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黨權與黨爭 [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

黨員、黨權與黨爭 [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奇生 著
圖書標籤:
  • 國民黨
  • 中國近現代史
  • 黨史
  • 政治史
  • 政治鬥爭
  • 權力鬥爭
  • 黨員
  • 曆史研究
  • 20世紀中國
  • 近代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98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3662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社科文獻學術文庫·文史哲研究係列
外文名稱: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考察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從國民黨內部探尋其製度結構與運作機製,對國民黨內部派係衝突、黨務與黨權在地方的運作、黨與政和軍的關係等做瞭細緻的討論。其核心概念是國民黨是一個“弱勢獨裁政黨”,書中描述瞭國民黨如何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組織體係,從而有獨裁之心,而無獨裁之力。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鄉人,武漢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華中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先後任職於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和華中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

作者簡介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鄉人,武漢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華中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先後任職於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和華中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1997-199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現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論著有《中國留學生的曆史軌跡(1872-1949)》、《留學與救國:抗戰時期海外學人群像》、《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構成與人事遞嬗》、《黨員、黨組織與鄉村社會:廣東的中共地下黨(1927-1932)》等。

目錄

第一章 以俄為師/001
  一 改進與改組/002
  二 三民主義為體,俄共組織為用/012
第二章 知識青年與國民黨/029
  一 黨員的社會構成/030
  二 基層組織的實態/043
第三章 從“容共”到“容國”/054
  一 國共對相互關係的錶述/055
  二 中共口號的魔力/066
  三 上層國民黨,下層共産黨/085
第四章 裂變:全代會與黨統之爭/101
  一 粵“二大”與滬“二大”/103
  二 中央特彆委員會/114
  三 改組派與“三大”/121
  四 擴大會議與非常會議/126
  五 “四大”的分閤/136
  六 蔣汪閤作與“五大”/141
第五章 蛻變:革命黨嚮執政黨轉型/153
  一 “清黨”與逆淘汰/154
  二 黨民關係與階級基礎/165
第六章 工人、資本傢與國民黨/186
  一 勞資糾紛案例/186
  二 勞方、資方與黨方/191
  三 《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修訂/201
  四 兩不討好/205
第七章 黨治與軍治/213
  一 中政會與中常會/213
  二 重軍輕黨/233
第八章 黨政關係: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246
  一 黨政分開/247
  二 雙重衙門的權力之爭/258
第九章 政治錄用:黨員對政治資源的控製程度/266
  一 黨義治國還是黨員治國/267
  二 入黨與入仕的關聯/271
第十章 黨的派係化與派係的黨化/280
  一 力行社:派係黨化/282
  二 CC係:黨與派的雙重麵相/291
  三 支撐與內耗/312
第十一章 戰前黨員群體分析/317
  一 上層有黨,下層無黨/317
  二 黨員的社會構成/330
  三 不好意思公開承認是黨員/335
第十二章 黨、政、團:戰時體製的調整/347
  一 三青團:黨外造黨/347
  二 學而優則仕,學而不優則黨/356
第十三章 戰爭泥淖中的黨機器/366
  一 黨勢擴張與黨員構成的變化/366
  二 戰時黨員吸納機製/374
  三 基層:空、窮、弱、散/381
第十四章 “六大”前後的派係政治與精英衝突/393
  一 中央委員的派係構成/394
  二 派係、代際衝突與體製內的自省/409
  三 革新與自省的限度/430
第十五章 弱勢獨裁政黨的曆史命運/435
  一 二十年之預言/435
  二 軍權唯大/438
  三 弱勢獨裁/440
參考文獻/442
人名索引/457


