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作者囧叔的畅销经典,豆瓣高分图书,9758人评价。
★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常用嬉笑怒骂,幽默且犀利的文笔来描写身边所见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趣味盎然的人情世态,或叙或议或抒情,生活气息浓厚,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尝试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意在告诉读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凡人、庸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的主角”。
★写尽世情事态,犀利搞笑却不恶俗伤人。满纸幻象,却真实无比。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是一本适合在除葬礼以外的任何场合阅读的随笔集。
全书包含三个部分,从作者身边所识、心中所想和对世人的观察视角出发,用严肃的世界观和轻松的行文,将一出出正剧和悲剧当成笑话讲出来,以令人哭笑不得为目的,不择手段。
作者热爱观察生活,有嘲笑一切的不良倾向,并致力于使读者成为此方面的同谋。作者正值挥霍吐槽天赋和宣泄表达欲的大好年华,值得共赏、共吐槽、共笑骂之。本书可从任何一页开始读。
囧叔:男,1980年生,北京人。
法学背景,现从事互联网行业。
读书不多,书卷气不重。
大学时开始写作,以随笔和短篇小说为主。
热爱观察生活,坚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感,
致力于有生活又有时代感的ZUI真实的写作。
这世界的成功者在我看来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有文化而后成为流氓;囧叔是第二种,因为是个流氓然后才有文化。
——豆瓣 发财葵渐入佳境
我们都长大了,以前还会怀疑写人性的书中的观点,以为曾经自己鄙视的行为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当自己身处这个社会中时,自己竟就成为这样一个复杂,不能预料的自己。反正社会就是这样,关键的还是让自己快乐,如果这些故事在别人看来是个悲剧,但是我还是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个个让人忍不住笑的细节构成的好故事。
——豆瓣 mingming8677
回北京的车上,重新翻了翻萨苏的《京味儿九侃》,忽然觉得囧叔的风格与之略像。故事好,文字也好,像评书一样,起承转合,似乎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纸也活了,字也活了。看完他的豆瓣,再见他的人(没错,他确实不是一个油腻腻的胖子),然后再看他的书,你会觉得,这家伙,你不需要跟他讨论什么文学和哲学。他自己已然有自己的一套哲学了。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不论写什么,都能说到生活上。
囧叔才不需要讲道理,他的道理,都在故事里了。
——豆瓣 女少年Naomi
序
【在心中】
退休
刺
爷爷的塔吊
昂贵的默契
炒饼
笑的观察
一个人吃面
格物致知
【在路上】
打苍蝇的上官阿姨
档案与灭绝师太
铁腿马三义
神拳花四宝
快手刘五洲
被替代的雷震子
大江大海一箱啤酒
【在身边】
贼来十步乃呼我
兔儿爷
讨厌的人(1)
平庸的平
讨厌的人(2)
跑得最快的人
后记
档案与灭绝师太
来说说档案的事儿。我长这么大,头一回见着自己的档案,这是一份多么神秘的东西啊。沉甸甸的,很厚实,贴着封条的牛皮纸信封的手感让人想起中学课文《一面》里那个买不起书一个劲拿手摩挲封面的屌丝。封条也很威武,绕信封一圈有余,上面还有两个圆圈,活像个符,能驱鬼的样子。
当然了,你再怎么摩挲,也不会有人随便把档案给你。要拿到这份神秘的东西,简直太费周折了,其费周折的程度简直到了我都懒得写出来的地步。我们知道,档案这东西分为个人的和集体的,个人的又根据你的身份分为毕业生、教职工、工人农民解放军什么的。这是我胡扯的。我不知道解放军有没有档案。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档案一直存放在一个叫什么中心的绝密所在,而这是我毕业九年以后才知道的。
我从学校摸起,挨个打电话。就像——就像我一时想不起名字的一些冷硬派小说里,或是村上春树的什么作品里那样——“我打了几个电话”,就这样子找到了这个绝密机构。实际上电话非常难打,每次拨通都觉得对面就是上帝,说话不但得谨小慎微,还必须抓紧时间,因为电话随时可能断掉,或被挂掉。
然后我开车去找这个机构。从地址看,它在一个大学里。我把车停在路边,谦恭有礼地问保安大哥,答:“穿过去,往东!”我遂依言前往。这是一个着实小得令人咋舌的大学,比我的母校还小。比我母校还小的大学也敢叫大学吗?也许是因为院子里有这么个牛×机构?这么想着,我不觉已经穿过校园出了东校门。神秘机构位于我的左手边,根本不在学校里。它在一个超市和一个垃圾站中间。
神秘机构有一拉溜五间门脸,办档案的在最南边一间,但五扇大门里唯一没锁的是最北边那扇门。绕进去后,竟然是一个会场,大概是刚开完招聘会什么的。地上全是可疑的纸片,无数个展会上常见的标准摊位,一排排一列列地把场地分成了无数格。从格局上看,分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其间遍布翻板转板连环板,脏坑净坑梅花坑,且四下里一个人都没有,所有指示牌看上去也一点都不可信的样子(这一点后来得到了验证)。
我从休门进,绕了八道弯,从生门出来,终于看见办档案的柜台时都快哭了。不过,办档案的姑娘还挺漂亮的,就是一脸严肃,面沉似水,给人一种随时会抽出一根拂尘的感觉。我说明来意,姑娘也不答话,劈头盖脸地甩出一沓表格让我填。表格有三页,纷繁复杂,写着写着我感觉简直在写片假名,眼睛都睁不开了。
好容易填完,姑娘略略看了一遍,问我:“毕业证、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复印件、单位介绍信、派遣证、档案接收单位证明都带了吗?”声音如湖心投石,让人感觉是用胸口而不是用耳朵听到的。我心里一沉:回师太的话,这么多东西,我哪知道呀?“没带全。”姑娘急了:“没带全填什么表?早说啊!”然后“啪”地把表格往旁边的一个浅筐一摔,闭目念道德经去了。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到底错在哪啦?
