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

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费里克斯·胡赫 著,高中甫 译
图书标签:
  • 莫扎特
  • 音乐家
  • 传记
  • 古典音乐
  • 历史
  • 艺术
  • 人物传记
  • 裸脊珍藏版
  • 西方音乐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66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432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莫扎特传》是一部描写莫扎特生平的艺术性传记,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感人的激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位乐坛伟人充满传奇的一生。莫扎特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神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人类创造了一笔难以估量的音乐财富。
《莫扎特传》在充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写就,在总体上是实写,在细部上又是虚写,比想象丰富,比传记鲜活。它再现了莫扎特自童年直到生命的最后的艺术形象,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艺术的魅力。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莫扎特不平凡的一生,更能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

作者简介

作者:
费里克斯·胡赫(1884—1952)出生于德国一个文学世家,原为医生,但酷爱音乐与文学。1927年和1931年,他先后他创作了传记小说《贝多芬》第一部《贝多芬的青少年时代》和第二部《贝多芬的成熟年代》;在四十年代又完成了以莫扎特为主人公的另一部传记文学作品《莫扎特》。这两部作品使他声名显赫,先后重版多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他还撰有《德累斯顿随想曲》等作品。

译者:
高中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78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国文学研究。著有《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歌德接受史》《德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与人合著)等。翻译有歌德长篇小说《亲和力》,传记小说《贝多芬》《莫扎特》,以及《马勒——未来的同时代人》《莱辛寓言》《海涅评传》等,此外还译有茨威格、施尼茨勒、雷马克等人的作品。

精彩书评

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是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罗曼·罗兰

在世的音乐家中,我只能拿约瑟夫·海顿来同您相比,但他没有您旋律中的那种纯净和晶莹、清湛。
——克里斯蒂安·巴赫


天堂的天使们在颂扬上帝的时候,他们必定演奏巴赫的音乐,但是当他们独处的时候,必定演奏莫扎特的音乐。
——卡尔·巴特

死亡……噢,那就意味着再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爱因斯坦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傅雷

目录

苏醒
踏入世界的第一步
在巴黎的凯旋
伦敦
《第一诫的义务》
意大利
协会的最年轻一员
爱乐骑士
新的大主教——《卢乔·西拉》
宫廷音乐会
弗罗尼
困难的决定
《安德洛墨达》
告别萨尔茨堡
曼海姆和德国歌剧
路易丝·韦伯
分离
希望和失望
与路易丝重逢
萨尔茨堡的宫廷管风琴师
受辱被踢
一颗充满期待的心
为了德意志歌剧
两个康斯坦策
两次重要的邂逅
“神目”诱逃
访问萨尔茨堡
路易丝
埃马努埃尔·席卡内德
《费加罗的婚礼》
《唐乔瓦尼》
沉重的时刻
波茨坦之行
《女人心》
来自英国的提议
《魔笛》
灰衣使者
加冕庆典的歌剧
《安魂曲》

