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发展心理学

实验发展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学军 著
图书标签:
  • 发展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
  • 认知发展
  • 社会性发展
  • 情绪发展
  • 儿童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研究方法
  • 心理测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3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990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验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强调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本书在介绍研究对象、具体方法、实验设计等基础知识后,结合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生物机制、大脑功能和环境作用,对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心理理论、社会性发展和发展性障碍等重要心理学研究领域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解,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统合。读者可从中理解并掌握实验发展心理学的精髓,并了解国内外较新的研究成果。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者、社会工作者等群体阅读。

作者简介

白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天津市社科联副主席、天津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与行为研究》主编。

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以及天津市劳动模范和天津市教学名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概述(1)

 第一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一 什么是实验发展心理学(1)

  二 毕生发展的本质(3)

  三 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的结构(6)

  四 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0)

  五 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24)

  六 发展模式(27)

  七 关键期(34)

 第二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史(37)

  一 发展心理学名称的历史演变(37)

  二 发展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40)

 第三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50)

  一 心理学的中国化(50)

  二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验发展心理学(52)

  三 实验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过程(54)

  四 展望中国的实验发展心理学(58)

第二章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3)

 第一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63)

  一 客观性原则(63)

  二 发展性原则(64)

  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5)

?

  四 伦理性原则(66)

 第二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程序(69)

  一 选择研究问题(69)

  二 建立假设(71)

  三 下操作定义(72)

  四 变量的控制(73)

  五 研究数据的记录与整理(74)

  六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77)

  七 撰写研究报告(78)

 第三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83)

  一 观察法(83)

  二 实验法(85)

  三 访谈法(88)

  四 测验法(91)

  五 个案法(94)

 第四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97)

  一 实验设计(97)

  二 相关设计(104)

  三 发展研究设计(106)

第三章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113)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113)

  一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113)

  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23)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132)

  一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132)

  二 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134)

  三 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137)

 第三节 认知发展理论(144)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44)

  二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59)

2 �‖ ∈笛榉⒄剐睦硌�

?

 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164)

  一 心理发展的系统论(164)

  二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论(166)

 第五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元理论(170)

  一 科学理论的功能(170)

  二 好的心理发展理论标准(171)

  三 科学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73)

第四章 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175)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遗传学基础(175)

  一 遗传的本质(175)

  二 个体发展的遗传规律(179)

  三 个体差异的遗传来源(182)

  四 遗传性心理疾病(185)

  五 遗传咨询(193)

 第二节 智力发展的生物基础(196)

  一 行为遗传学(196)

  二 反应范围(197)

  三 智力发展的选择性喂养研究(199)

  四 智力发展的双生子研究(201)

  五 智力发展的收养研究(208)

 第三节 人格发展的生物学基础(215)

  一 人格遗传学研究(215)

  二 人格的神经生物学研究(219)

第五章 大脑功能的发展(226)

 第一节 研究大脑功能的方法(226)

  一 大脑功能的电生理学方法(226)

  二 脑功能成像技术(230)

  三 行为学方法(237)

 第二节 大脑生长发育的过程(240)

目  录 �,!。�

?

  一 出生前的大脑(240)

  二 大脑的可塑性(243)

  三 大脑与身体的比例及脑重量(248)

  四 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250)

 第三节 大脑功能的发展(254)

  一 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发展(254)

  二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发展(257)

  三 数学能力发展的脑机制(267)

  四 语文能力发展的脑机制研究(271)

  五 外语学习的脑机制研究(275)

第六章 环境与个体心理发展(279)

 第一节 产前环境与个体心理发展(279)

  一 致畸剂对胎儿发展的影响(279)

  二 母亲因素(289)

 第二节 微量元素与个体心理发展(296)

  一 什么是微量元素(296)

  二 微量元素的种类(296)

  三 微量元素的作用(297)

  四 微量元素与长寿(309)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个体心理发展(313)

  一 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313)

  二 家庭教养方式(321)

  三 家庭居住环境(327)

  四 家庭内部环境(329)

第七章 注意的发展(332)

 第一节 注意发展的理论(332)

  一 鲁利亚的注意发展理论(332)

  二 波斯纳的注意发展理论(333)

  三 注意的中枢能量理论(334)

4 �‖ ∈笛榉⒄剐睦硌�

?

