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
死亡……噢,那就意味着再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爱因斯坦
莫扎特这个名字最初是怎样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铭怀不忘呢?我记得很清楚,一个是他那首《弦乐小夜曲》,一个是一位匈牙利作家写的剧作:《安魂曲》。对于前者,这首旋律优美、乐句魅人、节奏明快的作品,不管你是行家还是爱好者,甚至门外汉,你都会为之倾倒,发出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对于后者,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莫扎特洒一掬同情之泪,都会为他同那个音乐乞丐相遇的感伤场景而悲愤。从那以后,我这个音乐爱好者就迷上了他,就想更多地听他的音乐,更多地了解他的一生。对音乐科学我是一个门外汉,自知缺少以一个行家的资格去介绍去阐释莫扎特音乐的能力。但当我学了莫扎特的母语并粗略地掌握它之后,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去翻译一部描写莫扎特生平的传记,最好是一部艺术性的,而不是评论性的。我想,这对喜爱音乐的年轻读者更有益些。
趁几次在德国逗留之机,我着意搜集了包括莫扎特在内的一些德奥音乐大师传记的书籍。这其中有费里克斯·胡赫的传记小说《贝多芬》和《莫扎特》。这两部作品并不是研究和了解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经典之作,但是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感人的激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两位世界乐坛上的伟人。读者不仅会从中了解他们不平凡的一生,而且还会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这激起了我的欲望,把它们翻译出来。
我应当承认,在我步入中年之后,比起莫扎特的音乐,我更偏爱贝多芬的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呢:从总体上说,听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享受,能领略到生活和自然的美,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听贝多芬的则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力量,它激励你去认识人生,去生活,去奋争。莫扎特的旋律宛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优美、轻柔、清澈、明快,有时甚至觉得过于甜腻和华丽了;它缺少贝多芬作品中的那种雄浑、恢宏、深沉和力度。莫扎特是娓娓细语,是轻声吟咏;而贝多芬是呐喊,是咆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就先向上海文艺出版社推荐了《贝多芬》。
《贝多芬》一书在一九八六年底出版,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一九八七年又重印了一万余册。在图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使我得到宽慰和鼓励,于是应邀又译出了这部《莫扎特》,这也是我多年的心愿。当我完成译稿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和轻松之感:我偿还了我青年时期对这位我敬重和喜爱的音乐大师自愿背下的一笔精神债。
莫扎特是一位早熟的音乐天才,他四岁学琴,六岁便由父亲陪同与姐姐一道在欧洲进行了一次凯旋般的旅行演出,所到之处,无论是在维也纳、巴黎、伦敦和稍后几年在意大利,都引起了轰动,激起了赞叹,被誉为小魔术师和神童。像他这样一个神童,在世界音乐史上还无出其右。
莫扎特超凡的才能不仅表现在演奏技巧的娴熟,更表现在创作上。他五岁练习作曲,八岁便发表了他的头六首奏鸣曲。闻名全欧的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他的歌剧《米特里达德》时,他才十四岁。从二十岁起,他便进入了音乐创作上的成熟期。优美、绚丽、清新、灿烂的旋律,敏捷、泉涌般的乐思,使他在欧洲乐坛上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命运向来是一个嫉妒的女人,她对庸才是宽厚的,可对有着异常禀赋的天才,尤其是乐坛的,却十分苛刻。她很少假他们以时日,去完成他们构思中、头脑中的伟大之作。这为世界留下了多少憾事和无法弥补的损失!看看吧,舒伯特只活了三十一岁,门德尔松仅活了三十八个年头,肖邦三十九岁,比才三十七岁,韦伯四十岁,舒曼四十六岁,柴可夫斯基五十三岁,贝多芬五十七岁,帕格尼尼五十八岁,便都溘然而去,而莫扎特在三十五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命运是不公的呵!它虽然能使他们英年早逝,却不能完全扼杀他们的才能。以莫扎特而言,他留下了六百多部各种形式和体裁的音乐作品,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莫扎特是他的时代的天才;他是这个时代的儿子,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辉,可它对他却是那样无情!除了幸福的童年,一当他踏入社会,他几乎一直在贫困中挣扎、奔波。他受人凌辱、欺侮,被人嫉妒、暗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折磨他、耗损他。他在世时,皇帝、王公、贵族用他的音乐来娱乐自己,来增加生活的情趣,可在他死时,却不给他一个葬身之地!他的遗体和几个穷人的尸体同葬入一个墓坑,没留下任何痕迹!无怪乎贝多芬喊出,他因此要为莫扎特向维也纳复仇呢!
