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与用方(高建忠医学全集)/中医师承学堂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高建忠医学全集)/中医师承学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建忠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高建忠
  • 医学全集
  • 中医师承
  • 临床经验
  • 中医经典
  • 方药
  • 辨证论治
  • 传统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4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5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师承学堂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2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高建忠医学全集)/中医师承学堂》是高建忠继《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后的又一本写作方剂(证)的著作。是作者基于临床、基于实用对方剂(证)的解读,是作者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读书—临证—思考”的又一总结。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高建忠医学全集)/中医师承学堂》的出版,有助于读者对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主任,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经方和东垣学说的临床研究,著有《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

目录

壹 散寒蠲饮之神剂
——小青龙汤漫谈
(一)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二)小青龙汤证的主症是咳
(三)小青龙汤方解
(四)小青龙汤的加减
(五)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六)小青龙汤的核心药物是“姜辛味”
(七)小青龙汤可动冲气
(八)小青龙汤治疗燥咳
(九)小青龙汤治疗痰喘
(十)小青龙汤治疗内伤病
(十一)小青龙汤的剂量
(十二)小青龙汤去麻辛法
(十三)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悸
(十四)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
(十五)谈“咳家”发热的治疗
(十六)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
(十七)小青龙汤与厚朴麻黄汤

贰 少阳和解之主方
——小柴胡汤漫谈
(一)小柴胡汤的功效
(二)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三)小柴胡汤方解
(四)小柴胡汤证的主症
(五)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
(六)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七)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八)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九)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十)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
(十一)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表证
(十二)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
(十三)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痹病
(十四)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十五)小柴胡汤治疗咳嗽
(十六)小柴胡汤治疗饮证
(十七)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淋证
(十八)小柴胡汤治疗三焦郁热
(十九)小柴胡汤治疗肝胆经病
(二十)小柴胡汤治疗小儿病
(二十一)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
(二十二)小柴胡汤治疗月经病
(二十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神志病
(二十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脑病
(二十五)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二十六)叶天士用小柴胡法
(二十七)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

叁 理中者,理中焦
——理中丸漫谈
肆 厥阴伤寒发散表邪之剂
伍 方以理明
——从麻黄加术汤说开来
陆 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防风通圣散漫谈
柒 清轻上达,芳香透利
——苍耳子散漫谈
捌 清轻上达,芳香透利
——枳术丸漫谈
玖 和中消导之平剂
——保和丸漫谈
拾 苦降辛开之妙方
——左金丸漫谈
拾壹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越鞠丸漫谈
拾贰 脾经伏火用泻黄
——泻黄散漫谈
拾叁 定喘之主方
——定喘汤漫谈
拾肆 气化则湿亦化也
——三仁汤漫谈
拾伍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血府逐瘀汤漫谈

精彩书摘

  《高建忠读方与用方(高建忠医学全集)/中医师承学堂》:
  (四)小青龙汤的加减
  《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后有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疑非仲景意”,即本加减法有后人加入之嫌。
  对临床者来说,是否“仲景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此论是否实用。
  渴,在小青龙汤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多为口渴不甚,不喜多饮,服小青龙汤后口渴自解。这种情况笔者通常不去半夏,也不加天花粉。如口渴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而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笔者也不去半夏,不加天花粉。
  微利,在小青龙汤证中很少见。如有,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寒饮去则利可自止,似不必专治利。而临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大便干,部分患者也许初诊时不会诉说大便干,而服小青龙汤后会说:“我服药后大便不干了。”寒饮去,阳气行,大肠腑气顺畅也在预料之中。如果大便干结较甚,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如是,笔者常加炒菜菔子、全瓜蒌(或瓜萎仁),也有加大黄者。
  噎,如理解为“饭窒也”“塞喉日噎”,笔者在小青龙汤证中没有见到过。倘若把“噎”理解为咽喉不利,小青龙汤证中则较为常见,笔者多在方中加用射干利咽,或不做加减。
  小便不利、下腹部胀满,为下焦水蓄不行,可加茯苓,配以桂枝化气行水。笔者也常用五苓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加减治疗。
  喘,在小青龙汤证中,可作为兼症,也可作为主症。在后世医家笔下,小青龙汤为治喘名方,也有部分医家指出喘证慎用小青龙汤。盖喘证多见上实之喘和下虚之喘,小青龙汤宜治疗上实之喘,而不宜(甚或是禁忌)用于治疗下虚之喘。
  至于喘证用小青龙汤,是否需要去麻黄加杏仁?多数医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去掉麻黄,如何解表?表不解,喘如何能平?何况有一部分医家认为麻黄为治喘要药,具有很好的平喘功能,治疗喘证没有理由去掉麻黄。
  小青龙汤是笔者治疗咳、喘、哮三病的常用方之一。部分患者服小青龙汤后会汗出或汗出增多,但咳喘尚未完全平复。此时继用小青龙汤,咳喘可以继续减轻,但汗出也会逐渐增多。于是,笔者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是否该继续使用小青龙汤,或者是改用他方。也曾尝试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三拗汤加味等方治疗,效果欠佳。后跟随冯世纶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进一步体会到“以方治证”的临证含义。
  麻黄的取用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喘,也不取决于主症是哪一症,而是取决于是否有太阳病,是否无汗。“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这句话在太阳病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之后笔者用小青龙汤,无汗者麻黄、桂枝并用,有汗者去麻黄加杏仁,效果颇佳。
  当代医家中,胡希恕“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崇大柴胡汤”的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一书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刚跟随胡老学习,常感到其治病用药新奇。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黄,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因而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老答曰:‘因无麻黄证。’”
  ……

