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深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处身文学界、出版界和教育界,与许多文人学者过从密切。他慧心独具,随手将这些人物的印象和事迹记录下来,遂成小书多种,陆续出版。
陈子善先生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从中遴选出一百二十余人编成此书。所选人物大多是学者、作家和出版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颇具代表性,如鲁迅、胡适、郁达夫、茅盾、叶圣陶、郑振铎、闻一多、林语堂、沈从文、丁玲、阿英、丰子恺、曹禺、曹聚仁、钱锺书等人。一共一百五十篇,分为五辑:第一辑为《文人剪影》,第二辑为《文人印象》,第三辑为《文坛忆旧》,第四辑为《文坛回忆》,第五辑为《集外》。今天的读者可借助此书。穿越六十多年时空隧道,真切地了解上述文史人物。重新定位他们的真实形象。
本书所收诸篇或长或短,记人叙事,点滴成趣,篇篇耐读,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难得的文学史料,具有珍贵的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编者序
文人剪影
序
鲁迅
茅盾
郁达夫
叶绍钧
王统照
巴金
丁玲
沈从文
张天翼
苏雪林
黎锦明
叶鼎洛
文士三剑客
曦社三友
曾氏父子
田汉
洪深
李健吾
胡适
于赓虞
焦菊隐
钱君訇
孙福熙
徐霞村
徐蔚南
林语堂
徐祖正
钱歌川
洪为法
郑振铎
傅东华
谢六逸
阿英
汪馥泉
陈子展
徐调孚
王礼锡
成仿吾
文人印象
序
老舍
孙席珍
鲁彦
庐隐
冰莹
倪贻德
彭家煌
刘大杰
朱雯
索非
郭沫若
徐志摩
白采
朱湘
冰心
汪静之
穆木天
王独清
白曙
宋春舫
顾仲彝
许幸之
于伶
周贻白
姚克
石灵
左明
丰子恺
钟敬文
曹聚仁
易君左
陆侃如冯沅君夫妇
卢前
刘半农
胡山源
孙?工
胡云翼
胡怀琛
陈望道
夏丐尊
耿济之
伍光建
东北作家群
记蜀中文人
笔会的一群
曲友
文坛忆旧
郁达夫
鲁彦
茅盾
叶圣陶
许钦文
何家槐
罗洪
闻一多
CF女士
丁西林
熊佛西
王文显
顾一樵
曹禺
袁俊
宋之的
吴祖光
向培良
舒湮
夏丐尊
谢六逸
耿济之
洪北平
柯灵
崔万秋
川岛
钱锺书杨绛夫妇
四位女作家
上海文艺界的一个盛会
一个作家集会
鄂人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
现代作家的贺年片
文坛回忆
序
鲁迅给我的指导、教育和支持
有关五四的一点回忆
关于陈毅同志的点滴回忆
《沫若前集》和《郁达夫全集》——郭沫若给我的信
郁达夫回忆录
三十年代的冰心
《文学周报》影印本前言
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短篇小说合集——《蕴华集》序
回忆创造社郑伯奇同志
朱湘传略
记熊佛西
我所认识的老舍
回忆谢六逸先生
顾均正与《世界少年文学丛刊》
回忆诗人戴望舒
记旦如
答孙席珍兄谈绿波社
《文学副刊》与《潇湘绿波》
陆谷苇写《文坛漫步》
邵力子帮助程碧冰
集外
门外汉的梦呓——论现代中国的一些画家
哀陶元庆先生
宋春舫纪念
记欧阳予倩
《桃花扇》底风
给凤子
西溪
郑振铎与童话
现代小说家书简——现代作家书简之一
现代诗人书简——现代作家书简之二
鲁 迅
最早介绍鲁迅的《呐喊》给我的,是我的朋友襄我,那时他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与一鸣同住。我将赴湘,从天津路过北平,便在夜色迷漾中去访问他俩,他俩借着美孚油灯的光把我送到他们的小屋里。桌上正放着一本大红封面印着黑字的书,襄我满口称赞的说:“这是北京大学一个教授鲁迅作的,刚刚出版,写得很好!”我看他在书上画满了铅笔线条,便知他对此书是用心看了的,从此在我小小的心上,除了冰心、叶绍钧、王统照等名字外,又添了一个鲁迅。当晚我们三个人就在蚊虫袭击中抢着看这本书,一直看到深夜,这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代文人剪影》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传记集,不如说是一份关于民族精神的考察报告。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穿梭于上世纪中国文坛的星辰大海,捕捉那些最耀眼的群星,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的生命轨迹与思想光辉。我深深被作者对细节的敏感所折服,他能够从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段模糊的对话,甚至是一份泛黄的书信中,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暗流和思想转变的脉络。在描绘郁达夫的章节,我看到了一个极具敏感气质的文人,他笔下的文字带着浓郁的个人色彩,却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颓废与彷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他所谓的“风流韵事”上,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外在表现背后,他对于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他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追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理解和解读,这些文人在时代的巨变中,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创作,又如何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现代文人剪影》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文人”,并非是远离尘嚣的圣人,而是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只是他们恰巧拥有了一支能够触动灵魂的笔。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他善于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抽离出个体,又将个体的命运巧妙地融入时代的洪流。