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2

品中国文人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川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人
  • 历史
  • 文学
  • 艺术
  • 传统
  • 人物
  • 传记
  • 国学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33321
版次:2
商品编码:123349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3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2》选择了从战国时代以来2300年当中历朝历代的十八位大文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功绩,再现他们当年生存的真实和局限,评点他们的文化创造带给中华民族的贡献和缺失。作家选择的十八位大文人是,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从这些大文人的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意。作者试图在梳理这些文人生命的历程中帮助读者看清楚,中国作为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大国,其历史、文明是怎样积淀起来的,成为民族情感、性情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著名作家张炜认为,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2》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2》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
  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目录

苏东坡(北宋1036一1101)
柳永(北宋987?—10537)
欧阳修(北宋1007—1072)
王安石(北宋1021—1086)
陆游(南宋1125—1210)
辛弃疾(南宋:1140—1207)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曹雪芹(清代17247—1764)
鲁迅(1881—1936)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代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品中国文人2》: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
  窃以为,没人比他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本文始于对苏东坡的新的惊奇,并试图把这种惊奇贯穿到底。
  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我家距苏轼老宅仅百米之遥,从小就在他的英灵弥漫处跑来跑去。园林优雅的三苏祠,供着苏家三父子的塑像。1963年,朱德、陈毅到眉山,激动不已的总司令挥笔写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而陈毅元帅也曾说:“吾爱长短句,最喜是苏辛!”
  辛,指南宋的辛弃疾。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这事儿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是假。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轼家境不错,早年幸福。母亲程氏有佳名,原系大家闺秀,知书识礼,她对苏轼的教导,史书多有提及。乳娘任采莲,几十年慈眉善目,以七十五岁高龄谢世,苏轼为她撰写墓志铭。大文豪的巨笔,一一生写过的墓志寥寥无几,王公贵族请不动的。母亲与乳娘,双双呵护苏轼的生长。及至成人,先后又有三个女人出现在苏轼的生活中,她们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宋朝女人,我们终于能知道全名了,不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夫人,只留下她们的姓氏。
  王弗、王朝云,惊人的美丽,无论是她们的外貌,还是她们的内心。
  母亲、乳娘、妻妾,环绕着苏东坡。有趣的却是坡翁一生以豪放著称。女性的慈爱与温柔,给了他一颗异于常人的仁慈之心,但并未使他的性格有丝毫走样。他是男人气十足的。他悲天悯人有如杜甫,却比杜甫更快乐。他有很好的遗传:性格像父亲,而父亲又像祖父。祖父苏序,是眉山街上出了名儿的怪老头,酒量奇大,着装古怪,学神仙张果老倒骑毛驴,口中念念有词,写过几千首永不流传的诗。他最大的爱好是打抱不平,官府不讲理,他会冲到府衙去,有理有据批评州官县官,好像他是上级。丰年他积谷屯粮,街坊以为他瞅着灾年要大捞一把,因为他永远让自己显得莫测高深,叫别人捉摸不透。两年后果然闹饥荒,他在自家门前贴告示,围观的群众多达数百人。告示写得歪歪扭扭,而内容大快人心:囤积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
  这些都是真事,史料记载明确。
  过了三十余年,苏轼在杭州办“永安坊”,是为中国第一家公立私助的慈善医院,看病不收钱。祖孙二人行事,仿佛商量过。其时苏序已死去多年。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眉山这小城,各种各样的古怪人物层出不穷。随便挑一个,都足以写成一本精彩的厚书。倒是最近这十几年,人的行为模式突然趋于单一,欲望,意志,趣味,看似各自流溢,实则积为一潭,逼近工业生产的模式。个性被设定,被掌控,个体的局部反抗几乎毫无意义。个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的反面。究竟是谁,谁在设定人的喜怒哀乐呢?谁在制造那个标准化的“现实通道”?我重读享誉全球的哲学家马尔库塞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他主要研究美国,副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结论已如书名。他令人信服地指出,所谓美国式的自由,其实受制于新型的极权。
  中国置身于全球化进程,毕竟时间短,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以避免西方人的异化。几千年文明史,文化的伟力会自然生发。眼下的回归传统、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见证了古老的文明重获新生的伟大力量。
  而作家有义务推波助澜,把活生生的传统带到当下,把一批又一批精彩人物写在纸上。
  我是苏轼的同乡,我能把他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揭示给当代的读者吗?
  宋史说:“蜀人不好出仕。”
  走出去当官叫出仕。一个北宋读书人,他必须从他的家乡走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举人、进士,由朝廷分派到全国各地。即使小到九品官,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唐朝盛行科举,普通庶族子弟,经过寒窗奋斗而荣登士族,从此改变家族的身份。唐末陷入战乱,武人称雄,斯文扫地。不好出仕的,远不止是蜀人。而天府之国远离战火,百姓过着相对富足的日子,懒得翻过崇山峻岭去求仕。
  苏轼祖上五代人,没有一个当官的。
  北宋一统天下,版图不及盛唐,人口数字相近。宋太祖赵匡胤调整国家战略,抑武人,重文士。这一调就是百余年,既有丰功伟绩,又有种种弊端。北宋文气大盛,文坛巨人、学
  问题严重。
  但愿笔者有机会,深入少年苏轼的内心憧憬,并以此展开他雄视古今的广阔生存。
  性格遗传,母性呵护,书卷气和野性环境,这些不同的东西同时作用于早年的苏轼。蜀地生活悠闲,民间花样繁多,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生活的丰富又导致语言的丰富,十里之外,另有方言俚语。我一直在揣摩,苏东坡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眉山的语言环境,究竟对他有多大的帮助?
  眉山人的语言机智、生动、幽默,充满了随意性。
  比如形容生气:早就忍得你水滴!
  比如形容冒火:我这火呀,一朵一朵地冲。
  再如形容小孩儿四处疯玩:天上都是脚板印。天天玩到黑摸门。
  小时候我母亲的许多口语,我这调皮捣蛋常挨骂的儿子,至今记忆犹新。
  苏东坡不可能是那种一天到晚枯坐书斋的男孩,他会八方撒野,天上都是脚板印。眉山老城,穿城三里三,环城九里九。城里除了街道,也有田地,有河流。东门外有繁忙的水码头,有宽阔的岷江,有踏青的好去处萎颐山。而站在西边的城墙上,抬眼便是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北宋的眉山城因是州府所在地,城中八千户,小孩子永远是高高矮矮结队成群,今天拿钓竿明天揣弹弓的,春夏秋冬有得玩,而玩的花样超过一百种,包括斗嘴打架——男孩儿不打架还能叫男孩儿吗?到处都有清凉的水、可供攀缘往水中扎猛子的黄桷树。男孩谁不是浪里白条?过节了,过年了,男孩女孩穿新衣,走东家串西院……苏轼在眉山一直待到二十岁,出去做官后又两度回来丁忧,加起来二十五六年。“生活世界”留给他的印象太深了,这位终其一生对生活抱着不可思议的巨大热情的人,他为何坚决反对王安石搞急剧变法?理由是两点:风俗,道德。
  他深知风俗与道德来之不易。
  而我们今天已经知道,生活世界的形成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打碎它却可能在弹指一挥间。马科斯·韦伯有名言:“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
  意义的生成必定是缓慢的,犹如绿色果蔬不能用激素。意义的嬗变同样需要足够的过程。意义之网若是被无形的手粗暴扯烂,人就会变成被拔掉了触须的虫子,到处乱窜。
  社会生活,形同一张覆盖每一个角落的大网。
  ……

