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陕北泥河沟村是中国目前列入世界农业遗产保护村落的案例,以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及乐施会基金会对该村落进行了多年的调研和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将成为中国该领域研究的标杆性案例,在联合国人居研究和农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与讨论中将获得关注。本系列丛书是这些重要成果的首次集中呈现,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三本,分别为口述史、文化志和影像集,三本单独定价。《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记录了传统村落所呈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重现村落农业遗产的方方面面,汇集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村落民俗,重塑农耕文明集体记忆,兼具史料价值与趣味性。
内容简介
三面环山、面朝黄河的泥河沟村,掩映于千年枣园的深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传承久远的村落形貌,使这里大得依山傍水之灵秀。每当旭日东升,河面波光粼粼,氤氲的水汽便会弥漫山谷。每逢黄昏将近,群山布满晚霞,窑洞的炊烟又会随风升腾。如是这般的日出日落,记录着乡村时间的刻度,承载着村落的岁月流年。古朴静谧的村庄就这样在村口金狮山和银象山的守护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作者简介
孙庆忠,人类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探索
导言 诗意栖居
一、黄河青山
山环水绕
古树嵯峨
生灵欢跃
二、枣佑千年
靠树吃树
窑里人家
乐在村山
三、如在其上
三圣护持
佛堂煌煌
九盐通灵
四、时有存焉
写照传神
历历可鉴
物犹如此
摄影师手记
乡愁的模样
后记这里的名字叫故乡
前言/序言
3月初,接到庆忠教授电话,嘱为其主编的新作作序。虽几经推辞,但还是答应了。“推辞”是因为感到无论是我的资历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足以为这套丛书作序,更何况庆忠教授一直是我深为敬佩的学者,其治学之严谨、成果之丰硕,均远在我之上;“答应”则是因为庆忠教授给出的理由让我难以拒绝,当然也存有一点私心,那就是想借助这套丛书广泛宣传一下十分重要但依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农业文化遗产。
学界虽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些具体概念尚有争议,但有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对“活态性”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进行发掘与保护、利用与传承、研究与实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于2002年提出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概念,始于全球环境基金( GEF)和有关国家政府支持下于2009-2014年执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该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推动世界各地认同这一机制,使其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管理的基础。经过10多年的努力,GIAHS的概念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截至201 6年底,已有1 6个国家和地区的37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GIAHS名录。GIAHS保护、实践、探索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遗产地的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内外热衷于“现代农业”的时候,引导人们关注农业文化遗产,似乎让人匪夷所思。农业社会正渐行渐远,但蓦然回首,人们会发现,那一处处散布于各地并存在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物种资源、农业景观、传统知识、农耕技术——这些人类社会数千年来在这个广袤星球上留下的智慧足迹,在保障食物安全、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成为多方问道求知的珍贵载体和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
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基本原则,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在国际合作层面,早在2004年的项目准备期,中国就率先响应并积极参与。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通力合作,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推荐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并促使其于2005年6月成为第一个正式授牌的项目。目前,中国以1 1个项目成为世界上拥有GIAHS项目最多的国家。另外,中国还利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APEC)、20国集团(G20)、南南合作( SSC)等多边和双边合作平台,积极推动GIAHS的保护理念,并举办了面向全球的GIAHS高级别培训班;发起成立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打造GIAHS保护的区域性交流机制;派出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FAO GIAHS秘书处工作,为GIAHS健康发展做出负责任大国所应有的贡献。
