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被许多学者评价为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标志着国内政治哲学界对罗尔斯思想的研究从介绍和翻译的阶段正式迈向了深入系统研究的阶段,这对于中国学术界严肃地思考当代自由主义思想面临的根本问题及其理论回应,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开端。
本书以罗尔斯政治哲学著作为基础,通过深入的分析表明,公共辩护的理念是贯穿罗尔斯整个政治哲学生涯的核心思想,其后期的政治哲学转向,也与他早期的著作《正义论》无法满足公共辩护的要求有关。进而,从公共辩护的理念切入,使我们获得了考察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的一个新视角,它不仅能够揭示罗尔斯的政治性自由主义的理论特质,而且有助于理解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工作的主旨、实质以及遭遇到的困难。
陈肖生 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哲学。在《外国哲学》、《现代哲学》等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译著包括《罗尔斯论文全集》、《万民法》等。
陈肖生博士通过系统分析罗尔斯的公共辩护理念,一方面试图一般地解决实践上的合法性危机问题,另一方面对罗尔斯的“政治学转向”、尤其是其晚期政治哲学提出一个详细的批判性阐释。他不仅提出了诸多有原创性的见解,对一些重要思想家做了有见识的批判性分析,而且有力地澄清了罗尔斯晚期政治哲学中容易遭受误解的地方。这部著作在总体上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政治哲学研究者的高成就,其论点、叙述和论证与国外某些同类著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根据陈肖生博士的分析,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的“政治性”, 首先是以公共辩护原则为基础的“辩护性政治”。他认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可以说是在实践理性的新哲学基础上系统地重建了社会契约论传统通过公民同意为现代政治原则奠基的努力,书中澄清了许多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误解。这一阐释思路,不仅系统阐发了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对我们如何观察宪法、较高法院、定期投票和代议政府结构等现代政治体制提供了新的出发点。
——李 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序 言
何怀宏
政治一直都是需要辩护的,或者说都是需要说理和论证的,尤其比较良好的政治,一定是需要某种理据的,要在至少某一范围的人群中得到足够的同意。但是,在传统社会中,这种辩护并不一定是面向公众的,完全公开的,或者说它面向公众的一面主要依靠的并不是说理的论证,而可能是神权的,传统的、或者具有某种克里斯玛魅力的权威。这样,它在社会层面即便缺乏公共理性的“辩护”,也常常能得到足够的“拥护”。
而近代以来,逐渐破除了那种神权的、神秘的或传统权威的政治“辩护”,而越来越强调在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说理的论证或辩护。不仅一般的政治秩序需要面对倾向无政府的人们给出辩护;特定的政治秩序还要面对持异议或怀疑的人们给出辩护,辩护的范围从基本政治制度的论证一直延伸到具体政策的听证。这意味着所有人的平等,所有人把所有人视作平等的说服对象。但这也就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追求并不相同的问题。在崇尚平等的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念和追求一般都是被视作具有同等权利的,那么,如何在价值观念歧异的人们中达致政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共识?而现代价值追求中最重要的一种歧异可能就是自由与平等的矛盾了,自由与平等的目标在近代早期因为要面对共同的对手——封建特权和专制权力而往往可以联合在一起来追求,但是,在人们普遍获得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之后,自由与平等(这时的平等诉求往往集中在经济的平等)的矛盾就比较充分地显露出来了。如何协调这种自由与平等的冲突?怎样在价值互异的人们中达致在政治的范围内具有道德意义的共识?就成为了当代政治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公民的确有种种差别,但还是在政治上最有可能取得共识,也必须取得共识。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要在平等承认和尊重人们价值观念差别的前提下达到人们对政治合法性的一致认识,对辩护性论证提出的要求会是比较高的。
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就是当代学者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最具系统和创意的哲学尝试。而陈肖生的这本《辩护的政治》则是从上述的角度解读并推进罗尔斯思想的一本富于教益的著作。它真正深入了罗尔斯的思想和话语系统,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对于公共辩护(public justification)的理念,罗尔斯在其著作或论文中并没有专门详述过。但在本书作者看来,公共辩护的理念正是罗尔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理解罗尔斯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的“政治性转向”以及罗尔斯后期学术思想的关键线索。
作者指出,罗尔斯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他所提出的正义观念,单就内容看来,是为人们熟悉的,并没有太多新奇独特之处;如果说有什么独特性的话,并不在于它主张一种强调自由、平等的正义原则,而在于它主张一种以能够获得公共辩护方式来强调和协调自由和平等关系的正义原则。一种公共辩护的承诺在于:公共领域里的根本政治原则,必须要取得自由而又平等、理性而又合乎情理、同时又仍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公民的普遍接受,才算是有辩护的。这样,重建自由社会政治正当性的任务的重心,很大程度上就转移到正义观念的辩护方式上来了:也即如何以一个新方式对自由、平等重新达成共享理解、如何将它们相互兼容地整合进一种正义观念内并取得公民的同意。整个原则的辩护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开地展示在正义问题上的实践推理,并争取自由平等的公民同意的过程。
