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知识图谱视野中的西方百年体育学术史(1898-2012年)/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旨在研究西方百年体育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体育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体育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王琪,男,1980年5月生,现为北京体育大学在站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是较早将科学知识图谱这一前沿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引入国内体育学术界的学者。近五年来,一直致力于运用科学计量学研究体育科学学、学科史和学术史等问题。至今为止,主持国家社科课题等国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课题1项,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近40篇,包括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近20篇,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
一、体育实现其现代价值功能需要以坚实的学科理论作支撑
二、加强体育学术史研究是完善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体育学术史研究是推动体育学科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四、体育学术史研究符合当前体育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应用软件
一、研究方法
二、应用软件
第五节 期刊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期刊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六节 研究特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特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七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主题词共词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历程
第一节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不同时期主题词共词图谱分析
一、1896-1907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二、1908-1918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三、1919-1929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实践体育”逐渐向“学术体育”艰难过渡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热点的转移与其时代背景关系密切
三、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初步体现“精深”和“广博”
第三章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演进路径
第一节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
一、聚类1:体育测量研究
二、聚类2: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体适能等研究
三、聚类3:运动生理学、体适能、身体成分研究
四、聚类4: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研究
五、聚类5:健康与身体活动干预的实践研究
六、聚类6:运动技能学习研究
七、聚类7:运动行为与社会学习理论研究
八、聚类8:运动动机研究、心理测量研究
九、聚类9:定性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西方体育学术不同时期所选择的主流学科理论有所区别
二、西方体育科研方法出现从描述统计向推断统计、从单变量到多变量、从定量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向演进
三、一大批活跃在体育学术前沿的学者是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的源动力
四、一批方法学者及其经典论著为西方体育学术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支持
第四章 《研究季刊》主题词共词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历程
第一节 《研究季刊》不同年代主题词共词图谱分析
一、20世纪3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二、20世纪4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三、20世纪5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四、20世纪6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五、20世纪7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六、20世纪8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七、20世纪90年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八、21世纪初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研究季刊》主题词共词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体育学术重心经历了从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身体活动-奥运会-锻炼与健康-肥胖与健康为中心的演变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
三、西方体育学术研究视角出现高度综合化
四、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的方向
五、学科建制化对西方体育学术的促进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了西方体育学术的科学化
第五章 结论
一、西方体育百年体育学术的发展阶段划分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重心的转移
三、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的四大趋势
四、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的六大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西方百年体育学术史(1898-2012):知识图谱视角下的演进与前瞻 引言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研究的历史同样悠久而丰富。从早期对体育生理、运动技术的研究,到如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体系,西方体育学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认知世界、探索自身潜能不断深化与拓展的缩影。本书《知识图谱视野中的西方百年体育学术史(1898-2012)》旨在通过知识图谱这一前沿分析工具,勾勒出1898年至2012年间西方体育学术的宏大图景,揭示其演进脉络、核心议题、关键人物、学科互动以及潜在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内,体育研究的范式变迁、理论创新、研究方法革新,以及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从而呈现一幅立体、动态、精细的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全貌。 第一部分:百年图景的勾勒——知识图谱的初步探索 本部分将聚焦于知识图谱在梳理体育学术史中的应用。我们将构建一个包含关键概念、学者、期刊、研究机构、研究主题等节点的知识图谱,并以此为基础,可视化地展示西方体育学术在百年间的发展态势。 概念演化与学科边界的模糊: 通过知识图谱的节点分析,我们可以追踪体育学术核心概念(如“身体”、“运动”、“健康”、“表现”、“教育”、“文化”、“社会”)的内涵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以及这些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历史学、哲学)之间的流转与融合。我们将观察到,早期以生理学和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研究,如何逐渐扩展到对体育的社会、文化、心理、教育、管理、伦理等维度的深入探讨,学科边界日益模糊,跨学科研究成为常态。 核心期刊与学术传播的网络: 知识图谱能够清晰地勾勒出重要的体育学学术期刊及其影响力的演变。通过分析期刊间的引用关系和主题关联,我们可以识别出引领研究方向的核心期刊,以及不同时期学术思想的传播路径。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哪些研究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以及学术话语权的转移过程。 关键学者与学术思想的传承: 知识图谱的节点连接将展现不同学者之间的合作、指导与思想传承关系。通过追踪关键学者的学术产出及其被引情况,我们可以识别出对体育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思想体系。这将帮助我们理解学术思想是如何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动态追踪: 通过对特定时间段内文献的词频分析、主题聚类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知识图谱可以有效地揭示体育学术的研究热点和新兴领域。