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回忆录

陈布雷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布雷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自传
  • 历史
  • 人物
  • 法国
  • 政治
  • 二战
  • 抵抗运动
  • 传记
  • 布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66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7601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92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现代史的丰富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蒋廷黻回忆录》《一个女人的自传》《亦云回忆》等!

新一辑《赵元任早年自传》《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少帅春秋》《问学谏往录》《王映霞自传》《陈布雷回忆录》《富有意义的人生》再续佳作!


2.作为国民党内具有代表性的文人,陈布雷见证、亲历和影响了二十年的中国政治,与国民党高层交往密切,所提供的史料也具珍稀性。


内容简介

陈布雷生于1890年,逝世于1948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从一介书生而为报界先锋,其文风生水起,掷地有声。后追随蒋介石凡二十余年,被视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而他最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种种谜团。要寻找一个真实的陈布雷,其《回忆录》与《日记》就是适合的途径之一。
本书内容辑录自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陈布雷“回忆录”“日记”“遗书”及蒋介石、陶希圣、胡适等人对陈布雷的回忆、评价文字,希望能让读者全面认识民国史上的这一传奇人物。

作者简介

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在上海《天铎报》做记者,以“布雷”为笔名写时评 。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写《谈鄂》十论,按日刊布,响应革命 。1912年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 。192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教育厅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防*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 。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身亡。

目录

前 记 / 001
自 序 / 001

回忆录/002-162

附录一 书信 日记
致沈剑侬函——民国二年(1913)三月六日 / 196
致柳亚子函——民国二年(1913)三月七日 / 197
致章巨摩函——民国二年(1913) / 198
致柳亚子函——民国元年(1912) / 199
致胡寄尘函——民国元年(1912)八月 / 200
致柳亚子函——民国元年(1912) / 201
致柳亚子函——民国元年(1912) / 201
致胡健中 / 201
致徐复观——民国三十七年(1948) / 202
陈布雷日记选录——畏垒室日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一日至二月
二十九日〕 (《传记文学》编辑部选注) / 203

附录二 陈布雷逝世经过及遗书
陈布雷逝世经过 / 236
临终留呈 蒋总统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38
留交蒋、金两秘书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39
临终致张道藩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0
临终致洪兰友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1
临终致潘公展、程沧波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1
临终致陈方、李惟果、陶希圣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2
临终遗副官陶永标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2
临终遗夫人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3
临终遗训慈、训、叔同诸弟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3
临终遗诸儿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4

附录三 论陈布雷
陈布雷的生平 邹韬奋 / 246
布雷先生的风范——“宁静致远,澹泊明志” 蒋君章 / 250
记陈布雷先生 陶希圣 / 258
报人本色的布雷先生 陶希圣 / 269
大记者与大英雄 程沧波 / 274
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 王芸生 / 277
一个文人——陈布雷 张治中 / 278
我对于布雷先生的认识 张道藩 / 281
我所知道的陈布雷先生 杨玉清 / 283
西湖小莲庄访布雷 黄萍荪 / 285
始终保持书生风度的布雷先生 赖景瑚 / 289
布雷先生的无私与积极 邵毓麟 / 292
从两件往事看布雷先生 唐纵 / 294
对布雷先生的怀念 方豪 / 295
我与布雷先生的交往 胡健中 / 299
重诉生平——为陈布雷先生逝世三周年作 程沧波 / 304
赠陈布雷 柳亚子 / 309
写给陈布雷先生的一封信 邹韬奋 / 309
致陈布雷(稿) 胡适 / 311
和陈畏垒先生 郭沫若 / 311
致陈布雷 戴季陶 / 312
布雷先生给我的信 蒋君章 / 314
先兄陈布雷杂忆 陈训慈 (作于一九八六年) / 317
我对先兄为人处世的看法 陈叔同 / 336
陈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党 吴江雄编作 李若松提供 / 339

