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修订版)

家世(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世存 著
图书标签:
  • 家族史
  • 社会学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人物
  • 家族
  • 社会变迁
  • 中国社会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23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5586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家风、家训,如何塑造我们的人生与社会?余世存经典力作,全新修订归来。放下高调和说教,从个人与当下出发,解答我们关于“家庭”与“家族”的疑问。


★每个人的经历都无法复制,但关于家的真理始终相通。家世是中国人的教化之源,只要我们听闻,就能看见自己的位置和面貌。


★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把脉时代精神的预见性作品,修订版增补重要家族、拉长历史线索、放大反思视角,解答当代人关于“家庭”与“家族”的疑问。


★舍弃年代久远的古代家族,从我们熟悉的近现代家族切入,讲述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人的家庭、家族故事,贴近当下读者。


★舍弃说教式的家风家训解读,结合历史的宏观视角与个人的切身感受,讲述“家”与“个人”“社会”的联系与羁绊。


★舍弃“家国天下”的高调,回归到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有什么样的家。


内容简介

《家世》是一部主要围绕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族的传记作品,从“家风、家教之于我们的人生与社会”的视角书写家庭、家族的故事,反思家世之于个人、国家乃至文明的意义。

书中的家族,既有在中国社会yinling风潮的精英阶层,也有传承久远、代有才人出的家族,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以及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和友人的家族。这些篇章,或从风云人物的宏大叙事退归到家族传承、修身做人与儿女长情;或从特定的家风、家训出发,探寻家族传统对于人生、社会的意义;或通过亲朋或自己的切身经历、处境,反思“家”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ZUI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ZUI富有思想冲击力、ZUIJU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精彩书评

从古至今,家风家教都是评判一个人品德的重要维度。《家世》的问题意识是社会性的、个人性的,它在追问读者:在中国社会或著名或普通的家族面前,你是失教的吗,是缺家教的吗,你能总结出自己的家风家教吗,你给社会或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言传身教,给自己养育了什么样的品质……

——《光明日报》


大历史总是由许多人物与事件组成的,只有把一个一个人和一件一件事弄清楚了,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东方早报》


《家世》的感人处是写自己家,也就是余家的父母兄弟的际遇,非常普通的农村农民,非常普通的琐碎家事,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家庭和生命。


——《山东商报》


目录

修订版序i

自序 vii

孔家:贵族时代的化石 1

张家:开张天岸马 13

宋家:做伟大人才 27

卢家:创造而非享受幸福 39

任家:寄语天涯小儿女 51

梁家:直道而行 63

贝家:骨子里的贵气 77

查家:谨慎内敛与时俱进 87

聂家:清正以保富 101

南家:怀瑾握瑜 121

钱家:家训的力量 133

荣家:传统与现代 149

孙家:满天星斗 167

林家:向专家人才努力 177

黄家:以世界之眼光为眼光,世界之生活为生活 191

罗斯柴尔德家:对金钱的狂热之爱 207

蔡家:二十五孝 227

杨家:生老病死的无常 241

余家:宏大叙事与从零起步 261

附录:母亲的功德 289

跋 天街踏尽公卿骨 305


精彩书摘

孔家:贵族时代的化石


孔子未能体验到家人关系的圆满。也许正是这些不幸的、不健全的亲情,使孔子一生的学问立足于伦理基础。他的全部努力在于,给这个世界上卑微渺小的个体立心立命,让人们不再孤苦无依。

也许我们都会与夫子握手,在命运和时代的脆弱、孤单和破碎中,一个倔强的老夫子是亲善可信赖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一 圣府世家


我国的家族文化传统浓厚,但很多人对家族的理解囿于身边的经验或近几百年的历史,不知道在两三千年的历史中, 家族文化经历了非常大的变迁。概括而言,周公制礼作乐标 志着宗亲文化的开始,从那时到春秋时代,我国实行宗法制 度。周王称天子,即“ 天下宗主”,他把土地分封给各国诸侯,诸侯再层层分赏,天子、公、卿、大夫,在这个等级或差序格局里,人人都有位置,人人都以伦理的修习为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先秦的这一家族文化,可称为贵族时代的宗亲文化。随着宗族制度的瓦解,从秦汉到隋唐,世族门阀大家族成为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家庭都会依附于大家族,社会上多