读到关于沈从文先生的章节,我被他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那些淳朴的民风,那些动人的爱情故事,都带着一种质朴而又浓烈的美感,仿佛能够闻到稻花香,听到江边渔歌。作者没有回避沈从文先生晚年的一些低谷,但他更侧重于展现他作为文学家,即使在困境中,依然对美和人性保持着一份虔诚的探索。此外,他对冰心女士的描绘,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知识分子的独立与坚韧,以及她对和平、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一群才华横溢的灵魂,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以他们的文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评分这本《现代文人剪影》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最细腻、最隐秘的角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这些文人生活片段时的那种“留白”艺术,他不会一股脑地把所有史料都倒给你,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比如一杯茶的温度,一盏灯的光晕,甚至是一个未完成的句子,去勾勒出人物当时的心境与思考。读到一些描述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居家生活时,那种清冷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扑面而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笔尖下文字的重量,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时代变革的焦虑与坚持。又比如对老舍先生的描写,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胡同生活,他笔下的人物,那些京腔京韵,都跃然纸上,让我体会到一种温情脉脉的乡愁,以及一个文人对于底层人民深深的关怀。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它展现的是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文人群像,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坚持,都如同一个个鲜活的剪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每一页都充满了作者的匠心,也充满了被描绘者的温度,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真的穿越了时空,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评分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现代文人剪影》带给我的感受,因为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作者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婉约,时而犀利,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和情感的连贯性。我特别欣赏他对文人之间精神联系的挖掘,他们或许在观点上有所分歧,在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通的对文字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例如,作者在对比巴金先生和老舍先生的创作时,展现了他们各自关注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去唤醒民众的意识。这本书并没有把这些文人神化,而是将他们拉回了人性的层面,展现了他们的成长、迷茫、妥协与坚持。这种真实感,反而让他们更加伟大,因为他们的成就,是在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所获得的。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文学史,更是在与一群伟大的灵魂进行思想的碰撞,感受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评分初翻开《现代文人剪影》,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略显枯燥的学术性读物,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如涓涓细流,缓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掷地有声。他对人物的塑造,不是一成不变的脸谱化,而是通过对他们思想转变、创作历程以及生活细节的细致捕捉,展现了其多面向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的角度,他并非仅仅罗列他们之间的交往,而是去探究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又如何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比如,他探讨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但落脚点却是这场传奇性爱情背后,诗人对自由、对美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争议和个人牺牲。又如,他对张爱玲的描写,不落俗套地深入其家庭环境对其创作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那种家族衰败的痕迹,那种对世情人情的洞察,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他们是谁”,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解读“他们为何是这样”,并且是如何在这个大时代中,用他们的笔,他们的思想,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