  四 艾恩斯等人的注意发展理论(336)

 第二节 注意发展的研究方法(339)

  一 线索范式(339)

  二 搜索范式(342)

  三 过滤器范式(343)

  四 双任务范式(347)

  五 注意转换范式(349)

  六 返回抑制的研究方法(353)

 第三节 注意的发生(356)

  一 新生儿的注意(356)

  二 婴儿的注意发展(357)

 第四节 选择性注意的发展(361)

  一 选择性注意的发展阶段(361)

  二 听觉选择性注意的发展(361)

  三 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发展(365)

 第五节 注意转换能力的发展(375)

  一 一般转换代价的年龄特点(375)

  二 学业领域中的任务转换研究(378)

第八章 记忆的发展(386)

 第一节 记忆发展的理论(386)

  一 记忆系统发展的模型(386)

  二 工作记忆的模型(388)

  三 有意遗忘的理论(391)

  四 内隐记忆的本质和理论(395)

  五 前瞻记忆的本质和理论(398)

  六 元记忆的本质与理论(399)

 第二节 记忆发展的研究方法(405)

  一 感觉记忆发展的实验方法(405)

  二 短时记忆发展的实验方法(407)

  三 工作记忆的实验方法(411)

目  录 �,!。�

?

  四 长时记忆发展的实验方法(412)

  五 有意遗忘的研究方法(414)

  六 内隐记忆发展的实验方法(417)

  七 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420)

  八 元记忆发展的实验方法(422)

 第三节 个体记忆的发展(433)

  一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能力的发展(433)

  二 再认能力的毕生发展(441)

  三 长时记忆能力的发展(442)

  四 有意遗忘的发展(443)

  五 内隐记忆能力的发展(447)

  六 前瞻记忆的发展(454)

  七 元记忆的发展(457)

第九章 个体情绪的发展(465)

 第一节 情绪发展的理论(465)

  一 情绪发展的行为主义理论(465)

  二 情绪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466)

  三 情绪发展的分化理论(467)

  四 情绪发展的机能主义观点(469)

  五 情绪发展的组织观点(470)

  六 情绪调节发展的理论(471)

  七 依恋发展理论(475)

  八 面部表情理论(479)

 第二节 情绪发展的研究方法(480)

  一 电生理学研究方法(480)

  二 生化指标法(483)

  三 情绪发展的条件反射法(485)

  四 面部表情认知发展的研究法(486)

  五 依恋发展的实验方法(490)

 第三节 个体情绪的发展(493)

6 �‖ ∈笛榉⒄剐睦硌�

?

  一 个体情绪的发生(493)

  二 依恋发展(503)

  三 移情的发展(515)

  四 情绪能力(518)

第十章 语言发展(530)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理论(530)

  一 语言发展的一般性理论(530)

  二 语音发展的理论(536)

  三 词汇发展的理论(539)

 第二节 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540)

  一 声谱仪(540)

  二 语言产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方法(541)

  三 阅读的眼动研究方法(544)

 第三节 语言能力的发展(548)

  一 语音的发展(548)

  二 语义的发生与获得(556)

  三 词汇的发展(557)

  四 句法的发展(573)

  五 句子和语篇的理解发展(577)

第十一章 心理理论的发展(589)

 第一节 心理理论的理论(589)

  一 理论论(589)

  二 模块论(591)

  三 模拟论(594)

  四 文化决定论(595)

  五 进化理论(596)

 第二节 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597)

  一 “区分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 的实验任务(597)

  二 “理解知觉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 的实验任务(599)

目  录 �,!。�

?

  三 “错误信念认知” 的实验任务(601)

 第三节 心理理论的发展(603)

  一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603)

  二 特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617)

  三 成人心理理论(624)

  四 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626)

第十二章 社会性发展(633)

 第一节 自我的发展(633)

  一 自我的发生(633)

  二 自我发展的理论(642)

  三 自我概念、自尊与同一性(644)

 第二节 社会认知发展(662)

  一 社会认知发展的本质(662)

  二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664)

  三 内隐社会认知(667)

 第三节 道德与亲社会行为(671)

  一 道德的发展(671)

  二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77)

第十三章 发展性障碍(683)

 第一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683)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本质(683)

  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理论(688)

  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缺损机制的心理学研究(691)

 第二节 自闭症(696)

  一 自闭症的概述(696)

  二 ASD的症状(701)

  三 ASD的诊断工具和方法(707)

  四 ASD的治疗和心理干预(709)

  五 自闭症的病因(717)

8 �‖ ∈笛榉⒄剐睦硌�

?

