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我做主”系列以全新的视角,全景展现“春秋时代”诸侯国争霸风云。
公元前770 年,周王室东迁洛邑继续享国,史称东周。东周自首位君主周平王之后,共传二十五个王,至公元前256 年为秦所灭,历时五百一十五年。东周前半期,诸侯国竞相争霸,史称“春秋时代”。
中国的典章制度、文化习俗多源起“春秋时代”,后世广泛运用的权谋征伐、传奇典故亦多出于此。两百多年中,鲁、齐、宋、晋、楚、郑、曹、陈、魏、燕、秦、蔡、吴、越等国,互相纠结、碰撞、遏制、结盟,共同演绎了一个血雨腥风、动荡飘摇,却也因此充满中国文化生机的时代。
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诸侯争霸为主线,以“五霸”为中心,以通俗亲和的文字和丰满的笔触,多角度审视、叙述与评价了“春秋时代”的地缘格局、人文景观和政治演变。
本书为第二部《王道晋文公》,主要叙述了天生异相的晋国落魄公子重耳,备尝“险阻艰难”后终成一代霸主的过程。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辗转万里,几度浮沉,终因恭俭礼让而收人和之利,在秦穆公的鼎力支持下入主晋国。晋文公内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等良臣,不计嫌怨,唯贤是听,创设三军六卿,尽显王者风范;外联秦、齐,平周室子带之乱,攻卫伐曹,救宋服郑。前632年,晋文公于城濮大败楚军,华丽演绎“退避三舍”的王者之道。同年冬又召集秦、鲁、齐等九国会盟于温地,为晋国开创了百年霸业。后其子晋襄公和名相赵盾相继主政,晋国霸业遂成延绵之势。
海棠栖露,原名刘佳。
作者自况:
洞庭南畔愚鲁夫,湘省北鄙等闲汉。其人才高四斗,破书十卷,出口若成章,落笔似非凡。读《春秋》而未深明大义,写“春秋”却常道貌俨然。谈笑虽无鸿儒,往来亦无白丁。室外梨花自香,堂内贤良珍藏。夫子曰:此即海棠。
001 曲沃代翼
009 女人不好惹
025 迷局
040 假虞灭虢
046 关于百里奚不得不说的故事
055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067 人在囧途
081 青春秘籍
087 最后的疯狂
093 浮华背后
100 血色残阳
115 相煎何急
126 高端劫持
138 宋襄公的江湖哲学
146 王子带的帽子戏法
153 危机
162 和圣
170 城濮大战之山雨欲来
186 城濮大战之王牌对王牌
196 分道扬镳
207 无商不奸
216 殽山血
227 楚宫惊变
235 弄玉吹箫
242 晋国新生代
254 夏日之日
258 河曲之战
267 不弑之弑
曲沃代翼
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会盟,秦国和晋国没有参与,这并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意外。
秦国和晋国历来就与中原事务联系甚少,原因无他,除了家务烦琐,还受限于地理位置隔得太远,远到哪怕中原拿核武器打来打去,两国的眉毛也不会抖一下。
翻开地图看看就知道,当时的秦国偏处西陲,在马作为最快捷交通工具的时代,去一趟中原老不容易。出门的时候孩子还在吃别人的奶,回家一看,嚯,孩子都能奶别人了。
晋国倒是隔得稍微近一点儿,不过太行山和黄河呈直角相交,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晋国与中原分隔开,晋人出不来,外人也进不去。
当然,这种隔绝与封闭的情况只适用于描述城邦时代周王朝边缘地带的地缘态势。随着诸侯国势力扩张,疆域呈块状分布,彼此之间政治、经济、军事交流日益频繁,即使是边缘地带的诸侯国,也能成为中原舞台上的常客,就像前面介绍的楚国一样。
关于晋这个国家的来历,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叫“桐叶封唐”。
当年周武王娶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为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诵,小儿子叫虞。
周武王英年早逝,世子诵鼻涕还没干就当了国君,史称周成王。一天,童心未泯的周成王和王子虞在宫里过家家,周成王扮演游戏里的君王,王子虞扮演游戏里的臣子。
周成王出于职业习惯,忽然自编自演了一个这样的情节:他从地上拾起一片桐叶,剪成一个圭的样子,然后一本正经地对王子虞说就拿这个封你了。两兄弟闹着玩,旁边端个笔记本的史官却听入了耳,噼里啪啦记录在案,随即上前请周成王分封王子虞。
周成王一愣,咱不过随便说说呢,这也能当真?
史官正色道:“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周成王白了他一眼,是不是还要把故事编成九集,每天在天桥下不停轮播,直到家喻户晓?