前言/序言

  方以载医。
  无论是《内经》的理,还是《神农本草经》的药,往往都是通过“方”体现于临床中。
  无论是仲景的外感学说,还是东垣的内伤学说,也必须通过方以载法,通过方以临证。
  源远流长的中医学,亘古不绝的是方,是方道,是方证。
  历代中医后学者,“青衿之岁,高尚兹典,自首之年,未尝释卷”。穷一生之力,不外读方与用方。读方以知医,用方以愈病。
  读方与用方,入门应该是极易的。每一方,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似乎并不难。
  但,普通常用的小柴胡汤,分别用于治疗伤寒、温病、内伤病时,它的功用、主治、用量、加减,甚至方解,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不明白李东垣的内伤学说,是不可能掌握补中益气汤的;不明白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不可能掌握越鞠丸的;不明白吴鞠通的温病学说,是不可能掌握三仁汤的……
  这样看来,读方与用方又是极难的。
  本书的文字,是笔者多年来在学习中医和中医临证过程中写下的,对每一方的认识角度不一、深浅不一。本想对每一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不期文字仍显杂沓,认识不免片面。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文字不免有一己之偏,但追求方道的赤心可表!
《方剂智慧:经典启迪与临床实践》 引言 方剂,作为中医药治疗体系的核心,承载着历代医家无数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药物的组合,更是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载体。从古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历代医家著述的方剂集,每一首方剂都凝聚着对疾病机理的深刻洞察,对病证证候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药物性能的灵活运用。深入研究方剂,是每一位有志于在中医药领域有所建树的医者必经之路。 本书《方剂智慧:经典启迪与临床实践》旨在系统地梳理和解析经典方剂的形成、演变与应用,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初学者乃至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罗列方剂的组方、功效和主治,而是力求深入探究每一首方剂背后的思想渊源、组方原则、药物配伍机理,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境下的变通与发展。 第一篇:方剂的基石——理论溯源与原则解析 本篇将带领读者回顾方剂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解方剂产生的哲学基础与历史脉络。 第一章:方剂学的起源与发展 从《神农本草经》的药物学基础谈起,阐述早期方剂的萌芽。 重点解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方剂学发展的奠基性贡献,包括“辨方”、“立法”的思想。 梳理历代医家在方剂学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如金元四大家、明清诸家对方剂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探讨方剂学在现代中医药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 第二章:方剂的组方原则与配伍艺术 详述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并结合具体方剂进行生动讲解。 深入剖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如何指导方剂的立法与组方。 讲解方剂配伍的多种方法,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阐明其药理基础与临床意义。 探讨病机与药性如何契合,形成“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的逻辑链条。 第三章:方剂的辨证与施治 强调辨证是施治的前提,方剂是实现辨证施治的工具。 系统阐述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方剂选择中的应用。 深入讲解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与脏腑辨证在方剂运用中的具体体现。 探讨不同证型下,如何从整体出发,选取最适宜的方剂。 第二篇:经典方剂的深度解析——传承与精研 本篇将选取临床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四章:温里驱寒方剂探微 真武汤:解析其温阳利水、温肾健脾之功,探讨其在心肾阳虚水泛证中的应用,以及与附子、茯苓等药的配伍机理。 理中丸:阐述其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之效,重点解析干姜、人参、白术等药在温中扶正方面的作用,以及在脾胃虚寒、呕吐泄泻中的应用。 四逆汤:深入分析其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峻烈之功,剖析附子、干姜、甘草的配伍,以及在阳虚欲脱、厥冷脉微中的关键作用。 吴茱萸汤:解析其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的特色,探讨其在寒凝肝胃、肝胃不和中的应用,以及吴茱萸、生姜、人参等药的协同作用。 第五章:清热解毒方剂精析 大承气汤:详述其泻热通腑、峻下积滞之功,重点解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的配伍,以及在阳明实证、积滞内结中的运用。 白虎汤:阐述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效,分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的配伍,以及在热邪炽盛、气津两伤(如高热、大汗、口渴)中的核心地位。 普济消毒饮:解析其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特点,探讨其在温病热毒壅盛、咽喉肿痛、丹毒等证中的应用,以及薄荷、连翘、板蓝根等药的解毒作用。 黄连解毒汤:重点解析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分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味药的联合,以及在三焦火毒亢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湿热黄疸中的广泛应用。 第六章:补益安神方剂研读 归脾汤:深入解析其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探讨其在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证中的应用,以及党参、黄芪、当归、酸枣仁等药的协同作用。 补中益气汤:阐述其益气升阳、健脾养胃之功,重点解析人参、黄芪、甘草、陈皮等药的配伍,以及在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如脱肛、内脏下垂)中的关键作用。 天王补心丹:解析其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效,探讨其在阴虚血少、心神不安(如心烦失眠、多梦遗精)中的应用,以及生地、玄参、丹参、五味子等药的养心安神作用。 百合固金汤:深入分析其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之功,讲解其在肺阴亏损、虚火上炎(如干咳少痰、咽干喉痛)中的应用,以及百合、麦冬、生地、玄参等药的滋阴润燥作用。 第七章:疏肝理气方剂辨析 逍遥散:详述其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重点解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的配伍,以及在肝郁血虚、脾胃不和(如情志不畅、胁肋胀痛、月经不调)中的广泛应用。 柴胡疏肝散:阐述其疏肝理气、止痛调经之效,分析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等药的配伍,以及在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闷嗳气、月经不调中的应用。 越鞠丸:解析其理气解郁、宽胸散结之效,探讨其在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六郁证中的应用,以及香附、川芎、栀子、神曲等药的疏解作用。 