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商鞅(成事之道)

真商鞅(成事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步 编
图书标签:
  • 商鞅
  • 法家
  • 历史
  • 政治
  • 治国
  • 策略
  • 成事之道
  • 改革
  • 先秦
  • 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青岛
ISBN:9787543697225
商品编码:107696148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真商鞅(成事之道)
  • 作者:程步
  • 定价:29
  • 出版社:青岛
  • ISBN号:978754369722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9-01
  • 印刷时间:2013-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06
  • 字数:2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严刑峻法吗?其实他制定的是大民法; 刻薄少恩吗?激烈的变法却未杀一人而获成功。 议国事者诛,可是数千人上访反对新法却未受处罚,他未杀两度犯法的公子虔,却被对方车裂灭门。 司马迁误导了我们,千秋功过你我评说! 《真商鞅》是程步”求真”系列丛书的新作,是作者继《真秦始皇》之后又一部战国人物力作。本书重塑大国形象,须从商鞅、秦始皇开始,还商鞅、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中国的**形象才能在当今世界得到实事求是的公道。

内容提要

《真商鞅》是程步”求真”系列丛书的新作,是 作者继《真秦始皇》之后又一部战国人物力作。从时 间脉络上讲,《真商鞅》是《真秦始皇》的前传,秦 国所以能强大,秦始皇所以能统一中国,皆得益于商 鞅变法的成功。
     天下万事,变法*难。
     **难,百分之十掌握权力的人拼死反对变革, 不幸的是,变革的所有措施都要靠他们来推行实施。
    第二难,百分之八十的人不愿意变革。千百年形成的 规矩一时改变,谈何容易?第三难,百分之十想要变 革的人不知分寸,难以驾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许多变革,不是失败,便是演变成 血腥战乱的原因所在。
     然而,有一个人却成功了,他就是商鞅!《真商 鞅》以“程步读史原则”为手术刀,剔除司马迁的文 学创作,探寻商鞅成功的秘密。放眼大处,**大事 有借鉴作用;着手身边,一个衰落企业的起死回生, 一项企划案的顺利实施,一次人生低谷的*地反击, 都能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程步,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高人民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其间在《中国作家》等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战争》、《永定门纪实》,中篇小说《在天平的那一边》等。后调入中央电视台从事电视节目制作。拍摄的节目6次获得政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担任子栏目制片人期间,其子栏目连续五年获政府奖一等奖。担任央视一套《夕阳红》栏目总制片人数月,即将该栏目季度平均收视率由0.28提升到1.04,使该栏目在央视一套的综合排位,由28位提升到第6位。电视理论专著《学门儿拍片子的手艺》、长篇小说电视人三部曲之一《在电视台混》已经出版,《摄像是块敲门砖》、《百岁之道——我们或在背道而驰》即将出版,《在电视台混之二——包个栏目挣大钱》、《在电视台混之三——剧组是个大染缸》正在撰写中。

