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党权与党争 [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

党员、党权与党争 [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奇生 著
图书标签:
  • 国民党
  • 中国近现代史
  • 党史
  • 政治史
  • 政治斗争
  • 权力斗争
  • 党员
  • 历史研究
  • 20世纪中国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9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366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文史哲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其核心概念是国民党是一个“弱势独裁政党”,书中描述了国民党如何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从而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作者简介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7-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论著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递嬗》、《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等。

目录

第一章 以俄为师/001
  一 改进与改组/002
  二 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012
第二章 知识青年与国民党/029
  一 党员的社会构成/030
  二 基层组织的实态/043
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054
  一 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表述/055
  二 中共口号的魔力/066
  三 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085
第四章 裂变:全代会与党统之争/101
  一 粤“二大”与沪“二大”/103
  二 中央特别委员会/114
  三 改组派与“三大”/121
  四 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126
  五 “四大”的分合/136
  六 蒋汪合作与“五大”/141
第五章 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153
  一 “清党”与逆淘汰/154
  二 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165
第六章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186
  一 劳资纠纷案例/186
  二 劳方、资方与党方/191
  三 《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修订/201
  四 两不讨好/205
第七章 党治与军治/213
  一 中政会与中常会/213
  二 重军轻党/233
第八章 党政关系: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246
  一 党政分开/247
  二 双重衙门的权力之争/258
第九章 政治录用: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266
  一 党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267
  二 入党与入仕的关联/271
第十章 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280
  一 力行社:派系党化/282
  二 CC系:党与派的双重面相/291
  三 支撑与内耗/312
第十一章 战前党员群体分析/317
  一 上层有党,下层无党/317
  二 党员的社会构成/330
  三 不好意思公开承认是党员/335
第十二章 党、政、团:战时体制的调整/347
  一 三青团:党外造党/347
  二 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356
第十三章 战争泥淖中的党机器/366
  一 党势扩张与党员构成的变化/366
  二 战时党员吸纳机制/374
  三 基层:空、穷、弱、散/381
第十四章 “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与精英冲突/393
  一 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394
  二 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的自省/409
  三 革新与自省的限度/430
第十五章 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435
  一 二十年之预言/435
  二 军权唯大/438
  三 弱势独裁/440
参考文献/442
人名索引/457


表目录
表2-1 国民党“二大”时各省党员成分(1926年1月)/033
表2-2 北伐时期青年信仰调查(1927年2月)/036
表2-3 北伐期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044
表4-1 《申报》报道国民党人物次数统计/113
表5-1 1927~1928年“清党”运动中各省被捕被杀人数统计/156
表7-1 各省隶属国民政府统治时间/214
表7-2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党政军兼职统计/220
表7-3 179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兼职统计(1934年)/220
表7-4 国民党中央要员兼职统计(1936年)/221
表7-5 国民党中政会的组织构成及员额变迁/222
表7-6 国民党历届中常委/227
表7-7 国民党历届中央委员人数/232
表7-8 省政府主席文武出身背景及主政年数统计(1928~1949年)/238
表8-1 各省市党政人事兼职统计(1934年)/255
表8-2 党政人员薪俸比较/262
表8-3 党政军界薪俸比较(刘己达履历)/262
表9-1 国民党党员党龄统计(1929年)/270
表9-2 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272
表9-3 国民党党员在地方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272
表10-1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与CC系人事构成(1933年)/303
表10-2 1930年代CC系旗下的部分报刊/311
表10-3 CC系与力行社的组织形态比较/312
表11-1 战前国民党党员人数统计/318
表11-2 国民党党员与全国人口的比例/320
表11-3 国民党党员的地域分布/321
表11-4 各省市国民党党员与人口的比例(1935年)/326
表11-5 国民党各省市党务组织状况(1930年)/326
表11-6 湖南省各县市国民党党务状况(1932年)/328
表11-7 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334
表11-8 国民党党员的文化程度(1929年)/335
表13-1 国民党、三青团与共产党人数比较(1937~1949年)/368
表13-2 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372
表13-3 国民党党员的文化程度与职业构成的变化/373
表13-4 国民党党员受惩戒统计/390
表14-1 国民党五届、六届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406
表14-2 《革新周刊》主要作者略历/419

