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木犀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女性史
  • 东晋
  • 谢道韫
  • 文学史
  • 历史传记
  • 古代史
  • 文化史
  • 人物传记
  • 才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0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9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谢道韫以咏雪联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才名永传,善清谈,即便当时名士亦不能胜她,诗作媲美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书法直逼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堪称东晋*一才女。

◎乌衣巷中谢家女,旧时王谢堂前燕

谢道韫,东晋风流名相谢安之侄女,书圣王羲之之儿媳,有竹林七贤之风骨,堪为天下名士之师。

◎高门贵妇,巾帼不让须眉

面对权臣,可从容应对;面对凶徒,亦能挥刀力战,手杀数人。她的高贵不来自门第,而是一身傲骨,即便是大奸大恶之徒,也不免为之折腰。

内容简介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讲述了咏絮才女谢道韫的一生。谢道韫出身名门世家,才学出众,品貌双全,有“咏絮之才”“林下之风”之誉,在风流名士辈出的魏晋时期,她可谓巾帼不让须眉。然而这样的她却没能得到一份美满的婚姻——丈夫虽然也是世家子弟,却资质平庸、刻板无趣;晚年生活也充满了艰辛——时局动荡,亲人惨遭屠戮。但她并没有被生活的残酷击倒,婚姻中没有爱情便不追求爱情,敌人杀来便手握利刃反击回去,丈夫和儿子相继惨死便拼命护住外孙。拨开历史的迷雾,作者为我们还原出了一个鲜活的谢道韫,以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了这位才女传奇的一生。

作者简介

木犀,本名李明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史学爱好者。大学期间曾发表过诗歌及短篇小说,诗歌《我在等你》获得三等奖。工作后在多家网站发表过小说,曾出版《沉烟玦》《一生休》《一梦了然》《爱你在下一分钟》,短篇惊悚小说《碎钟》《爱上你是谁的错》等。

精彩书评

作者笔下的魏晋除了洒脱超然,更多了一份女性的温婉细腻。谢道韫的一生由她娓娓道来,如江南烟雨,又如初冬新雪,令人不忍释卷。

——《秦爱》作者桑果

将时间轴转至崇尚谈玄论道的东晋,拂去史册上的尘埃,打开文学、艺术的大门,随着作者细腻绮丽的文笔,与乌衣巷中的*一才女相遇,倾听她的故事,感受她的心绪。

——漯河美协秘书长 李河汕


作者的文字清丽曼妙,字字动人,以情写史,别开生面。她以锦心绣口,将东晋才女谢道韫的一生徐徐铺展,带我们穿过历史与时光,亲临那幅千年前的江南水墨画卷,令人心醉神迷,回味不已。

——《一两江湖》系列作者一两

目录

序 乌衣巷中谢家女

第一章 未若柳絮因风起

1. 魏晋风流 / 2

2. 风起青 / 12

3. 缘起江南 / 19

4. 雅道相传 / 29

5. 谢庭兰玉 / 38

第二章 只愿君心似我心

1. 谢家娇女 / 46

2. 豆蔻年华 / 55

3. 少女情怀 / 65

4. 琅玡王氏 / 74

5. 陌上少年 / 80

第三章 山月不知心底事

1. 彩凤灵犀 / 90

2. 金玉良缘 / 97

3. 心意难平 / 107

4. 红尘俗事 / 116

5. 青绫幕幛 / 125

第四章 回首已是百年身

1. 孙恩之乱 / 134

2. 凝之之死 / 141

3. 群敌环伺 / 147

4. 花落人立 / 155

5. 唏嘘此生 / 162

第五章 凤去台空江自流

1. 林下之风 / 172

2. 诗书才气 / 176

3. 有女从容 / 185

4. 千古之音 / 193

5. 聚散两依 / 199

精彩书摘

1.魏晋风流

本该秋高气爽的天气却遇上了连绵阴雨,缠缠绵绵仿佛是初春,一杯清茶,一卷书,听窗外淅淅沥沥空阶滴到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迷惘之感。

推窗而立,凉风卷带着细雨扑面而来,窗外只有入秋的景,却没有入秋的寒,秋风温凉而细腻。在这样的季节里,觅一段史,念一个人,仿佛连灵魂也踏入得格外清晰。

漫长的岁月里,浩瀚的史书中,皮影戏般滑过的又岂止几个英雄、几位佳人?跨越滔滔江水,在重峦叠嶂的密林间找寻,碧水清流,谁又是那个立于水畔等待的人?

