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統文化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以從文化角度迴答“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何以可能”這一重大問題為使命,以“文化精神相通是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學原因”為理論假設,考察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從曆史角度詮釋這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精神如何將兩種不同的文化聯係在一起並實現文化的融閤,並進一步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使命。
作者簡介
羅本琦,男,1963年生。現任安慶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馬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帶頭人,安徽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安徽省模範教師,安徽省高校教學名師,安徽省重點學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産主義”學科帶頭人,安微省高校思政理論課指導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項(重點項目1項)、安徽省社科基金及人文社科項目等各類項目15項,齣版著作、教材8部,發錶文章100餘篇,獲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齣版奬二等奬和三等奬各1項,安徽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奬和三等奬各1項。
目錄
導論 文化視野中的馬剋思主義中國化
一、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的提齣及其文化背景
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意蘊
三、馬剋思主義中國化何以可能?
第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品質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理性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選擇
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曆史地位
一、儒學在東亞文化圈的傳播與發展
二、中、朝、日儒學的理論特色
三、儒學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
第三章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
一、文化精神的契閤:文化融閤的前提條件
二、馬剋思主義的文化精神
三、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契閤
第四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社會主義法治的倫理基礎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民族精神支撐
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第五章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使命
一、馬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
二、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超越
三、馬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文化的整閤與發展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傳統文化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
4.中朝實學比較
朝鮮實學的發展(公元17世紀至公元19世紀)大緻經曆瞭如下過程:17世紀朝鮮實學早期代錶人物有李光(1563-1628年)、柳馨遠、樸世堂等。18世紀朝鮮實學開化期形成瞭星湖學派與北學派,其代錶人物分彆為李瀷、安鼎福(1712-1791年)與洪大容(1731-1791年)、樸趾源、樸齊傢(1750-1805年),因前者緻力於改善土地、行政機構等社會製度,被稱為“經世緻用學派”,而後者由於主要緻力於實現工商業的流通、振興經濟與一般技術的發展,被稱為“利用厚生學派”①。經過17-18世紀的形成和發展,到19世紀則是韓國實學思想集大成期,主要代錶人物為丁若鏞(1762-1836年)、金正喜(1786-1856年)、崔漢綺(1803-1877年)等。丁若鏞不滿性理學空淡性理,直溯孔孟儒學,稱自己的學說為“洙泗之學”,並受清朝考據學派和朝鮮李瀷實學的影響,重視考證實事,長於經世緻用之學,對哲學、政治、經濟、科技、曆史、宗教等諸多領域進行瞭廣泛而深入的探討,被稱為朝鮮實學的集大成者,也是朝鮮近代曆史上最偉大的儒學大師。朝鮮各時期的實學傢思想的側重點不同,依照其思想的相近性,可歸納為:以李光、柳馨遠、李瀷、丁若鏞為代錶的實學傢,注重民本思想,以土地製度為核心,提倡從政治、經濟、軍事、科舉等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洪大容、樸趾源、樸齊傢為代錶的北學派則衝破“華夷之辨”的政治秩序,主張北學清朝技藝,要求強邦富民;而金正喜、崔漢綺等實學傢則重視考證探討和實證方法,務於經驗,主張一切從實證齣發,緻力於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考證。
中朝兩國實學在産生的時代、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等方麵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麵。中朝兩國實學都産生於中世紀社會末期,中國為17世紀中期,朝鮮為16世紀末葉,當時社會麵臨內憂外患,土地製度混亂、土地兼並異常嚴重,成為社會危機的痼疾和根源,由此導緻社會矛盾的日趨激化和尖銳,中央集權逐漸衰微,統治體係開始瓦解。與此同時,商品經濟在中朝兩國均有萌芽和發展。中國明朝中葉就已開始在江南的杭州、蘇州、湖州一帶的絲織、棉紡業中齣現資本主義的萌芽,至晚明時期,在東南沿海的許多城市因社會商業資本的發展,導緻市民階層的崛起,齣現瞭市民意識;朝鮮也經曆瞭17-18世紀商品經濟的發展,但遠不及中國。商品經濟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瞭中朝社會的階級關係和經濟關係,並摺射和反映到社會意識領域來,李贄就主張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不以硃子之是非為是非。在文化思想領域,由於生産力的發展,自然科學在兩國均獲得長足的發展,齣現瞭一些自然科學傢及其著作。同時,“西學東漸”不但輸入瞭一批介紹西方科技的圖書,帶來瞭西方相對發達的自然科學知識,也衝擊和變革著兩國封閉已久的思想體係,人們對重視道德說教、空談心性的理學的危害有瞭越來越多的認知和感悟。正是基於當時中朝兩國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諸領域的社會危機,一批具有清醒頭腦和憂患意識的中朝士子學人臨危受命,衝破理學思想的束縛,勇於對這一曆史時期的種種弊端進行反思和批判,著眼於時代的要求,發齣振聾發聵的呐喊,為各自社會時代的改革提齣種種方案和設想。
鑒於上述中朝兩國相同的社會曆史背景,使得兩國實學在思想特徵上也呈現許多相似之處:
其一,中朝兩國實學思想傢皆反對空談心性,主張“由虛返實”,重實證實測之學,張揚對社會現實批判與革新的精神。由於中國明王朝的滅亡,清朝入主中原,而朝鮮則經曆瞭“壬辰倭亂”和“丙子鬍亂”這兩大國亂,兩國有識之士認識到理學空談學風的危害性,將視野從關注“內聖”的倫理道德轉嚮“外王”的增強國力、崇尚務實上來,不約而同地發齣“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的呐喊,主張遠虛文而近實用,輕理學而重實際,去迷信而崇科學。實學思潮本來就是對曆史反思、對傳統進行理性分析的産物,因而,批判與革新是其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
……
傳統文化與馬剋思主義中國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