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 | 作者 | 刘复生,徐亮工,王东杰 等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9002638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页码 | 37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自汉代以来,“蜀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就十分引人注目。在近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中,表现不平常,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又不断吸取新知,成为社会与学界瞩目的焦点,具研究价值。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从区域学术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入手,从中国学术文化的整体这一宏观视野之下予以审视,从与诸家学说或西学的碰撞中加以考察,通过它自身的发展变化,揭示“蜀学”的独特价值和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近代四川学术勃兴与文化自觉:清末民初的蜀学论 节 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第二节 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第三节 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蜀学的自觉 第二章 尊经书院与近代蜀学的嬗变 节 绍先哲,起蜀学:尊经书院的创建 第二节 尊经书院学风的演变 第三节 尊经生员与尊经的教育 第三章 官绅合作与学脉传承中的四川存古学堂与国学学校 节 清季四川存古学堂的兴办进程(1909-1911) 第二节 民初川省国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的嬗递进程(1912-1918) 第三节 四川国学学校:民初蜀中研经取向交汇与互动 第四节 蜀中人才之造就 第四章 晚清以来蜀中学人的经史之辩——以廖平、蒙文通、李源澄、刘成炘为例 节 成就蜀学的廖平经学——今文经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经学传统的延续——蒙文通、李源澄的经学思想 第三节 重心的转向——以蒙文通、李源澄为例 第四节 一归于“史”:刘咸炘学术思想核心 第五节 刘咸炘重修《宋史》:振兴蜀学的尝试 第五章 学科建置化与近代蜀学的发展——以四川大学历史学科为例(1902-1952) 节 近代历史学科的设立及初步发展 第二节 四川大学的“国立化”:改革与史学风气的变化 第三节 川大文史两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体现的治学取向 第四节 史学风格的融会与新典范的形成 第六章 蜀学的转型与学术取径——以庞石帚等人为例 节 由诗人到学人的经历 第二节 由经而史:庞石帚的宋、明史研究 第三节 《<国故论衡>疏证》与四川大学中文系朴学风气 第四节 文化守成:庞石帚与吴宓及《学衡》交往 第七章 四川地域文化的探讨与研究视野的开拓 节 存蜀旧风、创作新篇——晚清民国四川官、私方志的编撰 第二节 徐中舒的四川古代文化研究及其贡献 第三节 研究视野的开拓与“巴蜀文化”概念的提出 第八章 结语:以经史为根柢、顺世变而日新的近代蜀学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名文史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地方学术史相关的书籍。当我注意到《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了。《近代蜀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学术深度。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文化重镇,其学术传统源远流长。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各种新的思想、新的学说涌入,旧有的学术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蜀学是如何“兴起”并经历“演变”的,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非常好奇,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兴起”?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还是新思想的传播?又或者是特定学派的出现?而“演变”,更是充满了动态的意味,它意味着蜀学在近代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如何与其他学术思潮融合,如何发展出新的学术形态。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可能的画面:也许是那些身处四川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学术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许是那些关于地方史、地方文献的研究,如何在这种学术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又或者是,近代科学与传统学术的碰撞,在蜀地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而书名后面附带的“湖北新华书店”,则让我感到一丝意外,也多了一份好奇。为何会是湖北的新华书店出版一本关于“蜀学”的书?这其中是否隐含着地域间的学术交流,或是某个时期某个出版社在学术出版上的战略布局?这让我不禁猜测,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与湖北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该书的研究成果是在湖北地区得到了传播和肯定?这些都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深入了解近代蜀学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尤其是地方学术流派发展颇感兴趣的读者,当我翻开这本《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四川,这片沃土,自古以来文脉绵延,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从早期巴蜀文化奠定的基础,到明清时期学术的繁荣,再到近代西方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蜀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必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转型。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近代这个社会巨变的时代,四川的学者们是如何应对时代洪流的?他们是如何在坚守传统学术精神的同时,又吸收新知,开辟新路的?本书的标题“兴起与演变”暗示了其研究将是动态的、发展的,而非静态的梳理。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见近代蜀学在历史的舞台上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又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坐标。这本书的书名中还出现了“湖北新华书店”,这让我联想到,或许这本书的出版,也反映了地域间的学术交流与传播,亦或是某个特定时期学术研究的焦点地域。湖北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省份,其学术出版业也曾有过辉煌的篇章。那么,为何是湖北新华书店出版此书?这其中是否也隐藏着一段有趣的学术传播史?这都让我对本书的阅读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迫切地想从书中的文字中寻找答案,去理解近代蜀学在其地理空间和社会背景下的独特脉络。