没有绝世容颜,没有红缨盔甲,不妖不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隔岸相望沉鱼落雁、巾帼须眉、庭阶玉树、珠玉满堂,她在其中翩然而立。她便是谢道韫,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名满天下、千古流芳的才女。

隔着东晋这条暗潮汹涌、血腥浮躁的河,她的家族如同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她便摇曳其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本该是一朵被呵护的春花,却飘摇于风雨如晦的冬日,伤痕累累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寒梅傲雪的顽强之姿。

谢道韫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代表着繁盛一时的谢氏家族曾经有这么一位姑娘,姓谢名道韫,被历史铭记。

道,“自然,自然即道”;韫,“收藏,蕴藏”。似乎冥冥之中已注定,她这一生如韫椟藏珠,期待光芒万丈却又宝匣深藏,可惜待千帆看尽,波澜不惊时方醍醐灌顶,这世间浮光掠影,原来不过一个“道”字,万法归宗。

记得谢道韫便记得那样一个时代,记得那样瑰奇而混乱的一段史,成就了她的千古英名,也给了她一世伤痛。何其不幸,又何其幸哉。如若有来生,渴求国泰民安,小女子一生碌碌,不求显达于世,但求岁月静好,一世长安。

推开那扇满目疮痍的大门,踏着历史的烟尘,在江南的雨幕中细细找寻,眉眼清丽,秀外慧中,史册上的墨迹堆砌着对那个风骨非凡的女子的赞美,却总觉得有些疏离而遥远,有一种冷冰冰的生硬僵直。她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女子,美丽而温婉,不急不躁,微微如风,才华横溢。她立在湖畔岸边,如一竿青竹,又如一株玉兰,亭亭而立。

想走近她,听她娓娓而述王朝兴衰,欣赏她如蛟龙出海般的书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看她意气风发,口若悬河,清谈玄辩,如出鞘的宝剑,秋虹似水。与她讲闺房密语,怅然感叹夫君没有双飞翼,心意难通。

史册总是热闹的,记录着枭雄豪杰,记录着英雄侠客,记录着美女如云,也记录着烈女贞妇。掩卷而叹命运之不公,世事变幻莫测,高山是一景,小溪也是美不胜收,只是更多的人去仰望高山时,谁还曾记得那些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卑微灵魂。

漫卷诗书,繁花缭乱,魏晋时代造就了一个奇异的社会现象。一边是追求自由率真个性的文化,一边是动荡不安的社会,仿佛一个人格分裂的精神病人,忽左忽右,时而残虐疯狂,时而开阔博大。

这是一个瑰丽而妖异的时代,有着与众不同的基调。她亦正亦邪,任性狷狂,而又真诚可爱,与她相遇,莫问是缘是劫。

魏晋南北朝的朝代特征如此之多,与当时的政治风气有关。曹丕于220 年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四十五年后,265 年,司马家族秉承曹家得天下的手法夺了这天下大权,建立了晋王朝。然而短短五十二年后,政坛再起纷乱,统一的王朝如大厦倾倒,土崩瓦解,安定平稳的生活仅仅是昙花一现,便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失了北方国土,晋室只得南渡,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也没能让朝局安稳下来,建立在士族门阀支撑基础上的政权危如累卵,有着“王与马,共天下”之称。皇权弱,士族强,势必产生权力之争,在东晋王朝统治的一百多年里,各种篡权、起义不休,动荡的朝局使这个时代纷杂混乱、号角声不断。

政治的混浊黑暗,国家的分裂对峙,却造就了文化的融合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撞击,相互妥协调和,终于融成特立独行的文化氛围。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个时代,有着漆黑的政治,却有着光彩的文化。

这是一个士族当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时代,皇权没落,士族豪门风涌崛起。他们左右着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从魏时开始渐渐壮大,至东晋时期已到顶峰。王、谢、庾、桓四大家族与司马氏皇权同生共息,此消彼长而平衡。谢道韫是陈郡谢家之女、王家之媳,显赫的出身给予她的不是飞扬跋扈,而是诗书字赋样样出众的才气,是有着林下之风的名士风范。

