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提高儿科临证能力,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作者朱锦善积30年临床教学经验与研究心得,撰成《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中医药畅销书选粹·临证精华》。
该书共有50讲,论述了36种小儿常见病证、疑难病证的辨证论治和方药运用,既述常证常法,又述变证变法,提出辨证要领,详述方药变化应用,博采古今医家经验,融合作者临证心得,以裨临床实用,便于掌握。对当前儿科领域的重大课题,如小儿体质与临床、小儿脾胃与临床、小儿外治法应用等,介绍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还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对儿科学术理论发展流派的研究成果,以及古今儿科名医钱乙、陈文中、陈复正、王伯岳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学习与研究心得。
《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中医药畅销书选粹·临证精华》40万字,论证精详,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说理透彻,引证精辟,实用性强。对初级医务人员或初人中医儿科之门者,能尽快掌握正确分析病情和选方用药的方法,提高临证能力;对中、高级医务人员能开启思路、拓宽视野,提高儿科理论水平和辨证论治水平。是当前不可多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型中医儿科临床著作,值得一读。
目录
上篇 临证论治
第1讲 小儿感冒
第2讲 小儿乳蛾
第3讲 小儿咳嗽
第4讲 小儿哮喘
第5讲 小儿肺炎
第6讲 小儿厌食
第7讲 小儿积滞
第8讲 小儿呕吐
第9讲 小儿腹泻
第10讲 疳症
第11讲 佝偻病
第12讲 小儿汗症
第13讲 营养性贫血
第14讲 急性肾炎
第15讲 肾病综合征
第16讲 小儿尿频
第17讲 小儿遗尿
第18讲 小儿惊风
第19讲 小儿癫痫
第20讲 病毒性心肌炎
第21讲 小儿紫癜
第22讲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23讲 夏季热
第24讲 麻疹
第25讲 水痘
第26讲 风疹
第27讲 猩红热
第28讲 流行性腮腺炎
第29讲 百日咳
第30讲 脊髓灰质炎
第31讲 病毒性肝炎
第32讲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33讲 新生儿黄疸
第34讲 新生儿硬肿症
第35讲 小儿湿疹
第36讲 丘疹性荨麻疹
下篇 研究心得
第37讲 小儿体质与临床
第38讲 小儿脾胃与临床
第39讲 论钱乙的脾胃观
第40讲 万全小儿脾胃学术思想评析
第41讲 论七味白术散
第42讲 痢疾治法方药谈
第43讲 小儿外治法临床应用研究
第44讲 先师王伯岳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撷英
第45讲 王伯岳论“痰证”对小儿疾病的影响与治法方药
第46讲 钱乙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研究
第47讲 陈文中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研究
第48讲 陈复正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研究
第49讲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50讲 学好《伤寒论》,提高儿科辨证论治水平
精彩书摘
《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中医药畅销书选粹·临证精华》:
乳蛾又称喉蛾,即扁桃体炎。临床以两侧扁桃体红肿疼痛,甚则化脓,吞咽不利为主要特征,常伴见发热、咳嗽等症。
乳蛾为中医传统病名,因扁桃体肿大时,状如乳头,或如蚕蛾,故称乳蛾,一侧赤肿者,名单乳蛾;两侧同时赤肿者,名双乳蛾。也有称为蛾风,如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云:“单蛾风者,其形圆,如小蒜头大,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双蛾风者,有两枚,在喉关两边,其形亦圆,如小蒜头大。”小儿乳蛾,常两侧发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气候骤变之时发病率高。还有一类小儿,扁桃体长期肿大,但不红赤,一遇外感,即发本病,反复不愈。
本病多由外感风热时邪,结于咽喉;或因素有积热,上熏咽喉所致。也有兼感风寒,寒郁不解,邪热内伏,蕴于咽喉所致。邪热上熏,与痰相搏,结于咽喉,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初起多兼寒热表证,与感冒相类。乳蛾红肿显著,甚则化脓者,可诊断为乳蛾;乳蛾红肿不著,而感冒的其他症状为主者,诊为感冒。乳蛾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者,常致阴虚热瘀。
咽喉为肺之门户,少阴经脉所过,邪毒壅盛,可循经达肺,传为肺炎。也可使肺失宣降,水道不利,或达于肾经膀胱,泌泄失常,发为水肿。因此,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辨证要点】
本病在临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别。急性者,往往起病较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或见呕吐,咽喉疼痛,吞咽不利,乳蛾红肿,或见化脓,甚则高热惊厥,常见证候类型为风热壅结、寒郁热伏。慢性者,可不发热,或偶见低热,咽干咽痒不适,乳蛾红肿,经久不愈,兼见干咳少痰,常见证候类型为阴虚热瘀。在慢性病程中,可有急性发作。因此,临证时应注意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
1.风热壅结证