第三篇:方剂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本篇将方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方剂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方剂的辨证加减与临证化裁 强调“辨证精准,方剂才能得当”,详细讲解如何根据具体病证、患者体质、季节气候等因素对方剂进行加减。 举例说明同一方剂在不同病证下的加减变化,以及加减所依据的理法。 探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在方剂运用中的体现。 第九章:现代医学视角下的方剂研究 介绍现代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免疫学等领域对方剂研究的贡献。 探讨某些经典方剂在治疗常见病、疑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方面的疗效与机制。 展望方剂研究在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等领域的潜力。 第十章:方剂的创新与发展 讨论如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开发新的方剂。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方剂应用中的思路与方法。 展望方剂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的未来。 结语 方剂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掌握方剂,不仅是掌握一门技术,更是传承一份医道,领悟一份哲学。本书《方剂智慧:经典启迪与临床实践》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方剂奥秘的大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方剂,在中医药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最终服务于广大患者的健康福祉。我们相信,通过对经典方剂的深入学习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每一位学习者都能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解读每一个方剂时,都能够触及到方剂背后深层次的理法方药的逻辑,让人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喜欢书中在分析方剂时,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能够融会贯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同一个方剂,比如从病机、脏腑、经络等多个维度进行阐释,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读者对中医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相当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中医特有的那种哲学韵味,读起来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学术殿堂。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在已有的中医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提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继续探索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最近开始关注中医师承的相关内容,恰巧看到了这本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非常系统和深入。书中的方剂解读,不仅仅是对药材的解释,更侧重于分析方剂的配伍原理、主治病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加减变化。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一个方剂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医家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细致的辨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非常高。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稍有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用方”的强调,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指导,这对于正在学习中医,渴望能够真正上手实践的读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初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承载的厚重感。虽然我并非医学专业出身,但从文字中流露出的严谨逻辑和深邃思考,仍能感受到作者高建忠先生在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书中对于经典方剂的解读,并非简单的罗列和解释,而是融入了作者多年临床实践的体会和感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循循善诱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在阐述某个方剂时,会追溯其本源,分析其组方原理,再结合现代病证的特点进行辨析,这种“古今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视角,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接地气,虽然是专业著作,但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治病救人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便于学习和参考。我尝试着翻阅了其中几篇关于常见病证方剂的章节,发现作者在介绍每一个方剂时,都非常细致。首先会交代方剂的来源和基本组成,然后深入分析其功用、主治,接着会详细讲解方剂中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以及每一个药物在方中的作用。更难得的是,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医案,通过具体的临床实例来印证方剂的疗效和使用经验,这对于理解方剂的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经常提及一些古代医家的不同观点,并加以评析,这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同一个方剂。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带着你一步步地去解读和掌握中医方剂的精髓,非常适合想要系统学习中医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用心,封面选取了沉静而富有底蕴的暗绿色,烫金的书名“高建忠读方与用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散发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温度的学术气息。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人立刻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目录的设计也十分清晰明了,条理分明,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点明了核心内容,让人对全书的脉络一目了然。我特别欣赏的是它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朗,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页眉页脚的设计也兼具美观与实用,既有书名信息,也有页码,方便查找。整体而言,从开本、纸张、装帧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医学经典一丝不苟的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谨与深刻,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