后 记 / 371

精彩书摘

  《陈布雷回忆录》:
  记陈训正先生——并记训恩(布雷)先生昆仲 阮毅成
  (一)
  民国十六年(1927)夏季,有一天中午,先父自浙江省政府出席委员会会议回家,对我说:“陈屺怀先生真是可以敬佩的人物。”他接着说:“今天会议中,民政厅厅长马夷初(叙伦),提出派陈孟扶为某县县长,主席已宣告通过。屺怀先生忽然起立说:刚才没有注意,现在坐在我隔壁的某委员,向我道贺,我才知道,马厅长提案,发表了一位新任的县长。而这一位新任县长,却是我的儿子孟扶。马厅长事先并没有和我或与我小儿谈过,但是知子莫若父,小儿孟扶绝对不是适合于担任县长的人才,尚请主席与各位委员,撤销刚刚通过的任用案,收回成命。”
  先父说:“向例,各县县长的任免案,由民政厅厅长提出,经过宣读后,从来没有不通过的,更没有通过了又撤销的。屺怀先生发言之后,会议席上沉默了一会儿。马夷初本来想讨好屺怀先生,却讨了一场没趣,也就未再起立有所说明。主席乃宣告,原案由民政厅撤回。”
  民国十六年(1927)时期的浙江省政府,人事常有变更,但屺怀先生与先父却始终是参加的。先父初兼任司法厅厅长,后以司法改制,乃专任委员。屺怀先生则先后担任过常务委员(当时除主席外,并由委员会互选三人为常务委员,须经常到府办公。省政府对外一切公文,均由主席与常务委员共同署名)兼杭州市市长,与兼代民政厅厅长。
  屺怀先生原籍为浙江省慈溪县西乡官桥,生于民前四十年,原名训正,笔名玄婴。他是属于长房的。他的二叔父无子,以三叔的长子训恩先生为嗣。训恩先生就是布雷先生,又字彦及,笔名畏垒。同胞兄弟七人,依次为训懋,字勉甫,十七岁时即已逝世;训慈,字叔谅;训恕,字行叔;训念,字叔兑;训惠,字叔时;训愿,字叔同。
  屺怀先生少年时,即应浙江省乡试,中式举人。布雷先生十五岁时,即在宁波应院试,录取第五名,为慈溪县学生。十七岁到杭州,入浙江高等学堂肄业,监督为吴雷川(震春),英文教师为邵裴子(长光)先生。布雷先生对邵先生甚敬重,每与我见面,必嘱于返浙时问候之。
  我与屺怀先生见面,已经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先是国民政府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九月二十六日,公布了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浙江省政府首先着手筹设。并报请行政院以徐青甫(鼎年)先生担任议长,而以屺怀先生副之。屺怀先生时避难在家,乃于开会前到达浙江省政府的临时省会永康县,住在下塔寺。
  民国三十年(1941)冬季,浙江省政府拟设立浙江省史料征集委员会,以为重修浙江省志的准备工作。我因屺怀先生在民国初年所主修的《定海县志》〔五卷,首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内政部藏直部〕,与余樾园(绍宋)先生在民国初年所主修的《龙游县志》,皆属体例新颖,内容完备,可以为重修浙江省志的范本,所以想请他们两位,担任征集会的正副主任委员。因两位当时既同在浙江省临时省参议会议事,又皆住在永康,与省政府所在地的方岩相邻近。公务接洽,至为方便。结果是余先生答应了,而屺怀先生则来信,另有意见。他所说的旧有志书,无一可存,益可证明省志有重修的必要。他所提的先训练方志调查人员,派赴各县,于一年内完成各县新志,在步骤上亦属正确。但是,工作尚未开始,而敌人于三十一年(1942)五月,进攻浙赣路。浙江省政府仓皇撤退,以致屺怀先生的建议,未能实现。
  在浙赣路战役之时,永康迅即沦陷,徐青甫先生离开浙境,辗转而到了重庆。屺怀先生则也在匆促中,退到了福建。三十一年(1942)十一月十五日,省临时参议会在浙东战役的残破之余,勉强在浙江省的新临时省会云和集会,适奉行政院令,以浙省临参会第一届任满,应成立第二届。省政府以徐议长一时无法东来,遂呈请以屺怀先生任议长,而以余樾园先生副之。
  ……
《盛世危言:晚清重臣的家国挽歌》 引言: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儒臣——李鸿章——跌宕起伏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洪流。这绝非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以个体命运映照时代巨变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从其早年求学、投身军务、主持洋务、直至晚年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复杂轨迹中,挖掘出那位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挣扎的封建卫道士与现代开明者之间的深刻矛盾与痛苦抉择。 第一部分:儒家童子与乱世的初啼(1823-1855) 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是传统士大夫精英教育的典范。他出身于安徽合肥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早年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然而,当他进入曾国藩的幕府时,平静的书斋生活被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彻底打破。 本章详细梳理了李鸿章如何从一个书生,被曾国藩塑造成一名有实权的军事统帅。我们着重分析“湘军”体系的构建,以及他在安庆保卫战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与残酷手腕。太平天国的兴起,不仅是政治叛乱,更是对传统儒家秩序的颠覆。李鸿章在镇压过程中所展现的对“大义名分”的坚守,为他日后“中兴名臣”的地位奠定了基调。我们尤其关注他早期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初步接触,以及这种接触如何在他心中埋下了“师夷长技”的种子。 第二部分:洋务新政的推行与洋务派的崛起(1860-1880) 捻军平定后,李鸿章的舞台迅速扩大至全国性的政治中心。他接手了直隶总督这一京畿重镇,并开始推行他毕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业——洋务运动。 本部分将聚焦于“自强”与“求富”的两大主题。我们详细考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武备学堂等机构的创办历程。这些企业的建立,不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对传统官办商业模式的巨大挑战。我们不回避洋务运动内部的张力:官督商办制度下的效率低下、贪腐问题以及与传统官僚体系的摩擦。 在外交层面,李鸿章作为“海疆大臣”,不得不直面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马神父事件、天津教案等一系列外交危机,迫使他从一个地方大员,转变为大清帝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代言人。