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熙/历代名家册页

曾熙/历代名家册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迎三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绘画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 历代名家
  • 册页
  • 作品集
  • 鉴赏
  • 传统艺术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49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0380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熙,字季子,又字嗣元,晚年自号农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与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与李瑞清、沈曾植、吴昌硕并称“民初四家”。《曾熙/历代名家册页》选取其主要代表作品编入其中,以绘画为主,也有部分精彩书法,内容精彩,值得欣赏与阅读学习。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从笔者的大学时代(1993-1997)开始,就知道曾熙(1861-1930),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乃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瑞清(1867-1920)的至交好友。曾熙能诗、工书、善画,与李瑞清并称“南曾北李”,名噪一时。1915年秋,曾熙探望在辛亥革命后退居上海的老友李瑞清,为其挽留,从此定居沪上,曾、李同门鬻书授徒,引为佳话。而我们一直被告知,本人所就读的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其历史可追溯至李瑞清于1904年正式开学的三江(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记得当时校、系每每有重大活动,就会亮出家底举办藏品展,其中就包括李瑞清的一幅梅花立轴和一对大对联,印象极其深刻,至于其他展出过什么竞记得不真切了。所以从母校渊源这个角度来说,晚生百年的我就多少与曾、李二位先生攀上了些许硬扯的关系。
  对曾、李二先生有所深入了解,则是博士毕业之后的事情了。吾师方闻教授,少年时曾从师于李瑞清之犹子窄然居士李健先生(1882-1956)。李健早年于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后,执教于南京。李瑞清去世后,曾熙担负起料理其后事的重担,又劝李健回上海,曾、李同门,亦得延续。方闻幼年聪颖,五岁能作撆窠大字,十二岁便在上海举办书法展览,时人誉之为“书法神童”1,按照师资传授的说法,方师乃得曾、李书画体系的嫡传。方闻在18岁时负笈美国,行囊中便装着李健师在他临走前专门为其创作的四十余幅书画扇面,供他在美期间临习。方闻后来成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教授,1959年创建了美国第一个中国艺术与考古方向的博士培养科目,育人无数,他的学术体系被誉为“普林斯顿学派”;又执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30年,为该馆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建立了西方国家最好的中国古代书画收藏系列。而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据方师对笔者说——除了在西方大学受到最好的艺术史教育,他早年跟随李健师研习书画,学会了如何“看”“触”和“感”各种艺术品(包括碑刻法书、绘画、印章、拓片和善本书等),尽管他未有机会与曾、李谋面,却接李健之传钵,深得曾、李“金石”书派特别是以书入画的“书画同源”创作观念濡染,“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有难以磨灭的根本影响”。2011-2013年间,方师每次回中国时,都会随身携带的一本书,就是台北史博馆2010年主办的《张大干的老师:曾熙、李瑞清书画特展》图录。如果从艺术成就来说,张大千无疑是“曾、李”一门的佼佼者,这一点,曾熙在其生前就曾表示“得弟,吾门当大,亦自喜也”。;而方闻的成就,不同于张大干,则是将“曾、李”一门中以“金石学”为基础的传统书画学问,结合其所受西方正统的艺术史教育发展而为现代艺术史学科——按照传统说法,张大千是“立功”,方闻是“立言”。由于这层“同门”关系,从1950到1970年代,方闻于东京、纽约和台北等处拜访张大千时,张总是亲切地称方为“同门”,而方也回称张为“师叔”或“老师”。1968年大千在美国举办画展,嘱方闻作展序,展毕张便将其本人非常得意之泼彩代表作《爱痕湖》留赠方氏夫妇。
  方闻老师于2000年退休后,立志用多年的经验和理念帮助国内的大学建设艺术史学科和用于教学的艺术博物馆,心中所谋划的大展之一就是从曾、李到张大干的展览。由于当时只有这一本《张大干的老师:曾熙、李瑞清书画特展》图录,方师特别喜欢,还特别嘱我扫描、打印了一本,以备将来展览之谋划,直至2014年我再去台北也买到了原书。因为方闻老师的这层原因,仿佛我距曾、李二先生更近了。
  2017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因在上海书展举办与“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相关的推介活动,曾熙后人曾迎三先生亦特别前来,并结识,我从而得知,“张大千的老师:曾熙、李瑞清书画特展”是以迎三先生的收藏为基础才得以成功举办的。迎三先生有心,着意收藏曾、李及“曾李同门会”的书画作品s,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已经出版了《曾熙年谱长编》《曾熙书法集》《曾熙李瑞清张大千瘗鹤铭雅集》等系列专著和图册,于我之研究特别受用。现又将出版《历代名家册页·曾熙》,嘱我为序。何敢为序,聊赘数语,只当冥冥中之安排耳。
  翻看此册,曾熙的一句题画诗“书画吾老幸有寄”便首先跃入我的脑际6,笔者以为,这是他作画的第一个特点,即老而画。
《诗画烟云: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变奏》 在中国悠久而璀璨的艺术长河中,书画艺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寄托志趣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从遥远的青铜时代铭刻的古拙文字,到魏晋南北朝飘逸洒脱的笔墨,再到唐宋的恢弘大气、元明的清雅秀逸、明清的恣意纵横,无数艺术大师以其卓绝的才情和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诗画烟云: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变奏》并非试图收录或评析某一位特定的书画大家,抑或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形式的画册。相反,它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旨在勾勒出中国书画艺术发展脉络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变奏”与“传承”——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从古典走向现代,又如何在继承前人精神内核的同时,又融入时代的新思潮、新技法,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动人篇章。 一、 笔墨的演变:从稚拙到精妙,再到自由不羁 中国书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笔墨”二字。笔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直接载体。本书将追溯笔墨艺术的源头,探讨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早期萌芽与形制初定: 从甲骨文、金文的朴拙,到篆书的规整,再到隶书的舒展,汉字书写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书画艺术的早期,甲骨、青铜器上的纹饰,玉石上的雕刻,都隐约可见笔墨的雏形。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绘画体系,但线条的运用、构图的意识已悄然孕育。 魏晋风骨与士人精神: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竹林七贤等士人阶层对自由、自然的追求,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王羲之的行书,如《兰亭集序》,笔势遒劲,墨色淋漓,将情感的流转、意境的深邃表现得淋漓尽致。绘画方面,顾恺之的人物画,以“以形写神”为核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精神气质跃然纸上。这个时期,笔墨开始走向自觉的艺术探索,强调个性的表达和精神的寄托。 唐宋的盛世气象与学院派的精进: 唐朝的绘画,以其雄浑、博大、色彩浓艳而著称。如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线条如行云流水,极具动感。阎立本的人物画,严谨写实,气势磅礴。宋朝则更注重写实与意境的结合,山水画进入黄金时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笔力雄健,构图宏大,将自然之美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花鸟画也走向成熟,黄荃的工笔富丽,徐熙的写意淡雅,各有千秋。这个时期,书画艺术更加注重技法的精进和程式化的建立,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意境的深远。 元明清的文人画崛起与个性解放: 元代,文人画成为主流,赵孟頫倡导复古,强调笔墨情趣,将书画艺术与文人品格紧密结合。明清时期,书画艺术更是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征明的细腻秀丽,唐寅的放浪形骸,八大山人的孤寂冷逸,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都展现了艺术家独立不羁的精神追求。