轻者,发热而微恶风寒,咳嗽流涕,乳蛾赤肿不甚,疼痛轻微,二便通畅,舌质略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指纹浮红。重者,壮热不退,烦躁口渴,甚则谵语,乳蛾赤肿疼痛,或见化脓,吞咽不利,大便干秘,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糙而干,脉象滑数有力,指纹红紫瘀滞。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抽搐。
本证轻者,为风热之邪初犯肺卫,邪郁在表,热毒较轻,初结咽喉,以风热表证为主。重者,可由轻证发展而成,也可因感受风热之邪毒较盛,直犯肺胃,而致肺胃热毒壅盛,熏灼咽喉,造成乳蛾赤肿化脓;也可因素体积热内盛,遇外感风热之邪相搏,其势亦烈。若热扰心肝,则出现惊厥抽搐。
2.寒郁热伏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咳嗽流清涕,头身疼痛,乳蛾赤肿,或见化脓,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数而紧。本证多因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素体蕴热,兼以风寒外束,形成寒郁热伏之证。临床特点往往寒郁愈重,里热愈炽,症见恶寒无汗、头痛身疼、高热烦躁。
3.阴虚热瘀证
症见乳蛾肿大微红,日久不消,反复发作,或一侧较著,或两侧皆肿,常感咽部不适,咽干而不渴,或干咳无痰,或咳而少痰,大便偏于,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本证主要见于慢性扁桃体炎,日久不愈,热伤阴液,邪热瘀留则乳蛾肿大不消,微红为热毒不甚。
总之,乳蛾的辨证,一要察看乳蛾局部的表现,红赤为热,红赤肿甚为热毒壅积,化脓溃烂为热毒壅滞、腐败气血。若红赤不著,或微红,或嫩红,为外感,应结合全身症状全面分析。尤其初病之时,应分辨风寒风热,不可概以热论。
……
前言/序言
余习医、业医30余年。60年代末自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儿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得到衷诚伟教授的悉心指导。70年代中叶,拜全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王伯岳先生为师,深得其传。80年代初期,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建立,余参与其中工作,与全国各地中医儿科专家广泛接触和学习交流,尤其是与全国儿科名医江育仁教授、张奇文教授相识相处20多年,书信频传,请教切磋学问,受益良多。“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90年代起,余本人也被推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高校学科带头人,感受尤深。
儿科一门,古称哑科,临证有“五难”之说。如何提高儿科临证能力,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尤其是初入儿科之门者面临的难题。1995年,卫生部主管的《中国农村医学》(现更名《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约我就这一问题主持一个长期的讲座,名为《中医儿科临证心法》,将儿科常见病证,难治性疾病列数十讲连载。回想起20余年前,先师王伯岳也曾应该杂志(前身为《赤脚医生》)之约,撰写过《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的连续讲座。余自知才疏学浅,恐有辱使命,考虑再三,将自己历年来给研究生、进修医生讲课的讲稿,根据临床实用的要求加以整理,不料反应甚佳,不少读者来信希望辑成专辑出版。今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约,遂以这一讲座资料为基础,再次修改补充,并收入我历年来的临床研究心得及学术成果,名日《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以,晌读者。
《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分上、下二篇。上篇“临证论治”,论述小儿常见病证、疑难病证的辨证论治和方药运用,既述常证常法,更谈变证变法,充分反映理法方药的临证变化。论证,从病机传变的根本上说明该证候类型的辨证要领及其来龙去脉,使读者对各证候的辨证要点和传变转归一目了然。论治,除阐明治法原则和常用代表方剂外,重点分析方药的变化应用,博采古今医家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证心得体会,融会论述,以裨临床实用。每一病证均附简便验方,精选内服、外治及针灸推拿等疗法的实用效方。下篇“研究心得”,主要有小儿体质与临床、小儿脾胃与临床、小儿外治法应用等当前儿科临床上几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心得,同时还收录对先师王伯岳,以及古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陈文中、陈复正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的学习和研究体会。
《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承蒙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会长江育仁教授、会长张奇文教授为本书作序、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上海市儿童医院徐蔚霖教授题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正逢香港回归祖国,深圳市创立现代化儿童医院,余也从内地调入该院工作,我十分高兴地谨以此书作为向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创建、为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份献礼。
朱锦善儿科临证50讲/中医药畅销书选粹·临证精华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