从元康名士到“竹林七贤”,再到江左八达,魏晋的风气已然与前朝不同。不再是儒家独霸天下,老庄的思想渐渐走入朝堂,士族名流们开始重才气,重艺术,重感情,重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这是一个相对于前朝而言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他们不再被教条约束,渴

望探视内心,寻找心底深处的真情。

他们开始相信,这世间一切皆有情,情义之深不亚于理之重,是人才会有情,有情才能算一个真名士。名士王衍丧子,悲痛不已,山简安慰他不要太过伤心,他痛哭道:“情之所钟,正是我辈。”圣人可以忘情,我辈岂敢?情到深处自然涌出,不压抑,不克制,情到深处无法自拔。这世间最真切的正是用情至深之辈,他们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里深情以待。

频繁的战乱和动荡的朝局,无法释放的家国之情、故土之恋,太过压抑的仕途前景,让士人们如同落入黑暗的深渊,需要伸展的心性只得在老庄的飘逸思想中一展双翅,放纵任达,率真任性。

追求美色、玄学清谈、服药之习、饮酒成风、任诞率直等迥异于其他封建王朝的风气,带着魏晋时期独有的风采扑面而来。青山绿水间,文人墨客三两成行,或坐于曲水之畔,或散衣而卧,洒脱不羁,“斗酒十千恣欢谑”,画轴半卷描史册。

江南王朝内斗不断,江北更是战火弥漫,汉、羌、匈奴、鲜卑等各族之间的摩擦不断,王权更迭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乱世治兵,盛世治典,群狼环伺的权力之争使当权者们在短暂的统一中来不及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江北、江南在纷乱中寻找自己独有的平衡,在民族差异、地域差异的碰撞和挤压中催生出了一种绝世独立的文化风貌。

在失去半边国土的东晋,玄学有了自己的新核心——如何超生死、得解脱。动荡的王朝让士人们觉得生死无常,所有美好不过是稍纵即逝的烟花,生命亦不过是大梦一场。由此,他们提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观,追求个体人性解放,纵情放欲。

永嘉之乱后,中原沦落,山河已破,朝局动荡,政权频繁更迭,士人南迁,这一切使得他们对于国家的感情越来越淡薄,而家族的观念越发浓厚。他们远离家国故土,面对的虽是江南的秀丽江山,然而想到江北还在动荡离乱中,故土难回,家园不再,无法割舍的落叶归根之情终于喷薄而出。

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乱,厌倦了朝堂之上的波诡云谲,他们自绝望中生出新的感情寄托,他们抛弃实用功利,轻视世俗礼法,超越玄远,向往精神的纯净。如嵇康爱打铁,不是为生计,只因喜爱;阮孚制屐,神色悠然。他们所求只是心中所爱,因为爱而去做,没有目的,没有算计,所凭只是一颗心而已。

他们纵情山水,寻找安乐之所,放浪形骸,以酒精麻痹神志以求忘怀或自保,以隐逸山林为乐土。

儒家那些三纲五常的理论,“以经义决狱”的烦琐经学,还有谶纬怪诞的神学,到了这个时期都如同美人迟暮,光环泯灭,魅力不再。士人们厌倦了政治斗争的残忍黑暗,转而开始关注个人的修为,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名人雅士攒三集五地谈玄说理成为一种时尚,世人称为清谈或玄谈。

清谈是将人性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做了形而上的认知,思考来去有无这样无法参透的玄理来进行辩解,士人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当时的士人皆爱此道,文人墨客们聚在一起,饮酒清谈,有时会就一个论题辩论不休,遇到高手,甚至可以通宵达旦。

美人卫玠便是此中高手,虽然有“看杀卫玠”的说法,但还是有部分史学家认为,卫玠是因身体羸弱,又彻夜清谈,以至于累死,可见清谈的魅力之大。

陈郡谢氏也深爱此道,谢道韫的叔伯和兄弟们都是此道中人。谢安是清谈高手,侄儿谢玄、谢朗也是少年时便名扬天下,谢道韫自幼受叔父谢安影响,又才学过人,加上日常里来往的皆是风流名士,才学深厚,辩识机敏,都是清谈高手,她自然也成了此道中人。

