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医话

河间医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来峰 著
图书标签:
  • 医学史
  • 中医药学
  • 河间
  • 医话
  • 古代医学
  • 方剂学
  • 临床经验
  • 传统医学
  • 医学文献
  • 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6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281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56
字数: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学生

“河间医庐”是章肖峰先生处方署名。平生著有《河间医话附篇》、《临证指南选读》、《妇科诸方述义》、《素间选读》等书籍,其中《河间医话附篇》继承了“章氏医门”精气学说之真源,为温州中医界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

内容简介

浙江温州章氏医门章来峰、章肖峰、章祖峰祖孙三代名医。《河间医话》章来峰著,章肖峰录,章圣武订。《河间医话》“话”的部分是来峰公生平治学临症的结晶,也是整部《河间医话》的精华。书中“论”的部分是章肖峰先生对“话”的发挥与提炼,书中“按”的部分是章圣武先生对“话”的感悟与阐释。《河间医话》展现温州章氏医门三代名医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理法与方药丝丝入扣的学术核心,也是中医传承的成功典范。

作者简介

章来峰(1872-1945),名宜,以字行,浙江平阳人。受业于瑞安陈虬主办的利济医学堂,业成迁居温州城区。曾任“永嘉晋安施医施药局”义务医师。来峰先生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名方而起沉苛。远如《内难》、《伤寒》,近如宋元明清诸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对《临证指南》颇有心得。行医四十年,名噪浙南温州诸地,以善用古方著称于世。著有《河间医话》,原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记六淫外感诸病,下卷记杂病诸症。为温州近代中医十大名医之一,是中医界少有的医儒兼备的一代宗师。


章肖峰(1915-1987),温州城区人,祖籍平阳,温州著名老中医之一。从幼年开始就学习经书和史书,并且跟随其父章来峰学习钻研岐黄之术,对《伤寒》、《金匮》、《临证指南》尤多心得,在传统中医与经史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为《章氏医门》第二代宗师。


章圣武出生在中医世家,作为章氏传统中医第三代,在中医内科领域成就高。为了不让中医经气疗法失传,他组建了章氏中医体系,同时通过中医传承,培养了30多名章氏中医内科继承人。