莫扎特虽然寿年不永,但他的生活却丰富多彩,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多少年来他一直成为诸多研究家、音乐理论家、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这里不谈大量的学术性论著、评传等,只举出少数几部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普希金的戏剧《莫扎特和萨列里》(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谱成歌剧),德国作家默里克的小说《莫扎特的布拉格之行》,德国作家弗伦伯格的小说《莫扎特故事》,法国拍摄的电视剧《莫扎特》,美国作家玛·达文波特的传记小说《莫扎特》,特别应当提出的是由福尔曼导演的美国影片《莫扎特传》获得了一九八五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莫扎特从四岁起的音乐生活,每一年都不乏能激起作家、艺术家创作欲望的素材。他们从不同视角,截取莫扎特生活的不同侧面,塑造了这位伟大音乐天才的形象。
在这些以莫扎特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费里克斯·胡赫的传记小说《莫扎特》也占有一席之地。费里克斯·胡赫原系医生,但酷爱文学和音乐,在二三十年代创作了《贝多芬》,四十年代完成了这部《莫扎特》,这使他在文坛上赢得了名望,此外他还写有《德累斯顿随想曲》等。
胡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用了七年的时光创作了这部传记小说《莫扎特》。这一文学体裁不同于凡事皆有所本的传记,亦非同于完全出于虚构的小说,它应当既是传记又是小说。在总体上它应当是实,但在细部上是虚,在大处是真,小处是诗。一部普通的人物传记,它告诉给读者的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具有审美的价值。从这个标准上要求,胡赫的这部作品是成功的。法兰克福出版的《书船》在评论时写道:“这位已故作家具有一种天生的叙事才能,对本质的和极富效果的事物有准确的认识,对莫扎特的音乐怀着巨大的爱。”正是由于作者的这些长处,使这部作品不仅从艺术性来看,就是从音乐史和专业的角度来看,它都再现了莫扎特的形象,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艺术的魅力。读过作者《贝多芬》一书的读者都难以遏止它所引起的心灵上的颤动和对这位乐圣的深沉、真挚的爱;读了这本《莫扎特》的读者也必然会对这位罕见的音乐天才产生同样的感情!
本书据Bastei-Lübbe出版社一九八〇年版译出。译者音乐知识上的不足难免在翻译上有错误和不尽人意之处,望得到读者的指正。在搜集书籍和有关资料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我的姻兄David Lam和友人K·J·Müller先生的帮助和鼓励,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中甫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先是被它独特的外观所吸引。“裸脊珍藏版”,光是这几个字,就充满了故事感。我一直对那种不加过多修饰的书籍设计情有独钟,总觉得它透露出一种自信,一种对内容本身的绝对把握。就像一位艺术家,不靠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笔触,去描绘他所要表达的一切。我猜想,这本莫扎特传,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回归本质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传记那样,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和戏剧性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更直接、更贴近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到莫扎特作为一个天才,却也承受着凡人生活压力的真实处境。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如此多数量惊人、质量极高的音乐作品?是怎样的天赋,怎样的勤奋,怎样的命运,才让他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璀璨明星?这本书的“裸脊”设计,似乎在暗示着,它将揭示那些不被外在所遮蔽的、最核心的东西。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描绘莫扎特与同时代音乐家的关系,如何展现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又会如何触及他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内心世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这位音乐巨匠的传奇人生。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名字就挺吸引人,“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裸脊”这两个字,我就觉得它和市面上那些包装得严严实实的书不一样,似乎少了点什么,又似乎多了点什么。也许是那种更纯粹、更直接的触感?在书店里翻了几次,那种未经装订的触感确实很独特,甚至有点回归书籍原始形态的意思,有点像古老的卷轴,但又比卷轴要方便得多。我当时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艺术品,一个在触觉和视觉上都能带来独特体验的物件。这种“裸脊”的设计,我猜想,是为了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纸张的质感,感受书页的重量,甚至可能在翻阅的时候,听到那种轻微而悦耳的纸页摩擦声。这和那些硬壳精装书那种冰冷、工整的感觉截然不同,仿佛是在邀请你用一种更亲密、更随性的方式去阅读。