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博雅史学论丛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博雅史学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沈艾娣,译者:赵妍杰 编
图书标签:
  • 梦醒子
  • 华北乡居
  • 民国史
  • 地方史
  • 人物传记
  • 史学研究
  • 博雅史学论丛
  • 近代史
  • 社会生活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28654
商品编码:107696107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博雅史学论丛
  • 作者:(英)沈艾娣|译者:赵妍杰
  • 定价:32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122865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8-01
  • 印刷时间:2013-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62
  • 字数:1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林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作者沈艾娣)提供了一份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独树一帜、才华横溢,又充满深刻人文关怀的叙述。从一位偏僻乡村下层绅士的视角,它使读者宛如置身于这一遥远的时空之中,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来理解**大事如何与日常生活发生接触,以及这些大事对于生活和普通民众观念的真正(常常与直觉相悖)影响。在这一点上,与浦爱德的《汉家女儿》颇为类似。

内容提要

《林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 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太鹏的日记 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 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 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 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 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 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林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 的作者是沈艾娣。
    

作者简介

牛津大学博士。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序言
**章 写作
第二章 儒生
第三章 孝子
第四章 议士
第五章 商人
第六章 老农
尾声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书名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且力求自然流畅: --- 《遥远的回响: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实践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社会剧烈动荡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北方乡村社会所经历的深刻结构性转变。我们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对地方档案、私人信件、地方志以及口述史料的细致梳理,旨在重构彼时乡村知识群体、地方精英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复杂互动网络,揭示传统社会秩序如何在内忧外患中逐步瓦解与重塑的过程。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视野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晚清政府的衰落,以及辛亥革命带来的政治洗牌,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体系土崩瓦解。这种自上而下的冲击,在广袤的乡村腹地引发了连锁反应。农村不再是封闭的、自足的单位,而是被纳入到更广阔的、由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驱动的现代体系之中。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叙事,将目光投向了“地方性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的交汇点。我们考察了在传统儒家教育体系瓦解后,新式学堂的兴起对乡村意识形态的渗透;探讨了国家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土地兼并的加剧如何重塑了传统的宗族关系和阶层结构。研究试图回答:在这一转型期,乡村社会的“惯性”与“变局”是如何共存并相互作用的? 二、 乡村教育与知识的重塑 乡村知识分子是理解这一变迁的关键群体。他们大多是接受了传统教育、但又在新式学堂中接触了西方新知的一代人。他们既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又是改良思想的传播者。 本书详细分析了“小学”和“义学”在北方农村的设立与发展。这些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我们通过对具体学校章程和教师履历的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试图在地方层面重建道德规范与公民意识。例如,在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地方士绅如何利用新式教育来巩固其在乡村的领导地位,而新派知识分子则如何试图以“救国”的名义激发农民的政治热情,尽管这种热情往往难以持久或走向非预期之途。 三、 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网络 传统乡村经济高度依赖自然农业与宗族互助。然而,随着铁路的修建、商贸的扩张以及国家对税收体系的现代化改造,这种脆弱的平衡被打破。 本书重点考察了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北方农村的借贷关系、劳动力流动和地权转移现象。我们发现,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如盐税或烟土专卖政策的变动,对最底层的农民生活造成了直接且剧烈的冲击。与此同时,宗族网络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成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者反过来,成为地方恶霸剥削的工具。书中探讨了宗族精英如何利用新的法律概念(如契约、产权)来合法化其对土地的兼并,从而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 四、 权力真空与地方治理的变迁 军阀混战时期,中央权威的衰弱使得地方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深入剖析了“地方自治”概念在乡村的实践与困境。 我们分析了地方士绅、乡绅、保甲组织,以及新兴的“地方贤达”在权力真空中的角色。他们如何在军阀的勒索、土匪的侵扰以及国民政府试图推行的“新政”之间周旋?书中对某一特定县份的保甲改革进行了微观考察,揭示了国家权力渗透的局限性——许多自上而下的政策,最终被地方性的权力逻辑所扭曲或架空。这种“表演性治理”反映了国家力量在深度乡村地区的薄弱,以及地方精英维持现状的强大动机。 五、 信仰、习俗与抗拒现代性 知识分子的现代化努力,常常与根深蒂固的乡村信仰和生活习俗发生冲突。本书探讨了在疾病、灾荒等危机情境下,乡村社群对现代医疗、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 我们考察了传统宗教仪式(如庙会、祭祀)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演变,以及民间宗教(如道教、佛教在民间的变体)如何被用来解释和应对外部世界的混乱。在一些案例中,现代性的引入,如引入西医或推广白话文,引发了强烈的文化反弹,这些反弹往往被地方权力者利用,成为抵制外来干预的工具。 结论:未竟的转型 本书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乡村,并非如一些宏大叙事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等待被革命唤醒的“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充满张力、充满了地方性智慧与适应性策略的复杂场域。知识分子的实践、经济力量的重塑与传统文化的韧性,共同塑造了一个漫长、曲折且充满断裂的现代化过程。这种“未竟的转型”,为理解当代中国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与深刻的教训。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泛黄的纸张纹理,仿佛承载了岁月的痕迹,而那幅描绘着北方乡村田园风光的插画,简约却有力,瞬间将人拉回那个古老的年代。书名“梦醒子”更是引人遐思,一个“梦醒”的动作,暗示着一场觉醒,一个人物的命运转折,又或者是一个时代的变革。更何况,它还点明了“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这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在这个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一位普通的乡居者,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风云,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1857-1942”这个时间跨度,恰好包含了清末、民国动荡以及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预示着书中主人公的人生必然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他的个人命运将是那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一个缩影。而“博雅史学论丛”的副标题,则保证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研究深度,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社会变迁的深刻剖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梦醒子”究竟是谁,他的“梦”又是什么,又是如何“醒”来的,以及他的人生轨迹如何折射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果真的如我所想象的那般,我想象中它会有一种朴实而深沉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华北乡居者的生活图景。我能想象到,字里行间会充满泥土的芬芳、劳作的汗水,以及乡间淳朴的情感。人物的对话,或许不会有多少雕琢,但却能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口语习惯和人物性格。当描写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时,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捕捉到他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安与求索。这种描写,不应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到人物的情感深处,挖掘他之所以成为“梦醒子”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作为一部史学论丛,它必然会融合严谨的历史考证,将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与宏观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合。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甚至是人们的精神面貌。这种从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往往比枯燥的史料陈述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可能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是一种关于生命与时代的哲学思考。我设想,“梦醒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一个人,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总会经历懵懂、迷茫,然后有那么一个时刻,如同从睡梦中惊醒,对周遭的世界、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个“醒”的过程,或许是痛苦的,是伴随着顿悟的,也是充满力量的。作者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梦”与“醒”的呢?是某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还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逐渐积累起的对某种不合理或不公平现象的觉察?我更期待的是,主人公的“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曲折、反复的过程。他的认知是如何一步步深化,他的思想是如何发生转变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那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精神的成长?我想,作者是通过主人公的人生,来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时代的烙印,以及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

