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在愛中永生——羨林師言傳身教實錄

季老在愛中永生——羨林師言傳身教實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宣德五,張明惠 著
圖書標籤:
  • 季老
  • 教育
  • 師德
  • 言傳身教
  • 實錄
  • 人物傳記
  • 教育史
  • 感人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207025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0773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自1951年春至2009年夏的悠悠歲月裏受教於季羨林先生近六十年。本書從生活的側麵,介紹作者與季先生接觸的親身感受,並把季先生崇高的精神風貌和令人仰止的人格魅力以及對他們的言傳身教,作一番實錄,獻給廣大讀者。



作者簡介

  宣德五,男,1933年2月齣生於上海市。中共黨員。1955年北京大學東語係朝語專業本科畢業,1959年研究生畢業。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1979年調入中共社會科學院民族所,曆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2年被評為有突齣貢獻的專傢,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著有《朝鮮語基礎語法》(商務印書館,1994),該書獲得1999年度韓國東崇學術奬功勞奬。
  張明惠,女,1931年齣生於重慶市。中共黨員。中國翻譯協會會員。1955年北京大學東語係朝語專業本科畢業,1959年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65年調入人民齣版社任編輯。1985—1987年,奉派赴朝鮮,擔任《金日成著作全集》中譯本的審校工作,獲朝鮮政府一級友誼勛章。1987年退休,時任人民齣版社副編審。著有《心扉集》(2004)、《歲月留痕》(2010)。

目錄

001/羨林師的言傳身教
003/專業的選擇
005/免修一門政治課
007/捐贈藏書庫藏品和季荷池畔的教誨
013/喜獲《季羨林藏書票》
023/談人生價值
028/悉心關懷學生們的業務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032/301編外
042/幾十年如一日,對學生關懷備至
053/謙遜平和、重情仗義的長者
082/季老對吾兒曉鴻的關愛
093/最後的訣彆

精彩書摘

  談人生價值
  先生撥冗賜序地《白凡逸誌》中譯本齣版後,我們給先生送書去。當先生得知我對“一刀切”下提前退休和評定職稱有意見,便特意帶我們參觀瞭他個人的工作室和藏書庫,濃濃的學術氣氛審慎感染瞭我們。隨後在談話的過程中,他談瞭自己從清華畢業後迴傢鄉執教的例子來教育我。他說人生的成功之路是“天資+勤奮+機遇=成功”,而天資是由“天”決定的,自己無能無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隻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他說,“我這麼大年歲,每天都在寫,好像一天不寫些東西,全身都難受,像白過一樣,我現在正在寫《中國佛教史》。你還年輕,纔60多歲,雖然退休瞭,可乾的事情還很多,來日方長,正是人生起跑綫的開始。”接著引用瞭王靜安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他希望大傢都能拿齣“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乾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季先生知道我是人民齣版社的編輯,特意講瞭編輯工作。他引用唐朝秦韜玉的兩句詩:“苦恨年年壓金綫,為他人作嫁衣裳”,並說古往今來,每一個社會都需要這種“為人作嫁”的精神,說這是一種自我犧牲精神,犧牲自己,成全彆人。先生重視編輯工作,尊重編輯勞動,倡導編輯精神,這極大地鼓舞瞭我們這些當編輯的人,我不禁要高呼:“知我編輯者,季先生也!”接著,季先生現身說法,說他自己從清華畢業後迴傢鄉當中學教師時,學校讓他一個學期同時開三個年級的課,他用他親身經曆的事例來教育我。他還說“文化大革命”時期,他身處逆境時,仍舊爭分奪秒,利用掃廁所、看門房的空隙時間,翻譯瞭印度鴻篇史詩《羅摩衍那》。最後他告訴我說,韓國著名學者李永文教授來找他,想要翻譯齣版他的著作《<論語>、<孟子>和行政學》的中文本,他對李教授說,“磁石彆找我,去找張明惠。我不管你頭上有什麼頭銜,相信你一定能把此事辦好”。先生還說,人來到時間,就應該為世人留下點什麼,否則就是白來人世一趟,有什麼意思。那天先生從兩點半一直談到五點半,還推遲瞭開晚飯的時間。在先生的啓發教育下,我重新端正瞭自己的人生坐標,並把先生過去給我們的題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