如果说清谈玄学是魏晋的主导思想,饮酒长啸便是日常行为。魏晋时期士人爱酒,上至帝王,下至士人,皆嗜酒如命,尤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刘伶更是酒中仙,他曾乘鹿车,携酒壶,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可见他爱酒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对酒的喜好写成文字,作了一篇《酒德颂》来阐述自己饮酒的原因和酒后的感知,所谓“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也许便是当时爱酒的士人们共同的心声。借酒避世,借酒放达,醺醺然而自得。

饮酒不过是魏晋士人任诞之风中的一种,各种越出当时礼教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阮咸人猪共饮、阮籍居丧无礼、王羲之东床坦腹、王徽之雪夜访戴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正是魏晋名士们追求遵循内心的行为方式,放达率性。

如果这些行为还不够让人瞠目结舌,那么服食五石散才真是任性到怪诞的地步。食药之习大约是从“美人”何晏而来,何晏吃五石散治病,病好后称此药便是不治病也能让人神清明朗。在那样一个跟风的时代,此论一出,世人纷纷尝试,后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风气,一代名流王羲之也服用此药。

五石散的药性很烈,吃过后需要散发,以至魏晋士人都喜爱衣袖宽博的服装样式,褒衣博带,行动之时衣袂飘飘,恍若谪仙。士人们以此为风尚,行动中自带一股翩然之态。

欣赏世间一切美好,不论是对物还是对人,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恶,真诚而不做作,是这时期独有的一种风景。譬如当时的女子看到美男便围观,将果子抛入车中以示欣赏,这种纯真而美好的喜爱之情,率直得可爱。嵇康在山中徘徊,猎户夸赞他为神人;谢安有鼻炎,说话鼻音重浊,世人于是皆捏着鼻子说话,跟风的狂热程度甚至导致满城洛下之音。

率性而为,行为怪诞,只是这魏晋风度中的一种表象,后世的文人墨客真心钦慕的是名士们风流蕴藉的才情,是他们的放达而不放纵,率直而不鲁莽,真性情而不淫乱。阮籍别嫂,虽无视礼教,却重亲情;嵇康刑场上让弟子送来自己的琴,从容弹一曲《广陵散》,长叹一声此曲终要消亡,其淡定放达之态,世人皆感怀;谢安会桓温,被满帐刀斧手合围而不变色,谈笑风生,于不动声色中化险为夷。如此种种,后人岂能企及?

正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张扬的个性背后是对精神世界的纯净的追求,任诞放肆背后是不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

谢道韫便生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放、追求自然美、崇尚玄风、清谈盛行的王朝。

谢道韫出生在一个富庶的门阀世家之中,被娇养长大,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在当时不知被多少士人倾慕。

茂林修竹间,亭台楼榭深处,阳光透过檐角洒入庭院,层累的紫藤萝架下,不谙世事的少女拈花而笑,一生如若画卷初展,怀揣美好的憧憬,只盼此生遇一良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然而冰冷的史实总让人措手不及,即使超凡脱俗如星子般的他们,也难抵粗野的金刀铁马,所有的情感和矛盾在家国天下的面前渺小如一粒尘埃,历史的车轮倾轧着血肉之躯轰轰而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谁曾记得车轮下的尘埃中曾经开放过的花儿?阿基米德倒在野蛮的血泊中,谢道韫怀抱小外孙独面钢刀血雨。

血腥推进的历史进程将这个热闹的时代渲染成另一种风景,如同地狱中的彼岸花,绝望中开出的艳色,妖异无双。咨经诹史,这一世的悲欢离合、欢喜凄凉,都凝成墨落于纸上,不过是几笔墨迹,凭记一生。

纵使她千古留名,风骨铮然,我们甚至连她的出生之日也无从追寻,能记得的大约就是那年那岁,她还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豆蔻少女,秋千架前立,白果树下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派少年不知愁滋味时浑然天成的纯真。随着岁月的浸润,白纸一样的人生便轻易地被这样热闹而繁芜的时代培育成毛竹一般的秀挺。