“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遍野,奴婢成群,徒附万计”;

“ 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这种家族文化,被称为士族时代的文化。

从唐宋至明清,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推行,选拔官吏基本通过科举,人们入仕不再受门第的制约,孙以祖贵的现象不多见了。钟鸣鼎食的世卿世禄和门阀大族,都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典型,此时的家族文化走向乡绅时代,大致分为文人层和民众层。我们今人理解的世家多半是乡绅时代的现象,而对贵族期、士族期的家族文化只能从文献上领略或猜想。

但是,有些个别家族却可以让我们见识贵族期的家族风范,这些家族中,孔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豪门大户,也出现过辉煌几百年的皇家贵族, 但是孔氏家族却历经了两千五百多年,谱系井然,辈分分明, 世受封爵,尽享富贵,至今不衰。

孔子是说不尽的。当时人虽然知道孔子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人有些学问,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的名声会那么大, 他的后人会沾那么大的光。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 已经看到了历史上隐隐然有一个道统的存在,这个道统要比政统重要得多,有影响得多,为此他把孔写入纪传体的“ 世家”,在帝王本纪、贵族世家中把孔子列入其中,这个独特的安排很快为现实所承认。朝廷对孔子的封赏越来越高,从 西汉开始,师、父、公、王、帝、圣等称号轮番加到孔子身上,孔子的后人则封为世袭的“ 衍圣公”。

孟子赞美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司马迁说:“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宋朝朱熹引用过无名秀才的话: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必彰。”自孔子死后不久,他的后人就享受政府礼遇,历代朝廷都对孔家有所关注、慰问。

1055 年,宋仁宗封孔子后人为世袭“ 衍圣公”之后,孔氏家族更成为华夏的名门望族。孔府大门上高悬的匾牌是“ 圣府”,门柱上的联语是:与国休戚,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二 孔家的人物


说到孔子家族,有意思的是,一开始他们家人丁不旺。自孔子开始,连续七代单传,即孔子生鲤,鲤生汲,汲生白, 白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谦。第八代孔谦生三子,长子孔鲋,其业绩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儒家经典藏于故宅夹壁,孔鲋传八世然后绝传。三子孔树,子孙传六代亦血竭 脉枯。只有次子孔腾的香火延续下来,有人说,这似乎印证 了“ 仲尼”的排辈,非二不能传。

据说,东汉章帝刘炟到曲阜祭孔时,孔家二十岁以上的男丁只有六十多人。唐代末年,定居曲阜的孔子后裔只有十户左右。到五代后期以后,孔子后裔才大幅增长起来,不仅曲阜正统人丁大增,外迁人口也日渐增多。

中兴祖孔仁玉(孔子四十三代孙)是孔子后裔繁衍发展的关键一代。其父孔光嗣及诸多孔家人被孔府家仆孔末所杀,孔仁玉劫后余生,挽救了孔氏家族,自此孔氏家族再度兴盛繁衍。为纪念他振兴祖业之功德,后世尊称他为“ 中兴祖”,并在孔府专建的报本堂和孔庙的崇圣祠里历代享受祭祀。

到元朝前期,传至五十三代时,裔孙已达八十四人,连同上下几代共有三百三十四人。至明朝五十七代时,人丁(不含女性)超过万人,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孔子后裔近两万人,乾隆年间为十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五十六万人,而今,全球已多至四百万人。孔子后裔开枝散叶于世界各地,除中国外,生活在韩国的孔氏后嗣最多,有七万多人。


孔子家族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孔子、中兴祖孔仁玉外, 还有不少人为孔家增光添彩。从孔子后裔的代表人物中,可 以看到他们有一脉相承的品质,如为学问道理而活,直道而 行,等等。孔子是反对乡愿的,他不仅有仁爱,也有大义。他的品格也在后代身上多有体现。

