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家医案,中医成才必读。
跟清代中医学医案
王孟英是清朝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温病学家代表之一,创立了后世的温病学派。其医案影响巨大。张山雷也是清末名医,他认为王孟英的医案“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推崇备至,他对王孟英医案的点评也很有价值。精选王士雄医案进行评点剖析,作为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内科教材,好评如潮。今将其析出为,重新分类,原文照录(需要解释者用“编者注”形式加以说明),并在案末附“原案”及出处。
张山雷,民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作者精选王孟英医案,作为当年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内科教材。主编人员李成文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整理中医医案数十部。
前言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号潜斋,又号梦隐、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清代浙江海宁人,咸丰年间徙居上海。
王氏出身中医世家,学有渊源。曾祖王学权倡导中西医汇通,著《重庆堂随笔》;祖父王国祥、父亲王升均为良医。王氏十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后蒙父亲挚友金履思帮助,到金华充任盐行会计,因酷嗜医学,稍有余暇辄披阅方书。治学主张博采众长, “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海宁州志》)”编纂《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四科简要方》《潜斋简效方》《乘桴医影》《随息居饮食谱》《归砚录》《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并评注沈尧封《女科辑要》、裴一中《言医选评》、史缙臣《愿体医话》、徐大椿《洄溪医案》,还将魏玉璜《续名医类案》中按语评注后易名为《柳洲医话》、徐大椿《慎疾刍言》评注后易名为《医砭》、俞震《古今医案按》评注并加以增补发明辑为《古今医案选》。
王氏学术上阐发暑病辨治规律,辨析伏气温病,探讨霍乱发病机理,详究饮食疗法。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视临床,擅长辨治内科、妇科、儿科及温病,尤其是注重总结临证医案,编写医案专著《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王氏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医案记录完备,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就诊时间或发病季节、临床证候与特征、失治误治原因、辨证/病思路、方药加减、疗程与疗效等。如:仲冬大雪连朝,积厚丈许,严寒久冻,西湖可行车马。斯时也,盛少云患痰嗽夜热,自汗不寐,左胁痛如针刺,肌削不饥,自问不起矣。请孟英托以后事,及诊其脉,许以可生。盖病来虽恶,未经误药也。与固本加龟板、鳖甲、苁蓉、知、柏、青黛、石斛、花粉、白芍、楝实、海石、旋覆、贝母、蛤壳、牛膝,出入为大剂,投之即效。连服四五十帖而痊。石念祖评析说:病情为邪正俱实。夜热自汗不寐,为兼挟阴虚;左胁痛为肝阳。川贝母(杵)一两、酒炒知母三钱、旋覆花(绢包)三钱、南花粉四钱、海浮石四钱、生蛤壳八钱(二味同杵,先)、飞青黛一钱。更方去贝母、知母、花粉、海石、蛤壳,加酒炒川黄柏一钱五分、花麦冬四钱、整白芍(杵,先)二两、钗石斛(杵,先)一两、血鳖甲(杵,先)四两、淡苁蓉三钱、酒制牛膝一钱、川楝实(杵,先)三钱。更方去鳖甲、青黛、麦冬、旋覆,加血龟板四两(杵,先)、明天冬(切)六钱、大生地八钱、大熟地一两(《王孟英医案绎注·卷二·痰嗽》)。有患阴虚火炎者,面赤常如饮酒之态。非戴阳证。孟英主一味元参汤,其效若神,而及试皆验。石念祖评析说:辨证在面赤常如饮酒“常”字。宜用炒元参片一两,百沸汤泡,去渣,分次炖温服(《王孟英医案绎注·卷一·阴虚火炎》)。
由于王氏医案可法可陈,因此备受后世青睐。民国张寿颐编纂《古今医案平议》,精选王士雄医案进行评点剖析,作为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内科教材,好评如潮。今将其析出为,重新分类,原文照录(需要解释者用“编者注”形式加以说明),并在案末附“原案”及出处(张寿颐选评时有改编,出处标注不确切)。按内科(肺系、心系、脾胃、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其他),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生产与产后病、乳房疾病),儿科(十四岁及十四岁以下),外科(疮疡、斑疹、麻疹、面赤),五官科(耳、鼻、口齿、喉),死亡分类,按音序排列为《张山雷评点王孟英医案》,冀期对于研究王士雄学术思想与临证思路有所裨益。
李成文于2015仲冬五十有六
“当我看到《张山雷评点王孟英医案》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张山雷’和‘王孟英’,都是我心中非常敬佩的中医大家,他们的医案和学术思想,一直是我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评点’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意义非凡。我一直认为,好的医案不仅是治疗经验的记录,更是中医理论的生动体现,而经过名家评点过的医案,更是如虎添翼,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前人的智慧。王孟英的医案,以其精妙的论断和用药而闻名,而张山雷,作为一位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大家,他对这些医案的评点,我想一定充满了真知灼见。我特别好奇,张山雷会如何解读王孟英在面对某些疑难病症时的思路?他的评点中,是否会包含一些他自己独创的辨证方法或者用药心得?我一直觉得,学习中医,最宝贵的就是能够接触到历代名家的思想精髓,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能够‘亲聆’两位大师的‘对话’,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医学水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医案集,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医智慧的宝典。”