第二天我又去了。绕过八门金锁阵,重新跟年轻的师太领了表,开始填。一边填一边想昨天填完被她扔了的那张表的下落。这次我有备而来,东西带得绝对齐全。只见师太用铅笔在我填完的表上画了几个圈,拿着进了带铁窗的里屋;片刻之功,出来抄起柜台上的若干证件又去了隔壁的房间;已而复出,又去了我背后的一个看起来煞是怕人的黑屋子。回到原位时,她手上已经有了大大小小几十张单子、证书、复印件、证明、介绍信、表格。她把这些纸竖起来一戳,一端戳齐,一种神圣之感立即从纸里散发出来。我觉得“一份”这个单位绝对是给档案这种东西设计的。一份。啧啧。师太又拿起两张表格,用铅笔画了两个圈,丢给我。“签字!”她干脆地说,然后又一次进了那个有铁窗的小屋子。
回来时她拿着一个大牛皮纸信封。我看着那个信封,活像一个被派出所通知来认领失散九年的儿子的老头,额头微微渗出汗来。就像我在好多篇文章里写过的,我这个表情如果要拍成电影,必须由宋康昊来演,还原度绝对高。
师太头也不抬,“啪”地从柜台上扯走了我签过字的表格,往手里的那摞纸里一插;接着打开装档案的信封——那么随意地就打开了——抽出更厚的一摞纸来,一张一张地看着。我瞟了一眼,上面有小学、初中、高中什么的。每一张看起来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糟心的内容,但师太看得极快,刷刷刷,刷刷刷,也不知道是看格式还是看内容,抑或是走形式。看罢一遍,她不假思索地抽出几张,跟新到手的那一叠放在一起,抄起订书器啪啪啪地打了几个钉,欻欻地走出屋子,花了四十二秒带了一份复印件回来。这里有阿姆斯特朗蒸汽回旋复印机吗?我正想着,又一沓表格丢在我面前,上面需要签字的地方依然画着圈。
看起来,只要柜台外面的人智商不算太低——例如我——师太办完整个流程根本不需要说一句话。她跟你交流的唯一手段就是扔,跟你沟通的唯一工具就是铅笔画的圈。就连最后交费都是一样:扔给我一张交费单子,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金额,画了个圈。然后她敲了敲窗子,那里贴着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箭头写着“交费处”,下面有行小字:“不能刷卡。”我按箭头去找,顺利地进入了锅炉房。正在喝茶的保安大叔笑呵呵地、熟练地指了指斜对面。这儿的人都不太爱说话。
末了一个工序是贴封条。师太从一捆封条上气吭吭地薅下一截,撕下背贴,啪地按在纸袋上。这个动作表示她根本不需要确认袋子里的东西对不对——绝不可能出错,用毕生修为担保。砰砰砸上两个红章,神圣的仪式感油然而生!我颤巍巍地接过一看,上面写着“档、案”。当然没有中间那个顿号,但你脑袋里就是会顿一下。档、案。没有这东西,你生不了孩子,买不了房子,退不了休,说不定还不能随便死。档、案。一份。
我翻开单位人事部门给我的档案接收表格,发现上面还有一个章没盖。“请问,”我极尽谦卑,“这个章您是不是给盖一下?”
师太白了我一眼。“不用盖!”她说。
墙上的秒针嗒嗒地响着。时间不准。不过也不差几分钟,反正已经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师太总是生气大概就是因为这个。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人说话了。我有点胆怯,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又问了一次:“这上面写着,原存档单位……”
“不用盖!”这次师太用了三成内力,我的耳膜有点发痛。
这个章很关键,没有就不能接收档案。我实在想弄清楚到底是谁错了,反正肯定不是我。但是师太的气势实在太足了,吓得我汗如雨下。我浑身颤抖着,鬓角不断渗出汗水,手里的档案袋也拿不稳了。嘴里又干又涩,耳畔轰轰作响。我觉得我再敢问一句,很可能头盖骨上就会多出五个血洞。想至此处我忍不住看了看柜台上的隔断,只有铁栅栏,没有玻璃,太危险了。怎么办呢?我抖着双腿站了半天,嘴里咕哝着想说的话,又不敢太大声地说出来。最后我鼓起毕生的勇气,用平时说话一半的音量和速度,尽量缓慢而谦恭地说:
“你他妈有病啊?我问你用不用盖了吗?不用盖我后面的事儿怎么办啊?你是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还是不会说人话啊?你后头墙上那张红纸上头第二行那个‘服务热情表达清晰’你认识吗?”
