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学术资本主义 [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全球化时代的学术资本主义 [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莱登·坎特维尔,[芬] 伊尔·科皮伦 著,殷朝晖 译
图书标签:
  • 学术资本主义
  • 全球化
  • 高等教育
  • 学术研究
  • 大学治理
  • 新自由主义
  • 知识生产
  • 学术市场
  • 绩效评估
  • 学术劳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7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08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3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不断深入,学术资本主义行为已经渗透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之中,从教学到研究再到管理,对高校发展的影响几乎是全面而且多层次的。
  《全球化时代的学术资本主义》对学术资本主义理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解释力进行了评价,将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与全球化和战略行动领域的相关理论相结合,探究了在不同国家学术资本主义知识/学习系统(academiC Capitaust knowledge/leamingregime)不一样的呈现,为重新审视学术资本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探讨,为理解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和跨国性特征提供了一种重要见解。

作者简介

  殷朝晖,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在《比较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和《研究与发展管理》等期刊上公开发表60余篇论文;独立和参与撰写著作4部;主持并圓满完成省部级项目多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美国乔治亚大学高教所访学一年,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学术资本主义理论提出者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教授。

目录

第一部分 重温学术资本主义
第一章 学术资本主义的理论与研究
第二章 学术资本主义的概要重述:行动者、机制、领域和网络
第三章 大学改革与学术资本主义:历史的视角
第四章 探究学术资本主义的时间体制
第五章 学会诉讼:知识经济下的大学专利
第六章 学术资本主义和实践活动:研究项目的延伸
第七章 突出学术劳动扩张学术资本主义

第二部分 学术资本主义和全球化
第八章 高等教育全球产业化
第九章 基于全球产业网的跨国学术资本主义
第十章 如何解释学术资本主义:基于机制分析的方法
第十一章 知识驱动的外围经济一一学术资本主义的理解
第十二章 中国的学术资本主义:主题与变革
第十三章 风险经营型企业:学术资本主义,全球化和风险大学
第十四章 发展一种概念模型研究国际学生市场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全球化时代的学术资本主义》:
  从小的关注点中扩大对道德的讨论是很重要的,这些小的关注点是不被道德接受的,通常表现在职业行为规范中。道德哲学家,如麦金泰尔和泰勒,认为“商品”是道德行为的动机,同时是各种特性的核心。在麦金泰尔的专业术语中,“内部商品”是从业者在社会实践中需要去实现的,而且这些商品对他们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不仅仅是用于其他目的。对于一个大学管理者来说,什么是不合理的?例如,和一个学者讲道理。一个学者可能想要学习一个新的写作方式,即使这个方式不适合于《金融时报》上列出的那些“顶尖的”期刊杂志。直到今天,一些学者仍然相信,写作在实现其他美好事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超过了外界对成功的界定。
  在道德社会学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研究分支,可以说明学者的道德如何通过经验来研究。米歇尔拉蒙特和她的同事已经研究出学者们如何评价其他的学者和他们的工作。她的合作者劳伦特讨论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即将道德研究带回社会学中将会意味着什么。如果布迪厄是政治领域的一个专家,至少在公共场合,这些学者想要扩大范围,引人道德。在此我们又一次见证了戈夫曼的观点,即“道德类型”和“道德事业”已经成为交互作用论的中心利益。
  另一个道德观来源于科学哲学。为了替代先验准则,哲学家们已经试图找到其他的语境和社会标准来评估研究。郎吉诺声称,即使是库恩建立的为相关理论所做出判断的标准,也会被质疑或者至少是需要补充的。库恩声称,以下的标准构成了理论选择的客观依据:精确性、简易性、内部与外部一致性、适用性和产出性。郎吉诺的工作详细说明了“社会或现实利益”在决定什么可以作为好的科学判断时是如何起作用的。她提议我们也应该考虑理论的道德质量,不仅仅是它的“客观性”、认知能力、特征。郎吉诺说:“我想要想出一套不同的设置,利用那些已经被女权主义科学家、女权主义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已经完成的工作。在这里能够找到经验适当性,还有新颖性、本体异质性、交互复杂性、人类需求的适用性、权利的扩散和分权……就像库恩名单中的元素,它们作为……理论的(道德)质量……被认为是理想的,因此能在替代品中指导判断。”就库恩的标准来看,学术资本主义的研究可能会因此做得很好。然而,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如郎吉诺所提出的,就这种替代品的标准而言,这些研究到底做了什么。①
  关于团体、主动性和身份的文献很多。人类学家目前已经从实践中开发出了复杂的身份概念,他们已经从福柯主义者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多萝西荷兰和她的合著者呈现了一个框架,这让我们了解到在数字的世界中编著出一个行为和身份的复杂性。②另外一个扩张是对“后期话语”分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上,包括了学术界。同时这描述了人们在回应政府治理的改变上所表现的特定情绪。
  最后,实践活动的框架带来了一种试图同时关注行为的多个维度的方法。典型的学者是怎样来解决四个基本问题的(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谁)?他们又是怎样处理这四者之间的相关性的?依据经验主义理论的标准,这种类型的工作确实是很困难的,几乎不可能做得到的。如果一个人给实践活动带来了太多的定位,那么他就会受到折中主义的指责。例如,在很少的学者当中,如果有任何人能够诚实地说出道德哲学家的理想,并把道德作为他人生的主要立场;有人能够说出政治社会学家的理想,并把政治作为他入生的主要立场,那么他们是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如果根据解释框架,人们接受了研究重点和研究实践是可以折中的,那么就能够避免合成的野心。其代价是,社会研究的主流倾向于将这类工作排除在外。
  ……

