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人说:“中国历史那么长,三国就是暑期档。”多年来,三国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吴奇霖撰写的《蜀汉兴衰五十年》有何不同?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大多数人误将演义内容当成历史。在《三国志》中,关于蜀汉的记载是三国中很少的,因此现代研究蜀汉的历史著作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历史,基本上被现代人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吴奇霖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的基础上,从人物、政治、军事、外交、民生等多个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考证、研究和分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真实的蜀汉、东吴与曹魏争霸的历史画卷。
内容简介
《蜀汉兴衰五十年》是针对蜀汉政权五十年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读。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占领蜀地,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蜀汉兴衰五十年,风起云涌话沧桑。让我们一起回到三国时期,探究蜀汉兴衰。
作者简介
吴奇霖
北京市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初一学生。
自幼酷爱历史,尤其是三国历史。
希望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去重新诠释蜀汉、东吴、曹魏的三国争霸历史。
目录
目 录
引子 刘备为何托孤李严?………………………………… 001
第一章 蜀地前传…………………………………………… 009
刘备巧取豪夺得荆州… …………………………… 010
动荡纷争的益州政局… …………………………… 013
刘备反客为主强占益州… ………………………… 019
益州人誓死抵抗刘备… …………………………… 022
刘备治蜀的用人策略… …………………………… 029
第二章 武侯治蜀…………………………………………… 037
蜀汉“危急存亡之秋”… …………………………… 039
诸葛亮计杀孟达?… ……………………………… 047
赵云为何兵败箕谷?… …………………………… 052
曹魏三郡主动投降… ……………………………… 055
ii _蜀汉兴衰五十年
马谡兵败街亭… …………………………………… 061
诸葛亮初伐的成败得失… ………………………… 066
李严为何被废?… ………………………………… 070
从二伐到五伐… …………………………………… 078
是非曲直话武侯… ………………………………… 086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 090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 ……………………………… 096
魏延之死… ………………………………………… 104
第三章 兴而复衰…………………………………………… 111
蒋琬、费祎闪亮登场… …………………………… 113
无为而治的利弊… ………………………………… 117
费祎遇刺的真凶… ………………………………… 124
蒋琬、费祎时期的军事战略… …………………… 130
蜀汉后期的朝中风云… …………………………… 137
“庸常之君”刘禅… ………………………………… 143
蜀汉的外交方针… ………………………………… 151
姜维的北伐战略… ………………………………… 163
蜀汉政治的衰败… ………………………………… 168
无力回天,蜀汉灭亡… …………………………… 174
蜀汉灭亡的原因… ………………………………… 178
目 录_ iii
真正的终结… ……………………………………… 183
第四章 附 录 … …………………………………………… 187
年 表… …………………………………………… 188
《三国志》作者陈寿其人其事… …………………… 206
影响蜀汉政权的关陇雍凉豪强士人… …………… 219
参考文献 … …………………………………………………… 225
书 评 … ……………………………………………………… 231
自古英雄出少年… ………………………………… 231
史学少年成长记… ………………………………… 234
后 记 … ……………………………………………………… 2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蜀地前传
应该说,三国历史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了。在三国历史之中,因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大家最熟悉的是蜀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你真的了解这段历史吗?我们先从蜀汉昭烈皇帝刘备讲起。
刘备巧取豪夺得荆州
