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

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建德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陆建德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近代史
  • 历史人物
  • 学术著作
  • 木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9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大众读者

1. 本书是著名学者陆建德先生谈论清末民初一些杰出人物如林纾、严复、梁启超、袁世凯述等人的作品、思想、事迹,并论及民国初年国家治理的学术著作。围绕“海潮大声起木铎”这一主题,作者不仅重点分析了林纾的翻译与著述,对他的思想也进行了溯源。

2. 作者以温文尔雅的笔触不动声色地描写出这些晚清人物行走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他们的摸索在一个世纪之后仍有可贵的价值,他们都对晚清、民国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循着作者的思路,读者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人物侧面。虽是本小书,却凝聚了许多智慧,自有其温和的魅力。


内容简介

  《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是作者谈论晚清一些历史人物,如林纾、严复、梁启超、袁世凯等人的作品、思想、事迹的历史类学术著作。
  《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围绕”海潮大声起木铎”这一主题,作者不仅重点分析了林纾的翻译与著述,对他的思想也进行了溯源。陆建德先生以温文尔雅的笔触不动声色地描写出这些晚清人物行走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他们的摸索在一个世纪之后仍有可贵的价值。作者对晚清人物的解读也不拘于常规,循着他的思路,读者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人物侧面。

作者简介

陆建德,浙江海宁人,生于杭州。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外国文学评论》和《文学评论》主编。主要著作有《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思想背后的利益》《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等,近期从事鲁迅研究。


目录

海潮大声起木铎

——再谈林纾的译述与渐进思想

文化交流中“二三流者”的非凡意义

——略说林译小说中的通俗作品

再说《荆生》,兼及运动之术

不妨略剖卖文钱

——“企业家”林纾与慈善事业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护国战争前后严复与梁启超的“对话”

附录:

陆建德谈民国初年的国家治理


精彩书摘

去年7月,我曾打算把当时四国向粤汉和川汉铁路贷款引起的风潮中,我所注意到的一些事情写信告诉你,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忘了动笔,接着革命爆发,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虽然它目前已经成为陈旧的历史,然而可以从中看出这个国家的人民所采取的一些方法,也许还有点意思。在这次贷款的风潮期间,一些自称与警察当局有关的日本人,同中国学生中各省同学会的主席都有接触,并竭力劝说中国学生尽一切所能采取向本省拍电报等办法,挑起反对计划中贷款的风潮。……在我看来,这件事很值得重视,因为它显示出日本人所采取的达到其目的的方法。

这些留学生在日本人的撺弄下发急电谴责贷款,坚持铁路民办,在后来标准版本的保路叙述中,他们反而是“政治觉醒”的楷模。日本被排挤在提供贷款的国家之外,自然担心自己在“天府之国”的利益受损。当时梁启超还在日本,他获知四国贷款的消息后,写了《论政府违法借债之罪》,基本上也是唱谴责“卖路”的调子。这篇旨在打击、推翻清廷的文章势必也在留日学生中起了表率的作用,是否有人授意?但是一年前,梁启超撰长文《外债平议》分析外债利弊,在“最宜利用外债之事项”中,“用以大筑铁路”为其中之一。他当时还指出川汉公司强制性集资,看起来巧妙,实则是剥削农民之举,附股实际上是只有政府才有权利征收的“义捐”、“田赋附加税”或财产税,“私法人的集股”居然变成“公法人之征税”,自然“大悖于公正之原则”。介绍这些保路运动中的细节是想使我们同情地理解林纾和严复的难处。

1917年年初,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先后在《新青年》发表,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意在废弃古文。林纾反应激烈,写了《论古文之不当废》。他用欧美存留拉丁文来维护古文:“知腊丁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有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此则嗜古者之痼也。”两年后他又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重申古文不灭。已经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的鲁迅在《新青年》给予林纾迎头一击:“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腐朽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鲁迅一度倾心于世界语,一直到30年代还主张汉字拉丁化。古文是否当废,现在已经不必讨论,然而关于新文化运动,我还想说几句。

《再说“荆生”——兼及运动之术》是我在外文所工作时写的,我想证明《荆生》中的“伟丈夫”指的不是徐树铮,而是林纾自己,这样林纾就不会有抱“军阀”大腿的嫌疑了。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对新文化运动的几位代表人物略有不敬,现在有点懊悔。近年来,我越来越感到新文化运动是我们所继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由它催生的现代文学时间跨度不过区区几十年,成就却是不朽的,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高峰之一。莫言近日表示,他愿意用自己的所有作品换一篇《阿Q正传》,可见鲁迅在他心目中的独特地位。鲁迅在作于清末的《文化偏至论》里提出“任个人而排众数”,道出了个人解放的先声。个人解放的理念在《新青年》中进一步光大。陈独秀的《一九一六年》发表于1916年1月15日出版的《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他呼吁国人“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他写道:“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本书中所谈人物将如何看待这些文字?这是我给自己和读者留下来的问题。