在国内工作层面,农业部于201 4年成立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聘请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为首的一批专家指导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 5年,农业部颁布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尘封的航迹:一艘远洋货轮的生命史诗》 —— 一部关于钢铁、海洋与人性的宏大叙事 书籍概述 《尘封的航迹》并非一部传统的航海日志,而是一部以一艘名为“海风号”的远洋散货轮为核心载体,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技术革新与个体命运的史诗性作品。本书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细腻的叙事笔触,将一艘钢铁巨兽的生命周期——从图纸上的设计、船坞里的铸造,到全球洋流中的颠簸,直至最终的拆解报废——编织成一幅关于工业文明、全球化进程与人性光辉的宏大画卷。它探究的不是地理上的发现,而是人类在面对浩瀚自然与冷酷商业法则时的坚韧与挣扎。 第一部分:钢铁的诞生与黄金时代(1950s - 1970s)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二战后工业重建的时代背景。重点描绘了“海风号”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船坞中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描述,而是对那个时代工程奇迹的致敬。作者细致入微地捕捉了铆钉敲击的节奏、焊花飞溅的温度,以及工人们面对巨型钢板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技艺传承。 “海风号”首航的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运输任务。它承载着战后重建所需的煤炭、钢铁和工业设备,穿梭于北大西洋的迷雾与波涛之间。这一部分重点刻画了“老水手”群像:他们是受过严格纪律训练的职业群体,对航线、船舶的习性了如指掌。通过对几位核心船员(如沉稳的船长麦克唐纳、经验丰富的轮机长彼得森)的侧写,展现了那个时代航海生活的艰苦与荣耀——狭窄的船舱、永不停歇的引擎轰鸣、以及对陆地的遥远思念。 此外,这一阶段也细腻地探讨了冷战背景下,远洋贸易的政治张力。船上的无线电通信常常传递着来自不同阵营的警示与信息,使每一次远航都带有一丝微妙的悬念。 第二部分:技术的迭代与全球化的浪潮(1980s - 1990s) 随着全球贸易的爆发式增长,“海风号”进入了其“中年”。本书详尽记录了技术对这艘老船的改造与挑战。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使得部分传统岗位逐渐被淘汰,引发了船员结构性的变化。曾经依赖经验的航行,开始被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电脑化的导航系统所取代。 这一部分的核心冲突在于“人与机器的磨合”。老水手们对新技术的抵触与适应,新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船员带来的新思维模式之间的碰撞。作者通过船上一次关键的恶劣天气下的导航失误,来展现技术并非万能,经验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同时,“海风号”的航线变得更加多元化,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欧洲-北美航线,而是开始深入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港口。在这些快速发展的港口,船员们目睹了惊人的城市化速度,也感受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传统工业模式的巨大冲击。船舶的运营效率被推向极致,每一分钟的等待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使得船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压力。 第三部分:漂泊的末期与工业的挽歌(2000s 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海风号”的“年事已高”开始显现。船体腐蚀、燃油效率低下、以及日益严格的国际海事安全与环保法规,使得它在商业运营中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本书以一种近乎哀伤的笔调,记录了船东为保持其运营所做的挣扎——昂贵的维修、临时的技术补丁,以及不断更换的船员。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船只的生命周期终结”这一主题。全球范围内,老旧船只的拆解产业成为一个隐秘而庞大的地下经济体。作者将视角转向印度、孟加拉国的拆船厂,描述了那里令人震惊的作业环境与拆船工人的艰辛。当“海风号”被拖至最终的“收容所”,被切割成一块块零散的废铁时,本书达到了一种情感的高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报废,而是对一个时代工业精神的告别。 作者通过对“海风号”命运的追溯,引申出对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反思:我们追求的效率和低成本,是否以牺牲了劳动者的尊严和对“持久性”的尊重为代价?那些承载了数十年贸易历史的钢铁巨兽,它们的最终归宿究竟应该是什么? 主题与风格 《尘封的航迹》在叙事风格上,采用了多重视角切换,既有冷静客观的工业史分析,也有高度文学化的船员内心独白。本书对船舶工程术语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专业性,又不会疏远普通读者。它是一部关于机器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广阔世界中寻找定位的史诗,探讨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变迁下,那些沉默的、赖以生存的“钢铁脊梁”的命运。它邀请读者登上甲板,去聆听海浪拍打船底的声音,感受那份来自远洋深处的、属于钢铁与人性的复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