目录

目録

��

1論醫不足以生人1

2論治在辨證兼辟俗説之謬1

3論風温、暑風、濕温、秋燥之治2

4桂枝加附子湯方論7

5吴公甫傷寒治驗8

6辨芍藥之用8

7桂枝加芍藥湯方論9

8吴寶芳濕温及痢疾治驗10

9白虎湯方論11

10白虎加人參湯方論13

11葉宰平濕温治驗14

12論學之爲用附案二則14

13中西醫學雖異,宜無門户之見16

14温膽湯方17

15甘露消毒散方17

16三仁湯方18

17菖陽瀉心湯方及論18

18方志誠濕温治驗及飲食療法19

19論生薑之用20

20竹葉石膏湯方論21

21高槐妻熱霍亂治驗22

22論疫發異因亦各異治22

23霍亂論治併案24

24五苓散方論32

25平胃散方論33

26長女霍亂挾飲治驗33

27生薑瀉心湯方論34

28明魁身熱下利治驗35

29甘草瀉心湯方論35

30潘子恒濕熱痢治驗36

31傷寒濕温發潮熱之各異37

32白頭翁湯方論37

33李曉梅濕熱下利治驗附劉鴻仁案38

34林冠民令堂冬温治驗40

35楊李氏温熱壞證治驗41

36論《傷寒》中之方法42

37王岩昭春温治驗43

38小陷胸湯方論43

39林氏子結胸蛔動治驗44

40梔豉諸方論45

41上陡門李某陰證轉陽前後用藥不同治驗47

42張寶森濕上甚爲熱之治驗48

43郭績任父女瘧疾三案不同治驗50

44小柴胡湯方論51

45蔡子仁夫人重身病瘧治驗54

46虞君夫人瘧疾治驗54

47麻杏甘石湯方論55

48胡達生媳秋燥治驗56

49戴綬先子疫疹治驗57

50蠲飲六神湯方論57

51戴烈臣室風温治驗58

52吴又可芍藥湯方論59

53陳潤身濕熱下痢治驗60

54虚谷蔞仁辨61

55四逆散方論64

56戴烈臣痢疾先後治驗不同65

57論用參66

58活人敗毒散方論附倉廩湯67

59瞿品蓮痢疾治驗始末68

60吴涵秋虚人痢疾治驗69

61葉季和痢疾噤口治驗69

62論三夏素食之宜70

63理中丸方論70

64四逆湯方論72

65四逆加人參湯方論73

66葉迪卿食霍亂治驗73

67病人不宜食山薯年飯74

68辨餓不死傷寒之非75

69外感不宜消食75

70論穀果畜菜之食宜節慎76

71附子湯方論77

72龐某春温證治驗78

73錢政璿痢疾温補治驗78

74辟邪證禁食之誤79

75雜病多挾風痰火81

76風引湯方論81

77李崇士奇證治驗82

78陸養愚治王庚陽筋痿方論83

79周懷萱暴厥治驗84

80王道無近功85

81清燥湯方論86

82姜嘯樵痿證治驗并經過情形87

83黄方玉足痿治驗90

84頭痛與惡寒非盡屬外感90

85賈昌榮之子頭痛治驗91

86洪淑梅噫氣治驗91

87治脾胃陰陽異宜與胃病陰陽之别92

88王志澄虚寒胃痛治驗93

89陳立夫胃痛兼胸痹治驗94

90陳逸才胃反嘔吐治驗95

91大建中湯方論96

92大黄附子湯方論96

93附子粳米湯方論97

94丹溪加减八珍湯方論98

95方志誠四兄單腹脹治驗98

96徐九思病後失精治驗99

97二加龍牡湯方論100

98吴茱萸湯方論101

99李友寬夫人陽虚頭痛治驗102

100半夏散方論102

101徐蓉村如夫人肺痿治驗103

102《古今録驗》續命湯方論104

103李友寬夫人風塊治驗105

104論幼兒過飽過暖之害二則附方105

105李友寬幼女下痢治驗107

106論婦人男子感病之同異108

107小産難産致變之因108

108經産異常之見歴109

109正蓮房功用之誤109

110節欲之利110

111肥人不育用啓宫丸獲效之偶遇110

112陳氏婦腐胎誤下治驗111

113張亦敏夫人腐胎壞證治驗112

114劉貞晦令嬡室女斷經治驗113

115戴文席妻虚勞經斷治驗114

116真武湯方論115

117鄧永於母吐血兼痰飲治驗116

118甘草乾薑湯論117

119論血證不宜寒凉徒止其血118

120瀉心湯方論119

121婿李鶴年母血證先後治驗不同120

122栝蔞薤白白酒湯120

123栝蔞薤白半夏湯方及論121

124胡屏西女血證挾飲治驗122