他与西方外交官的周旋、他对于“权宜之计”的运用,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在维护国家主权与现实利益之间的艰难平衡。 第三部分:权力结构的重塑与海军的雄心(1880-1894) 进入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的权力达到顶峰,成为清廷的实际决策者之一。他主导的北洋水师的建设,被他视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最后希望。 本章详细描绘了北洋水师的创建过程:从购买英国军舰、聘请外国教官,到培养本土海军人才。我们试图还原水师提督丁汝昌、海军总监萨镇冰等人的工作状态,以及李鸿章如何克服朝廷内部的掣肘和地方的资金短缺,将这支舰队打造成亚洲第一的军事力量。 同时,我们审视了洋务派与以光绪帝老师翁同龢为代表的守旧派之间的路线斗争。海军军费的拨付、海防与边防(陆军)孰轻孰重的争论,反映了帝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决策层的分裂与犹疑。李鸿章的成功,往往建立在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的复杂关系之上,这种人治色彩浓厚的权力运作,也为其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中法战争的“有胜有败”与甲午海战的悲剧(1884-1895) 中法战争(镇南关、马尾海战)被李鸿章定义为一场“不得已而为之”的防御战。本部分将细致分析马尾海战中,北洋水师未及参战但已遭重创的内情,以及李鸿章在战后利用外交手段,使中国在道义上未至于全面溃败的策略。 然而,真正的历史性灾难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本书将详尽分析战争爆发前的外交误判,以及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战略失误与技术短板。我们拒绝简单的指责,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何装备精良的北洋水师会全军覆没?战争的失败不仅是军事的失败,更是洋务运动在体制和精神层面全面破产的标志。李鸿章被迫代表战败国前往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是本书情感的最高潮,也标志着他个人政治生涯的悲凉落幕。 第五部分:晚年:签订屈辱条约与艰难的“救亡”挣扎(1895-1901) 战败的阴影笼罩着清廷。甲午战后的中国,面临着“瓜分危机”。李鸿章虽然失去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实权,却在外交舞台上扮演了“裱糊匠”的角色。 本书着重分析他在《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屈辱与内心煎熬。随后,我们考察了他在斡旋列强、争取“保全”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努力,特别是他推动的“借外债”以支付赔款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带来的更大风险。 义和团运动爆发时,年迈的李鸿章被重新启用,再次出使欧洲与美国。本章的重点在于他如何以“老迈而清醒”的目光,观察八国联军的侵略,并最终成为签订《辛丑和约》的主理人之一。在《辛丑和约》的谈判桌上,他以自己微薄的政治资本,为大清帝国争取到了一丝喘息之机,但代价是签订了空前屈辱的条约。 结语: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与开创者 李鸿章的一生,是清朝从“天朝上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缩影。他既是体制的维护者,又是体制内最积极的改革者。他试图在不触动皇权与儒家伦理核心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器物”,最终却发现“师夷长技”的表层改革无法对抗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衰朽。 本书旨在描绘一个复杂、充满矛盾,最终被历史洪流吞噬的伟大灵魂。他的功与过,应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慎的评判。他的“痛心疾首”与“力不从心”,构成了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令人动容的悲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五味杂陈。与其说这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感受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抉择。作者笔下的生活,并非是光鲜亮丽的政治舞台,更多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琐碎日常,以及在这日常背后,一颗心如何承载家国情怀,如何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保持清醒与坚守。我尤其被作者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个人解读所吸引,那些在史书中可能一笔带过,但在他眼中却重若千钧的细节,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人性化。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没有说教,只是娓娓道来,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引领读者一同回望过去,审视当下。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段精心雕琢的画卷,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物的命运,以及作者内心的起伏,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闻到书中弥漫的旧时气息,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能体会到作者在困境中如何咬牙坚持,在迷茫中如何寻找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串联而成,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轨迹和深刻的意义。

