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
奢华而幽闭,散朗而斑斓,孤傲而浩美;
她是黄昏世界的最后一缕夕阳,
有着象征主义的神秘、孤独以及印象派的幽微与写意。
张爱玲的才华是源于她在艺术上的多方修养,本书从张爱玲的文本出发,分别从音乐、舞蹈、电影、戏剧、绘画、服饰、摄影等七个方面寻究其艺术素养之源,阐述其艺术素养之路,诠释其艺术素养之境,领略其艺术风光之深艳,相当于张爱玲艺术大系的解读。
王一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港台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张爱玲传记系列,《惊世才女张爱玲》《张爱玲与胡兰成》《色,戒不了》等。另著有《日记的胡适》等。
序
第一章 世象的临摹——绘画篇
自幼习画缘自母亲
喜欢漫画与世风有关
为文字作品画插图
大气磅礴与狭窄趣味
高更永远不再
日本浮世绘
从圣母神情中发现人性
微笑中寻找微妙
塞尚话多
颜色过敏
第二章 银灯的诱惑——电影篇
电影使人早熟
学生时代痴迷电影
写作生涯始于影评
小说“借银灯”
电影编剧
编导之恋无果
第三章 感情的公式——戏剧篇
京剧兴趣盎然
别具只眼
外行看门道
洋花栽入中国土里
理性看待下里巴人
偏爱萧伯纳
第四章 水样的悲哀——音乐篇
因为懂得,所以不喜欢
音符在跳舞
第五章 肢体的流动——舞蹈篇
认识舞蹈从交谊舞开始
从民族性看舞蹈
第六章 随身的戏剧——服饰篇
奇装炫人
恋衣与识衣
受许地山影响
第七章 生命的碎壳——摄影篇
弄姿
对照人生
后记
序
书名“深艳”一词取自张爱玲笔下,出处见于《谈跳舞》。张爱玲谈及外国老派的交际舞,称许其“有深艳的情感”。这个词似乎又是张爱玲所造,颇有意思。这是张爱玲对艺术——不仅是舞蹈——某种特点的独特感受。
一个人的艺术气质,来源于他对艺术的感受。文艺不分家,本来“文”似乎更是被包括在“艺”之中的。所以一个作家,多多少少,总该会有些艺术气质罢,可是像张爱玲,艺术到那种程度,艺术到那样显著,是也不多见。可以说,艺术素养是张爱玲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她最与众不同处。所以尽管早自胡兰成时期,一直到当代,有许多人因爱之慕之而欲学之,可是总学不到精髓。我想他们的问题,可能出在学习的方法上。假如他们先不急于从张氏笔法语气、遣词用句上照葫芦画瓢,而是沿着张爱玲成长的脚印亦步亦趋,学张爱玲当年之所学,会张爱玲之所会,比如画也能勾几笔,琴也能弹几曲;再由张爱玲的情趣入手,细心体会她的趣味,爱她之所爱,懂她之所懂,比如 “七月巧云”也去看看,人吹风笛也去听听;继而熟悉她的习惯,感受她的情调,比如微风中的藤椅上也去摇摇,西式点心店里也去坐坐,在家里也试着用精致的碟盏像调养八哥一样对待自己;接着尝试用她的眼光打量远近事物,洞悉她举一反三的手法,最终获得她的悟性……如此潜心研习,或许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已经不少年了,张爱玲的名字高频率地被众人反复提起。这对早就渴望出名的张爱玲来说,当然近乎求仁得仁。但是张爱玲对出名似乎也不免有所担心,早在《更衣记》里就有言在先:“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汽里生了锈。”这句话不仅意味深长,也可以说是意味深艳。
作 者
谈论张爱玲,总离不开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刻画。她笔下的女性,没有被传统道德所束缚,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欲望,即使身处压抑的环境,也努力寻找着生存的空间和方式。这种对女性主体性的关注,在那个年代尤为难能可贵。我尤其欣赏她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她们的纠结,她们的挣扎,她们在爱情和生活中所做的选择,都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她从不回避女性身上的软弱和局限,但也绝不吝啬于展现她们的智慧和坚韧。我常常在想,张爱玲的作品,是否也是她自身某种经历和思考的投射?那种对世事人情洞若观火的通透,那种对人性弱点的洞察,都仿佛是历经沧桑后的沉淀。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她能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获得对人生、对情感,甚至对整个世界的全新认识。
评分那些关于张爱玲的评论,总是在提醒我,她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她的名字,总伴随着“苍凉”、“世俗”、“哀愁”这些词语,但我总觉得,这些词语只是她作品的冰山一角。在我看来,她的文字里,有一种超脱于时代的通透,一种对人生真相的洞察,既带着一丝冷峻,又饱含着人间的温暖。她笔下的爱情,不是浪漫的童话,而是带着现实的重量,掺杂着算计、妥协,甚至是伤害,但正是这份不加掩饰的真实,才更显其可贵。她能将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潜藏在对话和动作之下的暗流,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们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亲身经历着那份爱恨纠葛。我一直认为,理解张爱玲,需要一颗懂得世事人心,也懂得欣赏艺术之美的灵魂。她的叙事方式,她的语言节奏,她的意象选择,都充满了匠心独运,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层次和解读。她仿佛知道如何用最精准的词语,最巧妙的比喻,直击人心的最深处,让人在阅读中,不自觉地产生共鸣,甚至泪流满面。
评分对于张爱玲的理解,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读她的时候,或许会被她那种略带华丽的辞藻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体会到她文字背后那份深沉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洞察。她对时代的描绘,不仅仅是浮光掠影,更是将整个时代的氛围,人物的命运,以及个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笔下的上海,仿佛拥有了生命,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我一直认为,她的作品,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核心总是不变的。她敢于直面人性的阴暗面,毫不留情地剖析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虚伪和算计,但同时,她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呈现,恰恰是她作品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她的故事,总是在提醒着我们,生活并非只有黑白,而是充满了各种灰度的微妙变化,而我们,就是在这些变化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评分在我看来,张爱玲的文字,是一种极致的艺术。她能够将极其复杂的情感,用极其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功力,足以令人惊叹。她对细节的把握,对人物心理的描绘,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你读她的作品,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入口时或许带着些许涩意,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感受到悠长而醇厚的余味。她笔下的故事,常常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巨大的张力,让人在不经意间,被卷入情感的漩涡。她对世情洞察之深,对人性理解之透,至今仍无人能及。她仿佛能够看穿一切虚妄,直抵人心的本质。她不回避生活中的残酷,也不刻意渲染悲情,只是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将真相呈现出来。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用文字雕刻着人生的百态,也塑造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评分张爱玲,一个如谜一般的名字,总能勾起我对那个时代无尽的遐想。我常常在想,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她是如何用她那独有的笔触,描绘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及隐藏在深层欲望下的暗涌。总觉得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最细腻的情感,最复杂的世故,以一种近乎残忍的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不得不去审视,去思考,去面对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或逃避的东西。那些衣香鬓影的上海,那些渗透着旧上海气息的眷恋与背叛,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她笔下的女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有一种惊人的韧性,她们的挣扎,她们的妥协,她们偶尔爆发出的反抗,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暗影,让人既心疼又敬佩。我期待着,能够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去理解她那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掷地有声的洞察,去感受她文字中那份独特的、不动声色的力量,去领略她如何将一个时代的浮华与落寞,用最极致的艺术手法,永远定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