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长穹一抹风:民国公子张伯驹》文化大师 传记[正版]

《生是长穹一抹风:民国公子张伯驹》文化大师 传记[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忠和 荣进 著
图书标签:
  • 张伯驹
  • 民国
  • 传记
  • 文化大师
  • 历史
  • 人物
  • 文学
  • 艺术
  • 旧时代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人民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6065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83509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第一章 张生父辈自有趣/001 
一、为人处世皆低调
——生父张锦芳/002
二、落寞本随显贵来
——嗣父张镇芳/004

第二章 平生苦乐有谁知/013
一、九岁人称小神童/014
二、心高少年受笼络/016
三、脱却军袍换布衣/019
四、盐业银行暂栖身/022
五、家有欢乐亦有愁/025
六、沪滨遭遇惊险事/032
七、弭兵促和不言功/037

第三章 一生聚散救国粹/045
一、收藏本是雅人事/046
二、离弃污秽向清高/050
三、拯救国宝真爱国/059
四、伯老叹物是人非/064
五、结怨当朝红权贵/069

第四章 欲救京剧于俸统/075
一、京剧艺术荣与衰/076
二、伯驹拜师余叔岩/078
三、菊坛难逢话盛事/089
四、伯老力保传统戏/098

第五章 说真话者大沉沦/103
一、可怜中州老词人/104
二、落魄之人君子交/110

第六章 公子叹漂泊岁月/119
一、伯驹春游至长春/120
二、避居西秦度残年/131
三、欲回京师无户口/136
四、布衣元帅攀友情/140
五、续断诗词难为续/145
六、桑榆晚景堪自慰/156
附录一 张伯驹主要作品与捐献书画目录(不完全统计)
附录二 丛碧书画录/171

内容简介

《生是长穹一抹风(民国公子张伯驹)》追怀张伯驹先生生平事迹,品味其散淡心情和仗义作风。在娓娓而幽默的叙说中,可见一个纯粹文人的模样和心情。这是关于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最新传记。张伯驹出生于官僚家庭,却痴迷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使国宝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他卖掉豪宅、变卖首饰收藏法书名画。国民党游说他去台湾,他没有同意,安排他去美国,他毅然拒绝。他力促北平和平解放,却从不言功。解放后他把自己的大量收藏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他在反右运动中落难,却依然沉浸于自己热爱的文化事业。

作者介绍

张伯驹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南项城县秣陵镇阎楼村。他本名张家骐,生父为张锦芳。张伯驹有一同父异母弟张家骏,同母妹张家芬。 

张锦芳(1872—1942),字纲庵,清末廪生(秀才)出身。所谓廪生乃是从秀才中经过多次考试选取的优秀者,送到县学或是府学中读书,并由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者。由此可见,张锦芳的学问不是泛泛之辈。据说,张锦芳自幼聪颖好学,为人诚实谦恭,而且性情慷慨豪爽,救济危难,唯恐人后,深受邻里称赞。

清末,张锦芳曾任度支部郎中。鼎革后于民国二年(1913)任众议院议员、道尹等职。其本人已是身份显赫,且其兄张镇芳曾代理过直隶总督,并官至河南督军,也算是一方大员,更可谓煊赫一时。但是,张锦芳在乡里生活却很是低调,管束子弟极为严格。一次,他的次子张家骙与同学张文钰聊天,张家骥问张文钰:“你是哪儿的张?”张文钰答日,是北街牌坊底下的张(意谓住在牌坊下面)。张文钰反问张家骥:“你是哪儿的张?”张家骥却答道:“我是牌坊顶上的张。”明显有压人一头的意思。张文钰不服气,二人便争吵起来。原来这张文钰也不是无名之辈,他的先辈曾捐资修建县文昌宫,做过文昌宫的山长。一般文昌宫都是县学的所在,所以文昌宫山长就是一个县的教育学院院长。张锦芳听说了此事,便首先教训了张家骥一顿,随即套上马车到张文钰家,向他们赔礼道歉。为此,乡邻们都称赞张锦芳识大体,不以势压人。

民国元年,袁世凯任命张镇芳为河南督军。此时,正是辛亥革命风潮方兴未艾,各路豪杰争雄未已。革命党人不甘心由袁世凯做共和国总统,准备与之一争高下,各地的青年学生风头正健,充当了暗杀、爆炸等激烈行动的先锋。河南的青年革命党人也密谋炸开封的火药库。张镇芳作为一省之长,为稳定局势,不能坐视,便实行戒严,大肆搜捕,牵连无辜之事也就时有发生。可是张锦芳却反其兄之道而行之,保护、救助了许多青年学生。如因为项城阎子固一案,株连牵扯多人。张锦芳勇于任事,极力为之辩白,使许多无辜青年得以解脱。