125黄土湯方論122

126桃花湯方論123

127吴公普子血痢治驗124

128陳世東瘀熱下痢治驗124

129論血脱固氣125

130馮維清弟婦血崩急救治驗126

131王婦産後崩證治驗126

132先拙王氏妊娠暴崩及死胎治驗127

133論咳逆上氣之因并治127

134越婢湯方論129

135胡烈光如君産後痰喘治驗130

136厚樸麻黄湯方論131

137潘作修咳逆上氣治驗132

138王某肺癰初萌治驗132

139周懷宣幼子麻後發肺癰治驗133

140治病宜權緩急而定先後134

141小青龍湯方論135

142小青龍加石膏方論136

143誼女李瓊英心痞吐涎治驗136

144大黄黄連瀉心湯方論137

145附子瀉心湯方論137

146劫劑之流弊138

147白通湯方論138

148梅佐庭室人陰盛格陽證治驗139

149論《傷寒》《金匱》中方藥之謹嚴140

150麻黄附子湯方論附麻黄附子甘草湯141

151陳如蘭浮腫治驗附瞿品蓮案142

152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方論142

153金茂魁腫證治驗144

154《外臺》茯苓飲方論145

155戴文席陽虚救逆治驗146

156醫不可一日輟其學146

157論老人小兒之突變迅速并舉壽兒之失以示戒147


跋149


前言/序言

章來峰自序

余年三十始習醫。初讀修園書,見其言必歸經論,於是知《傷寒》《金匱》爲醫家必讀之書,乃抄讀其文,晝夜不輟者三載。嗣閲張隱庵《傷寒集注》《侣山堂條辨》《本經崇原》及高士宗《素問直解》《醫學真傳》,余之所以究心於二氏者,亦以修園嘗稱其書也。他如柯韻伯《論翼》、喻嘉言《醫門法律》《寓意草》、尤在涇《金匱心典》《傷寒貫珠集》、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蘭台軌範》《慎疾芻言》《洄溪醫案》等,二載之中而歴覽殆遍焉。至於修園之所以貶斥,概摒不入目。是年,余年三十五,其冬受永嘉徐君蓉村聘,往診其如夫人疾,遂居焉。當余之初居永也,遇行道者,與言經氣,大都茫然不解。詢問所學,爲《本草備要》《醫方集解》耳!上焉者,則《温病條辨》《温熱經緯》而已。因思時行之書雖駁而不純,然披沙揀金,豈絶無所得?但非入門之途徑,奉行之圭臬耳。爰購王孟英、章虚谷、吴鞠通三家醫書,知其學本葉氏,遂取《指南》加以紬繹,確乎其學有淵源,耐人尋味,不禁爲之三歎。後讀《温熱經緯》之方解,知鄒潤安之識超乎前人,其《本經疏證》闡明經論,别具手眼,融諸家於一壚,可稱觀止矣。年五十,而《千金》《外臺》、金元諸家,雖一經涉獵,所得無多,即《世補齋》前後集、《金鑒》等書,亦常恨讀難終篇。惟吴又可《瘟疫論》、楊栗山《寒温條辨》、孔毓禮《痢疾論》、沈堯封《女科輯要》,林之翰《四診抉微》、陸養愚《醫驗》、易思蘭《醫案》,則喜其篇小而易窺,學專而言精。今六十有餘矣,所有醫書均廢諸閣上,案頭僅存《傷寒》《金匱》、葉氏《指南》而已,每逢診暇,玩讀不倦。去年余六十有六,次男興二十有三,自十六攻讀岐黄積七載矣。旦日開診,常居案側,代余處方,遂日授以醫話一則,或方或案,命筆之於冊。爲是者半載,後值“七七之變”而中止焉。今夏友人仇北雁過余,見所録而喜,且乞授之梓。噫!夫前代名醫如薛立齋、張景岳、趙養葵輩,類皆鴻儒,其所著述,有引《周易》征音律而爲言者,尚不免爲靈胎、修園之所貶,指爲害道之言。余何人耶,而敢言著述哉?是作也,惟以三十年來,一得之愚,舉教吾子,以助其所學,他日能造福人群,則余之責願足矣。乃辱見寵愛,采及芻蕘。他山之攻,實深望焉。


時在1938年民國戊寅秋月平陽章宜來峰識於永嘉醫寓

凡例

一、 本編雖名醫話而實具醫話、驗方、醫案三焉,亦猶詩話中之附有詩也。蓋醫話之作,意在標前賢之名言至論,以揭一時一方之弊利,有關爲醫大體者,驗方者,非予之方,亦非所謂海上奇方也。乃三十年來,舉經方時方試用於今日而屢驗者也,故爲之發揮,糾正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謬。案中論治,多本古之成方,成法,或稍有異,則依經旨以化裁。

