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涵先生年谱

高一涵先生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大同 著
图书标签:
  • 高一涵
  • 年谱
  • 人物传记
  • 历史
  • 近代史
  • 地方史
  • 家族史
  • 谱系
  • 名人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7407546
商品编码:1107856412
出版时间:2011-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高大同 著作 定  价:28 出 版 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01日 页  数:285 装  帧:平装 ISBN:9787807407546 序言――走近高一涵
先生本门一族世系表摘选
家世
1885年-1889年(1岁~4岁)
1890年-1891年(5岁~6岁)
1892年-1901年(7岁~16岁)
1902年-1905年(17岁~20岁)
1906年(21岁)
1907年(22岁)
1908年(23岁)
1909年-1910年(24岁~25岁)
1911年(26岁)
1912年(27岁)
1913年(28岁)
1914年(29岁)
1915年(30岁)
1916年(31岁)
1917年(32岁)
1918年(33岁)
1919年(34岁)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高一涵先生年谱》是高一涵先生后人根据文献资料整理的高一涵先生的年谱,为读者、研究者提供一份较为详尽的高一涵史料索引,填补这一块研究的空白。
《高一涵先生年谱》的作者是高大同。
    1月10日,先生在《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期发表《二十年来中国的政党》。认为:“政党本是立宪政治的副产物,凡采用立宪政制的国家,自然要发生政党的组织”。对二十年来中国各政党的形成、政纲、组织及其发展与消亡的状况一一疏理,认为:尚未接近组织成功的中国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政纲是适合时代思潮和中国需要的政纲。强调:政党必须服无主义、无实力、与人民相隔绝的大弊,随时接受党员对本党在朝党的监督,方能生存壮大。
    2月,先生在《北大社会科学季刊》第二卷第二期发表《福滨社会主义派的方法和理论》介绍十九世纪末,作为英国社会主义的福滨派,对社会改革的态度、方法、理论及思想渊源。
    同期,还发表文章介绍日本高桥诚一郎所著《经济学史研究》等
沧海拾遗:一部关于近代中国文脉流变的恢弘画卷 本书并非对某位特定人物生平的聚焦,而是一部立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文化思潮激荡与知识分子群体命运沉浮的宏大叙事。它以史料为基石,以时间为脉络,描绘了一幅跨越晚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知识界图景。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究:在那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定位自身,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受到内忧外患的形塑,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塑造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暮云低垂——晚清的文化困境与西学东渐的序曲 本书的开篇,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十九世纪末叶,一个旧帝国行将就木的年代。这一部分详尽梳理了晚清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体系的瓦解过程。我们不再关注单一的“高”姓人物如何应对科考失败,而是着眼于整个士大夫阶层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的集体迷茫与挣扎。 我们细致考察了“洋务运动”在文化层面的遗留问题,即技术引进与制度重建之间的巨大鸿沟。例如,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及其早期师资力量的构成,反映了官方对西学需求的初步尝试,但这种尝试往往是碎片化、实用主义的,缺乏系统性的哲学支撑。在此背景下,早期留日、留欧学生群体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归国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构成了早期知识分子与体制的第一个张力点。 重点章节剖析了戊戌变法的思想遗产。我们分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思想启蒙中的贡献与局限。梁启超《时务报》的创办,不仅仅是个人言论的载体,更是近代报刊这一新兴传播媒介对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颠覆。本书详细考察了当时不同派系的知识分子群体,如维新派的“保国、保种、保教”口号背后的文化焦虑,以及他们对儒家经典阐释权的新尝试。 第二部分:风雨如晦——民国初年的学术重构与精神流亡 进入民国时期,本书聚焦于“五四”前后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部分的核心议题是“文化建构”:在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完成之后,如何构建支撑现代国家的精神与文化基础? 我们深入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光谱。胡适提倡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如何在学术界引起反响,以及这种实证主义思潮对传统经学研究的冲击。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病态的深刻诊断。本书通过考察《新青年》的投稿人网络和他们所关注的议题(如白话文运动、女性解放),勾勒出这场运动的复杂性。 此外,本书还详细描绘了学府地位的崛起。国立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成为新思潮的熔炉。我们审视了蔡元培先生所推行的“兼容并包”政策,以及在这一政策下,不同学派(如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在校园内进行激烈的论辩。这些论辩不仅是纯粹的学术争鸣,更是关于中国未来走何种现代化道路的政治选择。 第三部分:左右为难——大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抉择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及战争期间,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存亡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本书不再关注“左联”与“右翼”的文学论战本身,而是分析这些文学与思想的流派,是如何反映了不同知识群体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差异和政治立场。 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机面前的“出走”与“坚守”。一部分学者和艺术家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在艰难困苦中维持了教育和学术的火种(如西南联大的艰难岁月),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物资匮乏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集体行动来保障学术的独立性与传承。 同时,对于那些留守沦陷区的知识分子,他们的选择构成了更复杂的道德困境。本书会审慎地分析在日伪政权下,文化机构和个人所能采取的“消极抵抗”与“曲线救国”等不同策略,力求还原历史情境的复杂性,避免简单的道德审判。 第四部分: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知识改造与社会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最为剧烈的身份转型。本书将重点分析“思想改造运动”对知识界产生的结构性影响。 我们考察了院系调整对学科设置和学术梯队构建的长期影响。这场调整的目的性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和意识形态统一需求。对于旧知识分子而言,学习和接受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融入新社会的主要路径。我们分析了各类学习班的组织形式,以及知识分子在自我批评与思想转变中所经历的心理过程。 本书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1950年代初期,国家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背景下,旧有知识分子如何被重新动员和定位。他们从“精英”或“中立”的角色,转变为国家建设的“螺丝钉”或“旗手”。这种身份的剧变,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一个长期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游走的群体——历史使命的阶段性终结,并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总结: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近代中国文化史和知识分子群像的广阔视角。它着重于群像的互动、思潮的交锋以及环境对个体选择的深刻塑造,是一部严肃的、基于文献的社会文化史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看到《高一涵先生年谱》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年代、事件的堆砌,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当我进一步了解到高一涵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后,我的想法有所转变。我开始设想,年谱这样的形式,或许能够以一种更为直接和具象的方式,呈现一位杰出人士的成长之路。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他早年求学经历的详细记载,比如他在哪里读书,受到过怎样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走上了学术道路。我也很好奇,在他的人生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让他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触摸到高一涵先生作为一个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坚持,他的精神世界。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年谱,而是一部鲜活的传记,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