精彩书摘

困难的决定

沃尔夫冈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在写一部管乐六重奏,这是大主教为宴会而预订的。往常从他笔下那么迅速地涌出乐句,把谱纸填得满满的,可今天却几乎不动地方。终于,他把一首作为终曲的回旋曲完成了。但是当他从头到尾读时,他就把它从中间一撕两半,团在一起,扔到纸篓里去。他坐在钢琴前开始弹了起来:阴沉的C 小调的音响,它在描述一颗受伤的心的痛苦,表达了一种无望的弃绝情绪。但是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精神在他身上苏醒了。他刚才即兴弹奏的,正好包含一个钢琴曲乐章的素材。他开始去完成那些主题,把它们加以比较,改动了个别细小的地方,把整个乐章写了出来。这里面好像是有些独特的东西。
乐长走了进来,坐下听了一会儿。
“你在弹什么,沃尔夫冈?”
“新的东西,”他回答说,并没有中断弹奏。“也许这是一首钢琴协奏曲的中间乐章。”
“那首管乐六重奏完了吗?”
“没有。”
“可你知道,那是很急的!”
“我不喜欢。”
“沃尔夫冈!”
“我做不了!”他停止了弹奏,站了起来,走到窗户前,凝视着皑皑白雪。
“我对这永远是蓝色的天空厌倦了!”
“永远是蓝色的天空?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你真的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亲爱的爸爸?你还记得三年前的那部G 小调交响曲,它是怎样使穆夫提对我恼火吧?当时你给了我劝告,我听从了,我总是写美妙悦耳的音乐,通俗的,像您一再要求的那样,这种音乐容易入耳,可是不入心!我说的蓝色的天空就是这个意思。”
“我的好沃尔夫冈,不要把事情夸张得这么可怕!不要把你的音乐弄得比它本来的还要坏!唉,我说些什么呀!好像它是坏的似的!完全相反,它是好的,好极了!美极了!我为你感到骄傲!三年来你写了几乎上百首最好的作品!这都是些什么样的珍珠呵!想想那五部美极了的小提琴协奏曲!想想为吕措伯爵夫人写的那部钢琴协奏曲!想想那首哈夫纳小夜曲!想想那首嬉游曲!整个萨尔茨堡爱你,为你感到骄傲,难道你自己要作践自己!”
“可是这最近三年没有提高,”沃尔夫冈说,“甚至是走下坡路!唯一的G 小调交响曲,——我的上帝,那时我多大了?还不到十八岁!那部唯一的G 小调交响曲是我最喜爱的,比那以后的上百部作品都喜爱!我写那部交响曲时,心里就是那样感受的;我必须那样写!随后就是宫廷音乐会,大主教破口大骂,您虽然不是直截了当地附和他的意见,可也差不了多远!我呢,我在想:如果一定得这样,如果你们不愿意要别样的,那我必须把我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我只能写讨你们喜欢的。亲爱的爸爸,难道您看不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前进,否则我就要后退!您不可以继续为我的创作设置障碍,如果大主教不让步,那我就干脆离开萨尔茨堡!反正到处我都能混上饭吃!在这儿一年不过就是一百五十个古尔登罢了!”
乐长对沃尔夫冈的突然发作感到有些惊讶。“呐,沃尔夫冈,你怎么讲起出走来了!想单独一个人去闯世界,在我看来你还太年轻太没有经验了。”
“但是我不能也不愿意再这样工作下去!我必须有这样的权利,去写我想要写的,而不是写穆夫提想要的。”
“他在最近几年已经温和多了,”乐长说,“也许他本人也觉察到,他那时那样对待G 小调交响曲是太过分了。在此期间你确也做了令他满意的事情。以上帝的名义,给他写这部管乐六重奏,然后就试着用一部他也许不那么喜欢的作品去稍微顶撞他一下。你刚才说你弹的能写成一部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我想告诉你的是:不久有一位著名的法国女钢琴家从巴黎来到这里,是热纳奥姆小姐;她要在宫廷演奏。你给她写一部钢琴协奏曲怎么样?若是她感到满意的话,那就会带上它,在她的音乐会上演出,这样你在世界上就出名了!”