这个时期,笔墨的运用更加自由,强调笔墨的趣味性、表现性,以及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宣泄。 二、 题材的拓展:从山水到人物,从花鸟到寓意 书画艺术的题材,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需求。 山水画的意境营造: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从最初表现山川壮丽,到后来寄托哲思,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水画的意境不断深化。山川的巍峨、溪流的潺潺、云雾的缥缈,都在艺术家笔下幻化为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深刻感悟。 人物画的时代精神: 人物画不仅描绘人物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从古代帝王将相、文人贤士,到市井百态、劳动人民,人物画的描绘对象不断扩大,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审美的变迁。 花鸟画的象征意义: 花鸟画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描绘对象,但其意义远不止于对自然的再现。牡丹象征富贵,梅兰竹菊象征君子之品格,鱼鸟的姿态也往往寓意着吉祥和美好。花鸟画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形神兼备,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相结合。 寓意画与象征手法: 许多绘画作品并非直白地表现,而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传递更深层的含义。例如,以莲花象征高洁,以蝙蝠象征福气,这些巧妙的构思,使得绘画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 形式的创新:册页、卷轴、扇面与壁画的交融 书画艺术的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丰富。 册页的精致与叙事: 册页,作为一种装裱形式,允许艺术家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进行多幅作品的组合和叙事。它既可以表现一系列相关的主题,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的随想片段。册页的精致布局和细腻笔触,尤其适合表现文人雅趣和个人情怀。 卷轴的宏大与流动: 长卷式的绘画,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流动性的表现,能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从山水长卷的移步换景,到人物故事的徐徐展开,卷轴在表现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扇面的雅致与灵动: 扇面,是一种小巧玲珑的艺术载体,其弧形的构图和易于携带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文人墨客随手涂鸦、寄托情思的理想选择。扇面画往往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充满了灵动与雅致。 壁画的宏伟与空间感: 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与建筑的结合,展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承载历史、宗教、叙事的重要媒介,其空间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 传承与创新:古韵新生,时代回响 本书《诗画烟云: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变奏》的核心,在于探讨“传承”与“创新”这对辩证统一的关系。 师承与笔墨精神的继承: 传统的书画艺术,非常重视师承关系。优秀的艺术传统,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得以一代代传承。这种传承,不仅包括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笔墨精神、审美观念的传递。 “古为今用”的时代解读: 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家们在学习前人技法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将古典的笔墨语言,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社会现实相结合。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对艺术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与融合: 近现代以来,中国书画艺术也面临着与西方艺术的对话。一些艺术家在吸收西方绘画的色彩、透视、构图等元素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中国书画的独特韵味。这种融合,为中国书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绽放异彩。 《诗画烟云: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变奏》邀请读者一同穿越时空的维度,感受中国书画艺术的深厚底蕴和不竭生命力。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专著,而是一场关于笔墨、关于意境、关于精神的探索之旅。通过对书画艺术发展历程中那些关键性的“传承”与“变奏”的回顾与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以及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不断生发、不断回响,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曾熙/历代名家册页》真的让我惊喜连连,打开的第一眼就感觉被带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说实话,我本身对书法算不上是行家,但看着这些册页,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震撼感。曾熙先生的名头我之前也略有耳闻,知道他是一位重要的书画家,但具体了解不多。这次通过这套书,我才算真正领略到他深厚的功力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册页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着历史的重量。每一页的排版都很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字迹和画作得以舒展,不会显得拥挤。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册页的处理方式,比如有些字体的笔画粗细变化,真是变化万千,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灵动。还有些画作,虽然我看不出具体的技法,但那种意境,那种“写意”的感觉,却能深深地打动我,仿佛能听到潺潺流水声,看到淡淡的云烟飘渺。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观赏性的艺术品,更像是一本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指南。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其中一些字句的意思,虽然不一定都能领会其精髓,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我甚至会在睡前翻几页,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和画面涤荡心灵,感觉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必须得说,《曾熙/历代名家册页》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沉寂已久的艺术视野中投下了一颗璀璨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之前我对曾熙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书画界一些前辈的提及,知道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但具体作品是什么样,我一直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这套册页的价值就在于此,它用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将曾熙先生的艺术世界呈现在我眼前。不是枯燥的文字理论,而是饱含生命力的笔墨和色彩。我特别欣赏册页中那种“静”的力量,无论是书法中的笔力内敛,还是绘画中的留白疏朗,都传递出一种沉静的气息。这种气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能让人瞬间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琢磨那些书法,尝试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和运笔的轨迹,虽然我写不出这样的字,但看着它们,我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寄托。而那些画作,更是妙不可言,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灵气,山川、花鸟,在纸上活灵活现,却又不失写意的水墨韵味。这套册页的印刷质量也是我关注的重点,色彩的还原度很高,细微的笔触和墨色变化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对于欣赏艺术品来说至关重要。我经常会在书房里,泡上一杯茶,慢慢地翻阅,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艺术殿堂,与古人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评分