前言/序言

  《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1997)尝试描述四个英语国家形成大学密集市场化初期阶段的政治和政策。《学术资本主义:市场、国家和高等教育》(2004)则集中研究美国,从理论上更加全面地阐释了这一现象,我们相信对美国这个大学市场化的中心地区的剖析能够提供关于大学市场化原因最丰富的理解。新自由主义、知识经济、全球化和跨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美国的学术市场化。我们曾尝试建立不同机制以联结学者与开放的市场以及关注组织过程——新的知识流,间隙组织的出现,媒介组织,拓展的管理能力——也关注叙述、论述、社会技术、资源、奖励和激励机制等,使得大学成员从公共产品知识/学习系统进入学术资本主义知识/学习系统。我们一直都知道尽管学院和大学不是企业,但无论何种市场活动,只要它们参与其中,这类组织都能得到来自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学生资助或研究经费)或是一些州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或助学金)的大量国家补贴。市场化倾向的行为对高等教育来说通常是不合理的策略,存在对“底线”的严重忧虑。我们知道企业和基金会对大学很有兴趣,因为大学是生产知识和创造人力资本的场所,但是我们了解到大批的学者、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内部竞争和以利润为导向的大学能力的增强参与市场化行为,他们在市场上出售由学院创造的产品,以及发展商业化的产品,这些产品超出传统学术结构的范围,但又与之相关联。我们试图洞悉转化为市场行为或者市场化行为的研究和技术,例如在线教育和那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行为(品牌化、出售学校设备、宿舍私有化、餐饮服务、特殊教育服务等),所有这些都创造了一个消费资本主义的隐性课程。尽管我们主要集中考察研究型大学,但我们凭直觉认为高等教育的所有部门都遭遇、考量和抵制学术资本知识/学习系统。
  总的来说,我们因学术资本主义理论被接纳而感到高兴。第一本书出版于1997年,是基于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和1991年在澳大利亚做的研究写成的,时间或许有所出入,但不管怎样是25年以前了。一些和学术资本主义相联系的行为,发生的改变超出了我们对于(后)马克思主义最丰富的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就预见到学校的院系会被拍卖给公司的投标者,就像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植物和微生物学系在1998年被拍卖给了诺华公司。与所有理论一样,我们将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看作暂时的,可以进行探究、修改、拓展,可以与其他如全球化和战略行动领域等理论相交织,也可以摒弃这个理论。这本书是对学术资本主义知识/学习系统进行(再)理论研究的很好的案例。
学术资本主义的时代浪潮:转型、挑战与未来图景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而学术界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核心领域,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本质,在于知识生产与资本逻辑的日益融合,一种被称为“学术资本主义”的模式逐渐浮现并占据主导。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的运作方式、研究的方向、师生的角色,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以及学术在社会中的定位。 “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是对当前学术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刻洞察。它并非指学术研究本身成为一种简单的商品买卖,而是揭示了一种更复杂的动态: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术知识、学术成果、学术人才,乃至整个学术机构,都越来越被纳入资本运作的逻辑之中。这意味着,学术的追求不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探索或社会责任,它开始与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市场需求紧密挂钩。科研项目需要争取经费,论文发表需要考虑引用率和影响力,大学需要通过吸引生源、提供服务、技术转化来证明自身的“市场价值”。这种趋势,在高度互联互通的全球化时代,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放大和加速。 全球化为学术资本主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催化剂。跨国大学的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的深化、全球性学术排名的竞争、留学生流动的大增,都使得学术资源的配置和学术活动的展开,在地理边界之外,与全球资本流动的脉络紧密相连。一个国家的学术影响力,往往被量化为其在全球学术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其高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使得学术机构在追逐全球声誉和吸引国际人才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纳更具竞争性和市场导向的策略。 这种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多方面的转型。首先,是大学角色的转变。传统上,大学被视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探索真理的堡垒,其核心使命是公共服务。然而,在学术资本主义的逻辑下,大学的定位开始向“创新引擎”、“经济增长点”、“知识产业化基地”等多重角色拓展。大学的运营越来越强调效率、效益和市场对接,例如设立成果转化部门,鼓励教师创业,甚至通过出售数据、提供咨询服务来增加收入。