目录

前言 寻找成事的奥秘
**章 赴秦——挑选事业平台
一 好死不如赖活的卫国
二 大势反转的楚国
三 背道而驰的齐国
四 进退两宜,商鞅赴魏
第二章 说公——选择事业靠山
一 秦孝公和秦国,光绪帝和清帝国
(1)秦孝公的秦国岌岌可危
(2)光绪帝之前的清帝国屡战屡败
二 商鞅和康有为不同的进身之道
(1)商鞅*接近管理层,康有为不过是一腔热血
(2)商鞅有成熟的想法,康有为不过是头脑发热
三 秦孝公反复切磋,光绪帝一头雾水
(1)商鞅四说秦孝公,成大事必先磨合
(2)没有磨合。光绪帝操国事如儿戏
四 秦孝公真靠山,光绪帝不过儿皇帝
(1)真靠山必须掌实权,光绪帝想见康有为而不能
(2)靠山不仅要有**权力,还要足够牢固
(3)靠山要有坚定的意志,不能耳朵根软
(4)具备真靠山诸多条件的秦孝公
第三章 寻结——找准问题症结
一 王安石舍本求末
(1)宋神宗*感头疼的就是缺钱
(2)变法维新,朝野盛推王安石
(3)胸有成竹力推“青苗法”
(4)“青苗法”善始恶终
(5)宋神宗力挺王安石于事无补
(6)王安石没能找准北宋王朝的症结
二 梁启超照搬西洋君主立宪无根基
(1)日俄战争,变革者似乎找到了灵丹妙药
(2)慈禧太后下旨维新,君主立宪扫除障碍
(3)君主立宪,臭棋一招
三 秦孝公的秦国症结核心
(1)春秋战国时期,国体弊端已成死结
(2)国体空虚,大臣做大是秦国衰落的症结
第四章 埋伏——做好相应准备
一 晁错单刀直入削藩被杀
(1)七国之祸,埋种于刘邦,助长于文帝
(2)君臣同心,晁错奋不顾身
(3)袁盎密计,请杀晁错
(4)侥幸平定七国之乱
(5)晁错被杀,罪有应得
二 二王八司马首罢官市打草惊蛇
三 光绪帝裁撤六府司成孤家寡人
(1)慈禧批准裁撤六府司
(2)废八股,断天下人进身之途
(3)变革者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误解
四 商鞅不动声色四面埋伏
(1)实行什伍连坐,夺民
(2)实行成年男子为基本的家庭单位,挖潜
(3)以军功晋爵,培养新兴阶层
(4)增产免税,鼓励生产,施惠于民
第五章 变法——学会适当妥协
一 正确的行事次序
(1)悬赏移木,一箭数雕
(2)***早的示威游行
(3)儿童犯法,商鞅为难
二 佯攻安邑,巧取兵权
三 *后向封地这个核心问题发起总攻
四 是非颠倒的褒贬
第六章 殉秦——敢为理想献身
一 生死之问的抉择
(1)燕王哙禅位,子之笑纳
(2)易牙、襄仲自立太子,从此做大
(3)田常灭异己专权齐国
(4)伍胥逃亡吴国扬名天下
二 攻打魏国的褒贬
(1)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2)商鞅有能刀把魏军杀得尸横遍野吗?
(3)魏公子印因祸得福
三 司马迁文学手段贬商鞅
(1)找个人来骂商鞅
(2)一定要让商鞅自己承认错误
(3)一定要四面碰壁人人唾弃
(4)再编造一个谋反的证据
四 商鞅选择了为理想献身
(1)什么是商块为之献身的理想?
(2)远远**时代的梦想竟然成真
(3)商鞅慷慨赴死
(4)商鞅以死:奂来了秦国的持续发展
第七章 蒙冤——严刑峻法的谬误
一 商鞅被诬三宗罪
二 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的真相
(1)残酷的刑罚种类误导后人
(2)司马迁及古人的妄言误导后人
(3)后人惯性思维,张冠李戴
(4)秦律制定了保护罪犯人权的法律
(5)关于秦国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的结论
三 秦律细密,百姓动辄触法的真相
(1)商鞅的《獒律》主要是大民法
(2)《秦律》细密具体,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
四 商鞅愚民政策的真相
(1)百家争鸣与愚民政策
(2)示法于民,是*大的智民
后记 重塑大国形象,从商鞅、秦始皇开始


