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本土化创新研究》以职业教育国际化为视角,着重探索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路径,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书以制造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引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解构“双元制”的内涵、要素、特征等,分析“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的可行性,总结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特征,剖析制造业人才供需不匹配的根源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其中应如何积极作为,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以技术单元、工匠精神、成果导向、二元协同为核心的“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加以检验和论证,以期形成可供复制和推广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范例。
目录
第一章 他山之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解构
第一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一、法律维度
二、经费维度
三、目标维度
四、教学维度
第二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要素
一、专业
二、课程
三、教学
四、考核
五、师资
六、管理
第三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征
一、双元性
二、职业性
三、全纳性
四、产学合作
第二章 需求澄明: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第一节 制造业是我国的核心战略产业
一、制造业是强国的骨骼
二、制造业是转型升级的重点
三、高端制造业是经济新增长点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二、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的结构特征
三、制造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第三章 借鉴思考: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中德战略合作
一、中德战略合作概况
二、中德制造业合作
三、中德职业教育合作
第二节 中德职业教育与制造业的关联
一、德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制造业的情况
二、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制造业的情况
三、两国职业教育服务于制造业的情况比较
第三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可借鉴性
一、德国“双元制”的一般经验
二、世界各国对德国“双元制”的借鉴
三、我国对德国“双元制”的研究与借鉴
第四章 路径选择: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理虚实一体模式的来源
一、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
二、德国“双元制”是什么
三、理虚实一体模式
第二节 理虚实一体模式的理念
一、以技术应用为价值追求
二、以国际化高端技术人才为目标
三、以技术单元为教学单位
四、“工匠精神”贯穿全过程
第三节 理虚实一体模式的要点
一、课程体系
二、教学模式
三、评价体系
四、产教合作模式
五、师资队伍
第五章 实践剪影: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
第一节 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一、成都市制造业人才需求分析
二、成都市“中德战略合作”资源
三、人才培养整体设计思路
第二节 实施措施
一、产业园区办学
二、跨企业培训中心
三、“三育”协同
四、学业考评体系
五、校企互通的师资
第三节 实施案例——装备制造学院
一、培养实践
二、方案展示
三、人才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本土化创新研究》:
第一节 中德战略合作
中德正式建交于1972年,时至今日两国关系虽出现过起伏和波折,但总体趋势还是不断上行和向前发展的,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利双赢的关系状态。虽然政治层面的互相支持和认可是中德关系得以顺利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前提,但经济上的互相需要才是促成此“亲密”关系的根源。德国是与中国贸易关系最为紧密的欧洲国家,双方不仅贸易额很高,接近中英、中法、中意贸易量的总和,而且双方在贸易结构上高度互补,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同时,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是中国进口技术产品最多的欧洲国家,也是欧洲在中国最大的投资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德关系更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2004年,双方宣布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2006年5月,双方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宣布建立中德战略对话机制。2009年,双方发表了《中德关于共同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联合声明》;2010年,双方共同发表了《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建立中德政府磋商机制,正式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4年,双方共同发表了《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德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一、中德战略合作概况
(一)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动因
从外交视角来看,两国“和平”“和合”的外交理念为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国一直尊重和支持德国人民谋求统一的愿望和努力,德联邦政府从阿登纳时代起就开始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是中德关系得以顺利开端的一个重要政治基础。有学者在中德关系陷入困境之时就曾预判,作为亚洲的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与作为欧洲的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实质上存在着一种“天然盟友”关系①。这种天然关系,源于两国在发展历程中诸多方面的惊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中德两国都经历了冷战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崛起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崛起,德国的崛起则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从内在看,中德两国都曾经历过“克制文化”和“韬光养晦”的心路历程,共同寻求正常化的发展和国际角色。纵然中德两国存在文明的差别、传统的迥异、理念的相左等,两国关系也一度在曲折中前行,但在外交定位中双方都默契地视对方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也承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调节国际纠纷中的核心作用,认同恐怖主义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纠纷和冲突,反对动辄进行霸道施压或诉诸武力。
在经济层面上,经济贸易的互利共赢使两国关系发展更加务实。两国不仅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贸易结构互补性极强,中德双边贸易经济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用“贸易互补、潜力巨大”“双向投资、大有可为”“劳务技术、互补性强”准确概括了中德之间的经贸关系,并认为其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16年,中德贸易总额达到1700亿欧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和法国跻身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则继续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德国工业技术发达,有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然而也存在一系列经济短板。一是国内劳动力成本高,不利于小企业生存;二是自然资源贫乏,原料和能源大部分都依靠进口;三是产品外销比例大,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中国与德国恰好呈互补态势,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总体而言,中德经贸合作基础好、领域宽、后劲足、契合度高,合作潜力巨大。
……
前言/序言
2015年年底,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大幅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为我国职业院校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为德国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且在世界职业教育界享有盛誉。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引入“双元制”,期以革新本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提升本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双元制”模式内涵的丰富性、主体的复杂性,以及各国社会条件、制度条件、法律条件、文化条件等的差异性,都使多数国家在引进“双元制”模式的过程中发生了过敏反应。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一直是“单元”运行,与德国的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得我们对“双元制”本土化的认识比较片面、实践滞后,校企合作、产学对接等因企业“元”缺乏参与积极性而长期陷入形式主义泥淖,难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起到实质性变革作用。最终的结果是沿着模仿的路径向前滑行,不能剖析“双元制”的内在精髓,直至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极端,这是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本土化创新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