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在爱中永生——羡林师言传身教实录

季老在爱中永生——羡林师言传身教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宣德五,张明惠 著
图书标签:
  • 季老
  • 教育
  • 师德
  • 言传身教
  • 实录
  • 人物传记
  • 教育史
  • 感人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25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77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自1951年春至2009年夏的悠悠岁月里受教于季羡林先生近六十年。本书从生活的侧面,介绍作者与季先生接触的亲身感受,并把季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貌和令人仰止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他们的言传身教,作一番实录,献给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宣德五,男,1933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中共党员。1955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朝语专业本科毕业,1959年研究生毕业。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979年调入中共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朝鲜语基础语法》(商务印书馆,1994),该书获得1999年度韩国东崇学术奖功劳奖。
  张明惠,女,1931年出生于重庆市。中共党员。中国翻译协会会员。1955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朝语专业本科毕业,1959年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调入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85—1987年,奉派赴朝鲜,担任《金日成著作全集》中译本的审校工作,获朝鲜政府一级友谊勋章。1987年退休,时任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著有《心扉集》(2004)、《岁月留痕》(2010)。

目录

001/羡林师的言传身教
003/专业的选择
005/免修一门政治课
007/捐赠藏书库藏品和季荷池畔的教诲
013/喜获《季羡林藏书票》
023/谈人生价值
028/悉心关怀学生们的业务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032/301编外
042/几十年如一日,对学生关怀备至
053/谦逊平和、重情仗义的长者
082/季老对吾儿晓鸿的关爱
093/最后的诀别

精彩书摘

  谈人生价值
  先生拨冗赐序地《白凡逸志》中译本出版后,我们给先生送书去。当先生得知我对“一刀切”下提前退休和评定职称有意见,便特意带我们参观了他个人的工作室和藏书库,浓浓的学术气氛审慎感染了我们。随后在谈话的过程中,他谈了自己从清华毕业后回家乡执教的例子来教育我。他说人生的成功之路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天资是由“天”决定的,自己无能无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他说,“我这么大年岁,每天都在写,好像一天不写些东西,全身都难受,像白过一样,我现在正在写《中国佛教史》。你还年轻,才60多岁,虽然退休了,可干的事情还很多,来日方长,正是人生起跑线的开始。”接着引用了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季先生知道我是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特意讲了编辑工作。他引用唐朝秦韬玉的两句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并说古往今来,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这种“为人作嫁”的精神,说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先生重视编辑工作,尊重编辑劳动,倡导编辑精神,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人,我不禁要高呼:“知我编辑者,季先生也!”接着,季先生现身说法,说他自己从清华毕业后回家乡当中学教师时,学校让他一个学期同时开三个年级的课,他用他亲身经历的事例来教育我。他还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身处逆境时,仍旧争分夺秒,利用扫厕所、看门房的空隙时间,翻译了印度鸿篇史诗《罗摩衍那》。最后他告诉我说,韩国著名学者李永文教授来找他,想要翻译出版他的著作《<论语>、<孟子>和行政学》的中文本,他对李教授说,“磁石别找我,去找张明惠。我不管你头上有什么头衔,相信你一定能把此事办好”。先生还说,人来到时间,就应该为世人留下点什么,否则就是白来人世一趟,有什么意思。那天先生从两点半一直谈到五点半,还推迟了开晚饭的时间。在先生的启发教育下,我重新端正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并把先生过去给我们的题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前言/序言


季老在爱中永生——羡林师言传身教实录 图书简介 一卷情深,万古师魂:以生命书写学术与人格的丰碑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细致入微的口述历史与生命见证录。它聚焦于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汉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之一——季羡林先生(下文简称“季老”或“先生”)的精神世界、学术风骨及其润物无声的教育实践。全书以“爱”为核心线索,串联起季老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他如何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始终坚守人文主义的理想,以慈悲、宽容与坚韧,成就了一代学人的典范。 第一部分:学海无涯,东方智慧的融汇者 本书开篇便带领读者走进季老的求学与治学之路。不同于一般学者循规蹈矩的学术历程,季老的治学路径充满了跨学科的探索与融合。 1. 梵文与印度的启蒙: 详细描绘了青年季羡林远赴德国,师从汉斯·费歇尔(Hans Fischer)等大师学习梵文、巴利文,并最终以《同种异构——以印度古代文学中两种互相对立的母题为例》的博士论文惊艳学界的过程。重点不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如何在那段漂泊的日子里,以惊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克服语言的障碍和生活的困顿,为日后中印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跨越藩篱的比较文学: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季老如何在国内率先提出“比较文学”的概念,并将其具体化为“中印文化比较研究”。书中详述了先生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将印度文学、伊朗文学、中亚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精妙的对话。例如,他如何通过对《罗摩衍那》与中国民间故事的比较,揭示了文化传播的深层规律,展现了其博大精深的学识视野,以及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定维护。 3. 敦煌与中亚的召唤: 丰富的篇幅还原了季老抢救和整理敦煌文献、主持整理中亚史料的艰辛历程。这些描述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体现了先生“为国为民,抢救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他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隐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其对学术边缘领域的开拓精神令人敬佩。 第二部分: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师者风范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季老作为导师和教育者的细致刻画。书中的叙述者们——他的学生、同事、晚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重现了与季老相处的点滴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筑了一位伟大导师的形象。 1. 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 季老的课堂,是开放与自由的象征。书中描述了先生对待不同学术观点时的态度——从不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多想一步”。即便是与他研究方向截然相反的后生晚辈,季老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正是他能够培养出众多跨学科人才的关键所在。例如,书中记录了几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如何因季老的点拨,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学术定位。 2. 生活中的智慧与关怀: 季老的“爱”并不仅仅体现在宏大的学术理论中,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读者将看到一个更加生活化、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季老:他如何细心询问学生的生活困境,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开导迷茫中的年轻人,如何在他简朴的居所里接待远道而来的访客,并坚持亲自为他们泡茶。这些细节展现了他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操守。 3. 坚守底线的人格力量: 面对历史的曲折与时代的变迁,季老展现了知识分子罕见的韧性与清白。书中坦诚地记录了他经历的磨难与不公,但重点在于他如何“忍辱负重”,以学术为舟,在逆境中坚守对真理的信念。他的“不争”并非退缩,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策略,是为了保护他所珍视的学术火种得以延续。这种在风雨中依然挺拔的人格魅力,是当代青年最需要的精神滋养。 第三部分:晚年情深,对世俗的超越与和解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描绘了季老晚年平静而充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生命、时间、和解的深刻体悟。 1. 孤独中的自洽与圆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挚爱亲人的离世,季老开始直面人生的终极问题。书中引用了大量季老晚年的诗文和与友人的通信,展示了他如何通过哲学思考,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对人类文明的关怀之中。他的晚年,是一种超越了功名利禄后的精神圆满,是对“人”的价值的终极肯定。 2. 跨越藩篱的文化友谊: 季老一生广结善缘,与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印度学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本书特别收录了他与国际学界同仁之间的书信往来片段,展现了他作为“文化使者”的身份。这些友谊跨越了政治分歧,单纯基于对知识和人性的尊重,是和平利用学术进行民间交流的生动例证。 3. “爱”的永恒回响: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诠释“羡林师言传身教实录”的内涵。季老的“爱”是广义的:是对知识的挚爱、对学生的慈爱、对文化传承的敬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悲悯之爱。他用一生证明了,真正的大学问,必然根植于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的生命,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了后学者的前行之路,真正实现了“在爱中永生”。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现当代学术史、高等教育史、比较文学、印度学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青年学子和教育工作者,作为理解知识分子精神品格、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参考读物。它不仅提供学术信息,更传递一种面对复杂世界时,应有的从容、担当与温情。

