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此重视年夜饭,它有什么特别含义?
奇装异服究竟是展现个性,还是大逆不道?
都说死要面子活受罪,真的不要面子可以吗?
大家都喜欢人情味,却讨厌人情交易,这是为什么?
怕死、讲吉利的中国人,为何偏偏对棺材"情有独钟"?
性欲强烈且精于此道的人,不是流氓就是娼妓?
《闲话中国人》从饮食、穿衣、单位、人情等极其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揭示中国文化的核心秘密,于无声处听惊雷。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32卷"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1-20卷)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全6册)
《品三国》《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闲话中国人》《品人录》《大话方言》
《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
引言
第一章 饮食
一 民以食为天
二 生命与血缘
三 请客吃饭之谜
四 烟、酒、茶
第二章 服饰
一 文明与野蛮
二 道德与礼仪
三 非凡意义
四 时尚问题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系
二 面子丢失之后
三 吃得开与玩得转
四 面具、角色、戏剧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与人情
二 人情法则
三 做人问题
四 良心、义气、人情味
第五章 单位
一 单位之谜
二 公与平
三 窝里斗揭秘
四 告别单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为国之本
二 差异与等级
三 泛伦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恋
一 无爱的婚姻
二 子女问题
三 大男大女
四 当代婚恋
第八章 友谊
一 真情所系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侠与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闲话
一 所谓闲话
二 闲话不闲
三 男人女人
四 闲话心理
吃出来的和做出来的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爱做出来的。
这当然不像话,也没什么科学依据,却也不是全没影儿。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要生存,要发展,这"饮食男女"四个字是不能不讲的。就连动物,都知道不能不觅食,不能不求偶。这是本能。用句文雅的话说,就叫"食、色,性也",管你张三李四天王老子,都一样。反正不吃饭,就会一命呜呼(个体无法存活);不做爱,就会断子绝孙(种族不能繁衍)。不能生存,何谈发展,又哪有什么文化?
这可是天大的事,搁到谁头上也含糊不得。
所以中国便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就是说,吃饭这事,有天那么大,或者直接的就是天。可惜"天"只有一个,给了"食",就不好再给"色"了。因此不曾听说过"民以色为天"的。民以色为天,举国上下都是"淫夫荡妇",那还了得?再说,"饱暖思淫欲",填饱了肚子才谈得上其他。如果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哪里还动得了别的心思?
因此重视归重视,偏心眼儿却也难免。大体上说,"饮食男女"这四个字,中国人似乎更看重"饮食",西方人则似乎更在乎"男女"。西方人会因为一个女人去打仗,中国人就不会。像古希腊人那样,为一个什么名叫海伦的女人而发动一场特洛伊战争的事,中国人是不会干的。中国人只会在打败了仗以后把责任推到女人身上,让女人当替罪羊,比如妲己或杨贵妃。中国人打仗也有抢女人的。比如曹操攻破邺城,曹丕便趁机把袁熙的老婆甄氏"笑纳"了。但那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的事。主要任务还是抢饭碗,打人家锅碗瓢盆的主意,文雅的说法叫"问鼎"。鼎是什么玩意?烧饭锅么!