錶目錄
錶2-1 國民黨“二大”時各省黨員成分(1926年1月)/033
錶2-2 北伐時期青年信仰調查(1927年2月)/036
錶2-3 北伐期間部分省市國民黨黨員人數及增長率/044
錶4-1 《申報》報道國民黨人物次數統計/113
錶5-1 1927~1928年“清黨”運動中各省被捕被殺人數統計/156
錶7-1 各省隸屬國民政府統治時間/214
錶7-2 廣州國民政府時期黨政軍兼職統計/220
錶7-3 179名國民黨中央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兼職統計(1934年)/220
錶7-4 國民黨中央要員兼職統計(1936年)/221
錶7-5 國民黨中政會的組織構成及員額變遷/222
錶7-6 國民黨曆屆中常委/227
錶7-7 國民黨曆屆中央委員人數/232
錶7-8 省政府主席文武齣身背景及主政年數統計(1928~1949年)/238
錶8-1 各省市黨政人事兼職統計(1934年)/255
錶8-2 黨政人員薪俸比較/262
錶8-3 黨政軍界薪俸比較(劉己達履曆)/262
錶9-1 國民黨黨員黨齡統計(1929年)/270
錶9-2 國民黨黨員在中央公務員中所占的比例/272
錶9-3 國民黨黨員在地方公務員中所占的比例/272
錶10-1 國民黨湖北省黨部與CC係人事構成(1933年)/303
錶10-2 1930年代CC係旗下的部分報刊/311
錶10-3 CC係與力行社的組織形態比較/312
錶11-1 戰前國民黨黨員人數統計/318
錶11-2 國民黨黨員與全國人口的比例/320
錶11-3 國民黨黨員的地域分布/321
錶11-4 各省市國民黨黨員與人口的比例(1935年)/326
錶11-5 國民黨各省市黨務組織狀況(1930年)/326
錶11-6 湖南省各縣市國民黨黨務狀況(1932年)/328
錶11-7 國民黨黨員的職業構成/334
錶11-8 國民黨黨員的文化程度(1929年)/335
錶13-1 國民黨、三青團與共産黨人數比較(1937~1949年)/368
錶13-2 國民黨“五大”與“六大”時黨員地域分布比較/372
錶13-3 國民黨黨員的文化程度與職業構成的變化/373
錶13-4 國民黨黨員受懲戒統計/390
錶14-1 國民黨五屆、六屆中央委員的派係構成/406
錶14-2 《革新周刊》主要作者略曆/419

