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谭其骧先生的精简版传记。作者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求是师求真”,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大努力。本书除作一些文字精简外,主要删去了原书中纯学术部分、一些引用的原文,以及反映传主所处形势、参加的重要活动和与他人关系的内容等,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等专著和相关论文。1978年起师从谭其骧教授,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并长期担任谭先生助手。在谭先生逝世后,整理出版了他的文集和日记。
求是师求真,要求是求真,必先辨是非真假。要明辨是非真假,关键首在能虚衷体察,弃绝成见,才能舍各宗各派之非之假,修订各宗各派之是之真。
学术之趋向可变,求是之精神不可变。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谭其骧
一百年难遇,绝学鸿篇美而富。六十载论交,平生风谊友兼师。
——著名历史学者 周一良
即使许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时常怀念老师予我的恩情,这师恩不只是生活中、情感上的付出,更有着思想上、学识上、人格上的影响。
——本书作者 葛剑雄
引言
卷首
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盛极而衰的家庭
发蒙海盐 求学秀州
第二章 短暂的革命和大学生活
革命大学中的革命生涯
暨南三年
第三章 “应列第一”的燕大研究院毕业生
师生之争:步入学术之始
邓之诚——另一位恩师
第一篇论文——《湖南人由来考》
丰收的两年
第四章“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登上大学讲台
编纂馆藏方志目录:北图三年
故都风物最宜人
第五章 编《禹贡》始末
学会发轫 《禹贡》出版
和而不同:顾谭之争
南下广州 告别《禹贡》
第六章 不幸的婚姻
第七章 重回北平
第八章 遵义六年
奔向大后方
流亡大学中乐育英才
替“杨保“立传 为霞客正名
正义结成师生情
第九章 复员杭州
东归途中
两校教授:谭其骧和谭季龙
艰难岁月 锲而不舍
迎接新中国
第十章 从土改、思想改造到肃反
五河县乔集村土改
灵璧县西叶村土改
第一次政治运动
反贪污轰轰烈烈
刘大杰事件 运动降温
第二阶段运动:思想改造
反胡风和肃反运动
第十一章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上)
一个千年的梦想
杨图委员会成立,应召进京
八年辛劳,功亏一篑
第十二章 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
整风“反右” 有惊无险
跃进再跃进
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自愿作典型
与郭沫若商榷
乍寒还暖时节
不速之客:叶群就教
山雨欲来
第十三章 史无前例的遭遇
在劫难逃
“一批二用”
“政治任务”——接待外宾和出访
为毛泽东注释“大字本”
“当选”四届人大代表
第十四章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下)
“批”字当头 恢复编绘
忍辱负重
主客易位:上海市革会成了主办单位
“为政治服务”
北京审图
西北边界 波澜又起
《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出版
“政治错误”种种 出版阻力重重
艰难的胜利
第十五章 荣誉和烦恼
加入中共
从匡谬到正误: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
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流产的“路线斗争”
“诸葛亮躬耕地”风波
名人的另一面
第十六章 最后的奉献
“我不会死,我还要好起来继续工作”
“你们应该超过我”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编绘《国家历史地图集》
“我还是要说真话”
超越死亡
后记
再版后记
精简版后记
这本《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初上市时,我还在读大学,对历史人物的传记还没有太多涉猎,总是觉得那些名字太过遥远,与我的生活格格不入。但近几年,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开始对那些默默耕耘、为学科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闻有这样一本关于谭其骧先生的传记,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了解这位在历史地理学界享有盛誉的大家。书名“悠悠长水”本身就带着一种时间的厚重感和历史的绵延感,让人联想到奔流不息的河流,象征着历史的脉络和知识的传承。而“精简版”则意味着它可能更侧重于提炼精华,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领略谭先生的学术风采和人生轨迹,这对我这样一个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年代,一位学者是如何在学术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的?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治学精神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揭开这些谜团,让我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答案,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学术情怀。
评分在阅读《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的过程中,我最为震撼的是其中所展现的谭其骧先生非凡的毅力和强大的内心。在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不仅要面对学术上的难题,还要经历生活的艰辛。然而,无论是战乱的年代,还是动荡的社会环境,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历史地理学的探索。我能想象,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想要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是多么不容易。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大量的辅助资料,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对史料的敏感度来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这种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资源丰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过于依赖外在的条件,而忽略了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真正的“硬核”,那不是外在的光鲜,而是内在的坚韧。它激励我,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坚持下去的勇气,就像那悠悠长水,即使蜿蜒曲折,也终将奔向大海。
评分翻开这本《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我并没有立刻去寻找那些宏大的学术理论,而是先被一种朴实而真挚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的冲突,或者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谭其骧先生从青年时代到晚年的生活片段,他求学、工作、治学、育人的点点滴滴,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谭其骧,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如何艰难地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书中的细节描写,例如他对地图的痴迷,他对史料的细致考证,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开始理解,之所以称他为“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更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对学术纯粹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这本传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关于人生选择和学术坚持的深刻启迪。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里,他又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的。
评分《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带给我的,不只是对一位学者的敬仰,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深刻体悟。谭其骧先生身上,我看到了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主义情怀,尽管他的研究领域是历史地理,看似与“生民”和“万世”的联系不那么直接,但他的工作,却是为我们理解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规划中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在地理环境中的演变,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认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待学术的敬畏之心,他对待学生如同子弟般的关怀,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名利的境界,一种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民族命运的崇高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读书人”这个词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于学术和人生的思考。谭其骧先生的“悠悠长水”般的学术人生,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命可以如何被专注和热爱所点亮。我被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执着所打动,也为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惊叹。但更重要的是,他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求实、不畏艰难、淡泊名利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和对学术的孜孜以求,深深地触动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问自己,在我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让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废寝忘食的热爱?我是否也能够拥有他那般坚韧不拔的毅力,去追寻我的理想?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让我看到了一个榜样,一个可以让我去学习、去模仿、去努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就像那悠悠长水,永远向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