评分

我对于书中对于那个时代乡土社会肌理的展现充满了好奇。华北,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域,在1857年至1942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会不会细致地描绘出那个时期乡村的生产方式、家庭结构、宗族关系、民间信仰,以及乡邻之间的互动模式?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主人公的个人命运与这些具体的乡土社会元素联系起来的。比如,他的人生选择,是否受到了家族的规训?他的经济状况,又与当时的土地制度、税收政策有何关联?在社会动荡时期,乡土社会又是如何应对外部的冲击?是坚守传统,还是被迫变革?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个时期乡间教育的状况,以及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渠道。一个“梦醒子”的出现,必然意味着某种观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很可能与外部思想的传入、传统观念的动摇,或是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关。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乡土社会的转型提供一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变迁,并不仅仅发生在城市和权力中心,更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土地上的人。

评分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张力的。1857年到1942年,这八十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到洋务运动的兴起,再到辛亥革命的巨变,抗日战争的烽火,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我想象着,“梦醒子”的生活,就像一条蜿蜒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小溪,时而平静,时而奔涌,时而又面临着巨大的险阻。他如何看待这些发生在国家层面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又如何具体地影响到他一个华北乡居者的日常生活?是战争的阴影让他流离失所,还是新思潮的涌入让他开始质疑旧有的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即使是生活在偏远乡村的普通人,也并非历史的旁观者,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作者是否会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去描绘他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比如赋税的改变、教育的普及、交通通讯的发展,甚至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如何在这些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实现他的“梦醒”。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展现宏观历史变迁的叙事方式,往往能带给读者更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充满温度和生命力的人物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