评分

读史之人,总会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心生敬意,高一涵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当我在书店瞥见《高一涵先生年谱》时,我的心头掠过一丝莫名的激动。我总觉得,一本好的年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在这部年谱中,能窥见高一涵先生非凡的学术生涯是如何一步步铺陈开来的,他的思想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孕育、发展、升华的。我想知道,在他的求学路上,是怎样的老师引领了他,又是怎样的经历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学术方向。我还好奇,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哪些重要的际遇,哪些决定性的时刻,塑造了他日后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担当。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个人生平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中,一位伟大思想家是如何成长的,又是如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能够塑造出一位在学术界乃至社会领域都具有如此重要影响的人物。而《高一涵先生年谱》这本书,恰好给了我一个深入探究的机会。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是必不可少的。年谱这种体例,以时间为轴线,细致地勾勒出人物一生的轨迹,这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无疑是一面透视历史,了解先贤的镜子。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高一涵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他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做出抉择。我也想知道,在他治学过程中,有哪些对他影响至深的师长、朋友,以及那些对他产生启发甚至碰撞的思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高一涵先生个人生平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思潮、学术流变的一个侧影,通过他的一生,折射出时代的脉络。

评分

这本《高一涵先生年谱》虽然我还没能细细品读,但单从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好奇心。高一涵先生,这位名字在学术界响亮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究竟是怎样的?年谱,顾名思义,便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节点,对于理解一位学者、一位革命家、一位思想家的成长轨迹,再合适不过了。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塑造了高一涵先生的学识与格局?是怎样的求学经历,点燃了他探索真理的火花?是怎样的社会变革,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洪流之中?这本年谱,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从青年时期初露锋芒,到中年时期砥砺前行,再到晚年桃李芬芳的完整画卷。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感受那位先生的风采,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所留下的深刻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扇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充满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知识分子感到好奇,而高一涵先生无疑是其中一位。我之所以会对这本《高一涵先生年谱》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总觉得,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深邃的洞见,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乃至细微的生活点滴息息相关。年谱的形式,恰恰能够将这些分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迫切地想知道,高一涵先生是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保持独立思考的?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演进的?他与同时代的其他重要人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往与思想碰撞?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更生动地了解这位先生,不仅仅是了解他的著作和贡献,更是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选择和坚持。这对我而言,是一次重温历史,也是一次与先贤对话的宝贵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