于是,就把王子虞封到了唐国。
有人说这个故事过于儿戏,不可当真。对此,我辩驳不了,但我能够确定的是,“桐叶封唐”的故事与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是相吻合的。
唐国古已有之,本为尧的后裔所立。殷商时代,唐国归附中央政权。西周建立后,唐国位列诸侯,赐爵为侯。周成王即位之初,殷商余孽勾结“三监”发动叛乱,唐国参与其中,后被周公旦剿灭。
唐国所处的今山西省南部,为夏人故地,戎狄丛生,倘若不加以有效治理,戎狄之属必然肆意扩张,威胁宗周镐京的安全。
因此,周王室亟待在唐地重新建立政权,以保卫平定“三监”的战果。作为周成王胞弟的王子虞,也就自然而然赶上了周公旦主持的那波分封大潮,顺利入主唐国了(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之后,其子燮因国中有晋水穿流,始改国号为晋,定都翼城。
晋侯燮传七世而至晋穆侯。
公元前805 年,晋穆侯会同周王室征讨条戎,结果铩羽而归。恰逢夫人姜氏产下长子,心情抑郁的晋穆侯便将婴儿命名为仇,以示不忘战败之耻。三年后,晋穆侯征战于千亩a,结果大获全胜。巧的是,夫人姜氏又产下一子。晋穆侯满心欢喜,便将婴儿命名为成师,以纪念千亩之战凯旋。
中国人历来对取名字是相当重视的,认为名字往往能够左右人一生的命运。
尤其在给贵族成员命名的时候,有“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的讲究。
对于晋穆侯这样随意给儿子取名的轻率做法,晋国大夫师服就在私下里感叹:嫡长子与嫡次子的名字如此相反相逆,恐怕将来有手足相残之虞。
后来事实证明,师服相当地具有先见之明。
公元前785 年,晋穆侯逝世,其弟公子殇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公子仇被迫出奔他国避难。
四年后,公子仇反攻晋殇叔得手,继位为晋文侯。
晋文侯目睹了周王室东迁的巨变,经历着周平王和周携王并立的混乱局面,深感周王室不靖,晋国亦受其苦。
公元前750 年,他向周平王建议讨伐周携王。
周平王朝思暮想的就是这档子事,只是一直以来苦于能力有限下不得手,见有人竟然主动请缨,当下又惊又喜,将晋文侯引为忠君体国之典范。
晋文侯亲征惠邑,破城而入,周携王自刎而死。晋文侯又驱散士民,将典籍器物搬运回晋国,接着一把火烧了惠邑,彻底抹除了周携王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
周平王得报,欣喜若狂,当即颁赐《文侯之命》,大肆褒扬之余,又承认了晋文侯之前在周边扩张侵吞的土地。于是晋国慢慢地开始强大起来。
公元前746 年,晋文侯逝世。
在接下来的权力交接过程中,晋世子伯似乎与叔叔公子成师发生了争斗。最终双方达成妥协,世子伯即位为晋昭侯;而公子成师则获封于翼城西南一百余里开外的曲沃,他因此被后人称为“曲沃桓叔”。
封块土地给宗室,并没有什么不妥,那时候,分封建制,本来就是要让宗室成为国家的藩篱。
问题是,封给公子成师的那个曲沃,非但扼住了翼城与外界沟通联络的主要通道a,而且属地面积比翼城还要大上许多。
在春秋那个极其讲究品秩的年代,身份与待遇有着非常严格的对应关系。以城邑大小为例,诸侯国的都城必须小于周天子的都城,大夫的封邑又必须小于诸侯国的都城,这是一点儿也马虎不得的。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属地越大,意味着掌控的人口与资源就越多,也越容易成为权臣割据一方甚至变家为国的资本。
总而言之,分封曲沃,埋下了晋国内乱的隐患。
分封之时,曲沃桓叔已经年近花甲,正是一个男人政治头脑最为清晰、政治经验最为丰富、政治手腕最为老到的阶段。
桓叔精明强干,广蓄贤良。在他的经营下,左右民众纷纷归附,使得曲沃的人口持续扩充,经济不断发展,俨然成为晋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当时,翼城的很多有识之士都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桓叔以晋国小宗的身份,掌管如此强盛的曲沃,难免会有非分之想。
果然,随着曲沃势力的膨胀,桓叔渐渐骄狂起来。他暗自与晋国周边的国家达成内幕交易,并在翼城扶植效忠于自己的政治势力,共同封锁打压晋昭侯。公元前739 年,晋国大夫潘父受桓叔的策动,在翼城发动叛乱,将晋昭侯杀死。与此同时,桓叔也起兵攻打翼城,希望里应外合,就此颠覆晋国大宗的统治权。
翼城方面奋起反击,诛杀潘父,将桓叔击退,然后立晋昭侯的儿子平为君,史称晋孝侯。
桓叔毫不气馁,反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大不了咱们下一期节目再见。然而,岁月不饶人。桓叔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运转不停的轮回却不肯法外开恩。
公元前731 年,一曲“不见不散”的高歌还没唱完,七十三岁的桓叔已燃尽了生命的所有热情。其子鱓继立,史称“曲沃庄伯”。
桓叔伐翼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拉开了晋氏大宗与小宗之间夺位战的大幕。从此,曲沃公开与翼城对峙,斗争的形势愈加严峻。
庄伯秉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文武兼修,蓄势待发。
公元前725 年,庄伯在历经七年精心的准备后,向翼城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将晋孝侯杀死。
不过此时,翼城所代表的大宗势力依然足以自持,庄伯功亏一篑,再次败退。晋孝侯之子郄继位为君,史称晋鄂侯。
庄伯伐翼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击杀了国君晋孝侯,从气势上来说,对大宗势力是个极大的打击。
庄伯也由此认识到,曲沃之于翼城,或许占有优势,但仍不足以制胜,他还需要借重外来的力量,才能一举推翻大宗的统治。
公元前718 年春,庄伯联合郑国、邢国再次攻击翼城。翼城大败,晋鄂侯死里逃生,躲到随邑再也不敢出头。
周桓王出于维护封建礼教的需要,派军队赴晋国作战,讨伐庄伯。庄伯不支,再次退回曲沃。
随后,曲沃方面背叛周王室。周王室愤怒不已,令虢公长父率军攻打曲沃,并于同年秋在翼城立晋鄂侯之子光为君,史称晋哀侯。
庄伯数次出兵均没有达到理想的战略目的,竟日愁闷,两年后就郁郁而终了。
其子称继立,史称“曲沃武公”。
此时,晋氏大宗与小宗之间经过多年的残酷斗争,虽然没有分出最终的胜败,但明显可以看出,翼城的势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公元前710 年,晋哀侯为了拓展国都的战略纵深,挥师攻打曲沃北面的陉廷。
次年春,武公出兵反击,与晋哀侯对决于陉廷。翼城军被击溃,晋哀侯仓皇逃窜,武公穷追不舍。
晋哀侯真够衰,沿着汾河跑哇跑,一开始还蛮欢快,谁知跑到汾隰时,骖马竟然被树枝牢牢绊住,死活无法动弹,于是当天夜里就做了俘虏。
晋哀侯在曲沃的大牢里饲养了一年的老鼠和臭虫后,武公派叔父韩万杀了他。翼城遂立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史称晋小子侯。
小子侯的谥号这样罕见,正是晋国国君权威下降到了无以复加地步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真是让我欲罢不能!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一股强大的气场牢牢吸引住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春秋时代。作者对历史的把握可谓是精妙绝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却又在叙述时挥洒自如,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晋文公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他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的雄才大略、隐忍蛰伏、壮志凌云,都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读着他的成长历程,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也能体会到他登临巅峰时的豪情万丈。书中的权谋斗争更是精彩纷呈,每一次的博弈都充满了智慧与算计,让我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又为他的高明策略拍案叫绝。除了主线情节,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礼仪制度、战争场面也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让我沉醉其中、反复回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小说,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文化之旅。
