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谈中医学的科学性原理》作者家学深厚,后又拜山东刘惠民、山西孙旭升、上海汪运心、河南宋天智等中医名家为师,博采众家之长,于中医医理和临证医术多有得益。近年来主要从事生殖内分泌研究工作和中医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潜心研究中医多年,对中医学如何看待人的生理和人的病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存在的差异,中医学如何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等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解析。为了理清这些问题,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本书从时间、空间、存在、存在之间的联系及辩证关系等角度展开,是一本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均可阅读的书。
刘志明,中医研究员,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家学深厚,自幼跟其祖父刘兴朝(字济海,当时人称“神医刘老济”)和其父刘良泰苦学岐黄之术,后又拜山东刘惠民、山西孙旭升、上海汪运心、河南宋天智等为师,博采众家之长,于中医医理和临证医术多有得益。近十多年主要从事生殖内分泌研究工作和中医教学工作,开发出国药准字新药“参精固本丸”(国家卫计委推广用于调治男性不育),并多次赴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泌尿生殖科各种疑难杂病。对于女性不孕、男性不育、前列腺疾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其他中老年慢性病往往从调补肾气入手,多有十分明显的疗效。
导 言 中医科学性的哲学思考/001
笫一章 存在的时间性/009
笫二章 存在的空间性/127
笫三章 存在的现象/149
笫四章 存在的相关联系/191
笫五章 存在的辨证关系与方法/247
笫六章 存在的选择性抉择——论治/283
参考资料/331
张序
我与刘志明医生相识之初,时日不长却能一见如故,诸多见解一拍即合,所以他托我作序时,竟未暇思索,一口答应。凡应人之事,必当竭力去办,这是家父崔月犁在世时再三教诲的做人原则。可开卷一读,却令我瞠目结舌,不知该从何下笔了。没想到志明兄以自学苦读,于家传中医之外,又研习了诸多西医;西医之外,还广收博采多门现代科学;又将诸多科学知识融为一体,把个“中医学基础知识”剖析得入木三分,有理有据。志明兄以自学成才、成专家,请一位尚徘徊于中医门之外,只能自称为“中医学票友”者评头论足,实在是件很反常的事。敢为反常之事,不是平常之人。其实这部书就不是平常之书,连起名都难。书中有病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书中除了大篇幅地论述《易经》学原理,还不乏有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点睛之笔。海北山南,包罗万象,真不知有几多春水。此书让专家看,像科普读物;给外行看,摸不着头脑,当我看时就是这种感觉。
但是合卷细思,却渐渐从中看出,全书竟有一线贯通,那就是治病之哲理,从西医的形而下升腾为中医的形而上。局部的形态不见了,细微的差别模糊了,留下的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何以志明兄在临床上有诸多建树,能治愈诸多当今称为疑难绝顽之症,以至于可以调整决定生男生女,其诀窍恐怕就在于此。先由简而入繁,再出繁而化简,先由“象”而悟理,再推理而解“象”。看似玄妙,实则循规蹈矩,即循科学规律之规,蹈天地大道之矩。
东西方医学虽都以医病为标,却有着天壤之别。在西方见病治病时,东方已把“治人”之道发挥到了极致,见炎而不消(炎),见堵而不剖(涤),见肿胀而不抽退,见痿弱而不强行,不以“双刃剑”杀菌又“杀人”,而是一切顺其自然。将天地四时变化、社会情志烦扰、机体周转运行兼收并取,以存在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相关联系的综合性参诊,辨证演绎其抉择性推理。依大道阴阳五行之理,借天然温热寒凉之性,调表里虚实之深浅,平寒热之强弱和虚实之胜衰,该补则补不足,该泻则泻其余,该解则解其表,该通则通其里,补不足而损有余,最终达到“以平为期”的阴平阳秘,使病痛得以解除,机体得以强壮。中华民族能以人口众多屹立于世,实在是托中医之福。中国有中医真是中国人之幸。
今借志明兄一册小书,把一位“中医票友”的粗陋之见,呈于世人,意在能有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中华医学。是以斗胆成,让您见笑了。
张晓彤
辛巳年清明于北京一任村
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最吸引我的是其对中医“整体观”的阐释。长期以来,我一直对中医“治未病”、“天人合一”等理念感到好奇,但却难以将其落到实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重复这些口号,而是试图从原理层面去解释,为什么中医如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书中对“辨证论治”的解析也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何中医的治疗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调整。这与现代医学在个性化医疗方面的探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例如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生理过程,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所吸收。它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并非是古老的遗物,而是包含着深刻的、跨越时代的健康理念。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对中医“气化”理论的全新认识。过去,我总觉得“气”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能量转化的角度去解释,并尝试与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行类比。这种解读让我觉得,中医的理论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关于生命能量运行和转化的内在逻辑。书中对于“湿、热、寒、燥”等致病因素的分析,也让我理解了中医是如何从环境和人体内部的失衡状态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作者的论述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医的理论与现代科学“对号入座”,而是试图展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对话空间和共同关注点。这种开放的、探索性的态度,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了更深的信心,也让我对未来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一直充满好奇但又略感困惑的普通读者,拿到《刘志明谈中医学的科学性原理》这本书,我内心是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期待的是,终于有机会能有人系统地、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我一直觉得“神秘莫测”的中医概念,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人体内运转,又是如何影响健康的。我总觉得,任何理论体系,如果想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清晰、可验证的内在逻辑,而中医恰恰在这方面容易引发疑问。所以,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开这些谜团,让我理解中医的“科学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它是否真的有别于那些玄而又玄的说法,而是建立在一些我们能够理解的、甚至与现代科学某些理论相呼应的原理之上。这本书能否帮助我建立起对中医理论的信心,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去学习和理解它,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态度,将复杂的理论梳理清楚,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中医的智慧之光。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中医“象数学”的解读。长期以来,我一直觉得五行、八卦等概念离日常生活太远,甚至有些玄乎。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试图将这些抽象的符号和体系,与我们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活动联系起来。例如,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演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来阐释“天人相应”的道理。这种将宏观规律微观化的处理方式,让我开始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自然界规律和人体运行机制的长期观察和总结之上。书中对“相生相克”等概念的深入剖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对于复杂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精妙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有着共通之处。作者的讲解非常有条理,让我能够一步步地跟随他的思路,去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中医的著作,它所探讨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中医方剂、针灸等具体疗法的介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中医理论的根基之上,试图拨开那些层层迷雾,让读者看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原理。书中对“气”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被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生理能量场域中去理解,并试图将其与现代科学中能量守恒、信息传递等概念进行某种程度的类比。这种尝试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潜在的对话可能,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传统”的理论,它们是否真的与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格格不入。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和分析性的口吻,引导读者一步步去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这种深入剖析的风格,对于那些习惯于理性思维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吸引力,也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它并非不可理解的神秘学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