刘备字玄德,是幽州涿郡涿县人(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关于他的出身有多种说法,他或许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或许是临邑侯刘让或刘复的后代(沈家本认为或是中山靖王之子临乐侯刘光之后)。中山靖王之后是蜀汉官方的说法,临邑侯之后是魏国人鱼豢《典略》的说法。
《三国演义》中称刘备是皇叔的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族谱推算,刘备是汉景帝的十八世孙,而根据《后汉书》推算,汉献帝是汉景帝的十五世孙,那汉献帝就是刘备的曾祖父(辈分),刘备怎么可能是“皇叔”呢?可见《三国演义》的描述和这个族谱是经不起考证的。
刘备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刘弘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以卖草鞋为生。但是他年少时就有雄心壮志,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后来,天下大乱,刘备参与了平定黄巾军的战役,并当上了安喜县尉。但后来朝廷下令,以军功当县级官吏的都要被免职(据《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作者臭咸鱼考证,此事发生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这是因为汉灵帝想重振朝纲),这意味着刘备可能会被免职,而来正式遣散他们的督邮不接见刘备,刘备怒鞭督邮后弃官逃走。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起打天下,诸葛亮为他制定了建立国家的战略蓝图: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安抚夷戎,结好孙权。待天下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伐魏,平定天下。所以,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就开始图谋占领荆州和益州。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曹操占领的地盘),曹操任命的四郡太守金旋、韩玄、赵范、刘度望风而降,这四个郡就变成了刘备的地盘。同时,周瑜在北攻打南郡,攻克后将与四郡相邻的南郡南岸分给刘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死后,刘备因为嫌之前他给的地小了,向孙权“借”周瑜打下的南郡。因为周瑜的继任者鲁肃是支持孙刘联盟的,所以刘备就成功的“借”到了南郡的大部分。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故事原型。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双方谈和,刘备把长沙郡和桂阳郡分割给了孙权,也算是变相还了南郡。
动荡纷争的益州政局
曹魏谋士郭嘉曾说:“汉末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益州的局势同样如此,益州牧刘焉、刘璋都采用了宽政,导致益州政局不稳,刘璋更是丢了益州。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是西汉鲁恭王的后代,官至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九卿之一)。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8年)时,他见天下大乱,不想参与进乱世的纷争,所以他提出了恢复州牧一职,并且自己去当交趾牧。但因为侍中董扶的谶语(隐语、预言)“益州有天子气”,所以申请去当了益州牧。
在出任益州牧期间,刘焉野心膨胀。他收编了从别处来蜀地的难民,组成了一支军队,为他们取名“东州士”。刘焉与五斗米教交好,派五斗米教教主张修和张鲁杀了汉中太守苏固,切断了益州与朝廷的联系。随后他以莫须有之罪杀了州中的十几个豪强。这让其他益州人很愤怒。所以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时,在欲得渔翁之利的太师董卓的鼓动下,益州从事豪强贾龙带头造反。刘焉利用少数民族青羌人和自己的东州士打败叛军,杀死了贾龙等人。
刘焉在打压了反抗的本土人士后更为嚣张,僭越私造了天子的乘舆车辆。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征西将军马腾和刘焉密谋袭取长安。后来密谋败露,因为刘焉的长子和次子在长安为官,所以他们被杀。他们的儿子被南阳人庞羲送回了益州。一场大火又烧了州治所绵竹。刘焉不得已把州治所迁回成都。因这两件倒霉事,刘焉悲痛万分,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背疮迸发而死。
刘焉非常迷信巫术,先相信了董扶的谶语,然后迷信五斗米教,任用张鲁。他还因为听说吴懿的妹妹将会富贵,于是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三子刘瑁。因此,陈寿在传末的评价中讽刺他。
我认为,刘焉当时采用的是儒家宽政,这源于他的儒士出身。虽然刘焉“立威刑”,但是这又与袁绍的“割剥富室,收考责钱”有何不同?所谓树立严厉的刑法,无非是使用莫须有之罪冤杀、乱杀罢了,树立了真正的刑法吗?他的统治其实“务行宽惠”,刑法只针对个别豪强,有何公平公正可言?