我当时就想,如果这本书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观一样,有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那种直击人心的细腻情感,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虽然我还没真正开始阅读,但光是这“裸脊珍藏版”四个字,就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想象的画面,一个关于莫扎特,一个关于音乐,一个关于灵魂的,不被外在束缚的,纯粹的故事。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感官上的涤荡。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引发长久思考的。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裸脊珍藏版”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联想。我设想,“裸脊”的设计,象征着一种无所畏惧的坦诚,一种直面真实的勇气。就像我们去欣赏一件雕塑,有时反而更喜欢看到它原始的材质和手工的痕迹,而不是被过度打磨和修饰。我想,这本莫扎特传,可能也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它不回避莫扎特生命中的任何一个侧面,无论是他的天才横溢,还是他可能存在的缺点,都以一种最真实、最本真的姿态呈现出来。而“珍藏版”的后缀,则说明了它在装帧和内容上的双重价值,是一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细细品读,并纳入自己精神收藏的读物。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莫扎特的世界,不仅仅是了解他的生平轶事,更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他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他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他在面对生活压力和艺术追求时的内心斗争。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莫扎特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的人。这本书的设计,似乎在告诉我:忘掉那些花哨的包装吧,来感受最纯粹的莫扎特,最真实的传记。
评分说实话,我对音乐史上的那些大师总是带着一种敬畏和好奇。瓦格纳的宏伟,贝多芬的激情,当然还有莫扎特,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以及似乎稍纵即逝的生命,总让人觉得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我一直想找一本真正能让我沉浸其中的传记,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研究,也不是那种过于煽情的个人臆测,而是能让我感觉到,那个鲜活的莫扎特,是如何在一个时代里呼吸、创作、以及感受的。这本书的名字,“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在无数选择中停留。我特别喜欢“珍藏版”这三个字,它暗示着一种非凡的价值,一种值得被细心呵护、反复品味的存在。而“裸脊”的设计,更是增添了一层不言而喻的艺术感和稀缺性。它不遮掩,不粉饰,就像莫扎特的天赋一样,自然而然,却又震撼人心。我反复想象着,当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会是怎样的笔触?是细致入微地描摹他的童年神童的光辉,还是深邃地剖析他成人后在宫廷与市井之间的挣扎?亦或是,它会用一种我未曾想过的方式,去解读他那些流传千古的乐章,将音符背后的情感、思想、乃至命运,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时间的界限,让我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萨尔茨堡或维也纳,亲身感受那个天才少年,是如何用他的生命,书写出不朽的乐章,如何与那个时代发生最深刻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我是在一个论坛上偶然看到的。当时有人在讨论“裸脊”装帧的图书,提到它如何能够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书籍的温度和质感,甚至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体验。接着,就有人贴出了“莫扎特传(裸脊珍藏版)”的图片,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那种没有外套,露出书脊骨架的设计,在堆积如山的精装书里显得格外独特,甚至有些桀骜不驯。它不像那些华丽的封面那样哗众取宠,却有一种低调而强大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内容至上”的哲学。我当时就在想,什么样的内容,才配得上这样一种“裸露”的姿态?是不是意味着,它要抛弃一切浮华,直击莫扎特的灵魂深处?我一直对莫扎特的音乐情有独钟,他的作品里有一种纯粹的喜悦,一种无法言喻的优雅,以及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是他短暂生命里所有情感的凝聚。我渴望了解,在他光辉的音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经历,才塑造了他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这本“裸脊珍藏版”的莫扎特传,似乎预示着它将提供一种不同寻常的阅读视角,一种不受外在装饰干扰,直观感受作者思想和作品精髓的体验。我迫切地想知道,它会如何展现莫扎特在天才光环下的凡人挣扎,如何描绘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火花,又如何触及他生命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