当然,这一公共辩护的过程是复杂的,而正是在这方面,作者显示了精细的分析能力和论证水准。该书首先阐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所秉持的公共辩护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指出它诉诸公民的实践理性 (rationality)与合情理性(reasonableness)。政治领域的根本原则获得公共辩护的标准,不可能存在于某些理性无法理解的、未“祛魅”的实体那里,而是自由平等、理性而又合乎情理的人们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原则。这表明公共辩护是一个“现代性”的理念。
然后,作者尝试对政治自由主义的公共辩护原则的基础做出说明。这一基础在于对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以及作为这种能力运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合理多元的事实的尊重。他接着分析了罗尔斯论证策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要求人们搁置其持有的各种各样的整全性学说,单单从一个政治性视角出发考虑哪种正义观念是值得采纳的;第二阶段则是每一个人从各自所信奉和承诺的各种合乎情理的整全性学说出发考虑:把在上一阶段所挑选出来的正义观念,通过反思平衡的方法接纳进自己的合乎情理的整全性学说。作者认为,罗尔斯《正义论》第三篇中所讨论的稳定性论证并不成功,其原因正是在于罗尔斯在那里是把“作为公平的正义”直接作为一种整全性的观点提出来的,而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公民不可能全都认可“作为公平的正义”所建基的那个康德式的整全性的基础。于是,罗尔斯重新考虑对正义观念的完整辩护必须是所有(或绝大多数)合乎情理的学说在该正义观念上达成“重叠共识”,也就是进入“公共辩护”的阶段。他把这种公共辩护的理念所要求的那种政治形态,概括为一种“辩护的政治”。
在一个以平等的、以多数民意或选票为决的社会里,对政治的辩护必须是领域公共、形式公开、主体与受众皆为公众的论辩和证明。当然,我们还可以概括或提出一些可供进一步探讨的,不仅从哲学上,或还需要从历史来考虑的问题:比如何以今天的政治不仅一定要有理性的辩护,而且要公共理性的辩护?怎样能够有公共的辩护?它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的理性是否足以支持这种辩护?对一种政治的辩护是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怎样判断一种政治辩护是恰当或成功的?用“辩护的政治”来概括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是富于新意的,但是否也会落入这主要是形式或方法上的一种概括的批评?这是否仍是一种同意的契约理论的论证方式?罗尔斯的实质性正义原则是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协调“公平的正义”与“辩护的政治”的概括等等。
作者陈肖生作为一个80后,出生在广东一个边远的山村,家中世代为耕,父母生活艰辛。他从小就勤奋苦读,卓尔自立。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生期间,先后在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学习政治学理论,到北京大学读博士又深研道德与政治哲学,期间并到美国访学进修一年。在北大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翻译了数十万字的政治哲学文献,包括其主译的《罗尔斯论文全集》上下卷,独译的罗尔斯的《万民法》等。他很早就关注和思考公共制度的建构和政治人公共精神的培养,大学期间撰写的有关公共生活中“公民同侪平等相待之道”的论文曾获得中山大学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而他现在这本书的主旨也可以说是探讨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政治领域里,就他们相处之道(最根本的就是正义原则)面向彼此作出解释说明、捍卫申辩,以使此“相处之道”能被他们共同接受为基本的行为准则。所以说,这一思想种子是多年前就已埋下的。而这一种子今天已开始结出丰硕的思想学术之果。我和肖生在北大相处数年,深感他好学深思,吃苦耐劳,目标坚定,眼光远大、具有很强的学术自主性和探索性,既有思想的爆发力,同时又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细节处理能力,甚至还不乏生活中一种特别的幽默感,我预祝、也相信他会在未来取得更加杰出的思想学术成果。
这些年来,我的学生多是来自条件并不优越甚至贫寒的家庭,且多是从乡村或小城镇来的。他(她)们接地气,而又幸运地及时来到了大都市乃至国外的名校开阔了视野,获得了良好的训练,且奋斗的志向不减、动力强大。我曾疑惑,对于事业目标的实现来说,从小就有良好的教育训练与早年即立、初衷不改的奋斗志向那一个更为重要?在文化教育普遍荒芜的“文革”时期,我可能会说前者更为重要;但在今天的社会,我也许会说后者更为重要。生活和教育条件在达到了一定水准之后,志向就比什么都重要了。所以,我对像肖生这样来自中国乡土而又正走向世界的学子有理由抱有更大的期望。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辩护”的认知是相对狭隘的,认为它只是一个将罪犯绳之以法或使其逃脱惩罚的法律程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揭示了“辩护”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仅是法律职业者的工作,更是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重要方式。作者通过对不同背景、不同诉求的辩护案例的梳理,展现了“辩护”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个体权利、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从中看到了律师们如何在体制的夹缝中,为那些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如何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声音。书中的一些论述,触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与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权利如何平衡。