评分

读罢掩卷,一种沉甸甸的时代感油然而生。这本书不仅仅是某个人的生平记录,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时代史诗,将我拉入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了那个年代政治舞台上的人物群像,他们或意气风发,或深思熟虑,或在权力漩涡中沉浮。但我更被打动的是,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细致描摹。他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也没有刻意美化艰辛,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我惊叹于作者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也同情他在逆境中的无奈。书中不乏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段落,让人不由自主地为那个年代的某些命运感到惋惜。然而,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便身处巨变之中,个体依然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每一页都仿佛是一声低语,诉说着过去的岁月,也引发了我对当下和未来的深思。它并非简单的回顾,而是一种对人生、对时代、对责任的深刻叩问。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久远的醇厚感,像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或许有些许的涩,但回味却是悠长而甘甜。作者的叙事方式,不疾不徐,仿佛一位长者在静静地讲述他的人生故事,将那些曾经的辉煌、失落、奋斗、彷徨,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刻画的细腻之处,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让我仿佛能与书中人物面对面交流。那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也并非是干巴巴的陈述,而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深刻思考,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有血肉。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次重要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也能体会到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微观个体的选择和命运交织而成,而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又都可能对历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思考在历史的大潮中,个体所能扮演的角色和所能承担的责任。

评分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刚刚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作者的笔触,并非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过往的沉淀与反思。书中那些关于权谋、关于斗争、关于理想、关于幻灭的篇章,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看到了在权力游戏中的机锋与隐忍,也看到了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抉择。但最打动我的,并非是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而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真诚与担当。他没有试图掩饰自己的过失,也没有刻意美化自己的功绩,而是以一种近乎坦诚的姿态,展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本书让我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它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关于人生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就如同一面饱经风霜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独特的色彩,也折射出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我能感受到他身处历史漩涡中的冷静与洞察,也能体会到他在承受压力时的坚持与隐忍。书中对于一些政治事件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权力运作的逻辑,也看到了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我更关注的是,在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是如何维系自己的信念,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心路历程,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探索。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自己的原则,都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看到了一个灵魂的坚韧与成长。

评分

不惡

评分

陈布雷生于1890年,逝世于1948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从一介书生而为报界先锋,其文风生水起,掷地有声。后追随蒋介石凡二十余年,被视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而他最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种种谜团。要寻找一个真实的陈布雷,其《回忆录》与《日记》就是适合的途径之一。 

评分

不错。。。。。。。。。。。。。。。。。。。。。。

评分

大家的代表作品,多人推荐,好评如潮

评分

岳麓这套传记文学还不错,就是价格略贵

评分

陈布雷生于1890年,逝世于1948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从一介书生而为报界先锋,其文风生水起,掷地有声。后追随蒋介石凡二十余年,被视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而他最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种种谜团。要寻找一个真实的陈布雷,其《回忆录》与《日记》就是适合的途径之一。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这本比团结出版社的版本的内容要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