秦末的第九代孙孔鲋,饱读诗书,当秦始皇“ 焚书坑儒” 之际,他做出了“ 鲁壁藏书”的举动,舍弃家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有人称赞他践行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

东汉的第二十代孙孔融更为知名,他四岁让梨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他与兄长孔褒因“ 望门投止”的张俭,与母亲上演了“ 一门争死”义举,他是名士,为汉语世界贡献了小时了了、忘年之交、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众多成语。

第三十一代孙孔颖达,是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李世民称赞他:“ 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

明末清初的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是诗人、戏曲家,他的《桃花扇》是戏剧史上的丰碑。他的文字是对乱世无操守者的揭露和批判,如剧中所说:“ 你们不晓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桃花扇》开始演出时曾经盛况空前,“ 岁无虚日”,人们观剧则“ 感慨涕零”。王国维认为,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

同样为第六十四代的孔尚贤,命运跟孔尚任不同,他袭封衍圣公,袭爵之初立志要“ 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但最初他也走过弯路,万历年间,孔尚贤因进京朝见时随带土产贩卖,还贪图驿站便利,遭到“ 考成法” 的整治。而他的夫人是严嵩的孙女,严嵩父子的贪腐也让他反思反省。为此他颁布了《孔氏祖训箴规》,以约束族人的不当行为:“……我祖宣圣,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孙蕃庶,难以悉举。故或执经而游学,或登科而筮仕,散处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训是式,今将先祖箴规昭告族人……”他要求子孙无论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 克己秉公”“ 读书明理”“ 勿嗜利忘义”的家规。严嵩父子贪腐案发后,严嵩曾来找孔尚贤,希望他能出面求情。严嵩在门口板凳上坐等 了一天,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予接见,留下了“ 阁老凳” 的故事。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命运更加坎坷复杂。出生百日,小孔德成即收到北洋政府徐世昌大总统令,成为袭封的三十一代衍圣公。十五岁时,孔德成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

“ 衍圣公”之爵号,国民政府以为道统不可废,乃改衍圣公作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成为中华民国唯一的世袭特任官。抗战前夕,蒋介石命人将孔德成护送到重庆,在重庆,年轻的孔德成明确了一生的学术方向:“ 做一位纯粹学人,而不以道统自居。”蒋介石离开大陆时,特意带走了代表“ 教统” 的三个人,其中就有孔德成。孔德成在台湾做了九年的“ 考试院长”,还担任过“ 总统府资政”。据郝柏村说:“ 我和孔德成共事五年,我们开会时,没见他说过一句话。”孔德成的谨慎、小心是出名的,但他仍有孔家人的刚直,当家乡代表 团向他示好,献上包装豪华的“ 孔府家酒”时,孔德成瞥了一眼“ 孔府家酒”几个字,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孔家没有这种酒。


三 历代的待遇


孔家人的待遇一般人难以想象。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于公元前 195 年过鲁,“ 以太牢祀孔子”。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 奉祀君”,令其主持孔子祀事。汉元帝诏以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以所食邑祀孔子,这 是孔子后裔世袭爵位奉祀的开始。唐玄宗年间,改封孔子第 三十五代孙孔之为文宣公,唐玄宗还写过一首名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到了宋朝,宋仁宗认为:“ 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号而袭谥号,礼之失也。”他为此改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自此,衍圣公这一爵位沿袭了长达八百余年。宋代也出现了关于孔子的不少名言,其中之一即是“ 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而孔家的官品也在提高,宋朝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时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 班列文官之首”,清代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祭祀孔子则是明清时期的国家祭祀。