前言/序言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著名评论家 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 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关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 张炜
《秦风汉月:帝国开疆与士人心志》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现代的文学名家,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时代——秦汉之际。这是一个“书同文、车同轨”的宏大工程得以实现,也是一个士人阶层开始在权力中心与文化传承中艰难定位的时期。我们试图从宏观的政治版图变迁中,挖掘出那些在制度洪流下挣扎、坚持或妥协的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图还原一个立体、充满张力的秦汉精神图景。 第一部:函谷雄关下的思想碰撞——秦的法治与稷下遗风 秦朝的统一,是中华历史上最剧烈的社会重塑之一。我们并非简单复述“焚书坑儒”的政治事件,而是深入探究这种高压统治对知识分子群体带来的心理冲击与知识结构断裂。重点描绘了李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对传统“士”的运作模式——特别是游说、著述和教化——构成了怎样的挑战。 我们详细梳理了被禁锢的百家学说中,哪些核心观念在民间或地方得以隐秘传承。例如,秦律的严苛与儒家“仁政”思想的暗流涌动,如何在基层治理的细节中展现出张力。本部分试图回答:在一个以效率和绝对服从为最高标准的政权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知识的“非政治化”处理?他们是完全噤声,还是找到了新的表达出口? 第二部:楚歌四起的剑与笔——反秦斗争中的文人角色 陈胜、吴广起义,标志着秦王朝合法性的迅速崩塌。本部分着重分析了那些在乱世中选择立场的知识分子。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幕僚或学者,而是需要携带武器或至少是明确的政治立场。 我们对比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位是投身项羽阵营,试图以“复古”路线重建理想秩序的谋士,以及另一位则在刘邦阵营中,利用其对民间疾苦的洞察,协助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治理方针。这里的“文人”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身处血火考验中的个体。他们的言论,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他们的选择,也决定了他们家族的命运。我们深入分析了他们对于“天下大势”的判断,以及这种判断如何根植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信仰。 第三部:社稷重建的蓝图——汉初的黄老之治与学派回归 汉朝初立,百废待兴。高祖刘邦的务实主义与张良、萧何等人的智谋,共同塑造了“休养生息”的初期政策。本部分聚焦于黄老思想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地位。 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适应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氛围。这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积极干预政治的“冷却期”。在这一时期,大量被秦朝压抑的古代典籍得以重新整理和研究。重点分析了早期治学者如叔孙通等人,如何在复兴礼制的同时,将其与新的帝王统治相妥协、融合,形成了一套适应新政权的“礼仪官僚化”体系。他们的工作,是为后续儒学的复兴打下制度性的基础。 第四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儒学的官方化与知识分子的入仕关 汉武帝时期,是儒学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正统思想的决定性阶段。本书详尽考察了董仲舒的思想演变及其政治哲学。 我们不仅仅是罗列其“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理论,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察:知识分子如何看待这种意识形态的统一?它带来了哪些机遇(如察举制度的完善,为寒门士子提供了入仕的通道),又带来了哪些束缚(如思想的僵化和对异见的压制)?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太学成立前后,士人阶层在“学而优则仕”的新路径上,所经历的学业规划、道德自我期许以及对官场现实的适应过程。他们成为“士大夫”的雏形,肩负起了维护王朝意识形态的重任。 第五部:史官的使命与记忆的构建——司马迁的史诗与士人的良知 汉代是中国史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司马迁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人物。本部分将司马迁视为一位集大成且极具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代表。 我们深入剖析《史记》的写作动机和结构安排,探讨司马迁如何通过记录历史人物的成败,来表达他对汉朝政治的隐晦批评和对个体命运的深沉关怀。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代表了汉代士人试图在历史叙事中实现道德救赎和价值恒定的终极努力。我们还将部分篇幅用于探讨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史官和文人,如何在官方史学与个人记忆之间保持平衡,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史书的编纂,来构建并巩固一个王朝的“集体记忆”。 第六部:边塞烽烟下的文治武功——卫疆士人的生存哲学 汉朝的强盛离不开对匈奴的长期作战。本部分将视角转向边疆,探讨那些被派往边塞充当文职或军事幕僚的知识分子。 在远离长安的郡县和军营中,儒家典籍的教化力量相对减弱,而现实的军事压力和复杂的民族关系,迫使他们发展出更具实战精神的生存哲学。我们分析了他们在边塞文化中的角色转换,以及他们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转化为“戍边安民保疆土”的具体实践。他们的书信、奏折和留下的边塞诗文,展示了一种更粗犷、更具行动力的士人风貌,与朝堂上的清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结: 《秦风汉月:帝国开疆与士人心志》旨在通过对秦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多维度考察,揭示中国传统士人身份的塑造过程。他们不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权力更迭、制度创新的参与者和承受者。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事,展现一个伟大时代背景下,知识精英们如何在“修身”与“治世”的永恒命题中,刻画出中华文明的第一次深度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品中国文人2》,我感觉作者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导游,带着我漫步在中国文人的精神画廊。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些人物的深切理解和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陈列史实,更重要的是它在尝试解读文人的“魂”。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冰冷的文字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故事。例如,我希望能了解到,在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时,不同的文人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以及这些选择对他们个人命运和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想知道,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的风骨和气节是如何展现的,又是什么让他们在浊世中依然保持清醒和独立。