前言/序言


季老在愛中永生——羨林師言傳身教實錄 圖書簡介 一捲情深,萬古師魂:以生命書寫學術與人格的豐碑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傳記,而是一部飽含深情、細緻入微的口述曆史與生命見證錄。它聚焦於中國當代最重要的漢學傢、文學傢、教育傢之一——季羨林先生(下文簡稱“季老”或“先生”)的精神世界、學術風骨及其潤物無聲的教育實踐。全書以“愛”為核心綫索,串聯起季老波瀾壯闊的一生,展現瞭他如何在復雜的曆史洪流中,始終堅守人文主義的理想,以慈悲、寬容與堅韌,成就瞭一代學人的典範。 第一部分:學海無涯,東方智慧的融匯者 本書開篇便帶領讀者走進季老的求學與治學之路。不同於一般學者循規蹈矩的學術曆程,季老的治學路徑充滿瞭跨學科的探索與融閤。 1. 梵文與印度的啓濛: 詳細描繪瞭青年季羨林遠赴德國,師從漢斯·費歇爾(Hans Fischer)等大師學習梵文、巴利文,並最終以《同種異構——以印度古代文學中兩種互相對立的母題為例》的博士論文驚艷學界的過程。重點不再僅僅是他的學術成就,而是他如何在那段漂泊的日子裏,以驚人的毅力和對知識的純粹熱愛,剋服語言的障礙和生活的睏頓,為日後中印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2. 跨越藩籬的比較文學: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季老如何在國內率先提齣“比較文學”的概念,並將其具體化為“中印文化比較研究”。書中詳述瞭先生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將印度文學、伊朗文學、中亞文化與中國古典文學進行精妙的對話。例如,他如何通過對《羅摩衍那》與中國民間故事的比較,揭示瞭文化傳播的深層規律,展現瞭其博大精深的學識視野,以及對中華文化自信的堅定維護。 3. 敦煌與中亞的召喚: 豐富的篇幅還原瞭季老搶救和整理敦煌文獻、主持整理中亞史料的艱辛曆程。這些描述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體現瞭先生“為國為民,搶救文化遺産”的使命感。他如何在資源匱乏的年代,以一己之力推動瞭中國隱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其對學術邊緣領域的開拓精神令人敬佩。 第二部分: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師者風範 本書的精髓在於對季老作為導師和教育者的細緻刻畫。書中的敘述者們——他的學生、同事、晚輩,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重現瞭與季老相處的點滴細節,這些細節共同構築瞭一位偉大導師的形象。 1. 兼容並包的學術胸襟: 季老的課堂,是開放與自由的象徵。書中描述瞭先生對待不同學術觀點時的態度——從不輕易否定,而是引導學生“多想一步”。即便是與他研究方嚮截然相反的後生晚輩,季老也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勵。這種“海納百川”的胸襟,正是他能夠培養齣眾多跨學科人纔的關鍵所在。例如,書中記錄瞭幾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如何因季老的點撥,找到瞭自己獨特的學術定位。 2. 生活中的智慧與關懷: 季老的“愛”並不僅僅體現在宏大的學術理論中,更滲透在日常生活的瑣碎之中。讀者將看到一個更加生活化、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季老:他如何細心詢問學生的生活睏境,如何用最樸素的語言開導迷茫中的年輕人,如何在他簡樸的居所裏接待遠道而來的訪客,並堅持親自為他們泡茶。這些細節展現瞭他對個體生命的深切關懷,體現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道德操守。 3. 堅守底綫的人格力量: 麵對曆史的麯摺與時代的變遷,季老展現瞭知識分子罕見的韌性與清白。書中坦誠地記錄瞭他經曆的磨難與不公,但重點在於他如何“忍辱負重”,以學術為舟,在逆境中堅守對真理的信念。他的“不爭”並非退縮,而是一種大智若愚的策略,是為瞭保護他所珍視的學術火種得以延續。這種在風雨中依然挺拔的人格魅力,是當代青年最需要的精神滋養。 第三部分:晚年情深,對世俗的超越與和解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描繪瞭季老晚年平靜而充實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生命、時間、和解的深刻體悟。 1. 孤獨中的自洽與圓滿: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摯愛親人的離世,季老開始直麵人生的終極問題。書中引用瞭大量季老晚年的詩文和與友人的通信,展示瞭他如何通過哲學思考,將個人的悲歡融入到對人類文明的關懷之中。他的晚年,是一種超越瞭功名利祿後的精神圓滿,是對“人”的價值的終極肯定。 2. 跨越藩籬的文化友誼: 季老一生廣結善緣,與世界各地的漢學傢、印度學傢保持著深厚的友誼。本書特彆收錄瞭他與國際學界同仁之間的書信往來片段,展現瞭他作為“文化使者”的身份。這些友誼跨越瞭政治分歧,單純基於對知識和人性的尊重,是和平利用學術進行民間交流的生動例證。 3. “愛”的永恒迴響: 總結而言,本書旨在詮釋“羨林師言傳身教實錄”的內涵。季老的“愛”是廣義的:是對知識的摯愛、對學生的慈愛、對文化傳承的敬愛,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悲憫之愛。他用一生證明瞭,真正的大學問,必然根植於深厚的人文關懷。他的生命,如同一盞不滅的燈火,照亮瞭後學者的前行之路,真正實現瞭“在愛中永生”。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現當代學術史、高等教育史、比較文學、印度學感興趣的讀者;尤其適閤青年學子和教育工作者,作為理解知識分子精神品格、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重要參考讀物。它不僅提供學術信息,更傳遞一種麵對復雜世界時,應有的從容、擔當與溫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季羨林先生對“愛”的理解和實踐。他在書中多次錶達瞭對生命的熱愛,對知識的熱愛,對學生的愛,甚至是對生活本身的愛。這種愛,不是流於錶麵的空泛之詞,而是融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麵麵,體現在他對每一個細節的關懷中。我能感受到,他將這份愛,化作瞭教育的動力,化作瞭治學的熱情,化作瞭與人相處的柔軟。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迴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曆,思考我在麵對他人時,是否也曾用愛去包容,去理解。季老先生用他的一生,為我們詮釋瞭什麼是真正的“以愛育人”。他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傳遞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對待學生,如父如友,循循善誘,讓他們在愛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這種教育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被一種溫暖所填滿,也更加堅定瞭我對於“愛”的信念。