历代朝廷都对孔家高度重视。到了近代,同样如此。孔德成出生时,为防意外,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军队包围了产房, 到处设岗,并由一位将军坐镇孔府,北洋政府山东省省长屈 映光与孟、颜、曾三氏的奉祀官同时在场监督。孔德成与前 清状元孙家鼐孙女孙琪芳结婚时,蒋介石要亲自出席证婚仪 式,只是由于突如其来的西安事变,蒋介石没能如愿。抗战期间,“ 一百二十名日本兵占领了孔家大院,他们在孔府还算老实、规矩”。孔德墉说:“ 我接待过一位少将,他不敢坐在我的上边,只要我坐在上边的话,他一定会自动地坐在 下边。当官的坐在他的旁边,其余的全部都要在外边站着。” 相对于外面的战火纷飞,孔家大院里的生活衣食无忧,平静 安稳,每天吃着炒菠菜、炒肉丝等四菜一汤组成的“高级农村饭”。

在台湾,有一套专门的奉祀官制度。移居台湾的孔德成家族每年可以从台湾当局领取世袭特任官的支薪,至孔德成去世,奉祀官每月支薪已达十七万新台币。除此之外,每年还有一笔“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预算。2008 年,在孔德成去世之后,台湾的孔氏后裔表示,不愿再享受世袭特任官的支薪。


四 孔子的不幸


回过头来看孔子,他一生其实活得不容易。我们对他的学问思想存而不论,单是看他的生活本身,置于今日社会, 也是不幸的。“ 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我国人所谓的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经历了。

《史记》记载:“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因此孔子跟母亲相依为命,未能得到父亲家族的士大夫身份和地位。他自承:“ 吾少也贱。”当季氏宴请士族的时候,孔子不请自去,被季氏家臣阳虎拦住了。阳虎羞辱他:“ 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十来岁时,孔子丧母。“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鄹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孔子葬母时不知父墓所在, 就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把母亲的灵柩放在交通要道上,最后知情人告知其父墓所在,总算将父母合葬。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但孔子跟太太的关系并不融洽,原始儒家文献《礼记·檀弓上》曾记载,“ 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 时伯鱼母出,父在。”古人有“ 七出之条”的说法,就是离婚。很多人为此想象孔子的夫妻生活,有说孔子 的太太不愿意跟他过苦日子,选择了离开;有说孔子忙于时事政治,长年不着家,家庭矛盾升级,最后选择了离婚;有说孔子的太太过于黏糊,不讲夫妻边界,导致孔子对女人有偏见:“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谭嗣同对孔子离婚的解读是:“ 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

孔子晚年,儿子孔鲤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孔子也体会到了。孔鲤一生没有建树,民间编派的笑话是,孔鲤对儿子孔伋说“ 你父不如我父”,又对孔子说“ 你子不如我子”。

公正地说,孔子的失意不仅是他的报世无门,也在于他不幸的家人关系。用现代精神分析学或心理学的一些说法, 他未能体验到家人关系的圆满。也许正是这些不幸的、不健 全的亲情,使孔子一生的学问立足于伦理基础。他的全部努 力在于,给这个世界上卑微渺小的个体立心立命,让人们不 再孤苦无依。


五 与夫子握手


有人从基因的角度给孔家人算账:孔鲤有孔子二分之一的 DNA,孔伋拥有孔子四分之一的 DNA,孔白拥有孔子八分之一的 DNA……以此类推算出来,孔子第七十九代孙身上遗传的孔子 DNA 为“ 二分之一的七十八次方”,那是多少呢?

结论之一,我们所有人不管多么努力地繁衍后代,自己的 DNA 在后代身上都必然无限趋近于零,也就是无限趋近于消失。结论之二,算这个劳什子不是为了从 DNA 的角度证明孔子第七十九代孙与孔子距离有多么遥远,孔子留给子孙最重要的遗产不是生物学 DNA,而是精神 DNA。

毛泽东曾多次说孔子的短板:孔子的缺点是不民主,没有自我批判精神,有恶霸作风。“ 孔夫子教学也有问题,没有工业、农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不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但无论早年,1938 年的毛泽东说“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 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还是晚年,1973 年的毛泽东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乌龟壳(甲骨文)到现在,都要进行研究、总结”,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是知识分子们不可绕过的一个存在。