前言/序言

第三版說明

本書最初於2003年由上海書店齣版社齣版。2010年做瞭較大幅度的修訂增補後,改由華文齣版社齣版。現又有幸被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列入其“社科文獻學術文庫”再版,深感欣慰。
第二版至今,又過瞭8年。在此期間,本人的研究重心雖然轉嚮瞭中共黨史,但由於國共兩黨的密切互動關係,對國民黨曆史的關注仍然持續。近年來,隨著蔣介石與國民黨相關檔案的進一步開放,很多的曆史細節更為清晰,對相關史事的認知自然也更為豐滿。不過,本人對1949年以前國民黨組織形態的整體把握與判斷基本沒有改變。
說“基本沒有改變”,意味著還是有點改變的。這個“點”在哪,在本書的開端部分。
本書開宗明義即稱,“1921年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和1924年中國國民黨的改組,是影響20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兩個重大事件。兩者均是‘以俄為師’的結果”。亦因為此,全書選取1924年作為考察國民黨曆史的開端。應該說,就孫中山以俄為師改組國民黨的組織體製這一點而言,1924年這個時間節點仍然是重要的。隻是近年來進一步閱讀相關史料後,感覺對孫中山在1924年的“突變”看得過重瞭一點,而對孫中山在1924年之前的“漸變”有所忽略。中國國民黨由同盟會(1905~1912)、國民黨(1912~1914)、中華革命黨(1914~1919)演化而來。學界對同盟會、國民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曆史均有豐富而深入的探討,而對中華革命黨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本人此前同樣輕忽瞭中華革命黨的曆史意義。相對於之前同盟會的反清革命、民初國民黨的議會政治運作以及之後中國國民黨的北伐與訓政,中華革命黨的“事功”確實要遜色得多。然而,仔細考察之後發現,看似平淡的曆史背後,仍有值得深入探討之處:民國建立後,為順應國人對共和民主的追求,同盟會改組為依托議會開展閤法政治活動的“政黨”。但在宋教仁案發生後,孫中山再起革命,重建中華革命黨,意味著孫中山拋棄“議會政黨”道路......
《風雲變幻:國共十年(1927-1937)》 本書聚焦於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間,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産黨在中國政治舞颱上的復雜博弈與深度互動。這段時期,雖然錶麵上國民黨作為執政黨占據主導地位,但共産黨在其內部生存發展,並逐漸積聚力量,為後來的全麵內戰埋下瞭伏筆。全書力圖呈現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曆史畫捲,深入剖析兩黨互動背後的政治邏輯、社會根源與戰略考量。 第一章:國共閤作破裂與政治格局重塑 1927年,國共閤作的破裂標誌著中國政治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本書將詳細梳理導緻閤作終結的深層原因,包括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階級矛盾的激化以及兩黨意識形態的根本分歧。我們將追溯國民黨如何通過“清黨”手段打擊共産黨,以及這一行動對共産黨生存造成的巨大衝擊。同時,本書也將分析國民黨在取得統治地位後,如何試圖鞏固其政權,建立起以南京為中心的國民政府,以及這一過程中的挑戰與睏境。這十年,是國民黨鞏固權力的十年,也是共産黨在嚴酷環境下掙紮求存、探索新道路的十年。 第二章:國民黨的執政睏境與內部裂痕 盡管國民黨在名義上統一瞭中國,但其統治並非牢不可破。本書將深入探討國民黨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意識形態等多個層麵所麵臨的嚴峻挑戰。我們將分析國民黨政府在現代化建設方麵的努力與局限,例如其在工業化、城市建設和教育普及方麵的政策及其執行效果。同時,本書也將揭示國民黨內部根深蒂固的派係林立、腐敗叢生以及地方實力派的挑戰。國民黨如何處理與地方軍閥、官僚資本以及新興資産階級的關係,將是本書著重分析的重點。特彆是,蔣介石如何試圖通過軍事手段和政治改革來整閤黨內資源,並應對日益增長的內外壓力,也將是本書的重要綫索。 第三章:共産黨在夾縫中求生存與發展 在國民黨的嚴密圍剿下,中國共産黨並未因此消亡,反而開始瞭艱苦卓絕的生存與發展之路。本書將詳細描述共産黨在這一時期的艱難處境,包括其遭受的軍事打擊、地下工作的危險性以及在根據地建設方麵的探索。我們將分析共産黨如何從城市走嚮農村,建立起以蘇區為中心的根據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地改革、經濟建設和紅色政權建設。本書還將深入探討毛澤東等共産黨領導人如何在實踐中發展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提齣“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如何為共産黨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同時,我們也將審視共産黨內部在路綫、策略以及組織建設方麵所經曆的反復與鬥爭。 第四章:國共兩黨在重大曆史事件中的博弈 本書將選取十년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曆史事件,深入剖析國共兩黨在這些事件中的互動與博弈。例如,書中將詳細分析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爭對國共兩黨關係産生的復雜影響。我們將探討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國共兩黨是如何在抗日問題上進行妥協與閤作的,以及國民黨政府如何在其“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在抗戰初期采取的策略。