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呈现的是三年来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八位领航校长,围绕基础教育重大实践问题的部分行动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些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的探索,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把这些实践创新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是希望能带给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条开创校长领航工程的路。
谈心,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西南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训与社会服务处讲师。
龚孝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教授。
目录
基于效能提升的学校组织结构重组行动研究
——以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为例 徐华
一、问题的提出
二、潞河中学现行组织结构功能诊断
三、学校组织结构重组的理论思考
四、潞河中学组织结构重组实践案例分析——学校诊断工作组织
结构重组
五、妥善处理学校组织结构重组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河北正定中学为例 周庆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特质研究
二、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研究
三、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
四、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德育整合探索
五、学校文化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涵养研究与实践
幸福学校视角的“哲商课程”实践与研究
——以临海市哲商小学拓展性校本课程为例 程誉技
一、“哲商课程”开发缘起
二、“哲商课程”的内涵解读
三、“哲商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四、“哲商课程”的进一步思考
双语教育背景下新疆“民汉合校”办学实践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为例 张焱冰
一、新疆“民汉合校”的背景及问题
二、新疆“民汉合校”的办学理念提炼
三、新疆“民汉合校”的学校制度建设
四、新疆“民汉合校”的学校管理队伍的优化
“开发齐文化课程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行动研究
——以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为例 孙正军
一、从齐文化风俗基因中凝炼育人目标
二、从齐文化资源的融合中建设齐文化校本课程
三、从齐文化价值取向中孕育初中生现代素养
阳光教育视野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为例 刘艳伟
一、阳光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二、阳光教育与“学导相兼”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三、阳光教育与“学导相兼”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四、阳光教育与“学导相兼”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
高中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江西省萍乡中学为例 李奭萍
一、问题的提出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三、成果主要内容
四、效果与反思
全人教育理念下小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海口市龙华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为例 钟经廷
一、全人教育思想概述
二、龙华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
三、龙华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
四、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典型案例
前言 研究性变革实践:领航校长的探索
领航校长的学校实践创新,凸显了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特质,是一种创生性实践;是内含变革理论的实践;是超越经验、具有更新指向的实践;是将研究的态度、意向和内容,贯穿到学校变革实践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
我们认为领航校长的角色定位是教育理论建构者、教育实践创新者和教育文化传播者。为此,我们主张领航校长的研究问题,应做到“三求结合”,即:立足校长自身追求,反映区域教育发展诉求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三年来,为支持领航校长围绕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学校实践创新,我们邀请权威专家现场指导,同时注意研究经典文献、经典案例,重点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李希贵校长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成果,滋养了领航校长开展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生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徐华校长的《基于效能提升的学校组织结构重组行动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为例》,通过学校诊断工作组织结构重组,从校长领导力、教学支持与过程管理、学校组织氛围三个方面对潞河中学现行组织结构开展功能诊断的行动研究,提出学校组织结构重组“必须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需要,要利于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要实现行政业务管理与学校学术引领有机统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的原则,进而强调学校组织结构重组过程中应实现学校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周庆校长的《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河北正定中学为例》,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特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德育整合、学校文化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涵养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提出了“多维融合”课程浸润体系、“迭代创新”师资引领体系、“学生四大节”活动实践体系的立体培养模式等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策略。
程誉技校长的《幸福学校视角的“哲商课程”实践与研究——以临海市哲商小学拓展性校本课程为例》,基于幸福学校的哲学思考,对“哲商课程”的内涵进行解读,进而总结了指向“哲商学子”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大特色拓展性课程开发成果,即:“童心·哲商”主题阅读与哲学启蒙课程、“春游·秋行”德育综合实践课程、“多彩·课堂”社团与兴趣活动课程。
张焱冰校长的《双语教育背景下新疆“民汉合校”办学实践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为例》,围绕新疆“民汉合校”办学理念的导向性问题、制度建设的适应性问题、学校管理的敏感性问题、课程体系的融通性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提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共同进步,为培养具有现代文化素养的新疆人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提升对制度内涵的认识,树立新疆‘民汉合校’学校制度构建的新标杆”的制度建设观点;提出注重“三大”(大度做人、大气做事、大爱育人)教育情怀的修炼,优化新疆“民汉合校”的学校管理队伍的观点;提出“民汉合校”课程建设核心在于“融通与共进”的观点,致力于构建“厚德·多元·善行”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孙正军校长的《“开发齐文化课程提升初中生现代素养”行动研究——以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为例》,以建设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现代文化气息”的学校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规则意识、未来眼光”的健康有个性的学生为目标,以“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从传统中凝炼新智”为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地区文化优势,致力于开发齐文化环境课程、齐文化文本课程、齐文化活动课程等系列校本课程,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建现代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现代素养;提出了“从齐文化风俗基因中凝炼育人目标”“从齐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中构建学校文化价值体系”“从齐文化资源的融合中建设齐文化校本课程”“从齐文化价值取向中孕育初中生现代素养”等新观点。