坦白讲,我入手《曾熙/历代名家册页》纯属偶然,但正是这份偶然,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最初吸引我的是“历代名家”这几个字,我一直对历史上的艺术大家充满好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的。而曾熙先生的名字,在这其中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翻开册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醇厚的艺术气息。纸张的触感,墨色的浓淡,笔画的飞扬,都透着一股子“古意”。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册页的编排方式,可能是一幅画旁边配上一段书法,也可能是几幅风格迥异的字迹并列,这种对比和呼应,让观赏的层次感瞬间提升。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对比同一位名家的不同作品,或者不同名家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方式,从细微之处体会他们的风格差异和艺术追求。比如,有些字写得刚劲有力,入木三分;有些则飘逸灵动,如行云流水。有些画描绘的是山川壮丽,气势磅礴;有些则着眼于花鸟虫鱼,生机盎然。我感觉这套书就像是一个浓缩的艺术画廊,让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魅力。而且,我发现每翻一页,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种持续不断的惊喜,是很多其他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曾熙/历代名家册页》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而这套册页就是最好的证明。曾熙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家,而他所收录的历代名家作品,更是集中国书画艺术之大成。我尤其对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作品情有独钟。例如,一幅简单的水墨写意,可能只用了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山水的灵魂;一段看似随意的行书,却蕴含着跌宕起伏的情感。我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这些作品,虽然我的专业知识有限,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册页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用心,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色彩、构图、留白,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这样沉浸其中,让自己的思绪随着笔墨的走向而飘荡。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本书,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艺术大师们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这种体验,是非常独特而宝贵的。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也没有深厚的书画功底,所以写这篇评价,更多的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真实感受出发。《曾熙/历代名家册页》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之前可能更多地是通过一些教科书或者展览来接触艺术,但这些册页的形式,让我感到更加亲切和易于接近。曾熙先生的眼光和选择,我觉得非常独到,他所收录的这些历代名家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代表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一些作品的笔触,有的细腻入微,有的奔放洒脱,但都传递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我尝试着去模仿其中的一些字迹,虽然远不及原作的精妙,但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书法之美,体会到了汉字结构的魅力。而绘画方面,我最喜欢那些写意的作品,它们往往能够用最少的笔墨,描绘出最动人的意境。例如,一两笔勾勒出的竹子,就能让人感受到清风拂过,竹影婆娑。这套册页的印刷质量也是让我非常满意的一点,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处理也很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原作的质感。