前言/序言

第三版说明

本书最初于2003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10年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增补后,改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现又有幸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列入其“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再版,深感欣慰。
第二版至今,又过了8年。在此期间,本人的研究重心虽然转向了中共党史,但由于国共两党的密切互动关系,对国民党历史的关注仍然持续。近年来,随着蒋介石与国民党相关档案的进一步开放,很多的历史细节更为清晰,对相关史事的认知自然也更为丰满。不过,本人对1949年以前国民党组织形态的整体把握与判断基本没有改变。
说“基本没有改变”,意味着还是有点改变的。这个“点”在哪,在本书的开端部分。
本书开宗明义即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1924年中国国民党的改组,是影响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两个重大事件。两者均是‘以俄为师’的结果”。亦因为此,全书选取1924年作为考察国民党历史的开端。应该说,就孙中山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的组织体制这一点而言,1924年这个时间节点仍然是重要的。只是近年来进一步阅读相关史料后,感觉对孙中山在1924年的“突变”看得过重了一点,而对孙中山在1924年之前的“渐变”有所忽略。中国国民党由同盟会(1905~1912)、国民党(1912~1914)、中华革命党(1914~1919)演化而来。学界对同盟会、国民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历史均有丰富而深入的探讨,而对中华革命党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人此前同样轻忽了中华革命党的历史意义。相对于之前同盟会的反清革命、民初国民党的议会政治运作以及之后中国国民党的北伐与训政,中华革命党的“事功”确实要逊色得多。然而,仔细考察之后发现,看似平淡的历史背后,仍有值得深入探讨之处:民国建立后,为顺应国人对共和民主的追求,同盟会改组为依托议会开展合法政治活动的“政党”。但在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再起革命,重建中华革命党,意味着孙中山抛弃“议会政党”道路......
《风云变幻:国共十年(1927-1937)》 本书聚焦于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复杂博弈与深度互动。这段时期,虽然表面上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占据主导地位,但共产党在其内部生存发展,并逐渐积聚力量,为后来的全面内战埋下了伏笔。全书力图呈现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历史画卷,深入剖析两党互动背后的政治逻辑、社会根源与战略考量。 第一章:国共合作破裂与政治格局重塑 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标志着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将详细梳理导致合作终结的深层原因,包括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两党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我们将追溯国民党如何通过“清党”手段打击共产党,以及这一行动对共产党生存造成的巨大冲击。同时,本书也将分析国民党在取得统治地位后,如何试图巩固其政权,建立起以南京为中心的国民政府,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挑战与困境。这十年,是国民党巩固权力的十年,也是共产党在严酷环境下挣扎求存、探索新道路的十年。 第二章:国民党的执政困境与内部裂痕 尽管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其统治并非牢不可破。本书将深入探讨国民党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将分析国民党政府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与局限,例如其在工业化、城市建设和教育普及方面的政策及其执行效果。同时,本书也将揭示国民党内部根深蒂固的派系林立、腐败丛生以及地方实力派的挑战。国民党如何处理与地方军阀、官僚资本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关系,将是本书着重分析的重点。特别是,蒋介石如何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和政治改革来整合党内资源,并应对日益增长的内外压力,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线索。 第三章:共产党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 在国民党的严密围剿下,中国共产党并未因此消亡,反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本书将详细描述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艰难处境,包括其遭受的军事打击、地下工作的危险性以及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的探索。我们将分析共产党如何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起以苏区为中心的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改革、经济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如何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为共产党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共产党内部在路线、策略以及组织建设方面所经历的反复与斗争。 第四章:国共两党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博弈 本书将选取十년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剖析国共两党在这些事件中的互动与博弈。例如,书中将详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对国共两党关系产生的复杂影响。我们将探讨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国共两党是如何在抗日问题上进行妥协与合作的,以及国民党政府如何在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在抗战初期采取的策略。同时,本书也将分析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的军事部署与战略,以及共产党如何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壮大自身力量。本书还将触及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以及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共产党力量的重塑。 第五章:意识形态的较量与宣传战 意识形态的较量是国共两党竞争的重要维度。本书将分析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各自的思想主张、宣传策略以及对民众的影响。国民党如何利用其掌握的国家机器,推行其“三民主义”思想,并试图在民众中建立认同感。我们将审视国民党在教育、媒体和文化领域的宣传活动,以及其在塑造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情感方面的努力。与此同时,本书也将深入分析共产党如何利用其革命的口号、朴素的宣传以及与民众的紧密联系,来争取民心,传播其革命思想。我们将考察共产党在苏区如何进行政治宣传、文化教育以及组织动员,并分析其宣传策略的有效性。 第六章: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与阻碍者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书将从不同社会阶层的视角,考察国共两党在推动或阻碍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国民党政府在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城市居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影响。同时,本书也将重点考察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改革,以及其如何通过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来争取农民的支持,并推动农村社会变革。书中还将探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群体在国共两党竞争中的立场与选择,以及他们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七章:外交舞台上的角力与博弈 虽然主要舞台在中国国内,但国共两党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活动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分析国民党政府如何处理与西方国家,特别是与美国、英国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其“联日制俄”和“联俄制日”的战略之间摇摆。我们将审视国民党政府在争取国际援助、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的外交努力。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共产党如何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争取苏联和其他国家共产党组织的支持,以及其如何利用其革命形象来吸引国际同情。我们将分析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宣传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其在国内的国际形象。 第八章:历史的反思与前瞻 在对这十年历史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本书将试图对国共两党在此期间的得失进行总结。我们将探讨国民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失误,以及这些失误如何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伏笔。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共产党在严酷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灵活的战略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这些又是其最终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本书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详细梳理与深刻解读,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并为我们思考当今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镜鉴。 本书旨在通过对“国共十年”这一关键时期的细致考察,揭示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幻、充满复杂博弈的历史。我们希望通过翔实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勾勒出两党斗争的波澜壮阔,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命运沉浮,并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现代转型历程的重要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党员、党权与党争》无疑是一部厚重且极具深度的历史学术著作。从书名本身,便能感受到其触及的核心议题——中国国民党在其最为动荡和关键的历史时期(1924-1949)内部所经历的复杂演变。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党员”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究竟在那个革命与内战交织的年代,什么样的身份特质才被定义为“党员”?他们的信仰、忠诚度、以及在党内外的行动逻辑,是否随着时间推移和局势变化而发生微妙甚至剧烈的转变?“党权”的分配与争夺,更是书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权力如何集中,又如何分散?不同派系、不同派别的党员是如何围绕党内权力展开博弈的?这种权力的运作机制,对于理解国民党为何能从北伐到抗战,再到国共内战的起伏跌宕,至关重要。而“党争”则直接揭示了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更可能是个人野心、派系利益、乃至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设想的集中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党内斗争,它们是如何影响党的决策,进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这本书的篇幅和研究的深度,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对国民党核心肌理的彻底解剖,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格局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次不容错过的学习机会。