张锦芳能诗善文,文学功底不薄,有诗集《修竹斋引玉咏》问世。但他却虚怀若谷,绝不以家世骄人,也不以学问傲世。他听说豫东名士朱飞仙诗书画都有很深造诣,便慕名造访。第一次未遇,遂留下名片而返。第二次又去亲临朱宅,见朱飞仙正在灌园种菜。那朱飞仙知道他是张督军之弟,无意与之攀援,也没有客套,便开口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张锦芳答:“听说先生的诗做得好,想来与先生和诗。”朱问道:“你的诗属哪一家?”张锦芳谦虚地回答:“我不过是杂学乱凑,谈不上哪一家。”朱冷冷地说:“你既然不人家,还与我和什么诗?”说罢,转身又继续灌园去了。张锦芳并未恼怒,反而叹道:“真乃名士也!”

张锦芳死后,乡里口碑很好,汝南知府张子晋所撰之《纲庵先生碑》中说他:“自清末逮民国初元,汝南改办一切公益,得公赞助之力居多,其他排难解纷造福于汝人者,殆不可数计。” ……  
《光影交错中的时代侧影:近代中国文坛名士群像录》 一、 绪论:在变革的洪流中坚守与新生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试图以群像的方式,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之间艰难跋涉的时代侧影。这一时期,中华大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从推翻帝制到军阀混战,再到抗日救亡,每一次历史的巨响,都对知识分子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他们不再是依附于庙堂的清客,而是被推向历史舞台中央的弄潮儿,他们的思想、言论和选择,直接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切入,探讨这些文坛名士如何在时代变迁中重塑自我身份,如何平衡个体的情怀与家国的责任,以及他们如何以文化的力量,试图为那个支离破碎的时代缝合裂痕。我们将避开对单个个体生命历程的冗余叙述,转而关注群体内部的互动、思想的流变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的时代困境。 二、 师承与革新:传统文脉的流变与重塑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始终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烙印。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着重探讨“师承”这一核心议题。 2.1 旧学的基础与新知的冲击: 探讨早期留学归国者与本土成长起来的学者,如何在接受西方科学、民主、自由思想的同时,处理与儒家经典、诗词曲赋之间的关系。我们会细致分析,他们如何将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移植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语境中。例如,一些文人早年接受了严格的旧式教育,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时,表现出既拥抱变革又小心翼翼的态度。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古典意象与现代情怀的奇妙并置,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古典主义”的张力。 2.2 文学社团的兴衰与流派之争: 近代文学的繁荣,离不开各种文学社团的碰撞与交融。本书将梳理新月派、语丝派、创造社等不同阵营的思想内核。这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的争论,而是关于“中国文学应该走向何方”的深刻分歧。这些社团成员间的往来、论战,构成了那个时代思想光谱的生动展现。他们的分歧,往往折射出知识分子在政治光谱上的微妙站位。 三、 乱世中的文化坚守与精神家园 动荡的政治环境,迫使许多文化精英不得不频繁迁徙,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种“流亡”的状态,催生了对“文化乡愁”和“精神家园”的强烈追寻。 3.1 院馆与学府:知识的最后堡垒: 在国家机器失能的年代,大学和研究机构成为了知识传承的最后防线。本书将审视几所在抗战时期坚持办学的大学(如西南联大、中正大学等)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气节。他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物资短缺的情况下,维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并履行对青年一代的启蒙责任。探讨著名学者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完成的重要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韧性的最好证明。 3.2 艺术与审美的避世: 面对残酷的现实,一部分文化名人选择退回到艺术的纯净世界中,以诗词、书画、金石等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自我疗愈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我们将分析这种“避世”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它既是一种对政治失望后的退守,也是对自身文化根基的深刻确认。探讨他们如何在这种坚守中,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 四、 笔端下的社会关怀与启蒙责任 尽管存在避世倾向,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始终未能割舍对社会的关怀。他们的文字,是介入社会变革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4.1 现代叙事与民间疾苦: 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如何从模仿转向真正关注中国社会自身的肌理?本书将考察几位重要作家如何通过笔触揭示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传统家庭制度的压迫,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异化现象。他们不再满足于改良主义的呼吁,而是力图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现代意识。这种对“人”的关注,标志着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真正确立。 4.2 翻译工作:思想的引渡者: 近代中国思想的爆发,离不开大量翻译作品的输入。本书将重点讨论那些致力于引进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进步文学的翻译家群体。他们的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范式的引入与本土化。他们如何筛选、如何取舍,每一种翻译的选择背后,都蕴含着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刻考量。 五、 结语:精神遗产与后世的凝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是对这一代文化精英群体历史定位的总结。他们是旧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新文化的设计者。他们个人的命运或许跌宕起伏,但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构成了理解现代中国的关键钥匙。通过对这些群像的细致描摹,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群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风骨,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故事,是关于责任、坚守、挣扎与超越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勾勒出的张伯驹先生形象,是一个集才情、风度、担当于一身的民国风流人物。他的人生轨迹,既有旧时士大夫的雅致,又有新时代进步人士的胸怀。我特别被书中对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与坚持所打动。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他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以文化为武器,默默地守护着祖国的瑰宝。他倾尽家财,只为抢救流失的艺术品,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与远见!我常常在想,在那个物质匮乏、人心浮动的年代,是什么支撑他如此执着地追求精神的富足?答案或许就在于他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敬畏。书中描绘了他与夫人潘素女士的相濡以沫,共同在艺术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更增添了几分温情与动人。他的一生,就像一首意境悠远的诗,虽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风骨与情怀,成为后世景仰的文化巨匠。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那句“生是长穹一抹风”深深吸引。读完之后,才明白这“风”不仅是指张伯驹先生在乱世中不随波逐流的坚守,更是他一生中对于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豁达与超然。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于书画收藏的痴迷与学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寻常百姓尚且食不果腹,而他却能倾尽家财,只为抢救那些流失的国宝。这是一种何等的情怀?不是简单的占有欲,而是对中华文明血脉的责任感。我常常想象,当他捧着那“无双谱”中的《春夜宴从诸子饮》卷,或是凝视着那“三希”之一的《伯远帖》时,内心是怎样一种波澜壮阔。他并非仅仅是买卖古董,而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早已消逝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书中对这些收藏背后故事的描绘,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展开,那些曲折离奇的经历,那些与收藏家、鉴赏家们的智勇较量,无不让我看得手不释卷,拍案叫绝。他不仅仅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一位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的先行者。