“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在世界上出名,就像我儿童时那样!”
“因为我们那时是另一位主人,我请多少假他就给我多少假。还有,因为我还不想让你一个人去闯世界。沃尔夫冈,理智些!把管乐六重奏写完,然后写你的钢琴协奏曲!”
沃尔夫冈按父亲的劝告去做了,当他刚完成新的钢琴协奏曲时,那位异国的女钢琴家也来到了萨尔茨堡。这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少女,黑头发,蓝眼睛,活泼,热情。她首先拜访的是莫扎特一家,带来了沃尔夫冈老朋友和宠爱者格林给全家人的问候。当她对他讲,她要在德国进行一次旅行演出时,他就说,她不应当放过萨尔茨堡,因为这儿有世界上伟大的钢琴奇迹。在沃尔夫冈给她弹了点东西时,她真的感到沮丧了,并且说,如果有谁从外地来萨尔茨堡演奏,那他一定会使自己成为笑料。她对这部新的协奏曲完全入迷了。沃尔夫冈亲自指导她,直到她能完全像他所想的那样演奏自如,他才停下来。当乐长第一次听到这部协奏曲时,他的脸上露出些疑虑的表情。音乐很美,但在某些方面标新立异。大主教会说些什么呢?
这个伟大的晚上到来了。为了向这位异国的女艺术家表示尊敬,所有枝形灯都点燃起来,大主教戴的一副崭新的鬈形假发,在金碧辉煌的灯光中闪闪发亮。热纳奥姆小姐妩媚动人。当她身穿一件领口开得很低的猩红色衣服出现在演奏台上时,像有一种令人敬畏的战栗从听众中穿过:巴黎!
“热纳奥姆小姐,”宫廷总管宣布说,“为表示对萨尔茨堡的尊敬,首先演奏我们的沃尔夫冈·莫扎特写的一部新的钢琴协奏曲!”
我们的沃尔夫冈·莫扎特?大主教在想。这头老驴在搞什么名堂?
音乐会结束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中间有人大声喊叫“莫扎特!”——这样不行!这有些闻所未闻!得泼泼冷水!明天早晨九点候见!他命令沃尔夫冈。
翌日上午,沃尔夫冈九点准时站在大主教办公室的前厅。可等他被召入内时,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去了。大主教坐在他的写字台旁,翻阅一份文件,对沃尔夫冈的进来不加理睬。十分钟过去了,他摇了摇铃。内侍出现了,毕恭毕敬地领命而去。终于大主教把脸转向沃尔夫冈。
“在一两天前,您已经是成年人了,为此我这次让您本人而不是您的父亲前来,我有时怕您的父亲会把我的话传走样了。或者您能告诉我,我在三年前通过您的父亲下达给您的命令?”
“我应当提供使人们的心灵和感情得到消遣的曲子。”
“那您为什么不按我的命令去做?”
“我想,我是这样做了,尊敬的大人!”
“我不想争辩,您在最近几年作了不少努力,不再恶作剧了。但是昨天您又给我们提供了一部精美的作品!”
“我卑恭地感谢您的夸奖!”
“您想到哪去了?您也许是头脑发昏了,您这个家伙?不问您,您就闭住嘴吧!您知道得很清楚我是什么意思!如果您不愿意知道,那我就告诉您:您的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完全跟您三年前的那部交响曲一样,是令人恶心的一口浓痰!难道您的父亲当时没有告诉您,我永远禁止您搞这类放肆的勾当吗?”
“尊敬的大人,我知道我没有搞什么放肆的勾当!”
“什么,难道您疯了不成?”大主教咆哮起来,“您居然敢顶撞我?在您让自己写钢琴协奏曲之前,该先学点什么!您先到意大利去,学学作曲的基本知识!”
“我早已去过意大利三次了!”
“可这对您没有什么用处!”
“我是波洛尼亚和维罗纳爱乐协会的会员!”
“谁知道您是怎么弄到的!”
“我可以出示我的证书!”