二、 本編之説,旨在尊崇經學,糾正俗説,其間略抒己見,然亦一得之愚耳。

三、 本編所集諸案,六淫列前,雜病殿後;前後意義仍一以貫之。

四、 編中徵引之文,《靈》《素》簡稱《經》,《本草》稱《本經》,《傷寒》《金匱》稱《論》,其餘或標其氏,或題其名,或加一述字,以資識别。

五、 方下證治,悉依原書,有文多不及備録者,則節取數章系之。

六、 經方藥量,悉本古稱折算,俾尊古而便俗。至於時方,則或標分兩,或即省去,示别于經方也。

七、 本編稿未竟,適遭“七七之變”,因而中止,故編間有案無方者,且俟之來日。如吴寶芳案雖在變後,因有參考價值,故先行採入。



河间医话 序言 医道,乃仁者之术,济世之光。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医者,穷经皓首,孜孜不倦,以期解除苍生病痛,延年益寿。然医道浩瀚,学海无涯,历代名家,各抒己见,形成诸多流派,各有所长。其中,以河间学派为代表的辨证施治,尤其在内伤杂病领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书《河间医话》,正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医传统,融汇了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的精髓,并结合实践经验,对河间学派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本书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以及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引领大家领略河间医话的智慧与魅力。 第一章:河间医话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要理解河间医话,首先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本书将详细回顾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刘完素)及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将探讨刘河间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的医学思潮,以及他对前人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金元医学的革新浪潮: 金元时期,中国医学经历了重要的变革,突破了唐宋以来的泥古不化,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医家,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实践,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简要介绍这一时期医学的整体面貌,为理解河间学派的独特性提供参照。 刘河间生平与学术思想的奠基: 详细介绍刘河间的人生经历,包括他的师承、学习经历以及临床实践。重点阐述他“火热论”的核心观点,即强调“火热”是许多内伤杂病的主要病机。我们将深入剖析他如何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汲取营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形成以“火热”为核心的病因病机学说。 河间学派的传承与发展: 除了刘河间本人,本书还将介绍其主要的传人和弟子,如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等,他们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刘河间的学术思想,并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创新的。尽管他们各有侧重,但都深受河间学派“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河间医话的核心理论——“火热论”的深度解析 “火热论”是河间学派最显著的学术特征,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火热论”的内涵、病机、病证以及临床应用。 “火热”的内涵与外延: 详细阐述“火热”在中医理论中的含义,它既可以指外感火热之邪,也可以指人体内在的阳气亢盛或阴液亏损所致的“内火”。我们将探讨“火热”与“寒”、“湿”等其他病邪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致病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火热”的病机分析: 深入剖析“火热”是如何引发疾病的。我们将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方面,阐述“火热”导致的不同病理变化,例如: 热扰心神: 导致失眠、烦躁、精神错乱等。 火毒内蕴: 引起痈肿、疮疡、痘疹等。 热伤津液: 导致口干、尿黄、便秘等。 热迫血行: 引起出血、吐血、鼻衄等。 “火热”与临床常见病证的关联: 结合大量临床实例,阐述“火热”是如何引发或加剧诸如感冒、发热、咳嗽、哮喘、泄泻、不寐、血证、痈疽等常见病证的。本书将力求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临床表现紧密结合。 “火热论”的局限性与发展: 在肯定“火热论”巨大贡献的同时,本书也将辩证地看待其局限性。我们将探讨后世医家是如何在河间“火热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例如张从正的“攻邪”、“汗吐下三法”,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火热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第三章:河间医话的辨证施治策略与方药应用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河间医话在这一方面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本书将重点介绍河间学派在辨证施治中的原则、方法以及经典的方剂应用。 “审证求因”与“审因治证”的辩证关系: 详细阐述河间学派如何强调通过四诊合参,准确辨别病因病机,从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我们将探讨“审证求因”与“审因治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解治标与治本的深刻含义。 河间学派的治法特色: 寒凉清热法: 这是河间学派最常用的治法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寒凉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在清热、泻火、解毒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如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生地黄、玄参等经典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证候进行配伍。 滋阴降火法: 针对阴虚火旺证,河间学派同样重视滋阴以制火。本书将介绍滋阴药物如麦冬、沙参、玉竹、鳖甲、知母、地黄等,以及如何通过滋阴达到“水能克火”的治疗目的。 攻邪治法: 尤其在急性热病中,河间学派也重视“攻邪”,但其“攻邪”更多是针对热邪而言,并非一味地峻猛攻伐。本书将结合具体病证,阐述其在汗、吐、下法上的应用,以及如何把握使用时机与禁忌。 经典方剂的解析与应用: 本书将精选河间学派以及其传承者创立的经典方剂,进行详细的解析。例如: 白虎汤: 深入解析其组成、功效、主治,以及在治疗高热、大汗、烦渴等方面的应用。 凉膈散: 分析其清热泻火、通便的功效,以及在治疗上焦火热、口舌生疮等方面的应用。 泻心汤: 探讨其泻心火、散瘀血的功效,以及在治疗心烦、失眠、吐血等方面的应用。 其他经典方剂: 如知柏地黄丸、大承气汤、桂枝汤(在某些情况下用于解肌发表,透邪外出)等的应用,及其在河间学派理论指导下的独特意义。 第四章:河间医话的临证经验与养生智慧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本书将结合河间学派的临证经验,探讨其在具体病证治疗中的独到之处,并挖掘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 内伤杂病的辨治: 重点探讨河间学派如何将“火热论”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治,例如: 脾胃疾病: 如何看待湿热、食积化火对脾胃的影响。 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分析肺热、痰热的病机,以及相应的治疗方药。 心脑血管疾病: 如何理解肝火扰动、心火亢盛对情志和循环系统的影响。 肾脏疾病: 如何认识肾阴亏虚、相火妄动导致的疾病。 外感热病的辨治: 深入研究河间学派在温病、时疫等外感热病治疗中的经验,尤其是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认识下,如何灵活运用寒凉与扶正之法。 河间学派的养生观: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阐述河间学派如何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起居来预防火热之邪的产生。 “调和情志,宁心安神”: 探讨河间学派如何认识情绪对“火热”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情志来达到养生目的。 “顺应四时,避其毒邪”: 讲解河间学派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外邪侵袭。 “滋阴潜阳,固护真阴”: 介绍其在日常保健中,如何重视滋养阴液,避免阳气过度亢盛。 结语 本书《河间医话》,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理论的梳理,更是对中医智慧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对河间学派核心理论、辨证施治策略、临证经验以及养生智慧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清晰的中医认知框架。 中医的魅力在于其整体观、辨证论治以及对生命奥秘的深刻洞察。河间学派作为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火热论”和审证求因的治学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愿本书的问世,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医的兴趣,加深对河间医话的理解,并在各自的生活与实践中,体悟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健康为基石,开启精彩人生。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河间学派的理论精髓与临床应用,但请注意,书中所有内容均基于对中医理论的阐释与探讨,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医疗诊断与治疗建议。若有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疗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河间医话》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却能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心性”的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内心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喧嚣所填满,焦虑、烦躁、不安,似乎成了常态。而《河间医话》却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向内看,去探寻内心深处的宁静。书中关于“养心”的论述,并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融入了许多生动的事例和贴切的比喻,让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并尝试将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我发现,当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时,生活似乎也变得不一样了。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小事,如今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这种内心的平和与从容,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而《河间医话》无疑为我打开了这扇门,让我看到了通往幸福的另一条路径,一条更加深刻、更加持久的道路。