前言/序言

自 序

文/陆建德

这本书论及以林纾和严复为主的几位清末民初人物,书名《海潮大声起木铎》是康有为诗句,借来向林纾和严复沟通中外的翻译事业表示敬意。这两位赤诚的爱国者在人生道路上做出过今人不以为然的选择:林纾不认可辛亥革命,自称“清室遗民”;严复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有人称他“帝制余孽”。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做的。米兰·昆德拉说:“人是在迷雾中前进的。但当他回过头来评判往昔之人时,他在他们的道路上看不到一丝浓雾。他所处的现今也即他们遥远的未来,站在这一点上,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一片光明,一览无余。回头看,人看到了道路,他看到前进中的人们,他看到他们的错误,但迷雾不再有了。然而,所有那些人,海德格尔,……戈特弗里德·贝恩、圣-琼·佩斯、季奥诺,他们都在迷雾中行走,我们不妨设问一下:谁最盲目?”昆德拉想说的是我们自己最盲目。评判晚清人物,尤其应该意识到他们身边的浓雾。

以往我们经常根据历史事件参与者公开打出的旗号来评价相关事件的性质。晚清新政期间,四川绅商获准集股建造通往湖北的铁路,但是公司管理不善,陷入困境。1911年5月,清廷得到英法德美四国银行贷款,宣布了意在利民利国的“铁路国有”政策,不料引起一套“爱国保路”话语的猛烈爆发。这年8月9日,《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在一封私信里表达了他对清廷这次融资的乐观:“最近这次铁路大借款,亦即一千万英镑的湘鄂川铁路大借款,其条款比以往的所有贷款都较为对中国人有利,然而我看不出任何理由担心这笔款子会不用于它所以借贷的目的。”莫里循通常极有见识,这次却误判了。保路运动直接导致清廷崩溃,各省宣布独立。对很多觊觎中国的日本谋略家而言,武昌的军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其实,他们在保路运动中也有鼓煽之功。1912年3月28日,中国基督教男青年会的英国职员瓦莱士从日本东京密告莫里循:



江南烟雨中的文脉传承:苏州文人的艺术与生活(1850-1911) 作者: 华清源 出版社: 盛世文华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苏州古典园林手绘图录 字数: 约 45 万字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晚清(1850年至1911年)苏州地区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艺术实践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独特境遇。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苏州,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汇聚了众多在诗文、书画、园林、戏曲等领域卓有建树的文人。本书旨在剥离传统叙事中对苏州文人“闲适雅逸”的刻板印象,聚焦于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挣扎、坚守与创新。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通过详实的史料、未刊刻的笔记、地方志以及大量的私人信札,重构了这一时期苏州文人群像。 第一部分:风雨中的文人雅集——社会结构与文化圈层 本章首先勾勒了晚清苏州的社会地理和经济结构。太平天国运动的遗留影响、商业资本的崛起以及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共同塑造了文人群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详细分析了以潘祖彝、杨岘等为代表的“半仕半隐”型士人,如何通过科举废弃后的新路径——如刊刻、典当、经营书局——来维持其文化身份。 重点考察了几个核心的文人圈子:以拙政园为中心的小型诗社“姑苏吟社”的运作机制,以及同孚洋行等新兴商业机构中活跃的文职人员群体。书中特别关注了女性在这一文化生态中的隐秘角色,如在家庭教育和艺术赞助方面扮演的重要作用,这些往往被主流史学所忽略。 第二部分:笔墨的坚守与焦虑——书画艺术的转型 晚清的书画艺术正处于“帖学”向“碑学”过渡,同时面临日本浮世绘和西方透视法冲击的关键期。本书详述了苏州画派,尤其是以吴昌硕为代表的人物,如何在其艺术实践中融入民间审美和金石学的力量。 书中细致比对了吴昌硕早年受到的清初“四王”影响与晚年“缶庐”风格的形成过程。我们分析了“金石入画”并非简单的技法转换,而是对传统文人画“意在笔先”精神的重新诠释,是文人在文化失序中寻找精神锚点的努力。此外,还探讨了苏州版画在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它如何与精英艺术形成互文关系。 第三部分:园林的心灵栖居与历史记忆 苏州园林在晚清时期,功能上从私密性极强的士大夫居所,逐渐向半公共性的游览场所转变。本书选取了网师园、狮子林以及一些小型私家园林的买卖、修葺记录,揭示了园林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重点分析了文人在游览园林时所创作的题咏诗文,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对园林景物的命名、增建或拆改,来寄托对王朝兴衰的感叹。园林不再仅仅是“避世”之所,而成为承载和展示文人自身学识与品味的“活的历史博物馆”。书中附录了多篇园林修复档案的影印件,展示了具体的修缮争议。 第四部分:腔调的挽歌与新生——昆曲的衰落与地方戏的兴起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但晚清的社会经济变迁对这种耗资巨大、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造成了致命打击。本书对比了昆曲在士绅阶层中的式微,与苏滩(申曲前身)等更具市井气息的地方戏曲的兴盛。 通过对苏州戏班的营收记录和演员的传记资料分析,本书展示了文人如何从昆曲的“保护者”逐渐沦为“怀旧者”。同时,也关注了在这一背景下,以蒋月亭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改革家,如何借鉴文人戏的唱腔和剧本结构,推动地方戏曲的成熟。这种文化资源的“下移”与“平民化”,是晚清文化领域重要的结构性变化。 第五部分:学问的流散与再聚——教育、藏书与知识传播 晚清“中学西渐”的趋势在苏州体现得尤为复杂。本书考察了苏州的私学教育体系在科举废除后的瓦解与重组。许多原有的书院或转型为新型学堂,或退化为家族子弟的私塾。 重点分析了苏州藏书家(如瞿氏铁琴铜鉴楼)对地方文献的抢救性整理工作,探讨了他们如何平衡传统家学与西方新知(如西方的博物学、地理学著作)的引入。书中有大量关于书籍的流传路径和价格变动的记录,揭示了在动荡年代,知识的物质载体如何成为一种避险资产。文人对“义理”和“考据”的坚持,被置于一个需要解释自身存在价值的全新环境之中。 --- 核心价值 本书超越了对晚清苏州文人“风雅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揭示了在帝国衰亡之际,地方精英群体如何通过艺术和学问的“微观实践”,来抵抗时代洪流的侵蚀,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所塑造。这是一部关于文化韧性、身份焦虑和艺术创新的精细史诗。 --- 读者对象 历史学、艺术史、文学史研究者,对晚清社会文化史、江南地区史、古典园林艺术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 (共约 150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仿佛亲身穿越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陆建德先生的笔触,不似史书的枯燥,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他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影响深远的人物,从冰冷的史册中唤醒,置于我们面前,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我仿佛与林则徐并肩站立,感受他虎门销烟的决心与勇气;又仿佛与曾国藩同台竞技,理解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深沉与谋略;甚至能窥见慈禧太后那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陆建德先生对人物的解读,并非简单地褒贬,而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根源、行为的动机,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他善于从细微之处着手,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巧妙地融为一体。读罢此书,我对晚清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无数灵魂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风云变幻,以及那些伟大灵魂的足迹。