“等着吧,要您拿时再拿!您是一个自作聪明的、不知好歹的傻瓜,您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能!您以为拿到了钱,就给我耍弄这套傻瓜把戏!我郑重其事地告诉您!如果您喜爱这个职位,那将来就永远不要写这种放肆的无聊的东西!就这样!我已经跟您谈得时间够长了。您自己考虑考虑!如果您愿意学好,重新老老实实地作曲,那您就是想留下。但是,如果您继续这样下去,装作天才,去愚弄那些门外汉,去激怒行家,那您另就高位吧!——您可以退下了!”
沃尔夫冈躬身,离开了房间,由于激动他面色苍白,气得浑身发抖。门前站着两个仆人,显然是偷听了这场谈话,他们对遭到痛斥的小提琴手幸灾乐祸地咧着嘴发笑,谁让他老不想成为一个仆人与他们为伍呢。沃尔夫冈冲下楼梯,现在没有一个人看到他了!
过了午饭时间,沃尔夫冈才回到家里。老特莱瑟尔不满地嘟囔了几句,给他端上饭菜,分量比大家一起吃时要多得多。饭后父亲把他喊进自己的房间,让他谈谈召见的情况。
“那么说他把你叫作一个窝囊废了!”——他面色变得煞白。——
“这个可怜的流氓竟敢这样说我的儿子!这个浑蛋!这个猜忌成性、冷酷无情的暴君!神的仆人中的一个败类!”他非常激动,在房间里走个不停,打开窗户,可随之又把它关上。
“亲爱的爸爸,看在上帝的分上,您别这样激动啊!”
“这怎么能不激动!如果你是年轻的利普,或者是年轻的哈芬内德,那就另当别论了!可他是对你说这种话!整个萨尔茨堡引为骄傲的恰恰是你!”——他用手抚摸前胸,坐在一把靠背椅上喘着粗气。
沃尔夫冈关怀地走到他的跟前,把手放在他的额头上。
“亲爱的爸爸,我恳求您!别这样激动!您为我们要保重身体!让我们安静和从容地看看这件事怎么办!”——他坐在父亲身旁,抓住他的两只手,握得紧紧地。“您看,亲爱的爸爸,事情很明显,我不能留在萨尔茨堡了。我早就感觉到了。事情爆发了,这也许是件好事。我无法再这样忍受下去!说来说去,问题还是穆夫提要求我按照他的想法而不是我自己的想法去作曲。这件事我们经常谈论,而您,亲爱的爸爸,有些时候甚至认为,大主教并不是完全不对。您说,他是养活我们的人,因此他能够要求我按照他的愿望去做。”
“这要有一定的限度!”乐长说,“只要不使你的天才受到束缚,你还是能做某些让步的!”
“我做的够多的了!”沃尔夫冈喊了起来,“但现在我不能再退让了!若是我作曲,那我心里怎么感受的就怎么写,否则那宁可什么也不写!”
“我不想断然地反驳你,沃尔夫冈。上帝给予你比我更多的才能,在这种事情上你比我更有资格做出判断。尽管我也写过一些曲子,行家们觉得并不坏——”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得很清楚——”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简单地说来,我有这样的经验,作为一个作曲家的人不能只是音乐缪斯用来演奏的一件所谓乐器;不能只是一把埃奥洛斯琴 ,把神的气息变成声音!人毕竟是有自己的智能的,它得把所有那些随意纷至沓来的一切先加以整理和剔除,创作时这一步骤无疑地得屈服于意志!如我经常对你说过的那样:写得通俗!”
“啊,亲爱的爸爸!”沃尔夫冈绝望地喊了起来,“我再不想听这些话了!”
“我知道得很清楚,你不喜欢听。但是,我亲爱的沃尔夫冈,对通俗的拒绝,此中可藏有一种地道的傲慢呢!通俗这个字来自拉丁字populus,是人民的意思,你知道,为人民而写这根本不是一种耻辱!”
“肯定不是这样,亲爱的爸爸!我在无数的作品中已经这样做了!但是你不理解我!当我想到了什么时,在我的头脑里反复酝酿,随之就明朗起来,开始成形,逐渐地有了线条、轮廓,最后变成形象,——难道这时我畏惧不前,并去考虑:停下吧!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它?——什么是它的标准?只有合乎时代的潮流才是标准!人民今天还不理解的,也许明天或者后天,或者一年、十年、一百年之后就能理解。”