用户评价

评分

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热爱文学和历史的普通读者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他不仅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巨匠,更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智者。最近,我读到一本关于他的书,虽然我在此不直接提及书名,但我可以分享阅读过程中,内心激起的点点滴滴。书中通过许多鲜活的故事,勾勒出季老先生作为一个教育者、一个学者、一个长者,其言传身教的独特魅力。我深深感受到,真正的“大家”,其学识渊博固然令人钦佩,但更打动人心的,是他身上那种温润如玉的品格,以及他对生命、对真理、对人性始终怀揣的那份赤诚。我曾以为,学问做得越深,人就越可能变得孤傲,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季老先生却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与慈悲和爱并行不悖的。他对待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他对待生活,即使历经风雨,也未曾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热爱。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他在低语,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善良、关于坚持、关于探索的精神内核,永远是值得我们去珍视和践行的。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了解一位名人,不如说是在与一位长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智慧之光,仿佛穿透纸张,照亮了我心中某些迷茫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非常惊喜,它没有采用枯燥的传记式写法,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细腻的片段,将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娓娓道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置身于他身边,亲眼见证着他与人交流的场景,倾听着他的教诲,感受着他的温度。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非常到位,比如他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方式,他对某个事件的看法,甚至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让我对季老先生的认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某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鲜活个体。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困难的描写。他总是能在看似棘手的问题中,找到最温和、最有智慧的解决之道。他没有强硬的姿态,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身边的人。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长者促膝长谈,他的话语虽然朴实,却充满了深刻的智慧。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季羡林先生身上那种“返璞归真”的气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喧嚣所裹挟,迷失了方向,甚至遗忘了内心的声音。而季老先生,恰恰是在这种浮躁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用他的一生,证明了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有多么张扬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书中通过一些故事,展现了他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孩童般的好奇和对真理的纯粹追求。他对待生活,不是斤斤计较,而是豁达大度;他对待学问,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循序渐进。我能感受到,他始终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体悟人生。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在他眼中却充满了哲理的启示。他所倡导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是人生态度上的从容与淡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也跟随他一起,放慢了脚步,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也提醒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应该坚守内心的那份纯净与质朴。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季羡林先生对“爱”的理解和实践。他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对学生的爱,甚至是对生活本身的爱。这种爱,不是流于表面的空泛之词,而是融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他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怀中。我能感受到,他将这份爱,化作了教育的动力,化作了治学的热情,化作了与人相处的柔软。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我在面对他人时,是否也曾用爱去包容,去理解。季老先生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以爱育人”。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对待学生,如父如友,循循善诱,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温暖所填满,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爱”的信念。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季老先生一样,用爱去面对生活,去影响他人,让生命因为爱而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以往印象中“学究”形象的季羡林先生。我一直觉得,像他那样高深的学者,生活一定是非常严谨甚至有些枯燥的,每天被书本和研究填满。但这本书里的描绘,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我看到了季老先生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的幽默,他对于日常琐事的可爱态度,以及他对身边人的体贴与关怀。这些片段,让这位伟大的学者瞬间变得无比亲切和真实。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有生活烦恼,但却总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述了他如何将深邃的学术思想,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后辈,那种耐心和诲人不倦的精神,让我由衷地敬佩。他对待知识的态度,不是占有,而是传承和分享。他仿佛一位辛勤的园丁,悉心照料着每一株幼苗,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更是为了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在生活的点滴中找到乐趣,在与人相处中传递温暖,在追求学问的同时,不忘初心,保持那份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