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全书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
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1938年到上海师从竺素娥学戏。1947年与陆锦花合作,成立少壮剧团。1948年开始与徐玉兰的长期合作。1952年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4年随团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后为上海越剧院二团主要演员。1980年代中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王文娟是“王派”唱腔创始人,其演唱风格清丽柔美、韵味醇厚,于平和中见华彩。曾出色地创造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追鱼》中鲤鱼精、《孟丽君》中孟丽君、《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等众多舞台形象,有“性格演员”之称。
王小鹰:王文娟老师的文字质朴自然,平实敦厚,却又刚柔相济。读着像品茗新茶,愈品愈有味道。
赵丽宏:既是王文娟老师艺术生涯和人生经验的回顾总结,也是百年越剧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老师在生活上一直很照顾我,她为人朴实正派,话不多,对我既严格又觅厚。我刚到上海不久,一天帮她收拾房间,不小心打碎一瓶香水,这在当时是比较昂贵的东西。我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想说又不敢,不说又觉得不安。接下来的两天,我一直纠结这件事,有几次都走到老师面前了,还是转回来。到了第三天,我实在忍不住了,终于鼓起勇气对老师说:“阿姐,桌上的香水是我打碎的。”没想到老师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早看见了,以后做事情当心点。”并没有责怪我。我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十三四岁正是长个子的时候,因为练功的关系,我的鞋子磨损得特别快,又没有钱买新的。有时母亲也会托人从家乡带鞋子给我,可是由于当时通信不便,我们又时常转换剧场,母亲亲手缝制的鞋子几经辗转,送到时常常已经小了。记得有一双布鞋,母亲在鞋面上绣了一朵梅花,非常漂亮,虽然穿不下我也舍不得扔,穿大半只脚,脚跟露在外面,到了冬天,脚后跟都开裂了。老师看在眼里,不声不响买了双新鞋给我,后来,老师看别的女孩子都有皮鞋穿,又给我买了一双皮鞋,而她自己却一直很节俭。在河北大戏院演出时,老师有一位姓沈的朋友,是一家医院的妇科主任,平时住在医院宿舍,有两间房间供她独用,她留出一间让我们去住。医院离戏院比较远,每天演完夜戏,老师总是舍不得坐车,带着我步行回住处,直到现在我仍记得,在沉沉黑夜里,那条路似乎显得格外漫长。
有段时间,我和老师住在剧场对面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那是一间亭子间,上面有一个小晒台,晒台的一角放上煤炉,我负责买菜买米做饭。有时老师外出,给我留下一点钱,让我一个人待在家里自己做饭。白天我一边扇着煤炉一边练唱,一人身兼生旦净末丑,倒也自得其乐。到了晚上,隔壁的二房东家里开始放评弹,我每次听到那悠扬婉转的曲调就忍不住要想家。来上海后,我时常做着这样一个梦:在家乡的田野里,我领着弟妹拾田螺、拔笋、捡栗子……醒来心里想,不知道弟弟妹妹现在怎么样了?谁带他们出去玩?有没有受人欺负?看到观众席里有个小男孩,有点像我弟弟的样子,我就会呆杲地看上半天。在路上看见一个很像母亲的背影走过,我会不由自主地追上去。
为了能早日接济家用,平日里我十分节省,离家时母亲给的两块银元用了好几年,我每个月的零花钱大约是三十个铜板,相当于一角多一点点(一角约等于二十五至三十个铜板)。实在想吃零食了,就花三个铜板到隔壁烟纸店(小杂货店)买一包花生米。进天香戏院半年后,我拿到了平生第一次包银,这份包银还是我老师去向老板争取来的。每月五元,总共是三十元,我给自己留了一点钱,其余全都寄回了家,这也是我对父母尽的第一份孝心。
那时,我的生活除了学戏就是看戏,我本来就是个戏迷,如今上海剧场林立,更是如鱼得水。当时的越剧剧场相距都不远:天香大戏院在天津路,皇后大戏院在南京路西藏中路口,老闸戏院在北京路老闸桥,通商剧场在北京东路,大来剧场在贵州路,“皇后”的隔壁是“天宫”,后来开的“国联”、“上海大戏院”则在“皇后”对面。戏院之间步行至多只要十几分钟,每逢演出空隙,我就溜出去看戏,也不用买票,当时的日场演出很少有满座的,去别的剧团找小姐妹,顺便就到剧场里看场“白戏”。我老师在通商剧场演出的时候,我常去浙东大戏院看筱丹桂的戏,“浙东”和“通商”只隔一条马路,非常近。时间久了,我和丹桂剧团的演员就比较熟了,筱丹桂在舞台上擅长演“马寡妇”、“刁刘氏”一路的“艳旦”戏,台下的为人却非常朴素忠厚.每次见到我,总是亲切地招呼:“妹妹,来玩啊。”毫无红伶的架子。有时她和剧团的小演员玩牌九,赢了钱从来不拿,仍旧分还给她们。有人问她为何这样,她就会苦笑着说:“我拿了那些钱也是给张春帆,还不如分掉呢。”她苍白的脸上那种伤感无助的神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除了看戏,就是看电影了,这也是当时普遍又便宜的娱乐方式。我在天香戏院当学员时,范瑞娟是团里的三肩小生,我们两家的父亲是好友,我同她在家乡时便已认识,这次异地重逢,自然倍觉亲切。星期天上午,我俩经常结伴去看半价电影,看完电影总是错过戏院的午饭时间,我们就一人买一包萝卜干,边吃边评论刚才的电影。那些年,我养成了每周看一次电影的习惯,当时上映的各路中外影片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后来的表演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比如陈云裳在<木兰从军》中的一些表演,我后来也在舞台上加以吸收利用。在通商剧场演出时,吴小楼在团里担任三肩老生,我们俩年龄相近,经常在一起玩,比如买一包盐炒豆分着吃,边吃边探讨当天的戏……
……