刘焉弄的这一套很有问题。豪强都不好惹,他一上来就冤杀了益州豪强中的十几人。这下贾龙自然会反。如果想要改掉汉朝宽政的弊病,就必须全面实行严厉的刑法,比如曹操。但是曹操“纠之以猛”,尽管相对公平公正,但是不讨人欢心。刘焉没胆量全盘改革,因为他实在害怕又有无数个贾龙出现。所以,他只能继续执行汉末的弊病政策。刘焉实行的刑法不过“文法羁縻”,靠一纸空文来束缚豪强罢了,没有丝毫实际效果。而且就算他有心再继续整治豪强,他的时间也不够了。毕竟来蜀六年,他就死了。
刘焉统治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他继承了汉末政治的弊病,只实行儒家宽政,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全盘改革。这为他的儿子刘璋执政埋下了祸根。
刘焉死后,本来继任的应该是三子刘瑁,但刘焉的旧部认为刘焉的四子刘璋做益州牧利于自己更好地掌握权力,(而且刘瑁或许是“庶孽之子”)于是一同上表让刘璋代替亡父担任益州牧。刘瑁则丧失了成为益州牧的机会。
刘璋字季玉,性格懦弱,温和仁厚,决断事情不果断。他刚继任就发生了两次益州人的叛乱,五斗米教教主张鲁(原教主张修被张鲁所杀,此事争议较大,不细说)也背叛了他。
当时东州士的纪律非常不好,经常抢劫、私闯民宅和暴动。刘璋柔和、没有威信,不能阻止东州士的暴行。大臣们对此都很不满。
所以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益州巴郡豪强赵韪联合其他益州豪强造反。赵韪是随刘焉入蜀的重臣,刘璋这下可谓众叛亲离了。但奇迹发生了,东州士拼死奋战,赵韪战败,退保江州后被部将杀死。
赵韪之死让另一重臣、防御张鲁的庞羲极为恐惧,他也开始准备造反。幸好汉昌县县长程畿坚决反对,他才与刘璋重归于好。
刘璋继任后,不仅继续实行宽政,连刘焉当年的那一点儿对个别豪强的严厉刑法都没有了。东州士经常抢劫、私闯民宅、暴动,刘璋却管不住。这让百姓们饱受煎熬苦难。
同时,益州豪强们依然嚣张,甚至得寸进尺。当时益州富庶,人们有着奢侈的习俗。做商人的,全家都穿华丽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红白之事都能让他们倾家荡产。于是成都县县令董和以身作则,粗衣素食,制定规矩,禁止严防任何人僭越或触犯法律。所以当地的风俗有所改善,人们都畏惧法律不敢触犯,同时非常敬爱董和。但是豪强们忌惮董和的严厉刑法,让刘璋把董和弄到处于益州边境的巴东郡管少数民族,成都的数千官吏、老百姓都挽留董和,于是刘璋让他继续在成都县当了两年县令。后来,刘璋还是按照豪强的意思把他弄去了南中,没想到董和用诚心对待南中人,这让南中蛮人们很敬重他、信任他。在生活上董和也以身作则,比如在《三国志·费祎传》中提到,他的儿子董允参加许靖儿子许钦的葬礼,只能乘坐鹿车(一种小车,不是鹿拉的车子),因为他们家里只有这样的小车,没有豪华车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益州豪强们生活奢侈、厌恶刑法、忌惮清廉的好官,同时有着按照自己的意思命令刘璋干事儿的权力。就连公认的好官董和,在南中任益州太守时,也会对豪强们网开一面(可能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县令爨习(当地豪强)犯了法,他的侄子督邮李恢应该连坐免官,但是董和把他赦免了。
应该说,刘璋众叛亲离的根本原因是他治理不当、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既没有得到当地豪强势力的支持,也失去老百姓的人心,这就是失道寡助啊。
前言/序言
序言一
有人说:“中国历史那么长,三国就是暑期档”。多年来,三国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吴奇霖撰写的《蜀汉兴衰五十年》有何不同?
目前我们看到的三国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是对《三国志》的翻译和简单解读,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大多数人误将演义内容当成历史。在《三国志》中,关于蜀汉的记载是三国中最少的,因此现代研究蜀汉的历史著作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历史,基本上被现代人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本书作者吴奇霖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的基础上,从人物、政治、军事、外交、民生等多个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考证、研究和分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真实的蜀汉、东吴与曹魏争霸的历史画卷。
《蜀汉兴衰五十年》是本书作者针对蜀汉政权五十年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读。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占领蜀地,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蜀汉兴衰五十年,风起云涌话沧桑。让我们一起回到三国时期,探究蜀汉兴衰。
我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吴奇霖以《蜀汉兴衰五十年》征序于我。奇霖是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我最初以为,00后的新一代对三国史的兴趣,大概是受到《麻辣三国》等以三国为主题的网络小说,以及“三国杀”等网游的影响,不过是追逐文化娱乐,未必有时间和耐心阅读陈寿《三国志》,甚至是罗贯中一百二十回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待坐下来翻读他的《蜀汉兴衰五十年》,我的观念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刷新。
奇霖对三国霸史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传世史籍认真解读基础上的。他的阅读面涉及《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乃至裴松之注所引部分已佚三国文献(如陈寿《益部耆旧传》),以文献记载为线索,加入自己的分析、思考,以章节体结构,设问作答的方式,展开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三国历史画面。奇霖还没有到接受一定史学训练、进行学术写作的年龄,但在行文中表现出了超前的学术“自觉”,体现在:
第一,注意到三国史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及论著,并运用于本书对三国历史走向的论说中。如从本地、外来政治集团的斗争来解读刘璋治蜀失败、刘备入蜀的原因,解读刘备、诸葛亮治蜀的策略;在诸葛亮的南中统治策略、刘备托孤李严等问题的分析中,也吸纳成说,富有深刻性。
第二, 三国历史分析中涉及不少年代、职官名、地名、人名,作者对汉晋职官制度及人文地理有基本了解,在行文中,凡涉及某帝年号,皆标明公元纪年;涉及三国地名,皆标明今地名;对州牧、别驾、督邮等职官及职掌亦有较规范的表述。
第三,在遵循史籍叙述及前人研究观点基础上,能够有所思考,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如对刘备战败后不回成都,驻守白帝城原因的分析;对刘璋治蜀的评价;对刘蜀统治集团中参与“蜀科”创设者身份的爬梳等,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难能可贵。
全书语言明白晓畅,叙事娓娓道来,有伏笔、设问等,前后呼应。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汇,生动活泼,令人忍俊不禁。《蜀汉兴衰五十年》,作为三国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小花,值得读者朋友们关注。我也希望奇霖能再接再厉,茁壮成长!