  六 自闭症的认知理论(719)

  七 自闭症者的心理理论发展(723)

 第三节 老年性痴呆(727)

  一 老年性痴呆的概述(727)

  二 老年性痴呆的心理学理论(730)

  三 老年性痴呆的相关研究(731)

参考文献(735)

后记(806)



《认知革命:重塑我们对大脑的理解》 序言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自身心智的运作充满好奇。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灵魂与理性的思辨,到中世纪宗教对意识的神秘解读,再到近代科学的兴起,我们一直在试图解开“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以及“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的谜团。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一系列跨学科的突破性进展,才真正开启了我们理解人类心智的“认知革命”。本书《认知革命:重塑我们对大脑的理解》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思想的旅行,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认知科学的伟大理论、实验和关键人物。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具体的实验设计或统计分析方法,因为本书的宗旨是勾勒出宏大的理论框架,展现思想演进的脉络,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看待人类大脑与行为的视角。 第一章:从行为主义的禁锢中解放 在认知革命之前,心理学的主流范式是行为主义。以斯金纳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并将心智视为一个“黑箱”,不予探究。他们强调刺激-反应(S-R)的联结,认为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解释。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实证性的进展,但其对人类复杂心智活动的忽视,以及对学习和行为的过度简化,最终导致了其局限性的暴露。 然而,即使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也有一些前瞻性的思想家开始挑战其严密的逻辑。例如,托尔曼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概念,认为老鼠在迷宫中学习并不仅仅是简单的S-R联结,而是形成了对环境的内在表征。这些早期的“认知”萌芽,为后来的理论突破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信息处理的黎明:计算机与心理学的联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逐渐散去,一项划时代的发明——计算机,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类比模型。认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将计算机的“输入-处理-输出”模式应用到心智研究中。 1956年,一年一度的达特茅斯会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AI)诞生的标志,但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汇聚了一批对信息处理理论充满热情的研究者,他们开始将计算模型引入心理学。图灵的“计算理论”和香农的“信息论”为这一新兴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信息处理模型”的兴起,意味着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开始从外显行为转向了内在的认知过程。人们开始关注信息的编码、存储、检索和转化。例如,在记忆研究中,多存储模型(如 Atkinson & Shiffrin 模型)的提出,就形象地描绘了信息如何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传递和加工。 第三章:语言的魔力:乔姆斯基与生成语法 语言是我们人类最独特的认知能力之一,也是认知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基石。在语言学领域,斯金纳曾试图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语言习得,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和强化来学习语言的。然而,他的理论很快受到了哈佛大学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严厉批评。 乔姆斯基提出了“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拥有一个“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这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语言结构,使得儿童能够在接触有限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快速而准确地习得复杂的语言。他认为,语言的习得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一套内在的句法规则来生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乔姆斯基的理论极大地冲击了行为主义的地位,并强调了人类大脑中固有的、先天的认知机制。他对语言本质的深刻洞察,也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激励了研究者们去探索其他人类心智能力的先天基础。 第四章:注意力的奥秘:从过滤到衰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大脑中选择性地处理信息,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早期的研究,如科瓦尔斯基的“鸡尾酒会效应”,揭示了人类注意力的选择性。然而,我们如何过滤掉不相关的信息,而又不会错过重要的信息呢? 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提出的“过滤模型”(Filter Model)是关于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早期理论。他认为,大脑有一个“过滤器”,只能同时处理一个通道的信息,而其他通道的信息则会被完全过滤掉。但后来的实验,如莫瑞和德雷克斯勒的“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以及更晚期的“衰减理论”,则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它们指出,并非所有未被注意的信息都会被完全过滤,而是会根据重要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衰减”。 对注意力的深入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信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加工,也为人工智能在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第五章:记忆的层次:编码、存储与提取的复杂舞蹈 记忆是我们个体经验的载体,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揭示了其复杂的结构和运作机制。 正如前面提到的多存储模型,我们知道信息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流动。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信息是如何被“编码”(Encoding)进长时记忆的,以及如何被“提取”(Retrieval)出来的。 “深度加工理论”(Levels of Processing Theory)认为,信息的记忆效果取决于加工的深度。对信息的语义(意义)进行加工,比仅仅关注其语音或视觉特征,更能促进信息的长时记忆。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有意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事件。 此外,关于记忆的提取,研究者们发现,记忆并非像文件一样被存储,而是以一种分布式的方式存在,并且提取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线索的有效性、情绪状态以及先前知识的影响。遗忘并非简单的信息丢失,而是提取失败。 第六章:解决问题的艺术:启发式与算法 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认知能力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从简单的日常选择到复杂的科学难题,我们都在不断地运用着解决问题的策略。 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等人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为我们理解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框架。他们提出了“启发式”(Heuristics)的概念,这是一种非穷尽式的、经验性的解决策略,能够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信息条件下,找到一个“足够好”的解决方案。与此相对的是“算法”(Algorithm),后者是一种保证能够找到最优解的系统性方法,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算法往往效率低下,甚至不可行。 “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是另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其核心是通过不断缩减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来解决问题。这些理论不仅解释了人类如何应对复杂问题,也为人工智能的推理和规划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七章:决策的迷宫:启发式、偏差与框架效应 人类的决策过程,尤其是那些涉及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决策,常常会偏离纯粹理性的模型。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这一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们发现,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倾向于冒险。