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后二十年)》编著者王介之。 以下问题也许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阅读《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后二十年》一书会找到有趣的答案。 为什么高尔基这只曾经热情呼唤过1905年革命风暴的“海燕”,竟在十月革命前后连续发表了80余篇文字,表达了自己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为什么这位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的代表”的作家,却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离开了俄国,长期流落异邦? 为什么他在1928年**回到苏联后,一方面被奉为贵宾,受到高规格的礼遇,另一方面仍继续受到明暗不一的批判、指责和抵制;在那以后的数年中,他一直来往奔波于莫斯科和索伦托之间,直到1933年才*终选择了回国定居? ……
《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后二十年)》编著者王介之。
《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后二十年)》内容提要:高尔基是20世纪 俄罗斯*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对中国文学影响*大的外国作家之一,但是 对于他的评价,却历来众说纷纭。苏联解体后,各种不同观点的交叉*为突 出,而对于他生命的*后20年(1917—1936)时间内的思想、社会活动、文 学活动与创作成就,人们的评价*不一致,相互冲突的意见一直存在,无论 在俄罗斯、西方各国还是在中国评论界,情况都是如此。《伏尔加河的呻吟 :高尔基的*后二十年》一书从文学史实和作家创作的实际出发,依据详实 可靠的**手资料,认真梳理了“高尔基的*后20年”中对当时一系列重要 社会事件和文学现象的反应,考察了他与苏联领导层的关系,在其社会与文 学活动、言论与创作的紧密联系中引领我们走进其精神世界,对他*后阶段 的思想探索和艺术创作做出了力求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说。 《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后二十年》一书作者认为,正如任何伟 大的历史人物一样,高尔基并不是完人,他在自己生命的*后阶段所说和所 做的一切,无疑不是**的,他也充满着思想矛盾与精神痛苦。他始终不渝 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知识分子,力图维护苏联在世界上、特别是在西 方民主知识分子面前的美好形象,一直寄希望于科学和文化的振兴与繁荣, 然而他既无力拯救所有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们,*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止个人 崇拜的蔓延和极左路线的推行;既不可能**时代,也不可能**人类的认 识水平去解决那些不断困扰着他的矛盾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尔基的 晚期思想和精神特点,对于20世纪追求人类进步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具有 某种典型性。高尔基的创作,是俄罗斯民族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的一种独特 回声,并已成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前言1
一 高尔基晚期思想与创作研究史描述
1. 俄罗斯国内评论者的评价
2. 俄罗斯域外批评界的评说
3. 西方评论界的观点
4. 中国评论者们的见解
二 风云变幻的年代(1917—1921)
1. 回溯:1905年革命后作家思维热点的转移
2. 二月革命后的高尔基
3. 高尔基在十月革命胜利初年
4. 1921年:离开俄罗斯
三 革命与文化忧思录——关于《不合时宜的思想》
1. 《不合时宜的思想》的版本考察
2. 历史转折期的独特编年史
3. 《不合时宜的思想》与高尔基思想的发展
四 域外文学生涯(1921—1928)
1. 从柏林到索伦托
2. 在域外俄罗斯作家中
3. 天涯何处是归程?
五 “俄罗斯人之书”——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高尔基的创作
1. 一篇“忧郁的随笔”:《论俄国农民》
2. 《我的大学》与自传三部曲的续篇
3. “俄罗斯人剪影”:《日记片断·回忆录》
4. 《1922—1924年短篇小说集》及其他
5. 俄国资产阶级独特命运的艺术写照——关于《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六 来往于索伦托和莫斯科之间(1928—1933)
1. 初返故土与《苏联游记》
2. 面对荆棘丛生的政治领域
3. 对国内文学生活的介入
4. 保持与俄罗斯域外文学的联系
七 未完成的探索:《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1. 历来研究者对《萨姆金》的评价
2. 一部“认识俄罗斯”的总结告别之书
3. 旁观者·灰色人物·反主人公——萨姆金形象的内涵与意义
4. 《萨姆金》的叙事艺术与形式探索
八 无法平静的*后岁月(1933—1936)
1. 在“**至上主义”盛行的年代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次作家代表大会
3. 从讨论文学语言到批判形式主义
4. 高尔基的去世
结 语
高尔基晚期文学与文化活动年表(1917—1936)
参考文献
后 记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坚持”本身的敬意。它展现的不是一条坦途,而是一条布满荆棘、需要不断向自身妥协又不断试图挣脱束缚的道路。这种关于精神韧性的探讨,远超出了对一个具体人物生平的记录范畴。它更像是在叩问:在一个剧烈变动的世界里,如何让自己的核心价值不被时代的噪音所淹没?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详实的记录,展示了那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精神消耗与维护机制。这对于任何身处复杂社会结构中的思考者而言,都是一面极具反思价值的镜子,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力量或许不在于发出的声音有多大,而在于内在的根基能抵抗多深的动摇。
评分这是一部结构极其精巧的作品,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的老套路,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交织、相互映照的片段,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内心世界图景。如果说前半部分尚能感受到些许昔日荣光的余晖,那么后期的笔锋则愈发锐利和内敛,充满了对周遭环境的审视与自我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冲突的手法。在宏大叙事的碾压下,个体的感受是如何被扭曲、被重塑的?书中的案例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视角,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教科书简化和美化的“伟人”形象,去看清他们作为“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在矛盾。这种去神化的过程,恰恰是其伟大之处。
评分这本传记简直是一部深邃的时代回响录,它巧妙地捕捉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蜕变。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冷静,剖析着一个伟大灵魂在剧烈社会变革下的每一次颤栗与每一次抉择。我尤其被那种强烈的内在冲突所吸引——那是理想主义者面对残酷现实时,如何试图在坚守与妥协之间找到立足之地的艰难历程。它没有进行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将人物置于时代洪流之中,让读者自己去衡量那些选择的重量。读完后,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亲眼目睹了理想的火花如何在冷酷的政治风暴中时而闪耀,时而黯淡。书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摹,那种压抑而又饱含张力的叙事方式,让人不禁为之屏息。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作家的生平,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精神独立性”的深刻教材。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兼具古典的庄重与现代的犀利,句子长短错落有致,节奏感极强。我感受到了作者在选择用词上的那种近乎洁癖的考究,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都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过的。特别是在描写环境和气氛时,那种画面感呼之欲出,仿佛能闻到当时房间里陈旧书页的气味,能感受到窗外呼啸的风声。这种纯粹的文本美感,即使抛开其传记的厚重内容不谈,也足以让人津津乐道。它展示了一种极高的写作自律性,而非随心所欲地倾泻情感,这在当今浮躁的文坛中,实属难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且略带压抑的。它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小品文,而是像一趟深入矿井底部的探险,充满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叙述者似乎对时代的脉搏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度,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被精心打磨过的琥珀,将某个特定时刻的氛围、气息乃至人物的微小动作都凝固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沉默”的描绘。在那个声音被高度驯化的年代,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那些在字里行间闪烁的犹豫与不甘,比任何激昂的宣言都更有力量。这种“言外之意”的艺术处理,使得整本书的情感张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在脑海中回荡起那些未竟的对话和未竟的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