这种“企业化”的倾向,虽然可能激发大学的创新活力和经济贡献,但也引发了对其公共性、自主性以及办学宗旨的担忧。 其次,是科研范式的变迁。科研的资助来源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基金会支持、私人捐赠等市场化资金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意味着,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助方利益的影响,研究的“应用性”和“商业价值”可能比“基础性”和“前沿性”更受重视。学者们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撰写项目申请书、与资助方沟通,学术成果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强调引用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这可能导致研究的碎片化、短期化,以及对“热门”研究领域的过度追逐,而忽视了那些可能需要长期积累、难以立即看到回报的领域。 再者,是学术人才的流动与竞争。全球化使得人才的跨国流动成为常态,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对顶尖学术人才的争夺。各国、各大学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学者,纷纷推出优厚的待遇、丰厚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研究平台。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升,但也可能导致人才的“虹吸效应”,加剧地区间、国家间的学术差距。同时,学术生涯的压力也在增大,年轻学者面临着激烈的晋升竞争,发表论文、获得资助、赢得荣誉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可能带来焦虑和倦怠。 然而,学术资本主义并非一个全然负面的概念,它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迫使学术界更加关注社会需求,推动知识的转化与应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例如,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化,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激发了新的研究思路。对量化指标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研究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推动了学术评价的规范化。 尽管如此,学术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对市场逻辑的过度迎合,可能导致学术的“功利化”和“狭隘化”,牺牲了学术应有的批判精神、独立性和公共责任。知识的商品化,可能使得获取知识的门槛提高,加剧教育的不平等。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可能挤压基础研究和人文社科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将损害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长远发展。学术评价的过度量化,也可能导致“学术造假”、“论文工厂”等乱象,损害学术的诚信和声誉。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术资本主义的形态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结构、教育体制的差异,学术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和治理模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国家可能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有的则更强调国际声誉和人才吸引。这种差异性,也为我们反思和塑造更理想的学术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展望未来,学术资本主义的趋势似乎难以逆转,但其未来的走向,并非完全由资本逻辑决定。如何在资本运作的框架内,更好地守护学术的独立性、公共性和人文关怀,将是摆在所有学术参与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这需要学术界自身的反思和革新,也需要政府、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学术的价值,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知识的公共属性和对社会的长远贡献。需要探索更平衡、更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既鼓励创新和应用,也保障基础研究和人文社科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学术伦理的规范,维护学术的诚信和声誉。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富有创新,又能切实服务于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 “学术资本主义”的时代浪潮,是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理解它,分析它,并在其中寻求积极的应对之道,才能确保学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继续扮演其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成为照亮前路、引领进步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全球化时代的学术资本主义》的书名,便勾起我对当代高等教育机构命运的无限遐想。如今的大学,似乎早已不是那个纯粹追求真理、远离尘嚣的象牙塔,而是被卷入了一场场看不见的、却又声势浩大的市场化浪潮之中。