仅仅是读到书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我就已经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诗意所包围。这是一种怎样的“掉下”?是灵感的突降,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对心中某个柔软角落的触动?而“林妹妹”,那个在人们心中永远是绛珠仙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又如何与“越剧人生”串联起来?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舞台上,一位女子身着戏服,唱着凄婉动人的越剧小调,她的眼神里是不是也藏着林妹妹的影子?又或者,作者的人生,就像林妹妹一样,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而越剧,恰恰成为了她表达这一切的最好载体。这本书的名字,像是一首婉约的诗,又像是一段动人的传说。它没有直接点明故事的发生,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去猜测,去感受,去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越剧这门古老而优美的艺术,以及那个深入人心的“林妹妹”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段独一无二的“越剧人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着素雅长裙的女子,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闯入了作者的生活,也闯入了她对越剧的认知。我猜想,这或许是一个关于“遇见”的故事,一个关于艺术的启蒙,一个关于将平凡日子变得不平凡的奇迹。我非常好奇,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之前,作者对越剧是怎样的认知?是完全陌生,还是略知一二?是带着好奇,还是带着怀疑?而这个“林妹妹”的出现,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以怎样的契机,在作者的人生中掀起了波澜?是偶然听到一曲越剧?是观赏了一场演出?还是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对这个经典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充满了遐想,它预示着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一段将传统艺术与个人生活紧密交织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种初遇时的惊艳,以及之后如何一步步被越剧的魅力所吸引,最终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能够被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艺术形式深深打动,并最终选择与之同行,拥抱其中。
评分我之前就听过关于越剧的零星传说,知道它婉转动听,但始终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过。直到偶然翻到这本书的介绍,虽然具体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个标题就带着一股子古典的浪漫和一丝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立刻被吸引了。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描绘一种情怀,一种在现代社会中,突然被传统戏曲之美所惊艳的奇妙体验。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林妹妹”这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与“越剧人生”这样一个充满个人色彩的旅程结合起来的。是纯粹的欣赏,还是亲身的投入?是追逐梦想,还是偶然的遇见?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代的窗户,里面充满了咿呀的唱腔,曼妙的身姿,以及那些似乎只存在于书本和影像里的动人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天上掉下”的林妹妹的引导下,作者的越剧人生究竟会展开怎样一幅画卷,其中又会有怎样的喜怒哀乐,怎样的坚持与蜕变。它让我对越剧这门艺术多了一份向往,仿佛能闻到舞台上淡淡的脂粉香,听到那悠扬的唱段在耳边回响。
评分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闪过一幅画面:一个身着水袖的女子,在舞台上袅袅婷婷,唱着吴侬软语,仿佛从画中走出,又像从云端飘落。这便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一种带着奇幻色彩的美好邂逅。而“我的越剧人生”则点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关于作者个体与越剧之间深刻而独特的联系。我很好奇,作者是怎样与越剧结缘的?是被越剧的唱腔所打动,还是被其细腻的情感所感染?或者,她本身就有着一颗热爱艺术的心,而越剧,只是她人生旅途中一个美丽的遇见?“林妹妹”的出现,是否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纯粹的美,一种对艺术的执着,一种不被世俗所染的心灵?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为我描绘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让我充满了对作者人生故事的好奇,期待她如何在越剧的世界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与精彩。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标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矛盾和连接。“天上掉下”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戏剧性,仿佛是命运的馈赠,是突如其来的惊喜。而“林妹妹”这个符号,又承载了无数的经典意象:柔弱、多情、敏感、才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令人心疼的女性形象之一。将这样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角色与“我的越剧人生”这样一种充满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述结合在一起,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作者的人生轨迹因为一次对越剧的接触,或者一次与“林妹妹”形象的深刻连接,而发生了转折?她是通过扮演林黛玉,还是通过对越剧的欣赏,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走上了这条“越剧人生”的道路?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越剧本身,更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瞬间,被一种艺术形式所点燃,从而开启一段全新的、充满意义的人生篇章。这种“掉下”的惊喜,又如何转化为“人生”的坚守,这是我最想探究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