我这一代人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一度敬而远之,后来在生活中逐渐走近孔子。二十年前, 我曾在国土部门工作,工作之余曾到曲阜游览孔府,那个时候我见识了孔府的气象,“ 与夫子握手”,我为此感慨:民族国家的脱胎换骨首先触动的是它的一个个细胞,正是参与伟大实践的千百万众生,他们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个 人的地位、收入、名誉和爱情,其质量与其环境相关,与夫子所说的“ 修己以安人”相关,也与夫子所倡导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相关。因而,如何从我们自身生长出足够的信心、智慧和精神,如何从自家文化传统和世 界文明进程里,探索和实践,发现由过程、现时而通向未来 的道,既是时代给出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人对自身和身外 怀着无限憧憬时应有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很多人的 努力来确证我们的生存,任何一个人、一个集团都不能穷尽 我们时代的真理和正义。也许我们都会与夫子握手,在命运 和时代的脆弱、孤单和破碎中,一个倔强的老夫子是亲善可 信赖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前言/序言

修订版序


在我决定写作《家世》时,社会上只有零星的有关家族荣耀一类的文章;在《家世》出版一个月后,官媒开设了家风一类的栏目,弘扬家教、家风成了社会的思潮。有朋友恭维,我又摸准了社会演进的脉搏。他其实并不了解我在研读家世时的矛盾心理,作为一个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当代人,对宗亲家族的负面作用绝不陌生。不过,在国人“ 离家出走”百年之久,回家的心理越来越迫切,我们需要家的归宿和认同。我必须考虑时代的需要。因此,《家世》虽有曲笔,但在当时,我的文字基本以家族的正面功能为主。

这次修订增补,总算有机会把我对家族的意见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我国人动辄以“家国天下”自豪,但何谓家国天下,家族演进的目的何在,现代人的归宿和认同为何,等等,人们并没有基本的共识,人们在成家立业的路上仍走得艰难。

尽管有人称我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特殊家族,不少家族也有过数十代的繁荣,但家族一旦完成其庇护个人的任务之后,就失去了意义。在国史上,士族时代是家族最有机会上出的历史阶段,他们本应跟欧洲贵族一样,在独立人格、个体尊严、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但他们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今天,海内外的家族演进仍存在这一遗憾。

家族绝不是家族发展的目的,更不是个人的目的。从时空属性来说,个人和家、国、天下,恰好构成时空的完整。个人属于春天、东方,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天然需要生发;家属于夏天、南方,象征光明、温暖、分工和礼乐秩序;国属于秋天,保障财产和赋予财产权,代表理性和法治;天下属于冬天,意味着全局、慧命……个人需要成家,一如春天的时间指向是夏天;家族需要参与国家和天下事务,一如夏天的尽头是秋天、冬天。但如果夏天过于漫长,光明、温暖和秩序就会走向反动,变成潮湿的、发霉的、无序的、令人厌恶的东西。在羡慕贵族子弟积极向上、创造力无限,感叹纨绔子弟没心没肺、败家败物时,我们也当对其属于不同性质的家庭抱有同情的理解。

因此,家庭家族的上出之路,必定是国家社会层面。只有如此,其中优秀个体的创造力才能参与成就国是的共和,和衷共济;国家社会才能成为个人和家族家庭的安全网,而不是成为后者的收割机。没有这样的上出之心及其努力,国家和天下的恶化则会败坏家人、毁灭家人。在极端时刻,仁人志士们不得不毁家纾难,以天下兴亡和国家安康为己任。

这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太少,时空展开的历史就是时空的法庭。遗憾的是,我们众多的个人和家族仍无动于衷;殷鉴不远,只是每隔五年、十年,我们中间会推出一批人和家族献祭给国家天下的绞肉机。

《家世》出版后,我接受过很多采访,也写过不少命题作文。有人要我谈“家族与国运”,我在这一命题下感慨过:

“时代或家族命运展开的逻辑是,家族成员之间、代际之间,在社会上的体验或角色表达上有分工之必要。家的本质之一即是分工,这种分工后的综合则意味着全面、整体。就是说,

社会分工落实到家族成员之间,只有一个家族走遍社会的阶层、职业或事业时,这个家族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良好的家风、家教既浇灌了它的王谢



