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可以打败美国?
——美国自己。
为什么美国在碳减排问题上一直模棱两可?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真正的全民性医保?为什么金融危机后华尔街依旧可以逍遥法外、继续牟利?一切根源,在于美国民主制度已经沦为了腐败的沃土。
对当下美国政局的深刻剖析:
在美国,人人生而平等,但有些更平等!
美式民主,产生了合法公开的美式腐败:美元初选、特权民主、赢者通吃、游说集团……这些美其名曰“民主”的手段,让竞选和执政沦为1%人的特权民主游戏。
作为哈佛法学院终身教授,劳伦斯·莱斯格教授不仅对罕为人知的“美式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也号召美国人民共同改变现状,提出了多种理性且大胆的可能性方案:修正宪法,两党和解,甚至公投选出一位完成政治改革后便辞职的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见美国当下的困境,及可能发生改变的未来。
海报:
什么可以打败强大的美国?在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眼中,答案是:美国自己。
因为,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惊恐地发现,他们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已经沦为笑话:为了得到竞选资助,国会议员成为利益集团的傀儡;而通过提供大量政治献金,利益集团得以获得特权,甚至合法地剥削纳税人。
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的分析,莱斯格尖锐地揭示了这种隐秘的新型腐败:它不是“以物易物”式的传统受贿,而是合法公开的钱权交易,因此,当下的美国民主也沦为了一种只属于少数人的特权民主。面对两党分裂、腐败横行的现状,莱斯格也提供了多种大胆的解决方案,呼吁美国人民共同推进政治改革,从而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
在特权民主的世界里,美国的公民或许人人生而平等,但某些人肯定会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平等。——劳伦斯·莱格斯
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Lessig)生于1961年,美国知名法律学者及网络版权研究者,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等名校担任要职,目前为哈佛法学院的终身教授。同时,他还创立了有名的“知识共享”(CreativeCommons)组织,是享誉国际的“CC之父”。此外,作为社会活动家,劳伦斯·莱斯格还是多个社会组织的创立者,多年来坚持批评美国政治制度的腐败,并呼吁民众和精英发动宪政改革。2015年,莱斯格宣布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参选总统初选,同年年底退选。
莱斯格改变了事态,不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而是解放了数字时代普通人的创造潜力。
——《卫报》
莱斯格是一位罕见的学者,既有明晰的叙事能力,又有一双讽刺历史的慧眼。
——《华盛顿邮报》
火花四溅的论战,将复杂的法律和讲故事的技巧结合起来。
——《华尔街日报》
有力的论证,重要的分析,也具有惊人的娱乐性。
——《纽约时报》
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缺陷
第一章.特权民主
第二章.腐败源自不平等
第三章.后果:否决政治
第四章.解决方案
第五章.干扰
第六章.“言论自由”怎么办?
第二部分.本质
第七章.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
第八章.这么多钱干了什么
第九章.这么多的钱是如何打败左派的
第十章.这么多的钱是如何打败右派的
第十一章.这么少的钱是如何让腐败问题恶化的
第十二章.“腐败”的两种定义
第三部分.非常规的解决方案
第十三章.修宪会议
第十四章结论
后记
注释
没有一种民主能够平等地代表所有人的利益,某些人肯定会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平等。
劳伦斯·尼克松是生活在德州艾尔帕索市的一名内科医生。自1910年移居到此后,每一场选举,他总会步行到当地的投票所,支付投票税,投上一票。
直到1924年,当他再次来到投票所时却被选区登记官告知:“尼克松先生,您知道我们不能让您投票。”“我知道你们不能,”尼克松回答,“但我还是要试试。”
尼克松是黑人。1923年,德州颁布了一项法案,禁止黑人参与民主党在本州进行的初选投票。在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支持下,尼克松先后两次对这项限令发起挑战。尽管如此,“白人预选”制度仍旧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德州施行了三十多年。黑人被允许参加终选投票(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够顺利注册,获得选民资格),但在选举州长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中,只有白人才有权参与。
可见,在德州,或许人人生而平等,但某些人却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平等。
……
在美国,政治竞选活动由私人资助似乎天经地义。但事实并非如此——缅因州、康涅狄格州、亚利桑那州等州郡均施行公费选举。而且,至少在理论上,总统候选人也可以选择获取公共资助。但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一场联邦竞选的候选人们都必须面对的第一场战役便是想方设法募集足够的竞选经费,从而使后续的竞选活动成为可能。
这场募集竞选经费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的首轮初选。不看选民票数,只看资金额度;不同于南方各州只允许白人参与候选人提名的“白人初选”,这是一场根据候选人从政党、政治行动委员会及其他利益集团所能获得的资助额度来决定其是否会被提名的“美元初选”。
除非候选人完全自筹经费,这场美元初选是任何一场竞选活动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候选人能否在正式选举开始之前为人所知;同样重要的是,它决定了候选人能否得到媒体的认可,继而获得民众的支持,被认为是“有望胜出”的人选。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只有竞选资金雄厚的候选人才是“有望胜出”的候选人。早在投票开始之前,候选人们就已经开始了金钱上的较量。
举例来说,在2012年的共和党初选中,最有利的一位总统候选人曾连任三届国会议员,当过前州长,并曾成功创办过一家社区银行(想象一下纽特·金里奇、蒂姆·普兰提和赫尔曼·凯恩合为一体)。
但你肯定想不起来那位最有利的候选人到底是谁,因为他被党派同僚们认为不是一位“可行的候选人”。巴迪·罗默提出拒绝任何额度超过100美元的政治捐款,并以此作为他在那场竞选中的最大“卖点”。但这一决定却使他丧失了在初选中被提名的机会。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因为钱。罗默被告知他的竞选方案并不“可行”,除非他能在六周内募集到50万美元的竞选经费,否则将不能参加辩论。一旦竞选方案行不通,他就被贴上了“不可信赖”的标签。信任往往取决于金钱。
民主党也有同样的案例。2014年,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士在纽约州长选举的民主党初选中向安德鲁·库默发起挑战。泽福·蒂侨特将打击腐败作为她的竞选主题。当时,库默被指控故意操纵反贪污委员会,保护那些帮助他铲除敌人的朋友,蒂侨特看似有望被正式提名。
但是,库默甚至拒绝与她辩论。不是因为她没有资格,不是因为她是女人,也不是因为她不受欢迎(她最终获得了33%的初选选票,在62个县中赢得了25场选举),而是因为她并不是一位有望胜出的候选人。
那么,是什么使她无望胜出呢?钱。就只是因为钱。当时,库默已经募集了超过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而蒂侨特最终只募集到约60万美元。
在当下的美国,这一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民主竞选中,判断候选人是否有望胜出的首要标准不是选票或者公众支持,而是金钱;不是来自所有选民的公共资助,而是来自极少数人的私人捐款。每一场竞选,从总统到众议员,候选人们都必须首先在这个问题上一较高下:谁能从极少数人那里募集到足够多的钱呢?