墨色中依稀可辨她衣袂飘飘、面目清丽、形容开阔,有着君子般的洒脱,但终是落入这凡尘世间,身心疲惫,伤痕累累。

春雨如幕,夏日如花,秋凉若霜,冬雪绵绵,人生一幕如这四季,少年时的美好,成年后的烦恼,中年后的遭遇,朝而欢,暮而寂。

多希望这一世不过是庄周一梦,石入水中激起碧湖波澜,惊醒梦中人,再抬头,庭院深深,绿肥红瘦,微风吹拂,秋千依旧。

翻开泛黄的史料,相悖于她千百年来的名气,有关谢道韫的资料屈指可数。浩瀚如垠的字海里,觅迹寻踪,点点滴滴被尘封的往事,如若昙花般幽然开在寂寂的黑夜,执起的烛火还未燃尽,花已谢去,只余下淡淡的香气萦绕心间,如隔湖而望的一朵白莲,如深山幽谷那枝寒梅,不待你的到来,便已过了花期,空余怅然漫山谷。临水凭吊,碧空余鸟痕,清波舟影远,心中唯余那个踏波而来的仙子,空灵飘逸,仙踪难觅。


前言/序言

前 言

已是暮春,阳光渐炽,又到了柳絮飞舞的季节,小城再次弥漫在一场没有寒风的春雪里。如同千年前那场雪,穿越滚滚红尘而来,勾画出一个飘逸灵动的女子踏过满是荆棘的凡尘,伤痕累累之下依旧冰清玉洁,被江南天青色的水色晕染成翠竹的色彩,在如絮的雪花中羽化而去,在烟色的长空中划过一抹长长的裙痕。

那场混战将晋王朝分为两段,一段西晋,一段东晋。政权中心从国色天香的洛阳城南迁至金粉之都建康,没有根基的柳絮落在了江南的水乡,等待一场邂逅。在那个午后,看万物静谧,听沙沙作响的声音掠过树梢,终于化作满天白蝶翩然而落,融在江南的每处屋舍、每条河流,绕在青山水郭外,打湿了东山别墅长廊两侧的花圃。隔窗看见那个轻盈灵动的小姑娘,有着儿童懵懂不知人世艰辛的天真,接一片六瓣雪花,化为她梦里的一只蝴蝶,翩然飘动,扇起灵气满满的才华。

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却有着江北陈郡祖籍的名号。出生在雅致之族,嫁与簪缨世家,她本该是那段动荡岁月里幸福的女子,大树下剪一汪江南雨做墨,采一朵江南云做笺,描绘一幅只有自己才懂的风情,不承想洪流涌过,无人幸免。但她不是那轻盈的柳絮,她是一片江南雪,早已融入山河湖泊中,化为一汪清泉,随遇而安,不急不躁,却又汹涌澎湃。少年时那幅画早已泛黄,握在她手中是另外一幅,绘着青松寒梅,隐隐有香气盈袖。

谢道韫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所有的事迹凝在一起,也不过短短数段。开始时她便已是聪慧灵动的小姑娘,一句咏雪联句,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才女的名号。她自飞雪中走来,踏着江南的烟雨盛景而成长,不蔓不枝,亭亭秀秀。她永远是江畔那株白玉兰,清丽而不妖娆,不矫揉造作,不喧宾夺主,人品就如她的诗句一般质朴无华、清丽自然,但又开阔大气、气势恢宏。她不喜欢便直接告诉叔父,心无尘垢,如明镜般晶透。她钦慕当世名士的风骨,便一生如此要求自己,待人行事处处透着清峻通脱,被人称作女子中的名士,有着烟云水气般的飘逸仙姿,超凡脱俗而又大气开阖。直到战乱袭来,火烧平野,她的人生顿生颠覆性的变化,才发现原来所有的评述都不足以描绘她的风骨。生死面前体现人性,嵇康不屈从容赴死,谢道韫不畏刀剑奋起抗争,生命开出绚烂的花,在魏晋黑暗的天空中绽放灿烂的光华。