同時,本書也將分析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初期的軍事部署與戰略,以及共産黨如何在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壯大自身力量。本書還將觸及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長徵的艱辛曆程,以及這一曆史性事件對共産黨力量的重塑。 第五章:意識形態的較量與宣傳戰 意識形態的較量是國共兩黨競爭的重要維度。本書將分析國共兩黨在這一時期各自的思想主張、宣傳策略以及對民眾的影響。國民黨如何利用其掌握的國傢機器,推行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試圖在民眾中建立認同感。我們將審視國民黨在教育、媒體和文化領域的宣傳活動,以及其在塑造國傢認同和民族主義情感方麵的努力。與此同時,本書也將深入分析共産黨如何利用其革命的口號、樸素的宣傳以及與民眾的緊密聯係,來爭取民心,傳播其革命思想。我們將考察共産黨在蘇區如何進行政治宣傳、文化教育以及組織動員,並分析其宣傳策略的有效性。 第六章:社會變革的推動者與阻礙者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社會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本書將從不同社會階層的視角,考察國共兩黨在推動或阻礙社會變革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國民黨政府在城市化進程、工業發展以及社會服務方麵的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對城市居民、民族資産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影響。同時,本書也將重點考察共産黨在農村的土地改革,以及其如何通過改變農村的生産關係來爭取農民的支持,並推動農村社會變革。書中還將探討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等群體在國共兩黨競爭中的立場與選擇,以及他們對社會變革的影響。 第七章:外交舞颱上的角力與博弈 雖然主要舞颱在中國國內,但國共兩黨在國際外交舞颱上的活動也對中國曆史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分析國民黨政府如何處理與西方國傢,特彆是與美國、英國的關係,以及如何在其“聯日製俄”和“聯俄製日”的戰略之間搖擺。我們將審視國民黨政府在爭取國際援助、維護國傢主權等方麵的外交努力。同時,本書也將探討共産黨如何利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爭取蘇聯和其他國傢共産黨組織的支持,以及其如何利用其革命形象來吸引國際同情。我們將分析共産黨在國際上的宣傳與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如何影響其在國內的國際形象。 第八章:曆史的反思與前瞻 在對這十年曆史進行深入剖析之後,本書將試圖對國共兩黨在此期間的得失進行總結。我們將探討國民黨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麵的失誤,以及這些失誤如何為其最終的失敗埋下伏筆。同時,本書也將審視共産黨在嚴酷環境下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的精神、靈活的戰略以及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係,這些又是其最終走嚮勝利的關鍵因素。本書的最終目標在於,通過對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的詳細梳理與深刻解讀,為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特彆是國共兩黨關係的變化,提供一個更為全麵、深入的視角,並為我們思考當今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發展,提供曆史的鏡鑒。 本書旨在通過對“國共十年”這一關鍵時期的細緻考察,揭示中國近代史上那段風雲變幻、充滿復雜博弈的曆史。我們希望通過翔實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勾勒齣兩黨鬥爭的波瀾壯闊,展現齣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的命運沉浮,並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現代轉型曆程的重要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Comrades, Control and Contention of the Kuomintang, 1924-1949》這部作品,在我眼中,是一部試圖觸及中國現代政治史核心的力作。它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政治組織——國民黨,並在一個極其關鍵的三十餘年間,對其內部的權力結構、組織運作以及派係紛爭進行瞭全方位的透視。我被書名中的“Comrades”(同誌)所吸引,這不僅僅是對黨員身份的稱謂,更暗含著一種共同的理想與追求,而這種共同性又如何在實際的權力博弈中被消磨或改變,這正是我想要探索的。書中對“Control”(控製)的分析,我預計會深入探討國民黨如何維持其內部的統一性,以及在麵對外部挑戰和內部離心力時,其控製能力的有效性如何。這其中必然涉及到組織紀律、意識形態宣傳、乾部選拔與任用等諸多方麵。而“Contention”(爭奪)則直接指嚮瞭國民黨內部長期存在的派係鬥爭,從早期不同山頭的聯閤與對抗,到抗戰勝利後的權力真空與重新分配,每一次爭奪都可能改變曆史的走嚮。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論據和細緻的分析,來闡釋這些黨爭的具體錶現,以及它們是如何深刻地塑造瞭國民黨的政治走嚮和最終的命運。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引領讀者深入理解中國國民黨曆史的學術佳作。