评分《我的春秋我做主之王道晋文公》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吸引,更是一种对历史人物重新审视的视角。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那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从一个模糊的符号,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能感受到他在逆境中的隐忍,在他羽翼未丰时的韬光养晦,以及在他终于掌握大权后,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书中的许多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他如何在困境中获得支持,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艰难的抉择,以及他如何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决心,一步步将晋国推向强盛。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将那个时代的纷争、权谋、甚至是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这些描写中,我依然能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那是属于晋文公的,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与他一同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感慨,也对“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次拿起这本《我的春秋我做主之王道晋文公》,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史书翻版,却没想到它带来了如此惊喜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张力完美结合。故事的主角,那位晋文公,在我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他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坎坷与磨难,这种真实的描绘反而让我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书中关于他如何从困境中崛起,如何凭借坚韧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一步步实现目标,每一个转折都写得恰到好处,让人读来既感到振奋,又有所思考。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晋文公内心的复杂性,他有他的果断英明,也有他偶尔的彷徨与犹豫,这些都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样饱满,他们各自的命运与晋文公紧密相连,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受益匪浅,也对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领略到了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作者对“王道”的解读,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晋文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一步步将其具象化。我看到了一个统治者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存,如何积蓄力量,又如何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书中的许多情节,都让我陷入了沉思:什么是真正的仁德?如何在权力与道义之间找到平衡?晋文公的成长过程,恰恰是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答。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那些深沉的谋略、隐忍的痛苦、以及最终爆发的磅礴力量,都写得极具张力。书中对晋国朝堂内部斗争的描绘也十分精彩,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勾心斗角,读来让人大呼过瘾。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定义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实现目标所做出的种种选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导师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能点燃我内心激情读物的作品!《我的春秋我做主之王道晋文公》以一种极为震撼人心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清晰明了,但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了这些事件鲜活的生命力。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紧迫感,仿佛就在战场前线,耳边回响着战鼓擂动;也能体会到朝堂之上,唇枪舌剑,每一次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特别是晋文公这个角色,他的“我做主”并非蛮横霸道,而是建立在深远的思考和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之上。作者笔下的晋文公,不是神,而是有着凡人情感和复杂心路历程的领袖。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内心的权衡与取舍,这种刻画极具感染力。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尤其精彩,不仅有宏大的战役规模,更有着士兵们的热血与牺牲,让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作者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哲学思辨,让我不仅在读故事,更在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