《家世(修订版)》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家族的兴衰史,亦非描绘错综复杂的豪门恩怨或光怪陆离的世家生活。它是一部旨在深入探究“家世”这一概念本身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多重意涵、历史流变及其对个体命运所产生的复杂影响的学术性著作。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超越传统的血缘与财富的单一维度,去审视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它如何形塑了一个人的认知结构、社会资本乃至道德选择。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切入,对“家世”进行了细致的解剖与重构。 第一部分:历史的底色——“家世”的古典意象与流变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家世”概念在东方与西方历史语境下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它探讨了从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再到明清的士绅阶层,“家世”如何与政治权力、文化传承以及土地占有紧密捆绑。重点分析了宗族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性差异,以及家族叙事(族谱、家训)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在西方语境下,则考察了封建时代的贵族头衔、继承法(如长子继承制)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作者特别引入了社会学中关于“传承的暴力”(The Violence of Inheritance)的讨论,指出历史上的家世制度,往往是财富与机会分配不公的制度化体现。这一部分的研究旨在揭示,尽管当代社会声称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但历史遗留的结构性差异依然构成了理解当代“家世”的基础。 第二部分:经济资本的代际传递——看不见的矿脉 本章将焦点集中于经济层面的继承。这不是简单的遗产清单罗列,而是对隐形财富形式的深入挖掘。作者区分了显性资本(房产、金融资产)和隐性资本(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税务规划的知识储备、对风险资本的天然亲近感)。 书中通过一系列跨国案例研究,分析了“代际资本积累悖论”——即富裕家庭的资本积累速度,往往远超普通家庭的劳动收入增长速度。更关键的是,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金融素养”的代际传递。家庭背景决定了孩子接触金融知识的早晚与深度,这直接影响了他们成年后对债务、投资和风险的决策能力,从而在无形中拉大了“起跑线”的距离。对于“继承债务”和“继承劣势”(如高杠杆投资失败的风险暴露)的讨论,也为理解“家世”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隐性编码 这是全书论述最为深入和精妙的部分,大量引用了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但拒绝陷入纯粹的理论复述,而是着重于实证观察。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作者探讨了“熟人网络”如何被“家世”激活。这不仅包括进入顶尖机构的推荐信,更包括在职业生涯早期,那些关于“如何行事”、“谁是关键人物”的内隐知识的传递。书中描绘了“影子导师制”——即通过家庭关系,年轻一代得以在正式制度之外,获得关键的职业指导和信息。 文化资本(Cultural Bourdieu’s Cultural Capital):本章细致地分析了“品味”的生产机制。什么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鉴赏力”?什么被称为“得体的谈吐”?这些文化符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家庭环境长期熏陶的结果。作者通过对精英教育体系中“非正式要求”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资本如何成为一种过滤机制,使得那些在家庭中未曾习得特定“语码”的人,在面对高端社交场合时,会不自觉地感受到“异化感”和“失语感”。 第四部分:心理构建与自我认知——家世的心理烙印 本部分转向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交叉领域。作者认为,家世不仅仅是外部的结构性力量,更是内在自我认知的基石。 书中区分了“出身优越感”和“出身自卑感”的心理机制。对于前者,重点分析了“特权习以为常化”的危险,即个体可能错误地将外部资源的优势归因于自身的绝对能力,从而削弱了对他人困境的同理心,并可能导致决策中的过度自信。对于后者,则探讨了“冒名顶替综合征”在出身背景存在巨大跨越的个体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形式——他们往往因为无法完全融入新的环境,而持续地感到自己是“局外人”。 此外,本章还讨论了家庭的“叙事结构”对个人世界观的影响。一个充满冲突与不信任的家庭背景,与一个稳定且高信任度的家庭环境,在塑造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对社会契约的看法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第五部分:跨越鸿沟的努力——代际流动与身份重塑 全书的收尾部分转向了积极的探讨,即个体如何在既有的家世框架内进行能动的塑造与突破。作者认为,代际流动并非简单的“成功”或“失败”,而是一个涉及多重身份转换的复杂过程。 书中提供了若干“中产跨越”和“底层突围”的深度访谈案例(注:这些案例为结构化虚构,旨在阐明理论模型)。重点分析了那些成功实现跨越的个体,他们是如何系统性地“卸载”原有的文化资本,并“加载”新的社会技能的过程。这种重塑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情感成本和身份认同的挣扎。 最终,本书总结道:“家世”不是决定论,而是一种强大的“引力场”。理解它,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站立的起点,从而更有效地规划前行的路径。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使读者能够剥离掉情感化的偏见,以一种结构性的眼光,审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一个日益强调个人奋斗的时代,我们如何正视并有效利用(或抵消)我们无法选择的“出身之馈”? --- 关键词: 家世、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代际流动、精英教育、身份认同、结构性优势、经济继承。 目标读者: 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研究者;关注社会公平与阶层固化的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自身成长环境与未来发展路径有深刻反思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家世(修订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作者的笔力深厚,能够将一个庞大的家族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条,却又不失其精彩与波澜。我沉迷于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那些隐藏在微笑下的忧伤,那些强颜欢笑背后的无奈,都通过作者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家族传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宏大的历史格局,却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它让我看到了,即便在最动荡的年代,人们依然在为爱、为责任、为尊严而努力。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柔情,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沉醉的魅力。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更体现在它所探讨的深刻主题上。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人性对话。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寓言。作者用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在这背后,隐藏着无数个个体命运的变迁。我第一次读到如此有力量的群像描写,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面前,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充满了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在家族的宏大叙事下,作者探讨了关于选择、关于牺牲、关于传承的深刻命题。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不加评判的叙述方式,它只是将事实呈现出来,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那些光明与黑暗,那些伟大与渺小,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而且,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节奏感,让人欲罢不能。每次读到某个段落,都会有一种“啊,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消遣之作,它更像是一堂关于人生、关于历史的课堂,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