她是一朵莲,生在淤泥般的浊世却活得清雅秀挺;她是一枝梅,生在冰冷寒冬之时却绽放得雍容大方;她是一株竹,长于千岩万壑间却生长得青翠秀丽。她是天地间的一股正气,是满园花丛中的芝兰玉树,打开魏晋的另一扇窗,满眼白袍中的一抹亮色。窗外又是雨珠飞溅,江南已入夏,从陈郡出发,顺水南下,踏青山访碧水,沿着当年的痕迹探寻,渴望与曾经的芳魂共鸣,做一场名士之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内容。 --- 书名:《帝国最后的挽歌:拜占庭的末日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内容简介 从辉煌到灰烬:一千年的帝国挽歌 《帝国最后的挽歌》是一部气势磅礴、史料翔实的鸿篇巨制,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独特、也最令人唏嘘的文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从鼎盛走向最终覆灭的复杂历程。本书聚焦于拜占庭最后的两个世纪,特别是那场标志着中世纪终结、世界格局重塑的决定性事件: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本书摒弃了传统史书的干涩叙事,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描绘了一个在四面楚歌中挣扎求存的伟大帝国。它不再是查士丁尼大帝时代那个横跨欧亚的霸主,而是一个被内部分裂、经济衰败和外部围困所蚕食的“病入膏肓”的巨人。 权力中心的挣扎与内耗 拜占庭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本书详尽分析了其内部政治生态的腐朽与僵化。我们看到,从13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灾难性洗劫后,帝国便失去了元气。君士坦丁堡不仅失去了财富和领土,更失去了作为“世界中心”的信仰与权威。 书中对帕拉奥洛戈斯王朝的几代君主进行了深入刻画。从试图与西方教会和解以换取军事援助的约翰二世、七世,到那位被历史铭记为“末代皇帝”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他们的决策充满了悲剧性的无奈与崇高的勇气。作者细致地展现了贵族间的权力斗争、教会的顽固派与改革派之间的冲突,这些内部矛盾极大地削弱了帝国抵抗外侮的能力。每当有外部威胁逼近时,帝国总是在关键时刻被自身的结构性缺陷所掣肘。 奥斯曼的崛起:无情的东方之狮 与拜占庭的内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迅猛崛起。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剖析了奥斯曼苏丹们,特别是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的战略眼光、军事组织能力以及他们对拜占庭遗产的野心。作者展示了奥斯曼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军事部署、对新式火器的采用(尤其是巨型火炮的研发),以及对战略要地的逐步蚕食,将君士坦丁堡塑造成一个孤立无援的孤岛。 本书特别关注了技术代差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拜占庭坚守着古老的城墙和防御工事,但面对奥斯曼人制造的“大炮”——一种前所未见的战争机器——这些曾经坚不可摧的屏障开始颤抖。 围城史诗:1453年的最后四十八天 全书的高潮集中在1453年春天那场持续近两个月的围城战。作者基于拉丁文、希腊文、土耳其文等多语种的第一手资料,重现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攻防战。 读者将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墙上守军的绝望与英勇:不足七千人的守军,面对着八万精锐的奥斯曼大军。书中详述了城内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希腊人、热那亚人、威尼斯人)为了共同的家园并肩作战的场景。 叙事聚焦于几个关键的戏剧性瞬间: 1. 金角湾的铁链与奥斯曼的“陆地航行”:描述穆罕默德二世如何展现出惊人的工程奇迹,将战舰从陆地拖入金角湾,绕过拜占庭的海上防御。 2. 圣罗马诺斯门的攻防:这是决定性的突破口。作者描绘了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破前夕的最后一次冲锋,他脱下皇袍,与士兵一同在最前线战斗直至阵亡,用生命捍卫了罗马的血脉。 3. 城破之日的混乱与浩劫:对城内三天的劫掠进行了克制而又不失真实性的描绘,展现了古老文明在铁蹄下的瞬间崩塌,以及数百万珍贵手稿和艺术品的命运。 深远影响:古典世界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序幕 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重述一个陷落的故事。它深入探讨了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对世界历史产生的连锁反应: 地中海力量的转移:奥斯曼帝国的巩固,直接导致了欧洲海上商业通道的中断,加速了地理大发现的进程,迫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文艺复兴的催化剂:许多拜占庭的学者带着古典希腊和罗马的珍贵典籍逃往意大利,他们的到来为西欧文艺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古典思想燃料。 精神遗产的延续与断裂:分析了东正教世界的权力真空,以及俄罗斯(莫斯科大公国)如何自视为“第三罗马”,继承拜占庭的精神衣钵。 《帝国最后的挽歌》不仅是对一个千年帝国的精确考古,更是一曲关于勇气、信仰、技术变革与历史必然性的挽歌。它警示世人,任何伟大的文明,若不能持续改革与适应,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吞噬。本书是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关键钥匙。 本书特色: 史料丰富:首次整合了东西方关于围城战的完整叙事,交叉印证,力求还原最接近历史的细节。 人物鲜活: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非僵硬的符号。 地图与插图:配有精细的君士坦丁堡城防图、帝国疆域变迁图以及关键军事部署图,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地理与战术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乌衣巷,这个承载着无数历史典故和文化符号的地点,与谢家女这个身份,构成了一种天然的文学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对当时社会风貌、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那些曾经的宅邸,那些文人的宴饮,那些飞扬的笔墨,都应该在书中栩栩如生地呈现。而谢道韫,这位“才女”,她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她的才华又是如何被激发和展现的,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事实的罗列,而是能够用文学化的语言,赋予这些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雅与韵致,以及谢道韫这位女子,是如何在这股时代洪流中,以她独特的方式,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评分