前言/序言

译 序
死亡……噢,那就意味着再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爱因斯坦
莫扎特这个名字最初是怎样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铭怀不忘呢?我记得很清楚,一个是他那首《弦乐小夜曲》,一个是一位匈牙利作家写的剧作:《安魂曲》。对于前者,这首旋律优美、乐句魅人、节奏明快的作品,不管你是行家还是爱好者,甚至门外汉,你都会为之倾倒,发出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对于后者,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莫扎特洒一掬同情之泪,都会为他同那个音乐乞丐相遇的感伤场景而悲愤。从那以后,我这个音乐爱好者就迷上了他,就想更多地听他的音乐,更多地了解他的一生。对音乐科学我是一个门外汉,自知缺少以一个行家的资格去介绍去阐释莫扎特音乐的能力。但当我学了莫扎特的母语并粗略地掌握它之后,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去翻译一部描写莫扎特生平的传记,最好是一部艺术性的,而不是评论性的。我想,这对喜爱音乐的年轻读者更有益些。
趁几次在德国逗留之机,我着意搜集了包括莫扎特在内的一些德奥音乐大师传记的书籍。这其中有费里克斯·胡赫的传记小说《贝多芬》和《莫扎特》。这两部作品并不是研究和了解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经典之作,但是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感人的激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两位世界乐坛上的伟人。读者不仅会从中了解他们不平凡的一生,而且还会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这激起了我的欲望,把它们翻译出来。
我应当承认,在我步入中年之后,比起莫扎特的音乐,我更偏爱贝多芬的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呢:从总体上说,听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享受,能领略到生活和自然的美,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听贝多芬的则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力量,它激励你去认识人生,去生活,去奋争。莫扎特的旋律宛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优美、轻柔、清澈、明快,有时甚至觉得过于甜腻和华丽了;它缺少贝多芬作品中的那种雄浑、恢宏、深沉和力度。莫扎特是娓娓细语,是轻声吟咏;而贝多芬是呐喊,是咆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就先向上海文艺出版社推荐了《贝多芬》。
《贝多芬》一书在一九八六年底出版,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一九八七年又重印了一万余册。在图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使我得到宽慰和鼓励,于是应邀又译出了这部《莫扎特》,这也是我多年的心愿。当我完成译稿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和轻松之感:我偿还了我青年时期对这位我敬重和喜爱的音乐大师自愿背下的一笔精神债。
莫扎特是一位早熟的音乐天才,他四岁学琴,六岁便由父亲陪同与姐姐一道在欧洲进行了一次凯旋般的旅行演出,所到之处,无论是在维也纳、巴黎、伦敦和稍后几年在意大利,都引起了轰动,激起了赞叹,被誉为小魔术师和神童。像他这样一个神童,在世界音乐史上还无出其右。
莫扎特超凡的才能不仅表现在演奏技巧的娴熟,更表现在创作上。他五岁练习作曲,八岁便发表了他的头六首奏鸣曲。闻名全欧的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他的歌剧《米特里达德》时,他才十四岁。从二十岁起,他便进入了音乐创作上的成熟期。优美、绚丽、清新、灿烂的旋律,敏捷、泉涌般的乐思,使他在欧洲乐坛上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命运向来是一个嫉妒的女人,她对庸才是宽厚的,可对有着异常禀赋的天才,尤其是乐坛的,却十分苛刻。她很少假他们以时日,去完成他们构思中、头脑中的伟大之作。这为世界留下了多少憾事和无法弥补的损失!看看吧,舒伯特只活了三十一岁,门德尔松仅活了三十八个年头,肖邦三十九岁,比才三十七岁,韦伯四十岁,舒曼四十六岁,柴可夫斯基五十三岁,贝多芬五十七岁,帕格尼尼五十八岁,便都溘然而去,而莫扎特在三十五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命运是不公的呵!它虽然能使他们英年早逝,却不能完全扼杀他们的才能。以莫扎特而言,他留下了六百多部各种形式和体裁的音乐作品,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莫扎特是他的时代的天才;他是这个时代的儿子,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辉,可它对他却是那样无情!除了幸福的童年,一当他踏入社会,他几乎一直在贫困中挣扎、奔波。他受人凌辱、欺侮,被人嫉妒、暗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折磨他、耗损他。他在世时,皇帝、王公、贵族用他的音乐来娱乐自己,来增加生活的情趣,可在他死时,却不给他一个葬身之地!他的遗体和几个穷人的尸体同葬入一个墓坑,没留下任何痕迹!无怪乎贝多芬喊出,他因此要为莫扎特向维也纳复仇呢!
莫扎特虽然寿年不永,但他的生活却丰富多彩,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多少年来他一直成为诸多研究家、音乐理论家、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这里不谈大量的学术性论著、评传等,只举出少数几部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普希金的戏剧《莫扎特和萨列里》(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谱成歌剧),德国作家默里克的小说《莫扎特的布拉格之行》,德国作家弗伦伯格的小说《莫扎特故事》,法国拍摄的电视剧《莫扎特》,美国作家玛·达文波特的传记小说《莫扎特》,特别应当提出的是由福尔曼导演的美国影片《莫扎特传》获得了一九八五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莫扎特从四岁起的音乐生活,每一年都不乏能激起作家、艺术家创作欲望的素材。他们从不同视角,截取莫扎特生活的不同侧面,塑造了这位伟大音乐天才的形象。
在这些以莫扎特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费里克斯·胡赫的传记小说《莫扎特》也占有一席之地。费里克斯·胡赫原系医生,但酷爱文学和音乐,在二三十年代创作了《贝多芬》,四十年代完成了这部《莫扎特》,这使他在文坛上赢得了名望,此外他还写有《德累斯顿随想曲》等。