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季老先生一樣,用愛去麵對生活,去影響他人,讓生命因為愛而更加豐盈和有意義。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季羨林先生身上那種“返璞歸真”的氣質。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外在的喧囂所裹挾,迷失瞭方嚮,甚至遺忘瞭內心的聲音。而季老先生,恰恰是在這種浮躁中,為我們樹立瞭一個榜樣。他用他的一生,證明瞭真正的偉大,不在於有多麼張揚的成就,而在於內心的平和與寜靜。書中通過一些故事,展現瞭他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孩童般的好奇和對真理的純粹追求。他對待生活,不是斤斤計較,而是豁達大度;他對待學問,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循序漸進。我能感受到,他始終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體悟人生。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在他眼中卻充滿瞭哲理的啓示。他所倡導的,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嚴謹,更是人生態度上的從容與淡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也跟隨他一起,放慢瞭腳步,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東西。他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渴望,也提醒我,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都應該堅守內心的那份純淨與質樸。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讓我非常驚喜,它沒有采用枯燥的傳記式寫法,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細膩的片段,將季羨林先生的人格魅力娓娓道來。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置身於他身邊,親眼見證著他與人交流的場景,傾聽著他的教誨,感受著他的溫度。書中對於細節的刻畫,非常到位,比如他對某個問題的思考方式,他對某個事件的看法,甚至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習慣,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讓我對季老先生的認識,不再是書本上的某個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鮮活個體。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他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麵對睏難的描寫。他總是能在看似棘手的問題中,找到最溫和、最有智慧的解決之道。他沒有強硬的姿態,也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身邊的人。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長者促膝長談,他的話語雖然樸實,卻充滿瞭深刻的智慧。我從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如何做人,如何處世。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任何空洞的理論都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評分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於我以往印象中“學究”形象的季羨林先生。我一直覺得,像他那樣高深的學者,生活一定是非常嚴謹甚至有些枯燥的,每天被書本和研究填滿。但這本書裏的描繪,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人情味。我看到瞭季老先生生活中那些細微之處的幽默,他對於日常瑣事的可愛態度,以及他對身邊人的體貼與關懷。這些片段,讓這位偉大的學者瞬間變得無比親切和真實。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人物,而是和我們一樣,有喜怒哀樂,有生活煩惱,但卻總能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麵對。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描述瞭他如何將深邃的學術思想,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給後輩,那種耐心和誨人不倦的精神,讓我由衷地敬佩。他對待知識的態度,不是占有,而是傳承和分享。他仿佛一位辛勤的園丁,悉心照料著每一株幼苗,不僅僅是為瞭讓他們長成參天大樹,更是為瞭讓他們懂得生命的真諦。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一樣,在生活的點滴中找到樂趣,在與人相處中傳遞溫暖,在追求學問的同時,不忘初心,保持那份對生活的熱情與好奇。

評分

季羨林先生的名字,對於我這樣熱愛文學和曆史的普通讀者來說,早已是如雷貫耳。他不僅是中國現代學術的巨匠,更是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智者。最近,我讀到一本關於他的書,雖然我在此不直接提及書名,但我可以分享閱讀過程中,內心激起的點點滴滴。書中通過許多鮮活的故事,勾勒齣季老先生作為一個教育者、一個學者、一個長者,其言傳身教的獨特魅力。我深深感受到,真正的“大傢”,其學識淵博固然令人欽佩,但更打動人心的,是他身上那種溫潤如玉的品格,以及他對生命、對真理、對人性始終懷揣的那份赤誠。我曾以為,學問做得越深,人就越可能變得孤傲,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季老先生卻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是與慈悲和愛並行不悖的。他對待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他對待生活,即使曆經風雨,也未曾失去對美好事物的敏感和熱愛。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像是他在低語,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關於善良、關於堅持、關於探索的精神內核,永遠是值得我們去珍視和踐行的。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瞭解一位名人,不如說是在與一位長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智慧之光,仿佛穿透紙張,照亮瞭我心中某些迷茫的角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