读罢《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独立而坚韧的女性形象。虽然“谢家女”这个称谓暗示了她的出身背景,但“东晋才女”的标签,则更强调了她的个人能力和影响力。我想知道,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谢道韫是如何突破性别界限,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的?她的才学,是否仅仅体现在诗文创作上,还是更广泛地涵盖了政治见解、人生智慧等层面?书中对于她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比如她的婚姻,她的家族变故,甚至是对时局的看法,都会是我关注的焦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超越时代局限,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谢道韫。她不仅仅是历史书本上的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的女性。这本书,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即使在遥远的东晋,女性的智慧和力量,同样能够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评分

对于《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便是它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东晋,一个风雨飘摇却又文脉昌盛的时期,江南的繁华与北方的战乱交织,士族的兴衰沉浮,名士的雅集与风流,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颇感兴趣的历史片段。而谢道韫,恰恰是这个时代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这本书以她为中心,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个复杂的东晋社会。我猜想,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她“咏絮之才”的简单描绘,而是会深入探讨她所处的谢家,这个权倾朝野的名门望族,以及她作为其中的一员,是如何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我会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谢道韫的生平考证,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文化思潮,以及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隐秘而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一个才女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家族、个人际遇共同作用下的必然。

评分

我购买《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人物命运的好奇。谢道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是才女,更是名门之后,是王羲之的儿媳,她的丈夫王凝之虽然才华不及,但却也是名门之后。这样的出身,让她拥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平台,但也意味着她背负着家族的期望和历史的审视。我想知道,在那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谢道韫是如何平衡家族责任与个人追求的?她的才华,究竟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又带来了怎样的束缚?书中对于她与谢安等家族长辈的互动,对她与丈夫王凝之的关系,乃至对她与当时其他名士的交往,都会是我非常期待的阅读内容。我希望能够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她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她的坚持与妥协,她的智慧与无奈。这本书,能否让我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理解她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的深层原因?

评分

这本《乌衣巷中谢家女:东晋才女谢道韫》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浓浓的好奇心。谢道韫,这个名字在历史的烟尘中并不陌生,但总觉得她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咏絮之才”的代名词。然而,书名中的“乌衣巷”和“谢家女”,却赋予了这个名字更鲜活的温度和更具体的场景。我仿佛看到,在那个金陵繁华的乌衣巷,一位出身名门的女子,不仅拥有绝顶的才华,更承载着谢家的荣耀与期待。这本书,能否让我穿越时空,去探寻她生活的真实轨迹?她是否只是一个空有美名的才女,还是一个有着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独立个体?我期待着,从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谢道韫,一个不仅仅被后人称颂的“咏絮才女”,而是一个在动荡年代中,以智慧和才情,活出自己光芒的女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古朴而不失典雅,仿佛预示着书中蕴含着一段悠远而动人的故事,等待着我去一点点地揭开。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个遥远的东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聆听一位传奇女子在历史长河中的低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