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1
哈同外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哈同,是旧上海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荣辱兴衰,往往辐射整个时代和社会变幻的风云。为哈同立传,正是作者观察和叙述历史的一个特定角度,正如作者所说,他写这类传记的目的是“记住昨天,努力在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从这本书中,可以让读者领略民国上海的风貌。
《哈同外传》先于1982年间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出版。学林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徐铸成传记三种》,将两传收入。哈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上海滩上的“闻人”。徐铸成先生为他立传,既是普及历史知识,也是拨开迷雾,重述史实。“外传”则是以史实为基础,“加了一点‘浪漫主义’的手法”,“添上一点夸张的描述”。这也是作者的探索和尝试。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亦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和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筑 园
在《苏报》案发生和轰动中外的时候,那时的哈同花园正在积极兴筑,接近完工了。
租界扩大以前,哈同就在静安寺以东迤南收进了二百多亩土地,其中有一大块是原德军的军营,大概是德军在来往青岛(当时被德占领)、欧洲间在沪临时驻扎时,强占这块荒地作为安扎和操练之用的。哈同勾结当地官兵、地痞,把它占下来,并在四周半抢半买,收了这一大片土地。
等到这一带也被划入租界范围后,哈同更想照抄他得意的老“文章”,或高价出租地皮,或在这上面造些店面、住宅,以获取暴利。但罗迦陵却另有打算,想在这里造一幢别墅和花园,享享清福。自从结识了乌目山僧后,她这主意就更坚决了。哈同在家庭是采用“内阁制”的,夫人一再坚持己见,他也只好改变自己的想法,划其中的五十多亩,请乌目山僧全权规划。画图样,引水凿池,堆垒假山,建造楼台亭阁。居中是一座富丽堂皇而有当时“现代化”气魄的别墅(迎旭楼),还建立了不少附属房舍。园角则建了一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佛寺,招了七八个大小僧徒,由乌目山僧亲任住持。
1904年初,园林房舍已内外一新,哈同夫妇就搬了进去。他们原在自来水桥北堍的公馆(即今河滨大楼旧址),也有三四亩面积,除正楼外,也有附属建筑,也布置了一个小花园;而且地段好,滨苏州河,离英领事馆和哈同洋行都不远。哈同是迫于“内阁”的命令,才忍痛搬离的。自然,他不会白白搁置,高价出让,也得了一笔十分可观的收入。
这座哈同花园,由乌目山僧取了一个相当肉麻的名字——爱俪园,自然是爱敬这位爱蕤夫人的取义。
过了不到三年,这位夫人又嫌园子不够气魄,还要再扩大。那时,哈同的财力更大,权势更甚,他和捕房勾结,把附近的土地一下又圈了一百多亩,在周围打了篱笆墙,强迫以每亩六百元的代价,要原地主卖给他。其中已有建造房屋居住的,强令拆迁。他还勾结当时工部局的律师高易(英人),威胁居民,说违抗工部局命令,要抓起来吃官司;一面把这些零散房子的出路、水源全截断。在这高压下,所有产主和居民只得含泪忍愤撤离了。只有名医张骧云(即张聋)坚决不屈服。他有一块祖坟在里面的东南角上,哈同用尽威胁利诱的手段,他绝不迁让,而且和哈同打官司打了几年。最后,租界法院迫于愤激的舆情,判了张聋胜诉。这块坟地,始终成为哈同花园拔不掉的眼中钉。
张的儿子汝炳,后在《龙华张氏宗谱》里写了一段经过:
吾十七世祖武在公及十八世祖瞻源公葬在邑城西涌泉浜之阳,世世祭扫。迨沧海桑田,极端变幻,墓四周尽为犹太人哈同之地,且图强权将墓地圈入园林,填浜断路,致祭扫无门。迭经坤弟奉父命交涉,盖坤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娴夷文也。历费唇舌,始得小路通行。后该商反汗,反筑墙隔断,一再责问,彼游移其词,且挽故旧甘辞厚币,或危言耸听,……先严素性耿介,毫不为动,挽律师诉之英领事馆,终以不屈不挠之精神,胜彼碧眼红髯之奴隶。……
张聋铁铮铮战胜哈同的事迹,不仅表现了这位世代名医的风骨,也大大鼓舞了当时上海市民的爱国热情。