当然,"问鼎中原"的那个"鼎",已不简单的只是一口烧饭锅了。作为政权和权力的象征,它也是一种神器。这事我们以后再说。但用烧饭锅来做神器和权柄,这就很有些意思,至少说明管饭比管别的什么更重要一些。男女之事当然也很重要,因此也有用性器来做神器和权柄的,比如"圭"就是。圭,玉制,状如男根,大小不一。天子所持者曰"镇圭",一尺二寸;公爵"桓圭",九寸;侯爵"信圭",七寸;伯爵"躬圭",五寸。反正谁的阳器粗壮伟岸,谁的权力就大,地位就高。看来,上古时期人们要解决的,主要就是"饮食"和"男女"这两件大事。一个"鼎",一个"圭",便都好生了得。鼎供在庙堂之上,圭拿在诸侯手中。拿在手中的没怎么听人说要夺,供在堂上的却老是有人来问,"鼎"的分量显然要重于"圭","饮食"还是比"男女"重要。
其实不要说神器,就连神,也中西有异,职司有别。西方人的神是上帝。上帝是创世神。他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而且一造就是男女两个。这就麻烦。你想,孤男寡女弄到一起,岂有不出事的?果然弄出了些尴尬事体,以至于上帝一怒之下,把他们逐出天堂,罚往人间生儿育女,这才有了人类社会。吃饭的问题,也由人自己想办法,上帝是不管的。
中国的神就不同。造人的是女娲娘娘,而且并不单造一男一女,一造就是一大群。造出来以后,老太太就乐呵呵地看着他们生育繁衍,自己躺在云里雾里安享那天伦之乐。至于吃饭的问题,则留给另一位"准神"去解决。这位准神就是伏羲。伏羲究竟是人还是神,不大说得清楚,大约是半人半神吧!但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厨子,或者曾经当过厨子,要不就是"司务长"。伏羲又叫庖牺。庖就是庖厨,牺就是牺牲。主管庖厨和牺牲的,不是红案就是白案。史书上说他"教民渔猎畜牧",说了归齐也就是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自然功莫大焉。于是这个"伙头军"和"大师傅"的地位便越弄越高,弄到最后,就连造人的女娲,也居然成了他的太太,甚至还有说伏羲和女娲由兄妹而夫妻者。这就不能不说是把"饮食"看得比"男女"还重要了。
我们知道,神的职能无非是满足人的需要。有什么样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神。古希腊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呢?也就是打情骂俏寻欢作乐捎带着争风吃醋罢了。中国的神、神王或先圣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发明捕鸟兽的网和捕鱼的罟,神农则要发明种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办法让老百姓把肚子吃饱,老百姓才会尊你为神为圣。这就叫"民以食为天"。
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没有。中国人既然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难怪中国人要把什么都看成吃,说成吃了。
说实话,在入手这本书之前,我对“易中天”这个名字只停留在一些浅层的印象中,以为他的书会比较通俗,缺乏深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它展现出的不仅是扎实的学术功底,更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解读。作者在梳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非常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我最欣赏的是他对待历史的态度,既有敬畏之心,又不失批判性思维,能够站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得失,去探究文化演变的逻辑。书中很多观点都非常新颖,甚至有些颠覆性,能够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比如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与我之前所学到的有所不同,但经过他的论证,却让人信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它引导我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奇妙,就像在穿越时空,与历史上的无数中国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具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人的一颦一笑,听到他们的叹息和欢歌。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讲人”,讲那些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以及这一切如何交织成了宏大的中国文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传统节俗、民俗习惯的解读,这些看似日常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认识到,我们身上所肩负的文化责任。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连接着古往今来无数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血脉。
评分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想要真正理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解释得清晰明了。他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轻松地理解并记住。尤其是在探讨“文化基因”的部分,作者的分析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其实都深深地烙印着中国文化的痕迹。这本书让我感到,理解中国文化,其实并不遥远,它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读完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用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和你分享他对中国文化独到的见解。作者的叙述风格幽默风趣,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段子,让我在笑声中汲取知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比那些板着脸讲道理的书籍效果要好太多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群体性思维”和“关系学”的论述,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特质,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比喻,将它们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尝试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的。这对于我个人成长和与人交往都有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感染力,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自从拿到手,就沉迷其中,几乎是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那些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浮泛的书籍,总是让我提不起兴致。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它就像一股清流,将深邃的中国文化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与当下社会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传承的脉络。尤其是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剖析,简直入木三分,让我醍醐灌顶,对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习惯,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是让人惊叹。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对话,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让我更加了解“我是谁”,以及我的文化根源在哪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每一章都能带给我新的惊喜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