历史深处的铁血手腕:论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演进与影响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流派——法家,及其在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实践与理论构建。我们不关注具体的某个人物或某一部特定的著作,而是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考察法家思想是如何从零散的经验总结,逐步发展成为一套结构严谨、影响深远的治国方略,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变与最终命运。 第一部分:法家思想的土壤与萌芽 法家思想并非空中楼阁,它是特定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必然产物。本书首先将环境置于春秋战国之交,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周王室权威衰微、诸侯争霸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传统的宗法制度和儒家的道德教化显得力不从心。各国急需一套能够迅速、高效地集中权力、组织战争、恢复生产的治理体系。 这一部分将详述法家思想诞生的社会背景,探讨早期“管仲之术”中蕴含的朴素的实用主义思想。我们着重分析早期法家群体,如慎到的“势”与“名”的辩证关系,以及惠施、公孙衍等人在辩证法和政治哲学上的初步探索。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思想的零散性与地域性,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其对“实效”的追求,已经为后来的集大成奠定了基调。 重点分析了“道”在法家话语中的转化。不同于道家追求的自然之道,法家强调的是人为之“道”,即君主通过制度设计和权力运行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 第二部分: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核心范畴的界定 随着秦国的崛起,法家思想迎来了其理论发展的黄金时期。本章将聚焦于构建法家理论基石的几个核心概念,它们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闭合的逻辑系统。 一、“法”的本体论地位: 法不再仅仅是成文的规定,而成为连接君主意志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我们探讨法如何超越了个人好恶和贵族血缘,成为评价是非、奖惩赏罚的唯一标准。详细分析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社会意义,以及它在打破旧有阶级壁垒中的革命性作用。我们考察了“令”、“制”、“律”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法家对法律体系精细化构建的追求。 二、“术”的权力运作: 如果说“法”是外显的规则,“术”则是隐藏在君主手中的权术。本章详述法家君主如何运用“独断”、“御下之术”来确保政令的有效推行,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或权力膨胀。特别是对君主“清静而无为”与实际“专断”之间的矛盾的深入解读,揭示了法家对君主心性的极端要求。 三、“势”的合法性基础: 法家对“势”的强调,是对儒家“德治”的直接挑战。本书论述了“势”不仅仅是军事或地理上的优势,更是权力所处的制高点和不可替代性。只有掌握了“势”,法令和权术才能发挥效用。我们分析了“势”如何与“法”、“术”进行耦合,共同构建起强大的中央集权机器。 第三部分:实践中的张力与演变 法家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在各国变法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将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在实践中对法家思想的吸收与修正。 一、魏国李悝变法的初步成效与局限: 考察李悝如何通过重视耕战,初步实现了魏国的富强,但同时也分析了其局限于地方实践,未能完全解决君主权力与贵族利益的深层冲突。 二、楚国吴起变法的激进与反噬: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体现了法家思想在强力推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文化阻力与地方离心力。分析其“削贵族之权”、“与民同甘共苦”等举措如何导致其最终失败,揭示了法家理论在面对深厚历史文化惯性时的脆弱性。 三、秦国商鞅变法的系统性与彻底性: 重点分析秦国变法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六国,在于其对法家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不妥协性的采纳。变法不仅是经济和军事层面的改革,更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彻底重塑。我们剖析了“什伍连坐制”、“初功爵制”如何高效地动员社会资源,以及这些制度在实现强国目标的同时,对个体自由的压抑。 第四部分:法家思想的自我修正与后世影响 理论的成熟往往伴随着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法家思想在达到巅峰后,如何试图与传统学说进行和解,以及其深远影响。 一、韩非的集大成与“法、术、势”的合流: 韩非集前人之大成,试图通过精妙的理论论证,化解“法”与“人”的矛盾。他主张君主应法古不泥,审时势变,这是对早期法家僵化理解的修正。我们分析韩非如何将法家的政治哲学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二、汉初的黄老之学与“无为而治”的表象: 汉朝建立后,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对“严刑峻法”心存芥蒂。探讨汉初如何吸收法家的组织能力,但披上了道家“无为”的外衣,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并非法家思想的消亡,而是其工具性的体现——为巩固新生的政权,暂缓了其最激进的部分。 三、法家对中国政治结构的长远塑造: 结论部分将总结法家思想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构性贡献。无论后世的统治者如何标榜德治,秦汉以降的官僚体系、律令制度、以及对君主专断权的维护,都烙印着法家思想的深刻印记。它提供了一套“技术性”的治理工具箱,使得大一统帝国在数千年间保持了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本书力图说明,法家并非单纯的“暴政之源”,而是古代中国构建强大、稳定国家形态的关键技术支持。 本书通过对这一思想流派的批判性梳理与系统性考察,旨在揭示其逻辑的严密性、实践的残酷性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不可磨灭的塑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古代的法治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阐述相关理论时,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性。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挖掘支撑这些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那些关于“刑过不避亲贵,赏功不遗疏贱”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书中对商君如何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行政体系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从土地制度的改革到户籍管理的变化,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系统工程的复杂性与精妙之处。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轻易审判古人,而是努力还原了当时社会对“公平”和“秩序”的渴望与定义。读完后,我对“法”与“情”在社会治理中的微妙平衡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任何伟大的制度构建,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阵痛和利益重组。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探讨,让我对古典政治哲学产生了更浓厚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着实让人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更深切的体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位身处变革漩涡中的改革家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权力运作逻辑的剖析,那些看似冰冷的制度设计背后,其实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关于治国方略的激烈辩论,感受到变法推行时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和暗流涌动。书里并没有回避改革的残酷性,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铁腕手段,也被坦率地呈现出来,这让整个故事更具真实感和重量感,而非仅仅是歌颂或批判。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决断的个体。尤其是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感与个人的抉择交织在一起的张力,让人手不释卷,不断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是否真的存在更好的选择?这种引人深思的力量,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史料考证的扎实程度。它绝非一本空谈的“大道理”书,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出土文献和古代典籍的细致比对之上的。在一些历史细节的还原上,可以看到作者付出的巨大心血,比如关于具体田亩丈量的细节描述,或是某次廷议的发言顺序推断,都显得极为严谨。这种求实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有争议的史料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他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体现了成熟史学家的风范。虽然史料的堆砌有时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稍许吃力,但正是这份“不轻松”,才保证了最终呈现的描绘是立体和饱满的,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被过度简化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的学术性通俗读物,每次重读都能发现被先前忽略的细节线索。

评分

我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视角”来看待当下的困境。它并非简单地复述过去,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变革阻力”与“执行力”的思维框架。书中对于既得利益集团反扑的描写,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策略,对于自上而下改革如何平衡效率与合法性的探讨,都具有极强的现实穿透力。它提醒我们,任何重大的社会转型,其核心都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人性、权力和结构之间的博弈。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眼光去看待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理解到很多看似新颖的问题,在人类文明史上早有先例,只是载体和外衣不同而已。与其说是读了一本关于秦朝的书,不如说是获得了一份关于“如何推动深刻变革”的宝贵智囊报告,其价值远超历史书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完全不像传统传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潮和低谷之间切换镜头,使得即便读者已经知晓历史的结局,阅读过程依然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感。尤其是在描述秦国由弱小走向强盛的几十年间,那种内生的、自上而下的驱动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着一个精密计时器被一步步组装起来,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决定着最终的走时精度。这种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制度变迁史,变成了一部关于“如何高效地改变一个既有体制”的实战案例分析。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嵌入到具体人物的决策与困境之中,使得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在历史的关键十字路口,决策者内心独有的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与压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