评分

阅读《党员、党权与党争》,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历着国民党内部的每一次潮起潮落。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将1924年至1949年这一国民党命运的黄金与血泪时期,通过“党员”、“党权”、“党争”这三个维度,进行了一次极其精密的解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党员”身份的多元化解读。它并非简单地将党员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不同立场的党员群体,他们在党内的活跃度、影响力以及对党国命运的贡献与质疑。这种微观层面的刻画,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而“党权”的探讨,更是剥开了国民党组织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层层迷雾。从孙中山时期的建党理念,到蒋介石时代的集权模式,再到国共合作与分裂期间党内权力的微妙平衡,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政治智慧与斗争的痕迹。至于“党争”,它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代名词,更是不同政治主张、路线方针的碰撞。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党争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国民党政策制定和战略选择的实际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国民党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政治组织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发展与转型的深刻思考,极具启发性。

评分

从目录和书名《党员、党权与党争》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部关于中国国民党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1924-1949)保持其组织活力和政治生命力的宏大叙事。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党员”身份的细致描绘,究竟在那个充满革命热情又伴随着残酷斗争的年代,党员的忠诚度是如何被衡量和检验的?他们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党权”的演变,将是本书的另一大看点。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想,到蒋介石巩固其领导地位的过程,再到国共合作与分裂时期的权力博弈,作者很可能详细描绘了党内权力分配、集中与分散的复杂过程,以及权力运作背后的政治逻辑。而“党争”,则直接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与分裂。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些派系斗争的,它们是如何影响国民党的重大决策,又为何在关键时刻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对国民党核心问题——其内部的凝聚力与分裂性——的深入探讨,对于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演变,将提供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

评分

这部《党员、党权与党争》以其精炼的标题,精准地捕捉了中国国民党在1924年至1949年这一关键时期内部运作的核心要素。我对其主题的深刻性和研究的广度充满了期待。首先,“党员”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那个年代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身份,更是信仰、责任与使命。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不同时代、不同派系的党员群体,他们是如何在党内发挥作用,又如何受到党内权力结构的影响。其次,“党权”的探讨,我预计将深入剖析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分配机制及其演变。从早期权力分散到后期集权的趋势,以及权力运作中的制衡与失衡,都将是理解国民党政治走向的关键。作者很可能通过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分析,来揭示党内权力的流转和争夺。而“党争”,则直接触及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这些派系斗争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党内团结和国家政治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政治组织如何在历史洪流中进行自我调适、发展和转型的深刻洞察,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将为读者提供全新的理解。

评分

《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这部作品,在我眼中,是一部试图触及中国现代政治史核心的力作。它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组织——国民党,并在一个极其关键的三十余年间,对其内部的权力结构、组织运作以及派系纷争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我被书名中的“Comrades”(同志)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对党员身份的称谓,更暗含着一种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而这种共同性又如何在实际的权力博弈中被消磨或改变,这正是我想要探索的。书中对“Control”(控制)的分析,我预计会深入探讨国民党如何维持其内部的统一性,以及在面对外部挑战和内部离心力时,其控制能力的有效性如何。这其中必然涉及到组织纪律、意识形态宣传、干部选拔与任用等诸多方面。而“Contention”(争夺)则直接指向了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派系斗争,从早期不同山头的联合与对抗,到抗战胜利后的权力真空与重新分配,每一次争夺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和细致的分析,来阐释这些党争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国民党的政治走向和最终的命运。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引领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国民党历史的学术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