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深圳大学张定淮教授在2013年至今时段内,为配合中央对港工作,围绕香港政治问题而撰写的93篇时评,其内容分别涉及香港的23条立法问题、中央释法、中央对港白皮书、“占中”事件、行政长官普选等。这些评论分别发表于:新华社、中通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英文版)》、央视评论、中国网,以及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商报》、《成报》、《南华早报》、《明报》等媒体。
张定淮,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培训部兼职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早年分别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和武汉大学政治学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港澳政治研究,曾先后赴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4年)和日本创价大学(2010年)做访问学者。
001/香港国民教育问题的忧与思
004/“HK independence”an empty argument
007/准确定位中央与特区关系
010/香港肩负国家安全重任
013/Hong Kong�餾 uniqueness can be guaranteed by“one country,two systems”
016/行政长官应发挥权力倾斜优势
021/警惕“民主缺陷”在港发酵
025/特首不能与中央分庭抗礼
028/Loyalty to mainland prerequisite for Hong Kong�餾 democr�瞐tic leaders
031/尊重国家是最基本政治责任
034/特首候选人要“两个负责”
037/“占中”破坏新政治共识形成
041/“占中”与现行制度格格不入,已显破坏性
044/中央诚意推普选香港应理性破“对抗”僵局
047/“商讨日”开了恶劣先例
050/变质的“真普选”诉求非常危险
053/理性协商是顺利普选的关键
056/戴耀庭“弹票论”混淆视听
-00--00-059/US should keep out of HK politics
062/警惕变相“公投”再次发生
065/HK suffrage impasse needs rational views
068/用理性化解香港政改“症结”
071/Violent democracy threatens HK prospects
074/“一国两制”不容流血的民主政治
077/中央权力利益必须维护
081/香港政党发展的“鸟笼政治”
088/泛政治化是港“不归路”
091/“七条共识”否定中央宪制权力
094/Pan�瞕emocrats hijacking LegCo for own aims
097/“公民提名”“政党提名”为什么不可以
101/Patten�餾 interference finds little audience
104/回应戴耀廷
108/HK elections must avoid confrontation
111/“剩余权力理论”的荒谬
114/面向2017年的香港政治发展
121/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
126/为什么中央对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具有监督权
130/所谓“公投”将冲击“一国两制”事业
132/部分港人片面解读“一国两制”
134/亲情融合才能终止两地民众的谩骂
136/爱国爱港者治港原则绝不能动摇
138/“袋住先”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理性选择
140/提委会制度的四大功能
142/中央对于香港政改具有毋庸置疑的主导权
145/剥下“占中”的理论外衣
148/香港如何普选,中央一锤定音
150/中央依据香港现实提出了普选底线
152/香港政改无需“末代港督”说三道四
154/Election must abide by rule of law
157/香港泛民派在政改问题上应当表现出理性
160/“占中”是种“人民的无节制行为”
163/以“占中”胁迫中央绝不可能得逞
166/香港民主只有在法治下才能推进
168/脱离法治的自由就是暴民行为
171/内地挺“占中”者,没看懂别乱说
173/香港“政改”可能陷于僵局
179/为何说香港“占中”不是“公民抗命”而是“港版颜色革命”
182/“占领中环”:非“公民抗命”,具“港版颜色革命”之嫌
185/习大大对香港的指示几个意思?
187/HK awaits vital year in constitutional reform
190/香港面临三个“警惕”与三个“抉择”
192/政改第二轮咨询:三个重要表述受关注
196/香港的民主政治必须有序发展
199/HK political reform subject to Basic Law
202/取消香港自由行,行不行?
204/涉港极端帖有毒,别跟风起哄
206/无须揣摩“一国两制”政策变不变
209/维护“一国两制”宪制秩序
213/“袋住先”是对历史负责任
216/香港《基本法》——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治港底线
218/香港泛民议员需顺应主流民意
220/121万签名“保普选”,这就是香港民意
222/HK“democrats”go against mainstream opinion
225/香港政改向前推进 必须具备诚意与理性
228/盲目傲慢绑住了香港进步的翅膀
231/特首地位高于三权具宪制依据
234/姑息暴乱就是嘲弄法治
236/分析旺角暴乱的“政治考虑”
239/“港独”应成为自觉的政治禁忌
242/社会整体理性与部分人“理性失据”
245/“内部自决”具分离主义色彩
248/张德江委员长视察香港会讲些啥?
251/坚信“一国两制”保持理性沟通
254/“一国两制”下的自由、民主与限度
256/“确认书”旨在维护“一国两制”
259/“港独”对香港的严重破坏性
262/“政策收紧论”不攻自破 辩证看待立法会选举结果
265/议员必须遵守基本政治底线
268/行政主导是“一国两制”必要的制度特征
271/Hong Kong oath�瞭aking farce violates law
274/人大释法的政治意图是维护“一国两制”
277/人大释法阻遏“港独”势力侵入体制
-香港国民教育问题的忧与思-
时下,国民教育问题似乎困扰着这个社会。赞成者无不为之欢欣,声称此乃迟到的应有作为;反对者则对此大肆攻击,声称此乃对港人的“洗脑”之举,是中共同化港人意识形态观念的阴谋。在香港这样一个具有“自由”特征的社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本来不足为怪,但这样一种争论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却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5年有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享有高度自治权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其社会成员是否应该具有对国家最基本的了解和认同?这是香港回归后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一国两制”政策的确是强调在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制度的相互包容,但如果实行“两制”地区的人们连国家认同都存在问题,那么,“一个国家”的概念落实在何处?