評分

這本《黨員、黨權與黨爭》無疑是一部厚重且極具深度的曆史學術著作。從書名本身,便能感受到其觸及的核心議題——中國國民黨在其最為動蕩和關鍵的曆史時期(1924-1949)內部所經曆的復雜演變。我尤其期待書中對“黨員”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究竟在那個革命與內戰交織的年代,什麼樣的身份特質纔被定義為“黨員”?他們的信仰、忠誠度、以及在黨內外的行動邏輯,是否隨著時間推移和局勢變化而發生微妙甚至劇烈的轉變?“黨權”的分配與爭奪,更是書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權力如何集中,又如何分散?不同派係、不同派彆的黨員是如何圍繞黨內權力展開博弈的?這種權力的運作機製,對於理解國民黨為何能從北伐到抗戰,再到國共內戰的起伏跌宕,至關重要。而“黨爭”則直接揭示瞭其內部的矛盾與衝突。這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差異,更可能是個人野心、派係利益、乃至對國傢未來走嚮的不同設想的集中體現。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黨內鬥爭,它們是如何影響黨的決策,進而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這本書的篇幅和研究的深度,預示著它將是一次對國民黨核心肌理的徹底解剖,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格局的讀者來說,都將是一次不容錯過的學習機會。

評分

從目錄和書名《黨員、黨權與黨爭》的字裏行間,我能感受到作者試圖構建一部關於中國國民黨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1924-1949)保持其組織活力和政治生命力的宏大敘事。我特彆期待書中對“黨員”身份的細緻描繪,究竟在那個充滿革命熱情又伴隨著殘酷鬥爭的年代,黨員的忠誠度是如何被衡量和檢驗的?他們在黨內的地位和作用,是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黨權”的演變,將是本書的另一大看點。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到蔣介石鞏固其領導地位的過程,再到國共閤作與分裂時期的權力博弈,作者很可能詳細描繪瞭黨內權力分配、集中與分散的復雜過程,以及權力運作背後的政治邏輯。而“黨爭”,則直接揭示瞭國民黨內部的矛盾與分裂。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現這些派係鬥爭的,它們是如何影響國民黨的重大決策,又為何在關鍵時刻未能形成強大的閤力。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預示著它將是一次對國民黨核心問題——其內部的凝聚力與分裂性——的深入探討,對於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政治演變,將提供一個極為重要的視角。

評分

閱讀《黨員、黨權與黨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曆著國民黨內部的每一次潮起潮落。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將1924年至1949年這一國民黨命運的黃金與血淚時期,通過“黨員”、“黨權”、“黨爭”這三個維度,進行瞭一次極其精密的解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黨員”身份的多元化解讀。它並非簡單地將黨員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細緻地展現瞭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不同立場的黨員群體,他們在黨內的活躍度、影響力以及對黨國命運的貢獻與質疑。這種微觀層麵的刻畫,讓曆史人物鮮活起來。而“黨權”的探討,更是剝開瞭國民黨組織結構和權力運作的層層迷霧。從孫中山時期的建黨理念,到蔣介石時代的集權模式,再到國共閤作與分裂期間黨內權力的微妙平衡,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政治智慧與鬥爭的痕跡。至於“黨爭”,它不僅僅是權力鬥爭的代名詞,更是不同政治主張、路綫方針的碰撞。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些黨爭的根源、錶現形式及其對國民黨政策製定和戰略選擇的實際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國民黨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政治組織如何在復雜環境中生存、發展與轉型的深刻思考,極具啓發性。

評分

這部《黨員、黨權與黨爭》以其精煉的標題,精準地捕捉瞭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至1949年這一關鍵時期內部運作的核心要素。我對其主題的深刻性和研究的廣度充滿瞭期待。首先,“黨員”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在那個年代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身份,更是信仰、責任與使命。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不同時代、不同派係的黨員群體,他們是如何在黨內發揮作用,又如何受到黨內權力結構的影響。其次,“黨權”的探討,我預計將深入剖析國民黨內部的權力分配機製及其演變。從早期權力分散到後期集權的趨勢,以及權力運作中的製衡與失衡,都將是理解國民黨政治走嚮的關鍵。作者很可能通過對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分析,來揭示黨內權力的流轉和爭奪。而“黨爭”,則直接觸及瞭國民黨內部的矛盾與衝突。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這些派係鬥爭的根源、錶現形式及其對黨內團結和國傢政治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次對政治組織如何在曆史洪流中進行自我調適、發展和轉型的深刻洞察,其分析的深度和廣度,無疑將為讀者提供全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