刘艳伟校长的《阳光教育视野下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为例》,基于阳光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关联性,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融入本校长期实践的阳光教育和“学导相兼”教学模式的文化积淀之中,总结出“三引导”下的“学导相兼”培育“三有学生”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优良品格,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科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以培育“三有学生”为目标、以“三个引导”“学导相兼”为抓手、以关注学生“三个成长”为评价重点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
李奭萍校长的《高中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江西省萍乡中学为例》,基于成长型思维核心概念的梳理,开展高中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提出了“构建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课堂教学体系”“开发培养高中生成长型思维的课程资源”“构建支持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培养高中生成长型思维的有效策略。
钟经廷校长的《全人教育理念下小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海口市龙华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解读,立足龙华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行动研究过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总结了龙华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提出由红色德育课程、蓝色智慧课程、绿色灵动课程和紫色立美课程组成龙华小学全人教育课程体系等新观点。
本书呈现的是三年来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八位领航校长,围绕基础教育重大实践问题的部分行动研究成果,有些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最具前瞻性的探索,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领航班培训即将结业,但领航校长的探索还将继续,我们期待更高水平的实践创新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最后对所有参与本书研究、指导的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编委会
2017年10月
我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创新”的定义非常具有批判性。它没有将创新等同于引入最新的技术或最时髦的理念,而是更侧重于组织内部认知结构的重塑。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路径,显然比单纯的硬件升级要艰难得多,但其效果也更为持久和深刻。书中对变革阻力及其应对策略的剖析,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教育生态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与其说这是一本管理指南,不如说它是一份关于如何进行“组织心理疗愈”的蓝图。它成功地让读者意识到,真正的领航者必须首先是深刻的倾听者和富有同理心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权威人物。这种细腻的情感铺陈,使得全书的感染力非常强。
评分这本关于教育前沿的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实践导向的叙事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学校图景。作者似乎并没有沉溺于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寻求突破的教育者群体。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变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脚踏实地、不回避困难的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那种在传统框架下努力寻找创新空间的张力和阵痛,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生命力,而非冰冷的学术分析。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宏大愿景与微观操作的桥梁,让那些真正身处一线、渴望改变现状的教育同仁,能够从中汲取到即刻可用的启发和鼓励,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这种务实性是其最吸引人的特质之一。
评分整体而言,这是一部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的作品。它散发着一种积极的能量,让你相信,即便是在资源有限、条条框框众多的环境下,卓越的教育领导者依然有能力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书中对未来教育形态的畅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审慎的、可复现的行动步骤之上。它鼓励教育者们不仅要做执行者,更要做思想家和架构师,去主动设计和雕琢自己所在的教育环境。我向所有正处于转型期、渴望摆脱惯性思维的教育界同仁推荐这本书,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面对挑战时应有的精神姿态和不屈的信念。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给我带来一种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教育沙龙的体验。它不像许多教辅读物那样,堆砌着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清晰、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笔调,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注意到,书中对“研究性实践”的阐释非常到位,它不是指单纯的课题申报,而更像是一种持续的、内生的自我审视和迭代过程。这种对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强调,无疑是对当前很多自上而下式管理模式的有力反拨。它真正做到了把校长视为学校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那种对领导力细微之处的捕捉和描摹,令人印象深刻,仿佛透过文字看到了那些在复杂利益相关者之间周旋、力求推动学校向更优方向发展的身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僵硬的章节划分,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思考片段,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读完后,我感觉我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它所展现的视野远超出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管理”的狭隘理解,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培养组织智慧的教科书。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传统学校治理体系中感到束缚的管理者而言,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如何激发教师内驱力、如何重塑学校文化氛围的策略,简直是雪中送炭。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领导艺术,在冰冷的制度分析中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在阅读时时常会心一笑,因为它触及了教育工作的本质——关乎人与人的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