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知情权”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的权利,更是参与决策,监督权力的基础。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次有效的辩护,都在为构建一个更公正、更透明的社会添砖加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能够捕捉到案件中最动人的细节,也能够剖析出最核心的社会问题。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律师的执着而感动,也常常会因为某个案件的结局而深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辩护”背后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对法律程序的遵守,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原则,更是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根本保障。这本书让我明白,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不能让冰冷的法律条文遮蔽了人性的温度。它引导我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法律与人情之间的平衡点,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保障个体的正当权益。这本书,让我对“辩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辩护”的行为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分析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着眼于“辩护”所折射出的社会心态、权力结构以及文化变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辩护”作为一种“公共表达”的解读。它认为,每一次成功的辩护,不仅仅是对当事人的帮助,更是对社会公众的一次教育,一次关于权利、责任和公正的集体反思。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钩沉,让我看到了“辩护”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催化作用。它并非总是发生在法庭之上,有时,它发生在媒体的报道中,发生在公众的讨论里,甚至发生在个体的觉醒与行动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们对“辩护”的理解边界,让我们看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不同形态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进步的书,一本关于个体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发出自己声音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深刻得多。它触及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法律案件,更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揭示了“辩护”这一行为所蕴含的复杂社会机制和权力博弈。作者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对当下社会公正体系的某种忧虑,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大量案例的细致梳理和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书中某个关于证据链构建的论述,或者某个关于律师与法官之间微妙互动的描绘。这些细节勾勒出的不仅仅是庭审的戏剧性,更是一种制度的肌理,一种权力如何在看似严谨的程序下运行的真实写照。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公众舆论”在司法过程中的影响力的讨论印象深刻。有时候,法律的判决似乎与事实本身渐行渐远,而舆论的潮汐却能左右最终的走向。这种现象的揭示,让人不禁反思,在我们追求的“公平正义”背后,是否还潜藏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变量。这本书促使我重新审视我所理解的“辩护”,它不再仅仅是为被告争取权利的工具,更像是一个社会在自我审视和修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次的辩护,都是对既有认知和体制的一次挑战与叩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感染力,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没有堆砌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不仅仅复述了事件的经过,更深入地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性挣扎、社会困境以及制度的局限。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辩护现场,亲眼见证律师们如何运用智慧和技巧,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争取每一分可能的正义。书中的一些辩护策略和逻辑推理,即使是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构建论点,如何在看似不利的局面下寻找突破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辩护”的另一种维度,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的胜负,更是关于对权利的坚守,对尊严的维护,以及对社会良知的呼唤。每一次的辩护,都是一场关于理性和情感,关于证据和信仰的较量,而这本书,正是这场较量最生动的记录。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为理想主义的政治学辩护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有分析精神,论证很严密!!!!
评分很有分析精神,论证很严密!!!!
评分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为理想主义的政治学辩护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