胡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用了七年的时光创作了这部传记小说《莫扎特》。这一文学体裁不同于凡事皆有所本的传记,亦非同于完全出于虚构的小说,它应当既是传记又是小说。在总体上它应当是实,但在细部上是虚,在大处是真,小处是诗。一部普通的人物传记,它告诉给读者的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具有审美的价值。从这个标准上要求,胡赫的这部作品是成功的。法兰克福出版的《书船》在评论时写道:“这位已故作家具有一种天生的叙事才能,对本质的和极富效果的事物有准确的认识,对莫扎特的音乐怀着巨大的爱。”正是由于作者的这些长处,使这部作品不仅从艺术性来看,就是从音乐史和专业的角度来看,它都再现了莫扎特的形象,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艺术的魅力。读过作者《贝多芬》一书的读者都难以遏止它所引起的心灵上的颤动和对这位乐圣的深沉、真挚的爱;读了这本《莫扎特》的读者也必然会对这位罕见的音乐天才产生同样的感情!
本书据Bastei-Lübbe出版社一九八〇年版译出。译者音乐知识上的不足难免在翻译上有错误和不尽人意之处,望得到读者的指正。在搜集书籍和有关资料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我的姻兄David Lam和友人K·J·Müller先生的帮助和鼓励,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中甫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鸿篇巨制,旨在深入剖析一个伟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光影交错: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教廷与市井生活》 导言:沉寂中的觉醒 本书将读者带回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欧洲大陆,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这是一个宗教信仰如磐石般坚固,同时社会结构又在缓慢重塑的时期。我们不再仅仅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叙事或君主的更迭,而是潜入中世纪复杂、多面的社会肌理之中,探究那些构成那个时代精神底色的力量——骑士的荣耀与铁蹄,教廷的权柄与教义,以及在夹缝中求生的平民百姓的日常。 本书试图撕开笼罩在中世纪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展现其内在的活力与文明的韧性。我们将探寻在蛮族迁徙的余波中,罗马遗产如何被基督教文化所吸收、改造,并最终催生出独一无二的欧洲文明形态。 第一部:铁与血的誓言——骑士阶层的兴衰 骑士,是中世纪最富浪漫色彩也最富暴力属性的群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军事支柱,是教会意识形态的执行者,也是宫廷文化中“骑士精神”的载体。 第一章:从骑兵到贵族 本章追溯了早期日耳曼战士传统如何与加洛林王朝的军事改革相结合,最终凝练出“骑士”这一身份。我们将详细分析“采邑”(Fief)制度如何将军事服务与土地占有紧密绑定,从而塑造了早期的封建等级。 第二章:骑士的武装与训练 中世纪的军事技术是缓慢而坚决地演变的。我们将细致描绘从早期锁子甲到晚期板甲的演变过程,探讨马镫和重型骑兵对战术的影响。训练环节将不再是简单的骑术比拼,而是涵盖了狩猎、比武大会(Tournament)的复杂仪式和血腥现实。我们还将探讨“比武大会”如何从一种军事演习演变成一种社会展示和经济活动的复杂混合体。 第三章:骑士精神的构建与解构 “忠诚、勇气、荣誉、保护弱者”——这些是骑士精神的核心口号。然而,现实往往是残忍的。本章将对比文学作品(如亚瑟王传奇)中理想化的骑士形象与封建领主们在土地兼并、暴力征伐中的实际行为。我们将探讨教会如何通过“上帝的和平”运动试图驯服骑士的暴力本能,将其导向对外战争(如十字军东征)。 第四章:骑士的黄昏 随着步兵方阵的重组(如瑞士长矛兵的崛起)、远程武器的改进(如长弓和弩),以及火药技术的萌芽,重装骑兵的绝对优势逐渐瓦解。同时,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兴起,使得国王的常备军取代了效忠于地方领主的私人武装。骑士阶层,这个曾经的社会核心,开始向宫廷贵族和平庸的乡绅过渡,他们的军事角色被削弱,而社会特权却试图维持。 第二部:信仰的穹顶——教廷的权力与日常生活 罗马天主教会不仅是精神指导者,更是中世纪欧洲事实上的最高行政机构、知识的守护者和经济的巨头。 第五章:教皇权力的巅峰与陷阱 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卡诺莎之辱”开始,我们将梳理教廷如何通过制定教会法、控制圣职任命,一步步僭越世俗君主的权力。格里高利九世和英诺森三世时期,教皇权力的触角伸向欧洲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能够废黜国王。 第六章:修道院:知识的孤岛与经济引擎 本章将聚焦于本笃会、熙笃会等主要修道团体的运作模式。修道院不仅是祈祷的场所,更是农业技术革新的中心、手抄本的保存地和医疗救助站。我们将分析修道院土地的积累如何使它们成为中世纪最大的地主,以及这种财富积累引发的内部改革压力。 第七章:异端与异见 信仰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我们将深入研究阿尔比派(Cathars)等主要异端运动的兴起背景。他们挑战了教会的教义基础、财富积累和腐败现象。随后,教会为维护教义纯洁性而设立的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的运作机制、审讯程序和对社会思想的钳制作用,将被置于历史的显微镜下进行剖析。 第八章:神圣的秩序与世俗的焦虑 教会如何通过圣事(如洗礼、告解、临终涂油)渗透到普通人的生老病死。死亡观念、炼狱学说的形成,以及对末世的集体焦虑,构成了中世纪民众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第三部:泥土与火焰——城市的复兴与平民的轨迹 中世纪后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如重犁、三圃制),人口增长,贸易复苏,城市作为新的权力中心开始崛起,打破了以庄园为基础的僵硬格局。 第九章:汉萨同盟与贸易的脉络 商业的恢复是中世纪后期的重要特征。本章将重点探讨北欧的汉萨同盟,它们如何以商业公会的身份,建立起一个跨越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网络,垄断了毛皮、木材和鱼类的贸易。同时,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在东方贸易中的关键作用也将被阐述。 第十章:行会:工匠的堡垒与社会的微观结构 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以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行会不仅控制着生产质量、价格和学徒制度,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我们将分析学徒、师傅、同业兄弟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以及行会如何在新生的市民阶层中构建起新的秩序感和身份认同。 第十一章:大学的诞生:从教堂附属到知识独立 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大学的出现标志着知识生产中心的转移。