评分

《曾熙/历代名家册页》给我带来的,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我喜欢它那种“慢节奏”的呈现方式,不像一些大型画册那样一眼看去信息量过大,反而更适合我这种想要细细品味的读者。曾熙先生作为编者,他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大家之作。我尤其欣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境深远的画作,它们不追求华丽的色彩和复杂的构图,而是通过简洁的笔墨,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揣摩这些作品的构图和留白,感觉每一处设计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书法部分,我更喜欢那些章法严谨、法度森严的作品,它们展现了书法作为一种文字艺术的独特魅力。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从中感受书写者当时的心情和情感。这套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也很清晰,让我感觉非常值得收藏。我经常会在工作之余,翻阅这套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滋养。

评分

我必须说,《曾熙/历代名家册页》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跨越时空的艺术宝库,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辉煌。曾熙先生作为集大成者,他的选择和编排,让我看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到的审美视角。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册页的设计,比如将不同名家的作品并置,或者同一位名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这种对比和呼应,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艺术的理解。我尝试着去辨别不同朝代的风格差异,去体会不同艺术家在创作时所注入的情感。例如,唐代书法的雄浑大气,宋代书法的雅致飘逸,元明清的书法则又各有其特色。绘画方面,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各有千秋,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套册页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色彩饱满,细节清晰,让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漫步,每翻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评分

《曾熙/历代名家册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潮流和信息冲击,而这套书却能带我们回归到一种宁静、雅致的艺术境界。曾熙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艺术大师,而他所编选的历代名家册页,更是集结了中国书画史上的璀璨明珠。我尤其对那些“写意”的作品着迷,它们看似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万千气象,传递出深邃的意境。例如,一幅水墨山水,可能只是简单的几抹淡墨,却能让人感受到云雾缭绕、山峦叠翠的壮丽景象。而书法部分,我更欣赏那些笔力雄健、气韵生动的作品,它们仿佛带着书写者澎湃的情感,直击人心。我尝试着去临摹其中的一些字,虽然技巧相差甚远,但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笔墨的魅力,体会到了汉字结构之美。这套书的印刷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细节处理也十分到位,让我感觉仿佛在欣赏原作。

评分

拿到《曾熙/历代名家册页》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艺术史的大门。曾熙先生作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史人物,他所编选的这些历代名家册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我非常喜欢它那种“小而精”的呈现方式,每一页的内容都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让读者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去欣赏和品味艺术。我尤其对其中一些作品的构图和留白情有独钟,它们往往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一幅描绘梅花的国画,可能只用了几笔淡墨,却能让人感受到梅花的清雅高洁。而书法部分,我更偏爱那些行书和草书作品,它们自由挥洒,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张力。这套书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色彩鲜艳,细节清晰,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幅作品的笔触和墨色变化。

评分

《曾熙/历代名家册页》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艺术书籍的认知。它没有生硬的理论讲解,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最直接、最纯粹的艺术作品,与读者进行对话。曾熙先生作为编选者,他的眼光和品味毋庸置疑,所收录的历代名家作品,都是中国书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作品的“留白”艺术,它不仅仅是画面的空白,更是意境的延伸,能够给观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留白所传达的情感和哲学,感觉自己的心境也随之变得更加开阔。而书法部分,我更喜欢那些具有“筋骨”的作品,它们笔力雄健,结构严谨,充满了力量感。我尝试着去临摹其中的一些字,虽然技巧有限,但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汉字之美,体会到了书写者的精神世界。这套书的印刷质量非常精美,色彩还原度很高,细节处理也很到位,让我感觉物超所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