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点一:朱东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开创了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范式!
朱东润先生是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者之一。同时他还是中国*一位用现代方法写作的*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家。他还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中华文史论丛》主编等职。他将熔史学文学于一炉,写就令人心潮澎湃的壮阔人生。
卖点二:本书丛书包括的传主如陆游、陈子龙、梅尧臣等,他们都是所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本套丛书,由诗词知历史,用诗词讲时代,看中国历史千年变迁。
卖点三: 梅尧臣,宋诗“开山祖师”,其诗和平简远,淡而不枯,丽而有则,为宋人之冠!
元好问,“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诗承李杜,词继苏辛,才华横溢,其词冠绝一时!
卖点四:他们都是时代的先觉,在战争年代,他们站在*前列;在和平年代,他们歌颂得*为嘹亮。
梅尧臣,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宋诗的开山鼻祖,与欧阳修并称“欧梅”。欧阳修评其诗风是“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完巧”,十分允当完足。欧阳修更是始终称梅尧臣为“诗老”。陆游认为梅尧臣是李白、杜甫之后的*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梅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朱东润先生此书对于了解梅尧臣的生平以及诗作,都有比较全面的交代。
元好问是金、元两代二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之外,著作多种,在中国文学史以至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他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元好问传》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作。经始于1984至1985年,完稿于1987年,此传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写出他的追求和坚持、妥协和经营、委曲和痛苦,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
朱东润(1896—1988),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英国,对西方传记文学有深入的研究。归国后曾任教于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复旦大学。朱东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张居正大传》《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史记考索》《汉书考索》《后汉书考索》《陆游研究》《陆游选集》《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王阳明大传》《陈子龙及其时代》《元好问传》等。他不仅通过作品描写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展现出一段段历史和一个个时代的变迁,因此被称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开拓者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
——欧阳修
我得圣俞诗,于身亦何有。名字托文编,他年知不朽。我得圣俞诗,于家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年珠。
——司马光
我生平于宋代的诗,*崇拜的是梅尧臣。
——夏敬观
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
金自大定 、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
——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
梅尧臣传
序 / 1
第一章?成长的时代 / 1
第二章?主簿的才华 / 13
第三章?政治斗争的开始 / 29
第四章?西夏战事的阴影 / 47
第五章?赴任湖州 / 72
第六章?穷而后工的诗人 / 82
第七章?从扬州到陈州 / 119
第八章?监仓的前后 / 140
第九章?最后的安排 / 174
附录?书中主要人物简释 / 210
元好问传
第一章 元好问的先世及其时代 / 229
第二章 元好问的青少年时代 / 242
第三章 入仕的前夕 / 255
第四章 入仕 / 264
第五章 在汴京 / 282
第六章 三京的失守 / 303
第七章 汴京陷落以后 / 308
第八章 和严实的关系 / 314
第九章 取道河南 / 340
第十章 从邓州取道东平回家 / 346
自己是传记文学的爱好者,也曾经进行传记文学的创作。我写过政治家,写过哲学家,也写过诗人。这一本又是诗人的传记。我总觉得诗人是最需要写成传记的,这样我们对于他的作品才能获得进一步的理解。
诗人是时代的先觉,在战争的年代里,他站在最前列,在和平的年代里,他歌颂得最嘹亮。他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和他的身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倘使我们对于他的时代和身世没有切实的体会,怎样理解他的作品呢?11世纪的吕大防开始做《杜诗年谱》,以后宋刻的诗文集,经常附有作者的年谱,正是从这一个认识出发的。但是他们的工作还很不够,不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做得太简单了。他们只注意到诗人的升沉否泰,而没有把他放到时代里去。脱离了时代,我们怎么能理解诗人的生活呢?