评分

陆建德先生的《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以往阅读晚清历史,总觉得那些人物要么是脸谱化的英雄,要么是罪恶的化身,缺乏血肉和真实感。然而,这本书却打破了这种桎梏,陆建德先生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将晚清的政治舞台搬到了我们眼前,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塑造了中国近代史走向的灵魂人物。他笔下的李鸿章,不再仅仅是那个背负骂名的“卖国贼”,而是被展现为一个在复杂局势下,竭力维系国家生存,并做出艰难抉择的政治家;他描绘的康有为,也不仅仅是那个激进的变法者,而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带有时代局限性的复杂个体。陆建德先生的文章,行文流畅,逻辑严谨,却又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他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理解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彷徨,甚至他们的矛盾。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与这些人物一同经历着历史的变迁,感受着时代的脉搏。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

评分

《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这本书,以一种极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带领我重新审视了晚清那段被无数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反复解读的时期。陆建德先生的叙述,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肌理,他如同一个精密的解剖师,将那些晚清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置于显微镜下,细致地分析他们的思想光谱,考量他们的政治智慧,甚至揣测他们的个人情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争议人物”的解读,比如袁世凯,他没有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权臣,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北洋体系中的角色,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书中对许多历史事件的串联和分析,也充满了启发性,陆建德先生能够将看似零散的人物故事,编织成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展现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让我不再轻易被片面的论断所左右,而是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评分

我必须承认,《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历史人物传记”的看法。陆建德先生的写作风格,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将学术深度与文学魅力完美融合的典范。他笔下的晚清人物,不是静止的雕塑,而是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无奈与挣扎,都在他精妙的文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特别欣赏他对晚清士大夫群体心态的描摹,那些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摇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困境,他们对国家前途的焦虑,都被陆建德先生精准地捕捉到。书中对梁启超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展现了梁启超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光辉一面,也揭示了他早期激进思想的演变,以及他晚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份子,见证了历史的潮起潮落。这本书不仅是对晚清人物的解读,更是对那个伟大而充满挑战的时代的深情回眸。

评分

陆建德先生的《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如同一曲激昂的序章,拉开了晚清历史画卷的帷幕,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风云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体验。他笔下的恭亲王,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历史进程的王爷,而是被描绘成一个在列强夹击下,试图为大清帝国寻得一线生机,并为此做出种种努力与妥协的政治家。陆建德先生的分析,总是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以及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他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梳理,如洋务运动的兴衰,也都紧密围绕着关键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展开,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微观的人物刻画。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晚清历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起我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让我明白,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曾是时代的儿女,他们既塑造了历史,也被历史所塑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以更人性化的视角,去重新认识那些曾经影响中国命运的人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