是为序。
张荣强
2017年12月8日于北京
张荣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所所长
序言二
我出生在三国故地赤壁,算得上一位资深的三国迷。几十年来,我读过无数篇(部)关于三国文史的著述,一次一次地被那种众说纷纭的洪流裹挟。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人们一方面对《三国演义》津津乐道,一方面又习惯于指责《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历史在哪里呢?他们认为在《三国志》里面。但究其事实,《三国志》里面的记载,其实也是疑窦丛生的。
毫无疑问,《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看过《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全名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我的研究,罗贯中掌握的史料,比当今学者要丰富得多。我因此判断,学者们对罗贯中的指责,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罢了。在沉默多年以后,我越来越倾向于认同《三国演义》的历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并且将会用一些文章和言论来讲述其中少有人知的细节问题。
现在,我要推荐的这部《蜀汉兴衰五十年》,其实也在指责《三国演义》。但这部作品的视角颇是独特,它的重点不是战争,也不是文学,而是政治。如果给它一个学术上的定义,应该属于历史政治学的范畴。我看过一些讨论蜀汉政治问题的文章,但能够像《蜀汉兴衰五十年》这样系统和细致地叙说蜀汉政治问题的著述,我却是第一次看到。例如蜀汉各派系的政治博弈,姜维在蜀汉的政治身份,还有对三国史学真伪和蜀汉“国不置史”的质疑,这些分析鞭辟入里,语言也很老到。作为一个学者,我知道历史著作是可以当镜子使用的,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模样来。我以为《蜀汉兴衰五十年》的作者吴奇霖,至少在四十岁以上,阅历丰富,而且谙熟于中国的政治生活。
但接下来听到的消息让我大吃一惊。《蜀汉兴衰五十年》的作者吴奇霖,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据说,在他四岁时就迷上了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52集动画片,开始对三国这个时代产生兴趣。小学一年级,妈妈给他买了一本文白对照的《三国志》。到了二年级寒假,爸爸又给他买了一本文言文版的《三国志》。接着,他又阅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并且先后涉猎《史记》《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甚至还创作了一部漫画作品《恶搞疯三国》。2016年9月,吴奇霖上了六年级,在爸爸的鼓励下开始撰写这部《蜀汉兴衰五十年》。他自己表示:“在写作中,已经从一开始的专心研究‘是什么’转变成了‘为什么’,并尝试探索其中的历史规律。”用一句网络语言,我简直要对这个十二岁的少年说:“请接受我的膝盖!”
从陈寿到裴松之,从罗贯中到毛宗岗,从易中天到吴奇霖,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三国吗?唉,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哪!也许这就是三国的魅力之所在,从表面上看它是历史、是历史小说,而事实上却跟每一个讲述者纠缠不清。《蜀汉兴衰五十年》,真的值得一看。作者吴奇霖的学术前景,亦可谓是气象万千。我因此为之赞,为之序。
2017年12月10日于三国石阳城遗址
成君忆,管理学专家、历史学者,著有《水煮三国》《管理三国志》等多部作品
蜀汉兴衰五十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