……
在美国,能够参与美元初选的人数最多也不会超过美国总人口的0.02%。一群极少数且不具有代表性的、所谓的普通民众决定了后续竞选的候选人。在违背公平原则的民主代议体制下,不具有代表性的极少数人被允许替代广大民众做出选择。
这就是特权民主。即使民众有权参与大选并通过投票决定最终获选的政府官员,但我们资助选举的方式已经决定了他们与特权阶层在这样的“民主代议制”中拥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力。在美国的民主政体中,某些人同样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平等。
因此,简而言之,当下美国民主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竞选经费的来源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使得政府官员的候选人们不得不依从于这一小撮特权阶层。他们提名,而我们只能从中选举。在这个特权民主被实施的过程中,制宪者们的初衷已被彻底腐蚀,广大民众也因此被剥夺了平等的公民权——正如因《吉姆·克劳法》而失去选举权的黑人。
腐败且不平等。
这本关于地缘政治和未来趋势的著作,读起来真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作者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冷静视角,剖析了当前全球权力格局的微妙演变。他没有沉溺于简单的冲突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各国决策背后的深层文化、经济结构乃至历史宿命。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软实力”的重新定义——不再是文化产品输出那么简单,而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设置议程的能力。书中对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分析尤其精彩,指出其增长模式的内在脆弱性,以及这种脆弱性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模式。坦率地说,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因为作者的论证链条非常严密,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模型引用。但正是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政治评论,具有了更长远的参考价值。合上书本时,世界在我眼中似乎多了一层新的滤镜,所有的头条新闻都变成了更宏大叙事中的小小注脚。
评分老实讲,我本来对这种宏大叙事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是空泛的口号和站不住脚的预言。但这本书,不知怎么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并且一直保持到了最后一页。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断抛出“可能性”。比如,作者对全球供应链韧性的探讨,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明白为什么超市里某些商品的短缺会突然发生,这背后牵扯的是跨越半个地球的金融博弈和技术壁垒。文笔上,它做到了少有的平衡: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逻辑,又不失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克制,他似乎更热衷于描绘“结构”如何运作,而不是直接指责“某人”或“某方”。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像是对立双方的檄文,更像是一份深度体检报告,指出了系统性的失衡。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运作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
评分以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说,我更偏爱叙事性强的非虚构作品,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常规。它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案例拼接”结构,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主题——从稀土资源的控制权到全球顶尖大学的人才流动——但最终,这些看似分散的线索都被巧妙地汇集到同一个宏大的逻辑框架之下。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细节中迷失方向。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范式转换”的描述,他认为当前的国际秩序正处于一个缓慢但不可逆的“范式衰退期”。他没有使用激烈的语言,而是用详实的数据曲线和历史对比来证明这一点,比如对过去三个世纪主要大国衰落路径的对照分析。这种冷静的、近乎历史学家的笔调,赋予了这本书一种超越时效性的重量感。它不是在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而是在阐述为什么未来只能以某种方式展开。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给一个满是噪音的房间拉上了百叶窗,虽然光线依然刺眼,但你终于能看清房间里的家具布局了。我最初是冲着书名里那些充满张力的词汇来的,但很快发现,真正的力量在于作者对“系统内部张力”的捕捉。他没有聚焦于外部的对抗,而是将大部分篇幅用于解构目标体系自身的矛盾点——从人口结构的滞后性到技术革新的边际效益递减。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既深刻又令人不安。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技术伦理和监管滞后性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进步”的定义可能已经过时了。作者用大量的案例研究来支撑他的论点,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面放大镜,将微观的决策失误折射到宏观的战略层面。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作者提出的模型,试图找到逻辑上的漏洞,但大部分时候,他的论证都是无懈可击的,这才是最令人信服的地方。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配着浓咖啡才能读完的书。它的密度极高,每一页都塞满了信息和观点,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作者对于信息流和认知战的分析,尤其符合我们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特质。他指出,现代冲突的核心已经不再是物质资源的争夺,而是对“现实”本身的定义权和叙事权的争夺。我尤其欣赏他提出的一种“去中心化对抗”的概念,认为未来的挑战将来自于无数个小规模、但协同作用巨大的非国家行为体的联合发力。这种观点颠覆了我过去对传统军事和经济对抗的想象。尽管书中的许多论述都指向令人警惕的未来,但作者的基调是建设性的,他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在新的权力分配下,哪些机制和联盟可能成为新的稳定锚点。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套更清晰、更残酷也更具操作性的工具,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动荡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