你知道,人受了极大的惊吓之后,精神多少都有点不正常。这个状态持续得有长有短,我大概持续了二十分钟之久。到后来我拿着盖了章的证明(确实不是在表上,而是单独一张证明)开车上路的时候,我的汗还没干呢,简直像只滑溜溜的水獭。也不知道我最后的话是不是太不低调了,总之出来一个师太的师父一样的老师太,及时挡在年轻师太前面,救了我一命,说了些客气话,还给了我这张证明。我摸摸没有五个血洞的天灵盖,死里逃生,惊魂未定。这个机构我以后再也不敢来了,大家引以为戒。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我从未想过,一个看似简单朴实的书名,能够孕育出如此丰富、如此触动人心的内容。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的遣词造句,哪怕是最平常的描述,也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场景在眼前一一展开,能听到那些人物的对话在耳边回响。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他在文字中注入的情感力量。他能够用最轻柔的笔触,描绘出最深刻的伤痛;也能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动人的真理。我曾经以为,要表达深刻的情感,必须要有宏大的叙事和激烈的冲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最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细微之处,是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作者的意图,下一秒,他又会给我带来新的惊喜,让我的情感随着故事的走向,不断地攀升和跌落。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恐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心中翻腾。它不像我预想的那样,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笑话集,或者一个线性叙述的故事。相反,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人生的百态。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情节而忍俊不禁,那是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笑意,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但转瞬间,又会有某个词句,某个场景,如同潮水般涌来,让我鼻尖发酸,眼眶湿润。这种情绪的跌宕起伏,不是突兀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作者似乎深谙人心的幽微之处,将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悲伤,那些被忽略的温情,那些微不足道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都巧妙地融入了故事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盛大的情感洗礼,有欢笑,有泪水,有释然,也有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它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空间,让我去思考,去感受,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东西。它让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戏谑,有笑有泪,却又因此显得如此真实和珍贵。
评分我承认,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那种有点儿“欠揍”的调调,让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一本正经的书。但真正翻开它,我才发现,它所蕴含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奇妙,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故事线,更像是由无数个闪光点组成的马赛克。每一个“笑话”,每一个片段,都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勾勒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强迫读者去接受他的观点,或者去预设一个情绪。他只是把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呈现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角色的选择而感到惋惜,有时候,我会因为另一个角色的坚韧而备受鼓舞。而那些所谓的“笑话”,它们不像我们平时听到的那种,会让你哈哈大笑。它们更多的是一种会心一笑,一种对生活无奈的调侃,一种在困境中寻找微小希望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感觉,作者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分享”人生,他把那些藏在心底的,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遗憾的种种,都用一种最真诚、最坦率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带着点儿小小的挑衅,又透着一股子神秘感。“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这句开场白,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脑子里闪过无数种可能性: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笑话?会是那种让人捧腹大笑的冷幽默,还是带有深刻寓意,让你笑中带泪的温情故事?又或者,它会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让你在毫无防备中,被某种情绪深深触动,最终潸然泪下?我反复揣摩着书名,试图从这几个简单的字里挖掘出更多线索,但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只是冲你眨眨眼,让你更加想要一探究竟。新版这个标签,也让我对它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知道,一本被重新打磨的书,通常意味着作者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加入了新的元素,让故事更加丰满和精彩。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精妙的情节,或是对人物的刻画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使其更加立体和鲜活?我甚至开始猜测,这个“新版”是否意味着,它将要揭示一个全新的、更加令人震撼的故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惊喜和感动所包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个隐藏在书名背后的,属于作者的独特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会读到一个充满黑色幽默或者讽刺意味的故事,毕竟“别哭”这个词,总带着点儿不祥的预兆。然而,它却给了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整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仿佛是一位老友坐在你对面,呷一口茶,娓娓道来。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戏谑,几分无奈,却又透着一种洞察世事的通透。他讲的“笑话”并非那种刻意设计的段子,而是那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带着荒诞色彩的片段。我发现自己常常在听他讲完一个“笑话”后,先是茫然,然后细细品味,最后忍不住跟着他一起,对生活发出无奈又释然的笑声。但他讲的“笑话”又往往隐藏着深深的悲哀,这种悲哀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哭喊,而是深埋在心底,偶尔触碰到才会泛起的涟漪。我感觉到,作者并不是在“讲笑话”,而是在“讲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故事,用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读这本书,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你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光芒,也看到了那些无法避免的阴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