此外,他们还揭示了一系列“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例如“锚定效应”(Anchoring Bias)、“代表性启发式”(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和“可得性启发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这些偏差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则表明,同一个问题的表述方式,即使信息内容相同,也会显著影响人们的选择。例如,将医疗手术描述为“90%的成功率”比描述为“10%的失败率”更能让病人接受。这些发现揭示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对决策的重要性。 第八章:情绪的驱动力:认知与情感的交织 长期以来,传统心理学倾向于将认知和情绪视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然而,认知革命的深入发展,促使研究者们重新审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认知科学认为,情绪并非简单的生理反应,而是与我们的认知评估紧密相连。例如,拉扎勒斯的情绪认知评估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取决于我们对特定情境的认知评估。我们如何解读一个事件,决定了我们会产生何种情绪。 情绪对记忆、注意力和决策都有显著的影响。积极情绪可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而消极情绪则可能促使我们更仔细地分析信息。研究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第九章:社会认知:理解他人与社会互动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认知过程也深深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认知领域致力于研究人们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与他人有关的信息。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理解他人心理状态(信念、意图、愿望等)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复杂的社会互动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心智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在自闭症等一些神经发育障碍中可能存在缺陷。 此外,社会认知还包括对刻板印象、偏见、归因以及社会影响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群体如何形成,人们如何形成对社会群体的看法,以及我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和他人的看法的影响。 第十章:认知革命的遗产与未来 《认知革命:重塑我们对大脑的理解》旨在展现这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如何从行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心理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计算机的类比,语言学的突破,以及对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决策、情绪和社会认知的深入探究,共同构建了我们现代认知科学的基石。 这场革命并非终点,而是起点。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脑成像技术(如 fMRI、EEG)的进步,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窥探大脑的运作。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模型和工具来检验认知理论。 未来,认知科学将继续探索人类心智的边界,关注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如意识、创造力、元认知,以及它们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同时,也将更加关注认知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异常情况下的表现。 本书并非详尽的学术论文,而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人类心智的无限好奇。通过理解认知革命的历史和核心思想,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奇妙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实验发展心理学”这个主题的理解其实非常有限,甚至有些模糊。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枯燥公式和统计图表的书,读起来会很吃力。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了。他/她善于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就像在和一位朋友聊天一样,把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实验,比如婴儿的面孔识别实验,或者儿童道德发展的两难选择困境,描述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复述实验过程,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实验的设计思路、潜在的变量控制以及最重要的——实验结果所揭示的深刻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理论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她会清晰地介绍每个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不回避地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引出后续的研究是如何修正或补充这些理论的。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持续的学术对话。我记得其中关于依恋理论的章节,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Bowlby和Ainsworth的经典研究,还联系了当代社会中亲子关系的变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恋模式的差异,这让我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思考到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逻辑清晰,过渡自然,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很少感到困惑。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这本书,感觉收获颇丰,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成长”这个概念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倾向于将成长简单地理解为生理上的成熟,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是一个贯穿生命始终的、极其复杂而精妙的心理过程。作者在描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时,采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将人类内心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青少年在寻找“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探索、认同和冲突,以及这些经历对他们未来人生选择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了自己青春期的迷茫和困惑,仿佛书中说的就是我当年的心路历程。此外,书中对于“延迟满足”、“情绪调节”等概念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能力的重要性,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这对于我作为家长或者希望提升自我认知的人来说,都非常有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人性化,没有过多冗余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流畅而引人入胜,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之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学“探险”中,我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揭示人类成长的奥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她擅长将枯燥的实验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发现,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德发展”的讨论,作者详细介绍了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结合了大量的伦理困境和案例分析,让我对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她不仅仅是介绍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位置。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关于儿童在面对“偷窃救人”这个两难选择时的不同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所反映出的道德推理水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道德判断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此外,书中关于“认知发展”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清晰地梳理了Piaget的理论,并引入了信息加工理论等其他重要视角,让我对儿童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学习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的,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强烈好奇心,让我渴望继续深入探索。

