亡其百姓,其坏之也久矣。而又将补之,殆不可矣!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释义】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人总是有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包括行动和道德上的惰性。行动上的惰性如好逸恶劳、“拖延症”等,如果能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总能大体上克服。但是如果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克服道德惰性,念念不忘护持一颗善心,便不容易了。人要舍恶从善,一是内心必须有强大的信念做“防护堤”,二是必须有良师益友互为提点。立志须坚,交友须慎,青年领导干部尤为切要。
……
目录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传统营养(代序)/张德修(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这些潜藏在各类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读常新,而且能给我们新的启迪,值得珍视、慎思。其中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们发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D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治理智慧。
修身篇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不过,“慧者心辨而不繁说”,修身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聪明的人少说多做。
为学篇
古人的话语中,寄托着古人的情怀和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其书,思其人。“见贤思齐”,这也是古代官员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一种修炼方式。
民本篇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在警示执政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敬畏手中来自人民的权力。在今天,重新学习民本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共产党的立党之基、执政之本,也才能更好地到群众中去,听群众提意见、讲问题,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
官德篇
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不仅为官者熟悉这些经典,百姓同样耳熟能详,这意味着,不只是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为标准看待之。
治理篇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天下篇
自古至今,中国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国力在变,和平和友善不会变。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后记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治国之道:中华帝国千年策论》 本书追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史,聚焦于中国古代统治者与谋臣们如何构建、维护和发展庞大帝国的智慧与实践。我们并非探讨具体朝代的兴衰更替,而是深入剖析笼罩于其下的制度设计、权力运作、社会管理以及思想哲学,力求呈现一个宏大而精深的古代中国治理图景。 历史的纵深:思想的演进与制度的根基 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道法墨诸派对理想社会的描摹,到秦汉大一统格局下的中央集权探索,再到唐宋的文官制度与经济繁荣,乃至明清的内阁制与海禁政策,本书将梳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脉络。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构建,更着力于“民本”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以及不同时代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制度与治理方略。例如,从选贤任能的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成熟,从郡县制的巩固到行省制的演变,这些制度的创设与调整,无不体现着统治者对维护长治久安的深层思考。 权力的博弈:庙堂之上的制衡与驾驭 帝王权力如何得以巩固,又如何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避免僵化与腐败?本书将揭示古代帝王驾驭权力的艺术。我们将考察帝王如何通过设置监察体系、平衡官僚集团、以及处理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来维持统治的稳定。同时,我们也分析那些在朝堂之上扮演关键角色的官僚群体,他们如何通过党争、派系斗争、以及策略性的献策来影响国家走向。例如,从汉代的“外戚”干政到明朝的宦官专权,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权力结构与制约机制,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还将审视那些辅佐君王、运筹帷幄的智囊群体,他们的政治智慧如何左右国家决策,他们的个人命运又如何在权力风暴中沉浮。 民生的基石:经济、法律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一个强大的帝国,离不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有效的社会管理。本书将深入探究古代中国如何处理农业经济、商业发展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考察均田制、租庸调制、募役法等不同时期的赋税与徭役制度,以及它们对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生活的影响。此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另一重要支柱。本书将解析中国古代法典的特点,如“礼法合一”的观念,以及不同朝代如何通过刑罚、教化等手段来规范民众行为,预防犯罪。从“休养生息”的政策到“重农抑商”的理念,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背后,蕴含着统治者对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复杂考量。 思想的灯塔:儒、道、法等哲学流派的治世观 政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本书将深入分析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哲学流派对中国古代政治治理产生的深远影响。儒家的“仁政”、“德治”,强调君王的道德修养与教化作用;道家的“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减少干预;法家的“法、术、势”,则侧重于严明的法律、君主的权术以及权力的运作。我们将考察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吸收、融合与实践,它们如何为统治者提供理论支撑,又如何塑造了官员的政治伦理和行为准则。例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是如何在实践中寻求儒法结合的平衡,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这些都将是本书的探讨内容。 边疆的挑战:民族关系与对外政策的智慧 帝国疆域的辽阔,也意味着边疆问题的复杂性。本书将审视中国古代统治者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包括羁縻政策、和亲政策、以及军事征伐。我们将分析这些政策背后的战略考量,以及它们对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作用。例如,唐朝的“民族平等”观念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清朝的“理藩”政策又有哪些独到之处?这些都将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对外战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反思与借鉴: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 在回顾中华文明的治理智慧时,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力求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与教训。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与实践的深入解读,为当代社会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思想的启迪。我们关注的不是过时的政治形式,而是其中蕴含的关于权力制衡、社会管理、民生关怀、以及道德伦理的智慧,这些智慧在跨越时空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理解这些古代中国的“治国之道”,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政治的本质,洞察人性的复杂,并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提供一份历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