我常常在想,当经费、排名、专利和产业合作成为衡量一所大学价值的核心标准时,那些关于知识的本质、教育的初衷,以及学者肩负的社会责任,是否正在被无情地稀释?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戳破了许多人对学术界浪漫化的滤镜,迫使我们直面这样一个冷峻的现实:科研活动如何被嵌入到全球资本的逻辑之中,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工具而非探索未知的精神高地。尤其是在跨国合作日益频繁、知识产权壁垒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种“资本化”的趋势究竟是促进了学术的繁荣,还是反噬了其独立性和批判性?我期待书中能对这种结构性转变提供深刻的洞察,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层面。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发现市面上许多相关论述往往陷入非黑即白的争论:要么是全然拥抱市场效率,要么是盲目怀旧传统。我更青睐那些能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灰色地带、探究结构性矛盾的著作。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它必须展现出对全球化进程的细致把握,以及对学术体制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例如,顶尖研究型大学如何在其内部设立不同的激励机制来平衡纯粹研究与商业应用之间的张力?这种“双轨制”是否成功地隔离了两种追求,还是反而加剧了内部的裂痕?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既不失对市场驱动力之清醒认识,又不过分沉溺于悲观论调的平衡视角,从而为我们理解并可能塑造未来学术生态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副标题所暗示的宏大叙事,让我联想到近二十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剧烈震荡。过去那些被视为大学核心职能的“教学”与“研究”,如今似乎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绩效”色彩。我特别关注那些身处其中的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体验——他们是如何在争取研究经费、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的巨大压力下,努力维持住自己对学术探索的热情与初心的。这种体制性的焦虑,我相信是全球范围内的学者共同面临的困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资本化的逻辑是否也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什么值得研究”的价值判断?那些短期内难以见效、但对人类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是否因为不符合资本的逐利性,而被边缘化甚至扼杀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权力结构如何作用于学术共同体内部,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机制。

评分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书籍,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其对复杂系统进行解构并描绘出清晰脉络的能力。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极其复杂的现象,而当它与“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更具体制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概念相结合时,其分析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个人对跨国高校联盟、知识产权的国际转移,以及顶尖大学如何在全球人才市场中展开激烈竞争的议题深感兴趣。这些现象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国家政策、私营部门投资、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交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看似分散的事件是如何共同指向一种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学术范式?我尤其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新兴经济体高等教育系统如何被卷入或主动迎合这一范式的案例分析,因为这关系到全球知识生产的中心是否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转移。

评分

我总觉得,探讨“学术资本主义”的本质,最终必须回归到对其伦理后果的拷问。当学术机构的首要任务从培养批判性公民转变为生产可立即转化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时,整个社会的思想生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主未来和社会活力的深层议题。批判精神、对权威的质疑、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挑战——这些被传统视为学术的宝贵遗产,是否在资本的重压之下,变得越来越昂贵甚至成为一种奢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回避这些尖锐的伦理诘问,勇敢地指出当前趋势下可能导致的知识霸权固化、学术平权受损等负面效应。毕竟,一本有深度的著作,不应该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要探讨“应该是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