“家世(修订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它给我带来的冲击力,不是那种瞬间的爆发,而是如涓涓细流般,缓缓渗入心扉,然后荡漾开来。作者在细节的把控上,简直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每一个场景的铺陈,每一个对话的设计,都仿佛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既服务于故事的发展,又不动声色地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尤其着迷于书中那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交融,那种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渺小个体却在这股洪流中努力求生、抗争的故事,总是那么令人动容。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站在家族的基石之上,继承着前人的财富与遗憾,又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书中对于情感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那种深埋心底的爱与恨,那种欲说还休的遗憾与不舍,都通过作者的笔尖,化作了文字的力量,直击人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弃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回味,甚至开始对照自身,开始审视自己的“家世”。

评分

“家世(修订版)”这本书,真的像一本精心雕琢的老照片集,翻开它,就像穿越时光,置身于一个早已远去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近乎苛刻,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无论是古老的宅邸,还是熙攘的市集,抑或是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家族秘辛,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深度,那种欲说还休、欲语还休的东方韵味,在字里行间流淌,让人忍不住跟着角色的喜怒哀乐一同沉浮。书中不乏一些宏大的历史背景,但作者却能巧妙地将这些背景融入到个体命运的细枝末节之中,让那些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而有温度。读到某个情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飘散的旧时气息,闻到那种混合着尘埃、木头和淡淡药香的味道。它并非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读物,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时代变迁的痕迹。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感悟,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一段家族的传奇。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幅巨大的、色彩斑斓的挂毯,上面绣满了无数个交织的人物和事件。作者的叙事技巧堪称一绝,常常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伏笔,然后在故事的某个关键时刻,再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其揭开,让人拍案叫绝。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塑造的立体感,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挣扎和不为人知的过去,这种复杂性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书中探讨的关于家族、责任、传承的主题,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是在拷问人心,拷问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坚守。我特别沉迷于那些充满张力的对话,字句之间充满了暗流涌动,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仿佛置身于一个棋局之中,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这本书的厚度并不影响它的阅读流畅性,反而让人觉得,每一次翻页都是在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