评分《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这个书名,仅仅是扫过一眼,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能仅仅局限于宏大的国家叙事,更要关注地方层面的文化与学术发展,因为正是无数个“地方”的活力,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丰富肌理。而“蜀学”,顾名思义,便是四川地区的学术传统。在近代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西方思想的涌入、社会结构的剧变,无疑对中国各个地域的学术生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根植于这片土地的蜀学,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兴起”一词,暗示着一种新的学术力量或学术形态的出现,它可能是对传统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可能是对西方新思潮的吸收与转化,抑或是二者的结合。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着重分析哪些具体的学术领域?是哲学、史学、文学,还是新兴的社会科学?而“演变”,则更加强调了过程性,它意味着蜀学的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期待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种演变的脉络,指出其发展的关键节点、重要人物以及核心思想。是哪些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学术思想,推动了近代蜀学的转型和发展?本书的另一部分信息——“湖北新华书店”,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为何是湖北的新华书店来出版一本关于“蜀学”的书?这是否意味着,在近代,地域间的学术传播和出版合作已经开始活跃?还是说,这本书的研究本身,与湖北地区有着某种联系?这些细节,都让我在未读其内容之前,就对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这是一本等待我去发掘历史细节、理解学术脉络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单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兴起”二字,让我联想到在中国近代,各种新兴的思想、学术思潮如同春潮般涌动,而“蜀学”作为一方区域性的学术传统,它又是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悄然酝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面貌的呢?是怎样的社会条件、怎样的学术土壤,催生了近代蜀学的“兴起”?我设想,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教育体制的变革,新式学堂的建立,以及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传入,这些外部因素如何与四川本土的学术资源发生碰撞,又如何激发出新的学术活力。而“演变”二字,则更进一步,揭示了蜀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调整、蜕变。我很好奇,在传统的儒学、史学、文学等领域之外,近代蜀学是否也涉足了新的学科,比如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思辨等?哪些具体的学者,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是推动蜀学演变的关键节点?我又想象,这种演变,或许伴随着学术思想的争鸣,也可能意味着一些传统学术范式的衰落与新兴的学术范式的崛起。而书名末尾的“湖北新华书店”,则像一个来自远方的提示,让我思考,在信息传播相对不发达的近代,一本关于“蜀学”的书,为何会由“湖北”的新华书店出版?这是否暗示着,在那个时代,地域间的学术研究与出版合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迹象?抑或是,这本书的作者、研究对象,与湖北地区有着某种不易察觉的联系?这些疑问,都让我在未读内容之前,已经对这本书的价值和深度充满了期待,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近代学术史的神秘之门,等待着我去一步步探索其深邃之处。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尤其是地方性学术流派发展颇感兴趣的读者,当我看到《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阅读冲动。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与学术中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特的学术传统,也就是所谓的“蜀学”。近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结构的颠覆、新思想的涌入,都对中国原有的学术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蜀学是如何“兴起”,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尤其好奇的是,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兴起”?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式学堂的建立,还是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和本土化?而“演变”,更是充满了动态的意味,我期待书中能清晰地勾勒出蜀学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转型、创新与融合。有哪些学者,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成为了近代蜀学演变的关键节点?又有哪些学术流派,在近代蜀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寻找答案的问题。此外,书名中“湖北新华书店”的字样,也引发了我更多的联想。为何会是湖北的新华书店出版一本关于“蜀学”的书?这是否暗示着,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不发达的时代,地域间的学术研究与出版合作已经有所发展?抑或是,这本书的作者、研究对象,与湖北地区有着某种不易察觉的联系?这些疑问,都让我在未读内容之前,就对这本书的价值和深度充满了期待,仿佛它是一扇通往近代学术史的窗口,等待着我去推开,去探索其深邃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