评分“拿到《张山雷评点王孟英医案》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应该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毕竟‘评点’二字,就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医案汇编,而是带有评论和分析的深度解读。我平日里就喜欢钻研那些医学大家的原著,尤其是那些经过后人精心整理和评注的版本,觉得这样的书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前人的思想脉络。王孟英的医案,我之前也零星接触过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论证的严密和用药的精准,总觉得他的方子里藏着许多玄机。而张山雷,作为一位医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大家,他对王孟英医案的评点,我想肯定不是泛泛而谈,而会是带着他自己深厚的临床功底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或许在张山雷的评点中,我们会看到对王孟英某些方证的进一步阐释,或者是在原有治疗思路上的补充和发展,甚至是对某些复杂病症的更深入的辨证思路。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清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思路,或者是在临证时,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毕竟,经典医案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穿越时空,为后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所以,我非常看重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张山雷评点王孟英医案》的书名,一瞬间就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评点’二字,在我看来,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一直对医学史上的传承与发展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体现大家学养和思想精髓的著作。王孟英的医案,素以其严谨的论证、精妙的处方而著称,是近现代中医的宝贵财富。而张山雷,作为一位集大成者,他对王孟英医案的评点,我想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注释,更可能是包含了他自己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实践的丰富经验。我期待着,通过张山雷的视角,能够看到王孟英医案中那些更深层次的含义,或许是隐藏在方剂背后的病机推演,或者是对某些证候的更精微的辨析。这种‘对话’,跨越时空,将两位不同时代的大师的医学智慧融汇在一起,对于我们后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裨益。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学习到更系统、更深入的辨证论治方法,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解决一些实际的临床难题。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倒是挺吸引人的,《张山雷评点王孟英医案》。一看到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两位医学大家的名字,一个在清代,一个则是在近代,中间隔了这么多年,竟然能在这本书里产生交集,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一直对中医的流派和传承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医案精良的著作,总能从中窥见中医智慧的演变和升华。张山雷的名号,在近现代中医界也是响当当的,他的评点,在我看来,不光是文字上的注解,更可能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和创新,是对前人医术的梳理、辨析,甚至是一种超越。而王孟英,同样是近代名医,他的医案以严谨细致著称,充满了临床实践的智慧。这本书将这两位大师联系起来,我很好奇,张山雷是如何看待王孟英的医案的?他对这些医案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见解?是赞赏,是补充,还是有所质疑?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这书中必然蕴藏着不少宝贵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我一直觉得,医案不仅是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的文献,更是医生思想、遣方用药的精髓所在,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所以,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热爱中医,尤其是对医案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更深的体悟和启发。”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因为好奇才买了《张山雷评点王孟英医案》这本书。‘张山雷’和‘王孟英’,这两个名字在我心里都是中医界响当当的人物,而且他们生活的时代跨度也挺大。我一直觉得,经典医案是中医的瑰宝,它们记录了历代名医在与疾病斗争中的智慧和经验。而‘评点’这两个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医案堆砌,而是有高人对这些医案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我特别想知道,张山雷这位大家,是如何看待王孟英的那些精彩医案的?他对王孟英的辨证思路、遣方用药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是不是会对某些医案进行补充、修正,或是提出更精辟的论述?我一直认为,名家的评点,往往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更深刻地理解医案的内涵,甚至从中领悟到一些治病救人的‘秘诀’。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也希望能借鉴两位大家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中医经典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去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