诗人不是政治家,在历史记载里不会留下沉重的踪迹;他又不是哲学家,没有长篇大著发挥他的惊人的宏论。因此我们对于诗人的理解常常不够。我们不知道他的时代和身世而仅仅从一字一句、一联一韵去探求,诗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不是时代的先觉而是韵律的工匠,这样就不会得到正确的认识了。在为诗人进行传记创作的过程当中,必须把树立诗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责任。道路中的难关是多的。材料不够必须知道如何搜求;传说太杂必须知道如何辨别,尤其重要的必须知道如何掌握分寸。进行创作的时期,对于传主不会不产生热情,但是这些自发的热情,往往会使我们失去应有的衡量。我们推许诗人同情人民吧,可不要忘却他出身的阶级,不可能使他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歌颂他爱国吧,可不要忘却在这里常带有个人考虑的成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进行批判,也不要忘却传主只是数百年以前的人物,我们不应向古人提出现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难关,我们必须突破这些难关,才能进行创作,增进人们对于诗人的理解。
梅尧臣是11世纪前期的诗人,在他的领导下,宋诗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它出自唐诗而又不同于唐诗。宋代的批评家称他为“开山祖师”,这绝不是偶然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对于尧臣的进一步理解,因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道路呢?这本传记是抱着这个目标而进行创作的,但是由于本人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限制,因此必然有很多的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志们详细指示,使我可以进行不断的修订。
朱东润
1965年4月
《梅尧臣 元好问传》这本书名,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文人,不仅要读他的作品,更要走进他的生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梅尧臣,宋代诗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我总觉得对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他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他如何在家乡与京城之间奔波,他的诗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对宋代诗风的贡献。特别是他与同时代其他文人的交往,那些才情横溢的对话,那些思想的碰撞,一定非常有意思。而元好问,作为金末元初的文坛翘楚,他的词作大气磅礴,情真意切,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创作更显珍贵。我非常想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动荡,又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他的文人风骨和创作热情?他的《论诗三十首》中对诗歌的独到见解,又是源于怎样的生活体验和深刻思考?这本书能否为我揭开他们的人生面纱,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梅尧臣和元好问?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梅尧臣 元好问传》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宋金时期的文人生活和他们的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梅尧臣,这位北宋文坛的“隐士”,他的诗风以“忧愁”著称,却又饱含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我特别好奇,他是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用他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的?他的诗歌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微妙联系?而另一位文坛巨匠元好问,金末元初的词坛领袖,他的《论诗三十首》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字字珠玑。我渴望了解,这位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文人,是如何在颠沛流 G 的岁月中,依旧坚守他的艺术追求,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诗篇?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与同时代其他文人之间的交往,甚至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我期待能从中读到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作为时代见证者的独特视角。
评分拿到《梅尧臣 元好问传》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古朴典雅,仿佛一本穿越时光的信物。我一直觉得,传记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历史人物“活”过来,让他们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梅尧臣,这个名字常常与“冷峭”、“清瘦”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在我看来,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情感,那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世道艰难的体察,都让我有所触动。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他生活的细节,比如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唱和与论辩,是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又如何塑造了他的人生轨迹。而元好问,这位“金代第一才子”,他的词作中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更是让我着迷。我非常想知道,在他经历了从金朝官员到隐士的身份转变过程中,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蜕变?他又是如何在这种巨变中,保持他的文学尊严和创作的激情?这本书能否为我勾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画卷,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这两位伟大文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梅尧臣 元好问传》这本书的书名,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文人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一定有着同样伟大的人生经历。梅尧臣,作为宋代诗坛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相比于一些大名鼎鼎的文豪,他的生平似乎总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迫切想知道,他当年是如何在科举的道路上起起伏伏,又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文坛站稳脚跟的?他的诗歌创作,是否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事件的直接影响?比如,宋朝初期的改革与动荡,是否在他的诗句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元好问,我一直对他《论诗三十首》中的一些观点深以为然,认为他对诗歌的认识有着极高的见地。我非常想了解,他作为金朝的臣子,却又心怀汉唐,这种复杂的身份认同,又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的?他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如何坚持他的文人风骨,如何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和诗词创作?这本书能帮助我解开这些疑惑吗?
评分拿到《梅尧臣 元好问传》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作为一位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虽然名垂千古,但生平故事却鲜为人知的文人充满好奇。梅尧臣,这位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清秀,意境深远,尤其擅长以平淡的笔触写出人生的况味,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他的创作背景,以及他对当时文坛的影响。他是否如传说中那般“孤傲”,他的诗歌又是如何在众多名家之中脱颖而出的?而元好问,金末元初的词坛巨匠,他的词作中那种饱含家国之痛的深沉情感,总是让我为之动容。我非常想知道,在他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又是如何用他的笔,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又如何维系他的文学生命?他与同时代的文人之间,是否有怎样的交往和碰撞?这本书是否能为我呈现出他们各自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片段,让我感受到他们作为文人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