再说这一对夫妇迁居爱俪园后,哈同还是保持刻苦成家的老习惯。他本人的居室很简单;几片面包,一杯牛奶,就是一顿早餐了;午餐、晚餐如在家吃,也不过一菜一汤,塞饱肚子。夫人的卧室、起居间以及大小会客厅等等,则穷极奢侈,各种珍奇玩饰,如能买到觅到的,无不罗致。冬天有暖气,夏天则到处有电扇。可惜那时还没有发明空调设备,她还没法四处挂上寒暑表,测定恒温。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专门艺术,有了钱,不一定能造出一个好的花园。大家知道,胡文虎是三四十年代一位拥有百万资产的侨胞;他当时造了一个花园,取名“虎豹别墅”(他的弟弟叫文豹),花了几十万港币(当时币值还很高)。我去观光过,实在鄙俗而一览无余。据某专家说,园林要讲究静感和动感。小型的重在静感,要设计精雅、曲折,一亭一楼,一轩一窗,一树一木一假山,一溪一壑,都要耐人细细品味,耐人静赏。我看,苏州的网师园,就是这类园林中的佼佼者,从任何一个庭院、亭阁,从任何一扇窗里望出去,都是一幅各有韵致的中国画。在一块石头上坐上十几分钟,也观赏不尽,不觉烦厌。
像留园、拙政园那种面积较大的花园,则重在动感。布局气魄大,亭阁山水浑然一体,使游览者时时有耳目一新、别有洞天、柳暗花明之感。自然,在局部上,也要精心设计,淡雅耐赏,切忌粗俗或到处大同小异。
大观园究竟怎样,我们只在《红楼梦》书本中想象其大概。但不论说是在南京也好,说是前清恭王府的旧址也好,要在京畿之地,辟出五十多亩大的土地,建一私家花园,怕是不容易的。
爱俪园在初建时,是黄宗仰一手精心设计督造的。据记载,有曲折幽雅的小湖,有亭子和九曲桥,还有挹翠亭、冬桂轩、梅园、红叶村、涌云楼、烟水湾、万花坞、天演界等,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还引进了许多奇花异草,种了不少稀有的树木,布局也相当精致,各处都有特色。可见,这个风流和尚,胸中是颇有些丘壑的。
到1907年扩建为二百多亩时,要在这样的大面积上,布置一个浑然一体的大花园,黄也感到无从措手。而且那时,后来成为他的对手的姬觉弥,已经钻进哈同王国,逐渐受到哈同夫妇的重用;他又喜欢冒充内行,冒充风雅,处处要献计献策。加上初期建的,1910年扩建成的哈同花园,据说,共有楼八十座,台十二个,阁八个,亭子四十八个,池沼八个,小榭四个,有十大院落,九条马道,其他曲径小道,小桥小屋,不可胜计。有些帮闲文人说爱俪园有十景,有的说是八景,而实际上,最大的优点,恐怕是一个“大”字了。
现在,该介绍一个新角登场了。
此人叫姬觉弥,后来成为哈同的主要帮手,爱俪园里的大总管,地位仅次于哈同夫妇。他在哈同“王国”里叱咤风云达几十年之久,直到哈同夫妇先后去世,他还在租界里八面威风了好多年,直到死去。他生前的声望,虽不及杜月笙,也庶几近之。
像旧戏一样,这样重要的角色出场,照例要先打一通锣鼓,让他起霸、亮相,然后念登场引子,唱个曲牌,再自我介绍。
我先给他勾个简单的脸谱,至于他的行状,以后在各节里,由事实来表演吧。
他本姓潘,是苏北睢宁县高作镇人。他的父亲叫潘杰三,在镇上开了一爿药材店,度日而已。他原叫潘林,在私塾读过几年书,文章勉强能成篇,够不上去应试入学。但有些歪才,惯于搬弄是非,包揽讼词;还喜欢偷鸡摸狗,在赌场、烟馆里讨生活。后来,不知因什么事,得罪了一位乡绅,在本乡存身不得。正好在这时候,山东各县兴起了义和拳,新上任的巡抚袁世凯,想立功邀赏,在各县招募乡勇,以便镇压。
潘林逃到山东,投入了乡勇,学习了一些武艺,混一口饭吃。
后来,义和拳集中到直隶(今河北省)京畿一带,接着是攻击京津的帝国主义势力,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最后清廷屈服,签订了《辛丑条约》。袁世凯调升直隶总督。山东的乡勇解散了,潘林流浪到了北京,曾想学当太监,又没有“净身”的决心,却学到了一口相当纯粹的京片子(北京土话)。为了求食,他又跑关东,多方钻营,在黑龙江巡抚衙门当一名差官。没有几个月,他又失业了。万般无奈,又南下到了上海的“夷场”,曾当过道士,又削发当了和尚,改名姓为姬觉弥,号称佛陀。那是19世纪末的事。
大概由于宗教上的联系吧,他结识了外籍名教士李提摩太。李见他能说会道,善观风色,很加青睐。
1901年哈同洋行开张时,缺少一个会说北方话的职员,李提摩太就把姬介绍给了哈同。哈同只给他八元一月,跑跑街。
不久,罗迦陵想到北京去游览,恐怕自己的一口上海话诸多不便,就叫哈同把姬调进爱俪园,教她“官话”。也是“缘法”吧,罗一见就大加赏识,先派为普通的管事,代她管理住所的差役奴仆。
按前面所引贾雨村老先生的哲学来说,姬觉弥大概也是天地间什么气所钟的人物。如果他当年真当了太监,可能也会像刘瑾、魏忠贤、李莲英那样显赫一时,权倾公卿。
如今在哈同花园里,他也发挥各方面的所长,博得了女主人的欢宠。两雄不并立,仅凭佛法和风雅见赏的乌目山僧,不免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
而哈同,直到姬升为大总管,还直呼他为潘林。
哈同外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