评分

《品中国文人2》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话”。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与书中的文人产生共鸣,甚至会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人们的多面性,他们有天才的一面,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超然物外的一面,也有被世俗所累的一面。我希望作者能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文人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交往,他们的友谊、竞争、亦或是相互启迪。我也特别想了解,那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创作甘苦,以及文人们在个人情感生活中的起伏跌宕,这些是否也同样影响了他们的创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仿佛是在与一位位故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真挚交流。

评分

这本《品中国文人2》刚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的装帧和序言中,我仿佛已经能感受到一股温润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我想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智慧和情怀是如何代代相传,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我相信它不会让我失望,能够满足我对中国文人精神的探索欲望。

评分

手捧《品中国文人2》,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穿越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种现代视角下的审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中国文人会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独特且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等级森严、礼教束缚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由,又如何用他们的文字和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文人,让我能够拓宽视野,发现新的文化宝藏。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人的身份和作用是如何演变的,他们的创作又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文化那源远流长的精神脉络。

评分

翻开《品中国文人2》,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引人入胜的标题。它们不像普通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仿佛已经为我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描绘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又或者鲜为人知的文人。是会聚焦于他们的文学创作,还是更侧重于他们的个人经历?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展现文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他们在困境中是如何保持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别于我之前读过的同类书籍,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解读,让我对中国文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