评分

老实说,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因为“实验发展心理学”听起来就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科学的研究成果融入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儿童游戏与认知发展关系的部分,他/她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游戏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游戏,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建构游戏等,来阐述它们对儿童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性技能发展的具体影响。这让我对孩子们在游戏中投入的热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认识到游戏并非简单的消遣,而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环节。书中关于“图式”和“依恋”的章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这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与他人的关系。我记得关于依恋理论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等)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成年人亲密关系中的表现。这让我对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情感模式有了更深的洞察,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是严谨而不失趣味,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富有洞察力的导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刚读完,说实话,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相当深刻且复杂的。首先,我得说,它提供的视角非常新颖,颠覆了我以往对某些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解。作者在梳理理论的时候,没有一股脑地堆砌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来支撑,这让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几章,它详细阐述了 Piaget 和 Vygotsky 的理论,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引入更多最新的实证研究,展现了这些理论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我记得其中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婴儿对不同形状物体的反应,来推断他们是否存在物体守恒的概念,这个实验的设计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让我对婴儿的认知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理论,书中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也非常详尽,从胎儿期一直讲到成年后期,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社会互动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青春期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强调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大脑发育、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家庭关系的影响,使得对这一时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人性化。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这正是我所期待的一本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

评分

我之前一直觉得心理学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心理学研究,转化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记得书中关于儿童游戏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者不仅仅是引用了几篇学术论文,而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儿童游戏场景,然后分析了在这些场景中,孩子们是如何学习分享、合作、解决冲突的。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以及我身边孩子的游戏方式,感觉非常亲切。而且,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差异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没有将发展过程看作是普遍适用的公式,而是强调了文化、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例如,他/她会对比不同文化中儿童的成人角色扮演、教育方式以及社会期望,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孩子们会表现出与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行为模式。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人类发展多样性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这两个概念的深刻含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里寻宝。作者以一种极其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娓娓道来。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整理和呈现大量复杂研究数据时的功力,他/她能够将分散的、看似无关的研究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某个心理发展现象是如何被一代代心理学家不断探索和深入理解的。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例如“气质”、“依恋”、“图式”等,都做得非常到位,并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证据加以说明,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语言发展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儿童语言习得的各个阶段,更是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理论学派对此的观点。例如,他/她会详细介绍行为主义、先天论和认知发展论在解释语言学习上的不同侧重,并结合了大量的儿童语言样本分析,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语言发展的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研究,作者也保持了客观的态度,充分展现了不同研究的观点和证据,鼓励读者自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锻炼。

评分

我最近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人类心灵成长的奇妙旅程。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她能够捕捉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并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童年游戏”与“社会性发展”之间联系的论述。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游戏的好处,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如何学习分享、合作、解决冲突,以及如何建立同伴关系。这让我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书中对于“个体差异”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将发展过程看作是统一的模式,而是充分承认了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发展路径上的独特性,并分析了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我记得书中关于“气质”的讨论,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气质类型(如易养型、敏感型、困难型等)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这让我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是令人愉悦且富有启发的,它让我对“成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发展心理学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精彩和充满活力。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人类从出生到衰老的漫长旅程中,内心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构建、演变和成熟的。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衔接也做得非常巧妙,让我能够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了解不同的发展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研究方法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他/她会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设计,比如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实验法、观察法等,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它们的优缺点。这让我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有了更准确的判断。我记得书中关于儿童恐惧症的发展,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理论对恐惧症成因的解释,还详细描述了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干预手段,以及这些疗法的有效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理解和帮助他人。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它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的晦涩读物,但我的担忧很快被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所消弭。他/她用一种非常自然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他/她不仅介绍了儿童从咿呀学语到流利表达的各个阶段,还深入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不同理论学派对此的不同见解。我记得书中关于“模仿说”、“先天论”和“认知发展论”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上的不同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受到后续研究的挑战和修正的。这种循序渐进的分析,让我对语言学习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关于“社会性发展”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分析儿童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互动行为,例如合作、竞争、同伴关系等,来揭示社会因素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参与一次对人类成长历程的深度挖掘,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