评分

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民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亲眼见证了一位“风流才子”的传奇一生。然而,“风流”二字,在张伯驹先生这里,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内涵。他不仅仅是旧时文人雅士的那种潇洒不羁,更是一种根植于深厚文化底蕴的豁达与从容。书中对他在乱世中的生活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家是如何在动荡中保持精神的独立。他并非安于一隅的隐士,也非哗众取宠的弄潮儿,而是以一种温润如玉、却又掷地有声的方式,参与并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进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与保护。在那个京剧低迷的时期,他倾注心血,不仅自己登台演绎,更是不遗余力地扶持那些有才华的演员,为国粹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火种。他的这份情怀,超越了个人得失,是对民族文化最真挚的守护。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他那种“宁可散尽家财,也要保住国宝”的精神所震撼,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与担当!他的一生,就像他本人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成为一抹永不褪色的风。

评分

掩卷长思,脑海中回荡着“长穹一抹风”的意象。张伯驹先生的一生,正如这抹风,看似不经意,却吹拂过历史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我尤其欣赏他对待艺术的“匠人精神”。他并非满足于“玩票”的层面,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去钻研、去传承。无论是他对京剧的投入,还是对书画收藏的鉴赏,都展现出一种极致的追求。书中对他与程砚秋等艺术大师交往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之间真挚的情感与学术交流。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共同为抢救和发扬民族文化而努力,这种精神是多么宝贵!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他收藏的那些故事,那些为了保护国宝而经历的生死考验,让我为之动容。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富家公子,而是一位肩负文化使命的士人。他的一生,是对那个动荡年代一种独特的文化宣言,也是对后世的一种精神激励。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张伯驹先生身上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在那个物欲横流、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却仿佛活在另一个时空,执着于自己的精神追求。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真正的富贵,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精神的丰盈。而张伯驹先生,恰恰是这样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富足的人。他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以及在面对生死、名利时的淡然,都让我深深折服。书中对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的记述,虽然充满挑战,但他总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例如,他曾经身陷囹圄,但他的内心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对艺术的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外在的困境都无法撼动的。我反复品读书中关于他与书画、戏曲打交道的种种细节,感受他那种“为艺术而生,为文化而活”的姿态。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关于人生品格、精神追求的生动课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