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认知和认同是必须的,除非他们不愿成为这个国家的国民。然而,对国家的认知和认同是有差异的。所谓对国家的认知,指的是香港市民需要客观地了解国家历史和现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开始的进程;而所谓认同,则是香港市民认同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境界。在这样一种基础上,使内地民众和香港市民彼此具有亲近感或归属的愿望。国民教育的功能就在于此。这在香港回归15年后的今天何错之有?
没理由拒绝“认知认同”……
对于《香港实践一国两制中的政治与法治》这个书名,我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探索的冲动。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香港深层肌理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审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在现实中的复杂性。我猜测,书中对“政治”的解读,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分析,而是会深入到政治认同、社会思潮以及不同群体诉求的交织与碰撞。它是否会探讨香港市民在政治参与上的演变,以及他们在“一国”框架下如何理解和争取自身权益?而“法治”的部分,我则期待看到作者对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其法治精神和制度优势的细致描绘。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普通法系在香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司法独立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好奇,在“一国两制”这一独特语境下,法律的解释权和适用范围是如何界定的,以及这种界定又如何影响着政治的走向?我设想,本书可能会通过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政策演变,甚至是社会运动的深入剖析,来生动地展现政治力量与法治原则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动关系,揭示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香港的独特面貌。
评分一本关于香港的书籍,光是题目就足够引人遐想。“一国两制”这四个字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变数,而“政治与法治”更是其中的核心命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两者在香港这一特殊语境下的相互作用的。是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一国两制”从构想到实施,再到演变的轨迹?还是聚焦于当下,深入分析政治权力分配、法律体系的运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香港的社会结构和居民的生活?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在政治决策上的互动模式,例如人大释法、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等,这些都直接触及“一国两制”的界限和实践。同时,法律在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以及处理政治争议中的角色也必然是重中之重。书中会不会探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法治的独立性与“一国”原则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它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些备受关注的法律判决,来生动地展现政治考量如何渗透到司法过程中,又或者法律的解释与运用如何反过来塑造政治格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在“一国两制”这个独特的框架下,政治与法治是如何交织、碰撞,并最终塑造香港的面貌的。它或许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印记,也折射出当下的挑战,更可能为理解香港的未来提供重要的线索。
评分读到《香港实践一国两制中的政治与法治》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它直接切中了“一国两制”这一核心议题最关键的两大支柱——政治和法治。我猜想,作者不会止步于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会深入到香港的实际运作中,去解析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在现实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在“政治”的层面,我期待看到关于权力分配、利益博弈以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详细描述。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在“一国”原则下,“两制”的政治空间是如何被界定和管理的?它是否会揭示中央与特区政府在政治决策上的互动模式,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香港的政治格局?而在“法治”的部分,我则对香港独特的司法体系和普通法传统特别感兴趣。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法治的内涵在香港的实践中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以及它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个体权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当政治诉求与法律原则发生碰撞时,香港的体制是如何应对的,以及这种应对是否会对法治的独立性带来挑战。这本书可能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政治与法治在香港这座城市中的真实写照。
评分作为一名对香港历史和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关注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香港实践一国两制中的政治与法治》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似乎承诺了一种对“一国两制”这一复杂议题的深入探究,聚焦于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维度:政治与法治。我的初步设想是,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概念的阐释,更侧重于“实践”二字所蕴含的真实运作和演变过程。我期待书中能详尽地梳理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在中央管治与高度自治之间寻求平衡的。这可能涉及到对特区政府架构、立法会功能、以及市民参与政治的机制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更具吸引力的是,书中对“法治”的探讨,我猜测它会深入分析香港普通法系的特质,以及在“一国两制”原则下,司法独立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是否会探讨在政治压力下,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或者,法律体系的稳健与否,又会对政治的稳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非常有兴趣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政策分析,甚至是历史事件的回顾,来展现政治与法治在中国香港这一特殊土壤上相互塑造、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这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香港当下局势,以及探究其未来走向的重要读物。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书名——《香港实践一国两制中的政治与法治》——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读完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定义和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际运行的?它是否仅仅是一个政治框架,还是已经内化为一种社会和法律的共识?“政治”的维度,我猜测书中会细致描绘香港的权力分配格局,从中央政府的管治,到特区政府的运作,再到不同政治派别的博弈。它是否会深入探讨选举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香港政治生态的影响?“法治”的部分,我则期待看到对香港司法独立、普通法体系的详细解读,以及它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书中是否会分析法官的角色,以及法律解释的边界在哪里?我尤其好奇,当政治诉求与法律原则发生冲突时,香港的体制是如何寻求平衡的,又或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这种平衡会被打破?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分析,比如围绕某些重要立法或社会运动的法律争议,以此来展现政治与法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既宏观又微观的视角,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细节,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政治与法治生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