我们关注早期大学的组织结构(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以及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新发现如何通过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与基督教神学进行艰苦的调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如何试图建立一个理性与信仰的完美体系,成为那个时代智识生活的最高成就。 第十二章:黑死病的冲击与社会断裂 公元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以惊人的速度和残酷性席卷欧洲,造成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口死亡。本章将详述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宗教观念(如鞭笞者运动)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颠覆性影响。瘟疫不仅是人口学的灾难,更是对既有世界观的一次彻底清洗。 结语:迈向文艺复兴的阴影 中世纪并非一个单一的、停滞的整体。它在骑士的铁甲下孕育了理性思辨,在修道院的石墙内保存了古典的火种,并在城市贸易的喧嚣中孕育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当我们站在15世纪的门槛上,看到古典艺术的复苏和对“人”的重新关注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萌芽早已在中世纪的土壤中深埋多年。本书旨在为理解欧洲文明的复杂起源,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浪漫化的审视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先是被它独特的外观所吸引。“裸脊珍藏版”,光是这几个字,就充满了故事感。我一直对那种不加过多修饰的书籍设计情有独钟,总觉得它透露出一种自信,一种对内容本身的绝对把握。就像一位艺术家,不靠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笔触,去描绘他所要表达的一切。我猜想,这本莫扎特传,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回归本质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传记那样,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和戏剧性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更直接、更贴近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到莫扎特作为一个天才,却也承受着凡人生活压力的真实处境。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如此多数量惊人、质量极高的音乐作品?是怎样的天赋,怎样的勤奋,怎样的命运,才让他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璀璨明星?这本书的“裸脊”设计,似乎在暗示着,它将揭示那些不被外在所遮蔽的、最核心的东西。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描绘莫扎特与同时代音乐家的关系,如何展现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又会如何触及他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内心世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这位音乐巨匠的传奇人生。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名字就挺吸引人,“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裸脊”这两个字,我就觉得它和市面上那些包装得严严实实的书不一样,似乎少了点什么,又似乎多了点什么。也许是那种更纯粹、更直接的触感?在书店里翻了几次,那种未经装订的触感确实很独特,甚至有点回归书籍原始形态的意思,有点像古老的卷轴,但又比卷轴要方便得多。我当时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艺术品,一个在触觉和视觉上都能带来独特体验的物件。这种“裸脊”的设计,我猜想,是为了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纸张的质感,感受书页的重量,甚至可能在翻阅的时候,听到那种轻微而悦耳的纸页摩擦声。这和那些硬壳精装书那种冰冷、工整的感觉截然不同,仿佛是在邀请你用一种更亲密、更随性的方式去阅读。我当时就想,如果这本书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观一样,有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那种直击人心的细腻情感,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虽然我还没真正开始阅读,但光是这“裸脊珍藏版”四个字,就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想象的画面,一个关于莫扎特,一个关于音乐,一个关于灵魂的,不被外在束缚的,纯粹的故事。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感官上的涤荡。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引发长久思考的。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裸脊珍藏版”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联想。我设想,“裸脊”的设计,象征着一种无所畏惧的坦诚,一种直面真实的勇气。就像我们去欣赏一件雕塑,有时反而更喜欢看到它原始的材质和手工的痕迹,而不是被过度打磨和修饰。我想,这本莫扎特传,可能也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它不回避莫扎特生命中的任何一个侧面,无论是他的天才横溢,还是他可能存在的缺点,都以一种最真实、最本真的姿态呈现出来。而“珍藏版”的后缀,则说明了它在装帧和内容上的双重价值,是一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细细品读,并纳入自己精神收藏的读物。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莫扎特的世界,不仅仅是了解他的生平轶事,更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他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他在面对生活压力和艺术追求时的内心斗争。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莫扎特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的人。这本书的设计,似乎在告诉我:忘掉那些花哨的包装吧,来感受最纯粹的莫扎特,最真实的传记。