我们将观察到,从早期的运动训练科学,到后来的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再到体育管理学、体育与健康、体育休闲学等,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第二部分:范式变迁与理论革新——从经验到建构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西方体育学术在百年间经历的学术范式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创新。 实证主义与客观性的追求(早期): 在1898年至20世纪中叶,体育学术研究深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研究方法多以定量、实验、测量为主,力求达到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例如,在运动生理学领域,对身体机能、能量代谢、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往往采用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解释学与批判性转向(中期): 随着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体育学术研究逐渐引入了更广泛的理论视角。解释学、现象学、符号学等方法被引入,强调对体育现象的意义建构、文化解读和主观体验的关注。同时,批判理论的兴起,促使研究者开始反思体育与权力、社会不公、意识形态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多元视角的融合(后期): 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体育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身份认同、性别、种族、阶级等多元视角在体育中的呈现,并挑战宏大叙事和普适性理论。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定性研究、民族志、叙事分析等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理论体系的构建与融合: 本部分还将梳理不同时期涌现出的重要理论体系,如: 运动技能学习理论: 如信息加工理论、生态动力学理论等。 运动动机理论: 如自我决定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 体育社会学理论: 如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女性主义理论等。 体育教育学理论: 如体验式学习理论、教学改革理论等。 运动生理学与生物力学理论: 如训练负荷理论、运动生物力学优化理论等。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量化与质化的交织 本部分将聚焦于西方体育学术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上的发展。 传统量化研究方法的深化: 详细介绍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生理测量等经典量化方法的演进,以及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例如,在运动表现研究中,高级统计技术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的重要性。 质性研究方法的兴起与发展: 阐述访谈、观察、焦点小组、案例研究、文献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的引入及其在理解体育现象复杂性中的作用。例如,通过深入访谈,理解运动员的心理体验,或通过参与式观察,揭示体育社群的文化特征。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创新: 探讨体育学术如何借鉴并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将神经科学的方法应用于运动认知研究,或利用历史学方法分析体育的社会演变。 新技术与新工具的应用: 关注新兴技术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如可穿戴设备在生理数据监测中的作用,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表现提升中的应用,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技能训练中的探索。 知识图谱作为研究工具的价值: 再次强调知识图谱本身作为一种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在梳理、整合、发现学术脉络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在未来体育学术研究中的潜力。 第四部分:关键领域与学科互动——构建全景图 本部分将从不同细分领域出发,展现体育学术的广度和深度,并分析学科间的互动关系。 运动生理学与生物力学: 追溯从基础生理学研究到运动训练科学、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演进,以及生物力学在运动技术分析和改进中的核心作用。 运动心理学: 探讨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情绪、认知、人格等,以及其在运动表现、心理健康、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应用。 体育社会学与文化研究: 关注体育在社会结构、文化实践、身份认同、社会分层、全球化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体育的社会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分析。 体育教育学: 审视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资培养、体育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研究。 体育管理学与经济学: 探讨体育组织、赛事、产业的管理运作,以及体育经济学在市场分析、商业运作、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贡献。 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 关注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疗法、运动干预、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体育史学与哲学: 回溯体育的历史演变,理解体育的文化根源和哲学意涵,以及对体育伦理、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等问题的探讨。 学科间的联动与协同: 通过知识图谱的连接,分析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文献引用、学者合作、研究主题交叉等现象,揭示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趋势,例如,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在运动表现研究中的结合,体育社会学与体育教育学在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中的协同。 第五部分:前瞻与反思——知识图谱引领的未来 在百年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本部分将对西方体育学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一些反思。 知识图谱在未来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强调知识图谱作为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在发现新兴研究领域、预测学术趋势、优化研究设计、促进跨学科合作方面的巨大潜力。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体育学术研究中的角色: 展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海量体育学术文献的挖掘、模式识别、知识发现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的平衡: 探讨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兼顾西方体育学术的普遍性与各地本土文化、实践的独特性,促进体育学术的多元发展。 跨学科融合的深化与挑战: 预判未来体育学术将更加强调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并提出应对学科壁垒、促进有效交流的策略。 面向社会现实与人类福祉的体育学术: 反思体育学术的终极目标,强调未来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利用体育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对中国体育学术发展的启示: 结合西方百年体育学术史的经验教训,为中国体育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术之路。 结论 《知识图谱视野中的西方百年体育学术史(1898-2012)》通过运用知识图谱这一前沿技术,对西方体育学术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本书不仅揭示了体育学术演进的宏观图景,更展现了其内部的精细结构和动态联系。从早期以生理学为核心的科学探索,到如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体系,西方体育学术在百年间经历了深刻的范式变迁和理论革新。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体育学术的发展轨迹,识别关键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力量,并为未来体育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对知识图谱的深入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本书将为体育学研究者、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体育学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指南,共同探索体育科学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