评分

我最近有幸读到一本《河间医话》,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重新审视。它并没有直接的故事情节,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我被书中对于“情志”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情绪所困扰,喜怒哀乐,起伏不定,而《河间医话》却告诉我们,这些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需要被理解和引导的。书中关于如何“调情志”,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有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它不是让我们压抑情绪,而是教我们如何与情绪和谐相处,如何从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被它所吞噬。这种智慧,对于我理解人际关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于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持。

评分

《河间医话》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大道至简”。它没有那些花哨的包装,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四季养生”的部分,它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心理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养生建议。在春天,它告诉我们要“发陈”,舒展身心;在夏天,它鼓励我们要“养长”,保持充沛的精力;在秋天,它提醒我们要“收敛”,注重调养;而在冬天,它强调我们要“闭藏”,积蓄力量。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规律。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发现身体真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愿意去观察、去倾听、去实践的心。《河间医话》就是这样一本,能够点亮我们内心对健康的追求,让我们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一本好书,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河间医话》的书,虽然这本书并非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故事,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却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心灵。它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反思当下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反复提及的“顺应天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是对我们生活节奏的一种提醒。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效率而牺牲休息,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殊不知,长此以往,只会透支健康,得不偿失。《河间医话》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描绘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这对于久居城市、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是说教,而是引导,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平衡。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来自遥远的古代,却在今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让我不禁感叹,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时空的。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河间医话》,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书中传递出的那种对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以及对人体运行规律的细致观察,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智慧。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五味调和”的论述,它不仅仅是讲饮食的搭配,更是引申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告诫我们要学会平衡,避免偏颇。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因为追求极致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过度劳累,或者沉迷于某种单一的爱好,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乐趣。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提醒我们要适可而止,张弛有度。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更对如何平衡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