评分

说实话,我对音乐史上的那些大师总是带着一种敬畏和好奇。瓦格纳的宏伟,贝多芬的激情,当然还有莫扎特,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以及似乎稍纵即逝的生命,总让人觉得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我一直想找一本真正能让我沉浸其中的传记,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研究,也不是那种过于煽情的个人臆测,而是能让我感觉到,那个鲜活的莫扎特,是如何在一个时代里呼吸、创作、以及感受的。这本书的名字,“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在无数选择中停留。我特别喜欢“珍藏版”这三个字,它暗示着一种非凡的价值,一种值得被细心呵护、反复品味的存在。而“裸脊”的设计,更是增添了一层不言而喻的艺术感和稀缺性。它不遮掩,不粉饰,就像莫扎特的天赋一样,自然而然,却又震撼人心。我反复想象着,当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会是怎样的笔触?是细致入微地描摹他的童年神童的光辉,还是深邃地剖析他成人后在宫廷与市井之间的挣扎?亦或是,它会用一种我未曾想过的方式,去解读他那些流传千古的乐章,将音符背后的情感、思想、乃至命运,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让我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萨尔茨堡或维也纳,亲身感受那个天才少年,是如何用他的生命,书写出不朽的乐章,如何与那个时代发生最深刻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是在一个论坛上偶然看到的。当时有人在讨论“裸脊”装帧的图书,提到它如何能够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书籍的温度和质感,甚至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接着,就有人贴出了“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的图片,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那种没有外套,露出书脊骨架的设计,在堆积如山的精装书里显得格外独特,甚至有些桀骜不驯。它不像那些华丽的封面那样哗众取宠,却有一种低调而强大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内容至上”的哲学。我当时就在想,什么样的内容,才配得上这样一种“裸露”的姿态?是不是意味着,它要抛弃一切浮华,直击莫扎特的灵魂深处?我一直对莫扎特的音乐情有独钟,他的作品里有一种纯粹的喜悦,一种无法言喻的优雅,以及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是他短暂生命里所有情感的凝聚。我渴望了解,在他光辉的音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经历,才塑造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这本“裸脊珍藏版”的莫扎特传,似乎预示着它将提供一种不同寻常的阅读视角,一种不受外在装饰干扰,直观感受作者思想和作品精髓的体验。我迫切地想知道,它会如何展现莫扎特在天才光环下的凡人挣扎,如何描绘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火花,又如何触及他生命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